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鄧夢軍】《論語》語錄中的矛盾及其解釋

        欄目:《原道》第25輯
        發(fā)布時間:2015-08-09 12:56:26
        標簽:

          

         

         

        《論語》語錄中的矛盾及其解釋

        作者:鄧夢軍

        來源:《原道》第25輯,陳明主編,東方出版社2014年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年六月廿四日丙辰

                   耶穌2015年8月8日

         

         

         

        作為“五經(jīng)之輨轄,六藝之喉衿”的《論語》,自從它誕生以來,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中國兩千年來的政教體制、社會習(xí)俗以及人們的行為、思想、言語等。關(guān)于《論語》的編撰、結(jié)集以及西漢時期的流傳情況,前輩學(xué)者已經(jīng)做了許多相關(guān)的研究。這些研究對于我們了解《論語》形成的過程以及早期儒學(xué)的發(fā)展狀況有著重要意義。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大都主張《論語》是經(jīng)過精心編排的,而絕不像一些人所說的是一部簡單和隨意的孔子語錄。雖是如此,但是他們對于《論語》語錄本身當中的矛盾并沒有進行詳細的分析以及對矛盾背后存在的原因進行深入的探討。本文將對此進行研究,現(xiàn)將鄙見略述如下,敬祈方家指正。

         

        一、《論語》語錄中的矛盾

         

        關(guān)于《論語》的成書,《漢書?藝文志》中說:“《論語》者,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笨芍墩撜Z》的編訂是在孔子所親授的弟子們所記錄的材料基礎(chǔ)上,由孔子門人相互討論編輯論纂而成的。在《論語》篇章的主旨、結(jié)構(gòu)以及語錄的甄別選擇上,可以說是用心良苦了。雖然經(jīng)過了反復(fù)的討論,但是在《論語》中除了內(nèi)容重復(fù)的五條語錄外,還是存在著大量矛盾的地方。這些矛盾的語錄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一、孔子言行之間的矛盾;二、孔子與弟子言行之間的矛盾;三、弟子言行之間的矛盾。接下來我們逐一進行分析。

         

        首先,關(guān)于孔子《論語》中記載孔子言行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對同一件事的看法上。在天命鬼神方面:孔子一方面否認天命鬼神的主宰性,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巍巍乎唯天為大”(《泰伯》)這里的“天”都是自然之天的意思,沒有絲毫的主宰性。對鬼神的存在采取一種懷疑的態(tài)度。他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保ā栋速罚┘漓牍砩窈孟窆砩裾娴拇嬖谀抢?,實際上是說它并不存在。但另一方面,孔子又承認天命鬼神的主宰性。如他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保ā栋速罚┎⑶艺J為自己背負著天所給予的使命,如“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因此,對待天命鬼神的態(tài)度上,要去“畏天命”(《季氏》)“敬鬼神”(《雍也》)。在人性方面:孔子一方面認為“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陽貨》)人類在本性是差不多的,只是后來的教育、環(huán)境等使得人有所不同。但另一方面,孔子又將人分為四個等級,他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保ā都臼稀罚┎⑶艺J為這四種等級之間的鴻溝是很難逾越的,特別是上智與下愚之間:“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保ā蛾栘洝罚┰谠u價人物方面:孔子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價,如圣人、仁人、善人、賢人、君子、小人等等。但其中有個非常明顯的矛盾就是對管仲的評價??鬃右环矫鎸苤僭u價非常高,認為他已經(jīng)是一個仁人了:“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憲問》)但另一方面卻又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批評管仲“器”小,不能知圣賢大學(xué)之道。并且認為管仲個人行為不節(jié)儉,在很多場合都僭越了禮制。(《八佾》)這種評價可以說是兩極分化了。在治國的禮儀制度方面:孔子一方面認為“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主張順從和恢復(fù)周代的禮制,以此治理國家就行。但另一方面,孔子又主張要損益四代,擇善而從。如在《衛(wèi)靈公》中提到“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庇秩缭隗w力勞動方面:孔子一方面稱贊大禹親自勞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泰伯》),并且以此得到天下:“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憲問》)但另一方面,孔子在針對樊遲學(xué)稼學(xué)圃的要求時,顯得很不高興,并罵樊遲是小人。如:樊遲請學(xué)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闭垖W(xué)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ā蹲勇贰罚┏酥?,《論語》中記載孔子矛盾的語錄還有很多:如對待名的態(tài)度,他一方面說“不患人之不已知”,但又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又如對待具體的生活方式上,他一方面贊美顏淵式的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的曠達生活,而另一方面卻又追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式的精致生活。

         

        其次,孔子與弟子言行之間的矛盾?!墩撜Z》中除了收錄孔子的 言行外,還收錄了許多孔子弟子的言行語錄。這些語錄也有很多與孔子的言行相互沖突的地方。如在《論語》開篇第二章,編撰者將有若的話編入其中。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這里有子認為仁之本是孝弟,一個人只要做到孝弟,那么就不會犯上作亂。雖然孔子也很重視孝悌,如他說“入則孝,出則悌”(《學(xué)而》),但卻從沒說人孝悌就不會犯上、作亂,甚至說君主做得不好的地方應(yīng)該據(jù)理力爭,如: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保ā稇梿枴罚┯秩缭凇秾W(xué)而》的第六章,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倍诘谄哒拢酉恼f:“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边@兩章都在講求學(xué)的道理??鬃诱J為一個人做到孝、弟、信、愛眾、親仁并不是學(xué),有余力才去學(xué)。但子夏卻并不這樣認為,他反而說一個人只要盡力做好了孝、忠、信、愛眾親仁(賢賢易色)等等就是學(xué)了。這難道不是和孔子唱反調(diào)嗎?

         

        第三,弟子言行之間的矛盾。《論語》作為一本以孔子語錄為中心的格言集,卻將弟子間的爭論與矛盾收錄其中。如子夏與子張關(guān)于如何交友方面: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保ā蹲訌垺罚┙慌笥言谧酉目磥響?yīng)該有所選擇,如孔子所說“毋友不如己者”。而子張認為子夏的不太對。他說:“……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張》)也就是賢與眾,善與不能都可以交往。又如子游與子夏同時作為孔門文學(xué)科的代表。在對待本與末、大道與小道方面卻又相互矛盾:如子游批評子夏說:“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yīng)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張》)子游認為子夏在教學(xué)生時太重小道,有末無本。子夏不服氣,反過來批評子游。他說,學(xué)道當然得循序漸進,貴在有始有終。人都是從小事做起,沒有小,焉有大。又如,《論語》中收錄了弟子間互相評論的言論。如子游評論子張,曾子評論子張的言論。這兩人都批評子張未能達到仁的境界。這種未關(guān)孔子是非的言論被收錄到《論語》中似乎讓人不可琢磨。另外,《論語》中也收錄了一部分孔子評論弟子的言論。這一部分言論可以影響后人對其弟子的印象。如冉雍可使南面,顏回好學(xué),子張過,子夏不及等等。

         

        通過上面論述可知,《論語》一書中存在著相當多的矛盾。除此之外,《論語》中也有一些孔子語錄與其他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典籍中所記載的孔子語錄相矛盾。如《論語》中論述孔子的孝道觀點,主要從“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對父敬、順、無違的角度著眼。而《荀子》中所引孔子語錄卻不盡如此,他說父親犯錯誤時,應(yīng)該爭辯才算得上孝,所謂“父有爭子,不行無禮”。這一點,在《孝經(jīng)》中孔子表達了幾乎相同的意思:“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諍于父。”《論語》作為孔子語錄中的杰出代表,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儒者們的千錘百煉。可為什么依舊存在如此之多顯而易見的矛盾和沖突呢?特別是關(guān)于弟子們之間言行矛盾,為什么沒有被刪除掉?這是非常值得深究的。

         

        二、《論語》語錄矛盾產(chǎn)生的原因

         

        在對《論語》中矛盾的原因進行分析前,首先需要弄清楚孔子與《論語》之間的關(guān)系??鬃铀篮?,關(guān)于孔子的遺言軼事非常之多。這從流傳下來的書籍以及近些年出土的簡帛文獻中就可以知道。如在《左傳》《國語》《孟子》《荀子》《孝經(jīng)》《禮記》《大戴禮記》《韓詩外傳》等書籍以及上博簡、郭店楚簡、帛書《要》等出土文獻中就有很多《論語》中沒有記載的孔子語錄。顧炎武曾對這一現(xiàn)象以孟子為例研究考察后說:“《孟子》書引孔子之言凡二十有九,其載于《論語》者八。又多大同而小異,然則夫子之言其不傳于后者多矣?!保ā度罩?,卷七》)可知,《論語》中收錄的只是一部分孔子語錄,還有大量的語錄散落在其他書籍當中。換句話說,當時記載孔子語錄的書籍非常之多,包括很多偽造孔子言論的書籍如《莊子》、《列子》等等。因此,《論語》的編者在編撰的過程中,必須要慧眼識珠,以便在眾多繁雜的孔子語錄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使《論語》從眾多孔子語錄的書籍中脫穎而出而受到儒門的支持和社會的認可。

         

        既然如此,那《論語》的編者從“雜記圣人言行真?zhèn)五e雜中取其純粹,以成此書,固見其有識?!敝械墓桃娪凶R,或者說標準是什么呢?只有弄清楚此標準后,才能解開《論語》語錄中存在矛盾的原因。

         

        《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壁w岐《孟子題辭》云:“七十子之疇,會集夫子所言以為《論語》??芍谝?,《論語》的選擇標準必須是孔子本人的話,不能是后人轉(zhuǎn)述;即使是轉(zhuǎn)述也必須是孔子入門弟子所說的話,并且這話能代表孔子思想的,而不是胡亂編造的。只有這樣才具有可信度。但僅有此是遠遠不夠的。這只能解釋《論語》記載孔子言行的真實性,而不能判斷其思想取向性。第二,《論語》是在孔子弟子各有所記的材料基礎(chǔ)上,由門人相互討論的結(jié)果。弟子與門人是有所區(qū)別的。歐陽修認為弟子是孔子學(xué)生,門人是孔子弟子的學(xué)生。這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是:弟子指的是親身受教于孔子的人,而門人的范圍則廣一些,除了以各種形式受教于孔子的人,還包括受業(yè)于孔子弟子的人。因此,《論語》的編撰是門人在眾多的孔子語錄中選擇哪一條,是經(jīng)過反復(fù)討論與爭辯的。

         

        那么又有誰才有資格參與到討論與編輯的過程中呢?《論語》的編撰是經(jīng)過了400多年的歷史才完全定型。在定型之前,相關(guān)語錄的增刪以及文字上的改動與篇章次序上的調(diào)整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最為典型的一個參照物就是《老子》版本的流動與變遷。最大的變化莫過于對內(nèi)容的篡改,如今本《老子》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钡窃诠旰喼小敖^圣棄智”作“絕智棄辯”,“絕仁棄義”作“絕偽棄詐”,并且三組句子的順序也不相同?!独献印芳热蝗绱?,那么《論語》也逃不過這種命運。我們知道,孔子死后,儒家內(nèi)部就發(fā)生了分裂。最有名的是《韓非子?顯學(xué)》中“儒分為八”的記載。當然當時的分裂情況遠不止此。在這些分裂的流派當中,每個流派都存有孔子大量的言行記錄的材料。時間久了,加上當初孔子“因材施教”以及各個弟子的領(lǐng)悟能力高下不同等一系列的原因,每個流派掌握的孔子語錄必然會出現(xiàn)差異和矛盾。因此,《論語》初期結(jié)集的討論與編撰只能落在孔子門人中那些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流派的弟子身上。只有他們才有原始材料和能力去編撰。

         

        那他們?yōu)槭裁从址堑贸槌鰰r間,不遠千里而“相與輯而論纂”呢?是為了調(diào)和儒家內(nèi)部不同流派的矛盾與紛爭,適應(yīng)社會形勢的發(fā)展,以便在“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大一統(tǒng)社會中取得思想的主導(dǎo)地位。戰(zhàn)國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如果儒家內(nèi)部的不同流派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是非,那必然會在內(nèi)訌中消耗實力而使得儒家在與墨、道、名等其他派別的競爭中敗落下來,甚至消滅。因此他們不得不編撰一部讓儒家各派都能接受,并且又能夠概括總結(jié)儒家基本思想與主張的孔子語錄。其中還包括親身受教于孔子并得到孔子承認的部分弟子的語錄。這就是《論語》編撰者的思想取向性?!墩撜Z》代表的不只是孔子的思想,更體現(xiàn)的是《論語》編撰者的思想??鬃又皇恰墩撜Z》編者的工具罷了。明白了這個道理,《論語》中看似矛盾的地方也就非常好理解了。

         

        首先,對于弟子言行之間的矛盾語錄。《論語》的編者之所以收錄其中,除了表達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外,更重要的是《論語》編撰時各流派弟子實力的體現(xiàn)?!俄n非子·顯學(xué)》中說的“儒分為八”,包括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即荀況)之儒、樂正氏之儒。其實儒家的流派并不僅僅如此。根據(jù)古書記載及現(xiàn)代研究可知,孔子死后,至少還有子夏、子游、曾子、澹臺滅明等流派。韓非的老師荀子在《非十二子》一文中,曾將“子張氏之儒”“子夏氏之儒”“子游氏之儒”并列提出,將他們都罵作“賤儒”。可見在荀子時期,這三家門派已經(jīng)比較衰落,到韓非時幾乎凋零,只剩下影響力相對較大的“子張氏之儒”了。因此在《論語》中,“子夏氏之儒”“子游氏之儒”“子張氏之儒”的學(xué)派開創(chuàng)者子夏、子游、子張的言行語錄雖然在《論語》中多次出現(xiàn),但也收錄了他們互相批評指責的話。這樣一來他們的形象就不顯得那么高大了。而作為戰(zhàn)國中后期影響巨大的學(xué)派,如子思之儒、孟氏之儒、荀氏之儒,他們的學(xué)派開創(chuàng)者曾參、冉雍在《論語》中的形象非常高大。除了收錄他們大量的言行外,《論語》的編者,不僅沒有選編一些弟子間對他們批評或者不贊成的語錄,甚至還選擇孔子一些對他們贊揚的話來為他們的形象保駕護航。如對冉雍,子曰:“雍也可使南面。”(《雍也》)或曰:“雍也人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長篇》)相反,對于子張、子夏而言,《論語》的編者則保留了一些對他們形象有損的語錄。如:“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唬骸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保ā墩撜Z·先進》)

         

        其次,關(guān)于《論語》中孔子與弟子言行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出現(xiàn)是后世儒者不想見到的,其實也更是《論語》編者們不想收錄的。但是他們又不得不如此。以《論語》第一章為例,《論語》開篇就記錄了孔子用啟發(fā)式的語氣說:“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悅)乎!”但對于究竟學(xué)什么內(nèi)容,孔子沒有說。這就給讀者留下一個懸念。而在接下來的一章,讀者自然而然會把它當做是第一章懸念的謎底。但是第二章收錄的并不是孔子的語錄,而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話。有若說:其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那為什么不選用孔子的話,而選用有若的話呢?只能說明孔子本人的語錄中沒有這樣的話,但編撰者為了向取得統(tǒng)治者的信任,又不得不采用這樣的話。據(jù)此,《論語》編者對學(xué)習(xí)內(nèi)容懸念的結(jié)果解答就是“仁之本是孝弟,孝弟的效果就是不犯上、不作亂”。這個答案是當時諸侯、大夫以及掌權(quán)者所歡迎和提倡的,也為后世帝王等統(tǒng)治者尊奉儒學(xué)提供了資源。雖然孔子也很重視孝悌,如他說“入則孝,出則悌”(《學(xué)而》),“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子罕》),但孔子卻從沒說過人孝悌就不會犯上、作亂,甚至說君主做得不好的地方應(yīng)該據(jù)理力爭。如: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保ā稇梿枴罚┮虼?,正如前面所論述的,孔子此時已不得不淪為編者的工具了。又如,在《論語》中孔子關(guān)于天命鬼神以及人性的看法有很多,但是《論語》的編者依然收錄了子貢個人對孔子在天道與性的看法。他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保ā豆遍L》)這種矛盾的存在,是《論語》編者又意造成的。因為戰(zhàn)國儒者關(guān)于性與天道的爭論分歧過大,甚至相互矛盾。如在人性看法上,孟氏之儒和荀氏之儒就完全相反,一派主張性善,一派主張性惡。還有的主張性無善惡。郭店楚簡以及上博簡的出土也證明了當時的儒者對人性問題有過激勵的爭論。在天道方面也是如此。因此,為了調(diào)和儒家內(nèi)部的矛盾,《論語》的編者不得已選用了孔門十哲之一的子貢現(xiàn)身說法。既然子貢都沒有聽說過,那么后世關(guān)于性與天道的看法都只是一家之言而已,并沒有高下之分,從而維護了儒門內(nèi)部的團結(jié)。

         

        最后,關(guān)于孔子《論語》中記載孔子言行之間的矛盾??鬃釉谂c曾子的談話中,提到他對道的體悟時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闭J為自己對對道的理解應(yīng)該是一以貫之的。但為什么《論語》中還會出現(xiàn)那么多看似矛盾的話呢?其中的原因如前所述,是編者不得不收錄??鬃右环矫嬖u價管仲“相桓公,霸諸侯,匡扶天下,利澤百姓,維系華夏文化”,認為他已經(jīng)是個仁人了。但另一方面卻說管仲為臣而僭邦君之禮,認為他“器小”“不知禮”。這兩處看似矛盾的地方,讓后人不知所措。所謂“夫子向者言管仲之器小哉,又謂僭不知禮,今乃連稱誰如其仁,誰如其仁,圣人之言,何其不恒如是邪?”很多人為了維護孔子的形象,為它曲折辯論。程樹德的《論語集釋》中就收錄了四種不同的解釋。如果我們此時能換一種思維方式,從編者的角度去理解,那么就很好解釋了。編者之所以不得不收錄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語錄,是因為孔子之后的最有影響力兩大儒者孟子和荀子為了應(yīng)付其他學(xué)派的挑戰(zhàn)和社會戰(zhàn)爭形勢,對管仲進行了不同的評價。孟子站在尊崇王道否定霸道的立場上否定管仲,他對于弟子拿自己與管仲相提并論,表示出特別的不屑.(《孟子·公孫丑上》)而荀子則既尊王道又大力提倡霸道。所以后世的《論語》編者為了調(diào)和儒家內(nèi)部矛盾,防止儒家因內(nèi)訌而衰落,不得不收錄這兩則看似明顯矛盾的語錄。又如第一節(jié)中提到的《論語》中關(guān)于孔子在治國的禮儀制度的理念上有兩條明顯的不同。一條是: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此條主張順從周代的禮制;另一條是: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保ā缎l(wèi)靈公》)此條則主張要損益四代,擇善而從。對宣揚以“禮”治國的儒家集團來說,為什么在編輯《論語》的時候會留有如此明顯的矛盾而不擇其一呢?理由只能如前面所論述的一樣,它必定是為了調(diào)和后世儒家不同流派在此問題上的矛盾而不得不收錄。因為這不只牽扯先秦時期儒家流派內(nèi)部的矛盾還涉及漢代和清代以來的今古文之爭。我們知道今古文之爭是儒家學(xué)說內(nèi)部的一大公案。無論是在經(jīng)文文字的異同上,在對待孔子是素王還是先師的態(tài)度上,在對待孔子與六經(jīng)的關(guān)系上,還是在以“今古文”為借口的政治斗爭、黨同伐異中,今古文學(xué)派都有不同的價值取向。梁啟超曾說過:“清學(xué)分裂之導(dǎo)火線,則經(jīng)學(xué)今古文之爭也?!蹦敲催@與此兩條語錄到底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廖平的《今古學(xué)考》。廖平以禮制劃分經(jīng)今古文學(xué),可以說揭開了今古文學(xué)派的部分區(qū)別的謎底。他認為“今、古之分,全在制度,不在義理,以義理今、古同也”,“今學(xué)同祖《王制》,萬變不能離宗……古學(xué)主《周禮》,隱與今學(xué)為敵”。他在“今、古學(xué)宗旨不同表”中提到:“今祖孔子,古祖周公;今主因革(參用四代禮),古主從周(專用周禮);今為經(jīng)學(xué)派,古為史學(xué)派?!倍鴼v史上那些“好言今、古得,爭辯申難,無所折中”之人,“則莫非門戶之見,徒為紛更而已”。更重要的是他認為今古兩派皆源出于孔子:今為孔子晚年之說,而古為孔子壯年之說。因而認為今古兩派無所軒輊,從而平分今古。另外他提到:“《論語》則采錄博雜,有為今學(xué)所祖,有為古學(xué)所祖。欲一律牽合,于今古說必多削足合履之失。然舊有古今二派,又不能強合之,竊欲仍分為二家?!倍竺孢@點恰恰是與我們的意見相左。我們認為《論語》在400多年才編撰定型的過程中,正是為了調(diào)和儒家內(nèi)部不同流派的矛盾才將兩條似乎相反的言論收錄其中,而不是故意使《論語》“矛盾”迭出。又如,對待天命鬼神上,《論語》中將孔子看似矛盾的語錄收進去,也是后世儒者在這方面的分歧所造成的。如后世影響巨大的思孟學(xué)派強調(diào)天人合一,而孫氏(荀況)之儒特別強調(diào)天人相分。因此為了調(diào)和儒家內(nèi)部的矛盾,《論語》的編撰者不得不收錄孔子在天命鬼神方面看似矛盾的話語。另外在體力勞動方面,在對待名的態(tài)度上等等顯示出的矛盾,都有這方面的因素在內(nèi)。因為《論語》的編者們?yōu)榱司S護儒門內(nèi)部的利益,有太多的思想不得不借孔子的嘴來表達。

         

        三、結(jié)語

         

        總而言之,《論語》從最初的結(jié)集到最后的定型,是經(jīng)過儒門內(nèi)部反復(fù)討論,精心編撰而成的。在看似許多矛盾的地方,其背后有著它存在的重要緣由。這些矛盾的存在揭示著一個重要現(xiàn)象:《論語》是在“儒分為八”后,各流派為了防止因內(nèi)訌而造成儒家衰落,并借此重新統(tǒng)一儒家而“相與輯而論纂”的結(jié)果。它包涵的不純粹是孔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論語》編者的思想??鬃又皇恰墩撜Z》編者的工具而已。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