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孔子研究院承辦“中印友好與文明互鑒圓桌會議”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15-12-04 20:58:20
        標簽:



        孔子研究院承辦“中印友好與文明互鑒圓桌會議”

        來源:孔子在線

        作者:李記芬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月廿一日壬子

                    耶穌2015年12月2日

         


        2015年11月26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聯合主辦、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承辦的“中印友好與文明互鑒圓桌會議”在北京宋慶齡故居舉行。本次圓桌會議以“中印友好與文明互鑒”為主題,來自中印兩國的20多名宋慶齡研究、印度和中印關系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等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圍繞“宋慶齡與中印友好”、“文明傳統(tǒng)與友好交往”、“文明互鑒與中印未來”、“貿易之路對中印文明交流的促進”、“媒體與旅游對中印交流的促進”、“文明互鑒與中印未來”六個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先生,哲學院院長姚新中教授,哲學院副院長魏德東副教授,哲學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彭永捷教授,哲學院教授、孔子研究院秘書長羅安憲教授參加了此次會議并做主題發(fā)言。此外,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劉增光講師和李記芬講師也出席了此次會議。



         

        與會學者合影


        張立文教授在會議上發(fā)言


        張先生的發(fā)言主題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互補”。張老師一共從八個方面去談了中印文化之間的互補性,分別是空與實的互補,體用互補,有與無的互補,圣人與佛的互補,“泛愛眾”、“兼相愛”與“慈悲之愛的互補,和合與緣起的互補,理事的互補和心性論互補,并分別對這八個方面做了簡要的闡發(fā)。



        姚新中院長與印度學者馬拉·杜拉教授主持會議討論


        姚教授發(fā)言的主題是“東西軸心上看中印交流”。姚教授從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代”開始,提出中國“南北-東西”的軸心觀,并從對中國的“西王母”之說到“西秦”、“西方圣人”、“西天極樂世界”等歷史的梳理和研究中揭示中國人的西方情結。姚教授還對中國向西行的歷史,比如由周穆王西游開始,到老子西出函谷關、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法顯西方行做了簡要述說,并以此對照西佛東漸的歷史狀況,即以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開始向印度之外傳播佛教的歷史。以這些歷史背景為基礎,姚教授在最后分別從佛教信仰、禮義和哲理等幾個方面進一步反思中國從印度學到了什么。

         

        魏德東副教授


        魏德東副教授的發(fā)言主題是“印度佛教對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貢獻”。魏副教授指出佛教對整個中國文化都有深遠影響,比如佛教的傳入加深了中國人對終極關懷、彼岸世界的理解,使中國哲學有了輪回、涅槃、超越的理念,有了有為與無為的區(qū)分,強化了中國哲學中的形而上的部分;而大乘佛教的思辨思想對宋明理學在學術思辨性、體系性上等的影響也很大。總之,魏副教授指出印度有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  



        彭永捷教授


        彭教授的發(fā)言主題是“儒學在印度”。彭教授首先分析了以玄奘為代表的印中兩國文化的交往歷史,指出在這一歷史中中國受印度的影響更深。雖然如此,彭教授指出儒學研究仍在印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就此,彭教授以印度前總統(tǒng)拉達克里希南先生(Sarvalli Radhakrishnan1888-1975)主持撰寫的兩卷本《東西方哲學史》、師覺月《印度和中國》、印度出版的中國學者徐梵澄的英文著作《儒家》(中譯文作《孔學古微》,已出版)為例,進一步分析印度對中國儒學的了解歷程。最后,彭教授指出,中國學者對中國周邊發(fā)展大國比如印度的認識還很不夠,很多層面還可以繼續(xù)開展交流,隨著這一交流的深入,希望中印兩國在文化交流中能夠互相學習、文明互鑒!

         



        羅安憲教授


        羅教授的發(fā)言主題是“由中印佛教的差異看慧能在佛教史上的貢獻”。羅教授從慧能對佛教流入中國后的一些改變,比如對四諦的解脫的理解從到來世才能解脫到改變?yōu)楝F世即可解脫,從修行就得出家改變?yōu)樾扌性诩乙部梢裕瑥膶Α皶r時勤拂拭”的漸修到改變?yōu)椤氨緛頍o一物”的頓悟、當下即可成佛等等方面入手,揭示慧能在佛教流入中國本土過程中的貢獻。

         

        會議最后,張立文先生對中印文化交流在各個層面,比如民間文化、機構等層面的進一步展開,以及今后與宋慶齡基金會在此方面的進一步合作提出期望。最后以彭永捷教授對會議的總結發(fā)言結束。(劉增光校改)


                                                                                                                                                                                                                               責任編輯:梁金瑞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