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長眼中的儒家與當代大學
原題:儒家文化與當代大學的使命
作者:日本山口縣立大學校長長坂祐二
來源:社會科學報(2015年12月24日)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一月十四日甲戌
耶穌2015年12月24日
曲阜師范大學60年校慶之際,在山東舉辦“大學改革發(fā)展論壇”,30余所中外大學書記、校長齊聚孔子家鄉(xiāng),在師范教育的源頭,論道高等教育的改革發(fā)展。本報精選日本山口縣立大學校長長坂祐二發(fā)言內容,以饗讀者。
我將從重視教育、重視合理思考、重視行動這三個角度談談儒家文化對日本大學教育的影響。
儒家是日本教育的基礎
日本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是從儒家文化學習來的。從古代一直到江戶時代,日本對世界上的知識、學問都是通過翻譯成漢文吸收進來的。那時的日本,把會讀、會寫漢文,作為文化人必備的素養(yǎng)。
日本的朱子學
尤其在江戶時代,儒學成為幕府的正式學問,成為當時統(tǒng)治階級武士的基本理念。在武士子弟們學習的藩學中,學的是《四書五經》等課程。后來,新渡戶稻造向世界介紹的武士道也是深受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五?!庇绊懙摹?/p>
儒家認為,禮儀道德是在學習前人的經驗中逐漸習得的?!墩撜Z》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說的就是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行為、環(huán)境的影響才使人們之間有了善惡高下的差別。另外,孔夫子的“有教無類”也使得當時日本的統(tǒng)治者向人們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無論是武士的子弟,還是一般百姓的子弟。我認為,在日本歷史上,正是由于接受了儒家文化,才奠定了日本的教育基礎,培養(yǎng)了日本至今重視教育的國民性。
儒此實用
江戶時代以后,日本把實用學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形象概括為“讀”“寫”“算盤”?!八惚P”是算賬用的,但它代表的卻是數(shù)學和經濟學。
祭典活動中孩子們用大算盤珠算
《四書》中的《大學》里有“致知在格物,格物而知至”的名句,說的是要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這種觀點與西方發(fā)達的自然科學觀是相通的。
在日本,人們從使用儒家教材進行實用學的教育當中,掌握了實用學的知識。但他們并沒有到此為止,而是進一步探求它們的原理,希望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就像從插花產生了“花道”,喝茶產生了“茶道”一樣,日本人學習某一種東西,總想探個究竟。正是在這種精神背景下,明治時代以后,日本人民以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西方的科學技術,為經濟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經濟的高速增長,也是一次重視教育與追求實學真理的成功結合。
大膽改革
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的大學升學率在10%左右。當時的大學以培養(yǎng)具有特定專業(yè)知識、專門技能的人才為目標,大學重視的是“教什么”的問題。到了70年代,大學升學率超過了30%,學生們的學習目的已經不再是成為專家和研究者,學校教育往往輕視專業(yè)知識、專門技能。進入21世紀,大學升學率超過了50%,在所謂的“全能化”進程中,學生們的素質、學力、學習目的等也出現(xiàn)了多樣化。
和中國一樣,進入社會的日本大學生將迎接嚴峻的挑戰(zhàn)
顯然,按照原來的價值觀實施大學教育已經不可能了。這就意味著日本從儒學中學到的重視教育、重視合理思考的教育基礎崩塌了。
復雜化的社會變化,帶來了職業(yè)的細化。我們發(fā)現(xiàn),在社會大變革的進程中,僅僅學習某一種特定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了。社會向大學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培養(yǎng)具有多種能力的人才。比如:與不同領域的人進行交流的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運作能力、積極行動能力、無經驗狀態(tài)下的應對能力以及綜合通用能力等。為構建與時俱進的教育體系,我們必須以嶄新的視點大膽改革大學教育。
《論語》中有“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秱髁曚洝分杏小爸切兄?,行是知之成”等名言,這種“知行合一”的理論與重視在實踐中學習的思想,同現(xiàn)代的主動學習的觀點是一致的。
中國的素質教育課程
所以,今后的大學教育就不能只立足于教的角度、考慮“教什么”的問題,還應該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解決“怎樣學”的問題。這樣,作為教師,也不再僅僅是傳授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還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對他們學習的全過程給以指導和幫助。
讓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拿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去總結。這是今后大學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重視行動的儒家文化面對大學教育的新形勢,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