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莉】曲阜教堂事件調查報告及分析

        欄目:《原道》第20輯
        發(fā)布時間:2016-01-18 17:20:51
        標簽:


         

         

        曲阜教堂事件調查報告及分析

        作者:楊莉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道》第20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二月初九日己亥

                   耶穌2016年1月18日

         

         

         

        一、曲阜教堂事件的緣起

         

        (一)新華網(wǎng)關于曲阜要建基督教三一教堂的報道


          


        2010年12月9日,新華網(wǎng)報道(記者劉寶森、馬揚、王悅欣、賀占軍),在距離山東曲阜孔廟只有3公里的魯城街道辦事處于莊村要建一座曲阜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基督教堂。記者根據(jù)圖紙報道,教堂占地4畝,高41.7米,為哥特式建筑。曲阜市基督教教會負責人表示能容納3000人,預計在兩年內落成。曲阜市基督教教會負責人豐宗潔牧師說,“曲阜有基督教信徒近萬人,教堂將會為他們和到曲阜體驗儒家文化的中外游客提供便利的聚會場所。目前,教堂建設資金已經(jīng)募集到三分之一,人們對教堂的建成非常有信心?!盵1]政府態(tài)度則更傾向于增加城市內涵,擴大曲阜市的影響,招商引資,吸引更多旅游資源,推動儒家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的交流。

         

        (二)儒家十位學者簽署《尊重中華文化圣地,停建曲阜耶教教堂——關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見書》[2]表示反對

         

        此報道一出,同年12月22日,十位儒家學者和十家團體聯(lián)名簽署了《尊重中華文化圣地,停建曲阜耶教教堂——關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見書》。

         

         




        首先反對在曲阜建立基督教教堂,若教堂選址一定要選在曲阜,應當在形式、地點有所限制。如,所在地點應遠離孔廟,高度上也要有所限制,41.7米的高度遠遠超過了大成殿的24米,實為不宜。哥特式建筑不宜出現(xiàn)在曲阜,至少應采取中國傳統(tǒng)式的建筑風格。容納3000人的數(shù)量,規(guī)模過大,有可能讓人產生該基督教教堂欲比擬孔圣有弟子三千人的印象或聯(lián)想。[3]此《意見書》一出,在網(wǎng)絡和社會上引起廣泛的影響。

         

        隨后,眾多學者和各界人士以及社團在網(wǎng)上以及發(fā)送郵件等方式參與簽名。具體時間和簽名人數(shù)詳見表一:

         

        表一:簽名人數(shù)統(tǒng)計

         

          

          

         

        其次,多位儒家學者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發(fā)表文章,就曲阜教堂事件和儒家十位學者的《意見書》發(fā)表評論。既有支持儒家觀點,也有支持基督教,也有持第三方觀點就曲阜事件探討當代中國信仰,儒、耶關系,以及宗教政策等文章。

         

        最后,鳳凰網(wǎng)對曲阜教堂事件進行了網(wǎng)絡民意調查。

         

        截止到2011年1月19日 00:00時,一共有18772人參與了興建曲阜教堂的調查。本次調查涉及了四道問題,結果如下表:

         

        表二:曲阜教堂事件網(wǎng)絡民意調查結果

         

          

         

        由上表可見,在被調查的18772人中,71.6%的人反對在曲阜建基督教教堂。在與表一的對比中,其數(shù)量遠遠超過簽名的人和團體,由此可見,即使沒在抗議書中簽字的人群中仍然存在相當數(shù)量的持反對意見。

         

        二、儒家方面對曲阜教堂事件的回應

         

        (一)在網(wǎng)絡上的回應

         

        1、堅決反對在曲阜建造哥特式的大教堂

         

        代表儒家立場發(fā)言的學者以及社會人士旨在反對在曲阜市建教堂,而不是反對在中國建基督教教堂。國家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4]。但是此次的抗議是因為曲阜的文化意義不同,陳來先生也講:“曲阜是以孔子文化為主體的古城,是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的發(fā)源地,維護曲阜文化的儒家文化象征,不僅是對儒家文化的尊重,對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對新時代儒家思想的重建,對凝聚海內外中華子孫,都有其莫大的意義?!盵5]網(wǎng)上關于此事的文章也將曲阜與耶路撒冷或是梵蒂岡相比較,認為曲阜對于中國儒家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含義,是儒家文化的象征。

         

        如果是在曲阜市建教堂是為滿足當?shù)匦磐降男枰?,那么應該僅僅滿足需要,而不是建一座40多米高,典型哥特式的建筑。

         

        2、宗教的寬容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應該承認曲阜特殊的文化地位

         

        在基督教單渭祥牧師作了《尊重·包容·和諧》的講話之后,儒家學者又對此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認為在曲阜市建教堂已經(jīng)是對儒家的冒犯,不能借由尊重、包容、和諧等口號單方面要求儒家的包容,而忽視基督教對儒家的不尊重,“基督教如果真正尊重儒教,尊重中國文化,避免冒犯,便不應在曲阜修建教堂,尤其不應毗鄰孔廟而建,以避仗勢挑釁、針鋒相對之嫌。何況據(jù)說還要造得堂皇氣派,莫非硬要讓到孔廟祭孔的人低出一頭嗎?”[6]無論是包容還是尊重是要建立在相互承認、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有效的進行宗教間的對話。[7]

         

        部分學者在網(wǎng)絡上質疑儒家此次抗議,有反應過激之嫌。儒家文化現(xiàn)在是“魂不附體”[8],但是自居為文化主場,對基督教排斥。也有針對儒家質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儒家對于此次曲阜教堂事件,應該拿出足夠的包容。但是“孔子在《論語》中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穌在《馬太福音》中也說‘人所欲,施于人’,但人所不欲,顯然我們就不能施于人。”在儒家圣地曲阜市建耶教大教堂,如果我們知道并非大多數(shù)人的意愿,也不是大多數(shù)中國儒者與文化人士的意愿,我想耶穌也是不會同意的。當然這并不表示儒家學者與曲阜地區(qū)或濟寧地區(qū)的人們不能容納基督教,正如《意見書》所指出,儒家是兼容并包的,重視和而不同的,但這并等于先把不同強加于人而后拿和諧作為理由,要別人非接受不可?!盵9]

         

        蔣慶老師認為在三孔附近建如此大規(guī)模而且是典型哥特式建筑的教堂,是文化上的盛氣凌人,對政府缺乏最基本的文化自覺意識感到失望。而且他表示在如果曲阜教堂旨在文明對話,那么前提是“儒家是以一個文化活體存在”,而且要相互尊重?!叭鍖W正在中國復興,人們有理由與權利要求中國歷史上以及傳統(tǒng)中的文化與教化圣地及其具有信仰意義的文明符號受到尊重與保護。在美國夏威夷州發(fā)展任何建筑,即使今天夏威夷本地人是少數(shù),也都必須考慮不影響夏威夷文化信仰中的祭壇與神圣地的所在,與之保持相當?shù)木嚯x,以示對已有的歷史與地方神圣性的尊重?!盵10]

         

        所以如果是以對話為前提,那么就要相互尊重,尊重儒家圣地的地位和特殊的含義和象征。

         

        3、政府應該給予儒教以合法地位,正視中國當代社會的信仰缺失

         

        有學者提出曲阜教堂事件其實揭示了當代中國的信仰缺失,對于這樣的文化事件并沒有給予高度的重視和對此應有的敏感。

         

        陳明先生認為此《意見書》的重點就是要求儒家的合法身份,“也必須指出,它所要競爭的對象,無論是基督教或別的什么,都是擁有各種有利位勢的,或具有‘合法法律身份’、擁有各種力量支撐,或占有各種資源成為意識形態(tài)。提出應該由公權力介入這件事,通過法律的建設使儒教獲得合法的地位?!盵11]

         

        儒家文化是一種活的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的本質,是一直以來的信仰,韓星表示“中國人自古生命信仰主要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道佛為輔的模式來解決,而近代以來儒家文化式微,基督教乘虛而入填補了中國人很大的信仰空間,中國人自己傳統(tǒng)的信仰空間正在受到排擠而日愈縮小,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整個中國人的嚴重關切與思考?!?/p>

         

        恢復儒家的組織形式,重構儒教在民間社會中的功能和作用,成為大眾的信仰。“是百姓日用的形而下的生活方式,如傳統(tǒng)的禮樂就承擔這樣的文化功能,形成了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各種儒家文化樣態(tài)如家族祠堂、文廟、書院、先賢祠等,這些本來都是儒家‘親民之道’的具體體現(xiàn)?!盵12]在儒家看來,儒教真實的存在于中國的社會之中,人們“日用而不自知”,因此,“我們是應該認真考慮如何樹立中國主體信仰體系,以有效化解外來文化沖擊并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大陸當局必須以民族根本利益為重,放下歷史包袱,突破意識形態(tài)束縛,高瞻遠矚,大膽作為。具體來說,就是必須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恢復中華道統(tǒng),重建儒教。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尤其在當前整個社會道德風氣不佳、拜金主義盛行的情形下,重新樹立傳統(tǒng)道德,對于激勵廣大民眾的精神,促使社會道德的提升,促進民眾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都很有意義?!盵13]

         

        (二)在訪談中的回應

         

        1、曲阜教堂事件得知的途徑

         

        從對儒家方面代表的訪談中獲悉,是從新華網(wǎng)的報道知道此事。之后在聯(lián)絡了社會上的知名儒者,起草《尊重中華文化圣地,停建曲阜耶教教堂——關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見書》。

         

        首先是民間儒者A看到新華網(wǎng)的報道,并和蔣慶老師商談此事,蔣慶老師表示,如果在曲阜建一座如此的基督教教堂,就一輩子都不去曲阜了。并說明了此事的嚴重性。之后,由蔣慶老師的學生,民間儒者B倡議,儒家該為此事做出反應。

         

        2、《意見書》的形成

         

        A先生執(zhí)筆起草一篇《抗議書》,希望能找到10位學者聯(lián)名簽署,這10位學者最好能覆蓋港、臺、大陸等地區(qū),既有學者也有儒家的信仰者,又能兼顧年齡段,便向多位知名學者、儒者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fā)出邀請,希望能聯(lián)名簽署,以促成其事。

         

        但是由于《意見書》前幾稿言辭激烈,主張儒教的合法地位,以及要求儒家的組織化形式等內容,使得一些學者無法認同。隨后幾番修改《意見書》,最終選定了郭齊勇(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張祥龍(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新民(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院長、教授)、蔣慶(儒家民間學者)、林安梧(臺灣師范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顏炳罡(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韓  星(陜西師范大學儒學-儒教研究所所長、教授)、陳明(《原道》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儒教研究中心主任)、康曉光(中國人民大學非盈利組織研究所所長、教授)、趙宗來(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十位作為《意見書》的聯(lián)名發(fā)起人,并在如家中國、儒學聯(lián)合論壇等征求社會上的簽名,抗議曲阜建如此形制的基督教教堂。

         

        (三)對教堂事件的態(tài)度

         

        1、對媒體的態(tài)度

         

        此事儒家方面是從權威網(wǎng)站上看到的,被采訪人認為:“至于是否全部都是事實,這個與儒家無關,基督教方面這樣發(fā)表,我們就根據(jù)這個報道,來表示自己的抗議。”并表示并不像外界所猜測,是儒家的炒作。

         

        網(wǎng)上媒體的輿論使得儒家有炒作之嫌,并認為儒家反應過激,以及缺乏對其他宗教的寬容。儒家方面認為在曲阜教堂事件中,儒家雖然最終使得曲阜教堂停建,但是事實上,儒家也是失敗者。被訪者甚至認為,如果這件事在事實方面有捏造的成分,那么炒作的該是媒體,而不是儒家或是基督教方面。

         

        2、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

         

        在儒家看來,基督教在此次事件之中,開始表現(xiàn)的非常的無力,在中國儒家文化的圣城建一座世界第三大的教堂,這無疑是盛氣凌人的態(tài)度,并沒有做到當初利瑪竇來華時的入鄉(xiāng)隨俗,入境問禁,也沒有對儒家文化的尊重。

         

        在當代中國信仰衰落的時候,基督教瘋狂傳教,無視在非宗教場所不得傳教的法律規(guī)定。對于儒家的衰落,沒有同情的尊重,反而擺出宗教需要包容、理解,可以進行公平的競爭的姿態(tài)。儒家表示異常的氣氛,因為包容、理解、交流是建立在相互承認相互尊重的基礎上。

         

        3、對政府的態(tài)度

         

        首先政府應該理清這件事的情況,邀請基督教和儒家坐在一起,將問題和里面被認為是失實的地方進行對質和澄清。這樣就避免了對具體數(shù)據(jù)和容納量的誤會,并且應該積極協(xié)調此事。

         

        其次政府對于這件事沒有足夠的警惕性,對宗教事件和宗教文化的保護沒有意識,才導致這個事件發(fā)生。曲阜既然是文化名城,政府也是這樣打造的,卻沒有估計儒家文化除了是歷史遺產外還是在社會中真實存在的。

         

        最后,政府應該考慮給儒教以合法身份,雖然這個實現(xiàn)有難度,但是這少應該給予適當?shù)淖鹬睾桶l(fā)展的空間。

         

        三、基督教方面對曲阜教堂事件的回應

         

        (一)在網(wǎng)絡上的回應

         

        1、宗教間的對話應該尊重、包容、和諧

         

        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副總干事單渭祥牧師作了《尊重·包容·和諧》的發(fā)言,單牧師從最近網(wǎng)絡上熱議的有關山東曲阜建造教堂遭到十位儒學者聯(lián)名反對的事件談起,強調宗教和諧必須以尊重和包容為前提、以交流和對話為途徑,切不能強調自身特點產生狹隘和排他。單牧師認為儒學家們能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復興表示關切這自然是值得肯定,但不能用 “此消彼長”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去應對全球化時代的文化交流與共融。和諧是多樣性和差異性基礎上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宗教和諧就是宗教的多樣性、平等性、和平性的基礎上,追求“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合境界,達到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和諧狀態(tài)。[14]石衡潭教授也表示儒家和基督教的對話應該在雙方的善意、耐心與熱忱下,并相互理解和尊重下完成。

         

        2、儒家文化不能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黃保羅教授以《從全球化視野中的大國學來看曲阜等儒家宣言書》來回應此事,認為《意見書》宣揚狹隘的民族主義,又以此來排斥其他基督教的精神道德資源,形象。涉及儒家與基督教的對話,往往與籠統(tǒng)的西學、帝國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及民粹主義等概念緊密相聯(lián),又把孔子塑造成為一個“排他、狹隘與封閉”的形象。而儒家文化也不能代表中國文化,“在孔廟實地考察之后,更明顯地感到儒學乃宋、明、清三代的國學,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學。”[15]

         

        “此論發(fā)起者以全部炎黃子孫的代言人自居,忽視曲阜建教堂的官員與基督徒也是中國合法公民的事實,把中國基督徒排斥出炎黃子孫的行列,體現(xiàn)出了極度的民粹風格,把自己凌駕于國家、法律與其他同胞之上。”[16]黃先生認為儒家此次的抗議,不僅自認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而且還是以中華文化自居,排斥外來文化,這是狹隘的民族情感。

         

        3、基督教已經(jīng)獲得合法身份

         

        基督教是中國政府承認的五大宗教之一,黃保羅先生認為“基督教雖是移民,但在中國的政治、法律與宗教地位上都獲得了合法身份,即使曾經(jīng)有‘偷渡’之嫌,經(jīng)過歷史上的多次‘大赦’,基督教已經(jīng)是中國的合法宗教,基督徒是中國的合法良民?!盵17]

         

        網(wǎng)上基督教方面的文章中提到曲阜現(xiàn)有教徒1萬多人(據(jù)豐牧師介紹實際上曲阜現(xiàn)有基督教徒8000多人),中國社科院《中國宗教報告(2010)》(宗教藍皮書)發(fā)布了2008-2009有關宗教信仰的入戶問卷調查結果,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除港、澳、臺地區(qū))基督新教教徒約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1.8%。[18]由此,可見基督教已經(jīng)在中國獲得了合法的身份,既然是合法宗教,教徒有禮拜的需要,那么建教堂就是合理且合法的需要。

         

        4、儒家應該通過發(fā)展自身來應對宗教間的競爭

         

        董建林主教《是誰導致了儒家文化的衰?。俊肥沁@些文章中言辭最為激烈的,其中不乏侮辱性的字眼,主要認為是儒家自身的問題導致了儒家自身的衰敗,而且儒家不能通過對其他宗教的排擠、打壓來突出自己的地位,實現(xiàn)自己的合法化,取得自身的利益。

         

        在黃保羅先生看來儒家要發(fā)展自己要做到以下兩點?!耙粍t可以通過自強自立來迎接挑戰(zhàn),二則可以通過抵擋他者來保持自己的地位。即俗語所云:或者通過合理的競爭勝過對方,或者通過無理的排斥摧毀對方?!盵19]羅秉祥先生也認為“儒學要成為受國人信仰的宗教,不能老是要求政府馬上改變宗教政策,把儒教與五大宗教并列。任何宗教都要靠本身力量先發(fā)展起來了,人數(shù)眾多,有廣泛影響力,然后才要求政府承認;否則是本末倒置”。[20]

         

        (二)在訪談中的回應

         

        1、曲阜福音堂的情況概述

         

        曲阜市的福音堂隸屬于濟寧教區(qū),豐宗潔牧師是曲阜教會的最高負責人,據(jù)豐牧師介紹,曲阜教區(qū)現(xiàn)在大約有信徒8000左右,多數(shù)教徒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信仰基督教,更準確來講是在1989年以后居多。也有一些信徒是出自基督教家庭,從民國時期起就一直信仰基督教,歷經(jīng)文革時期一直保持至今。

         

        曲阜是孔子故里,所以基督徒中存在相當數(shù)量的孔氏族人,其中一些人出任教會重要職務,如長老之類,分教會負責人。

         

        豐牧師介紹說,曲阜市里沒有教堂,開始教徒做禮拜是租用的廠房,后來租借過電影院,也有分地區(qū)在一些教徒家中舉行禮拜的情況,教徒人數(shù)眾多,在家中禮拜有時要坐到院子里甚至是胡同里。雖然是在家中做禮拜,但是與家庭教會有本質的區(qū)別,豐牧師反復強調這一點,認為是因為沒有合適的地方進行禮拜的權宜之計,并非是家庭教會的集會。而且據(jù)了解,豐牧師認為在曲阜他們的教會與家庭教會并沒有沖突,因為在歷史上兩方都源自同一個教會組織。

         

        根據(jù)曲阜縣志所記載:“光緒季年,美國在西關創(chuàng)建耶穌教堂一處。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德國在西關中間建筑天主教堂一處?!盵21]可見,曲阜在西關曾經(jīng)有過一座教堂,現(xiàn)在該教堂已經(jīng)成為民居,里面結構雜亂。

         

        西關地處曲阜市中心,離孔廟很近,不到兩公里,從現(xiàn)存的建筑結構看,當年的教堂規(guī)模不小,現(xiàn)在西關教堂遺址附近民居十分密集,人口密度很大。同在一條街上,還有一座建于03年的伊斯蘭教清真寺。

         

        目前,曲阜教會使用的教堂在魯城街道,距離孔廟大概有5公里左右,在相對較為偏僻的地方,據(jù)教會其他人員介紹,這個地區(qū)一直屬于曲阜下級的一個鄉(xiāng),直到1986年才劃歸到曲阜(曲阜為縣級市),有26個街道,是曲阜比較小的區(qū)。這個教堂大致可以容納800人,但據(jù)筆者實際上看來,要容納800人做禮拜,應該是非常擁擠。

         

        教堂為簡易板材的臨時建筑,若不是房屋頂上的十字架,很難看出這是一座教堂,但是筆者在沿途找教堂的時候,幾乎沒有什么人不知道這座教堂的存在,雖然其目前還在一片工地的旁邊。

         

        2、曲阜教堂申請時間與負責人

         

        據(jù)新華網(wǎng)報道曲阜要建教堂的時間是在2010年月12月9日,這個時候曲阜教堂的奠基禮已經(jīng)完成。事實上,據(jù)豐牧師介紹,因為曲阜市信徒眾多,卻沒有一座可以做禮拜的教堂,于是在06年向政府申請返還教產,即指西關的教堂。但是,現(xiàn)在無法返還,因為西關靠近市中心地價昂貴,人口密集,拆遷也難以安頓,所以在魯城鎮(zhèn)批了6畝地建新教堂,當作返還教產。

         

        豐牧師說“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曲阜這邊,通過官方途徑申請,建教堂大約在06年用了一年的時間省里給批了下來,之后過了一年,到了08年又跑的土地啊,規(guī)劃啊,這個時間沒有文件記錄就不算了,是06年省里批下來,07年濟寧、曲阜這邊跑手續(xù),08年正式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首先是發(fā)改委報批,雖然是返還,但是建這么一個場所,也需要各部門的審批,省里是09批下來?!?/p>

         

        建曲阜教堂辦理手續(xù)的負責人開始是孔慶森的長老,曲阜三自愛委會第一任長老,是孔家子弟,今年七十多歲,現(xiàn)在辦理這件事的是豐宗潔牧師。

         

        3、教堂最初的設計方案

         

        設計方案是由北京中聯(lián)環(huán)設計公司提供,一共提供了5個方案。曲阜教會提出的要求大致有5點:①哥特式、②臺階:如上船、③三個門:信、望、愛、④兩個雕塑:鹿和鷹、⑤一個噴泉(中間青草地、小羊)[22]。同時教會方面也補充說,希望這個教堂有現(xiàn)代氣息。

         

        但在這次的調研中,教會并沒有提供關于設計高度、容納量的數(shù)據(jù),準確的說,豐牧師反復強調,在這個設計圖中并沒有關于高度、容納量的數(shù)據(jù),而且不是如同網(wǎng)上所說那樣。

         

        在訪談中,豐牧師曾經(jīng)介紹到建筑部分的主體樓高,兩個尖塔式建筑的高度,以三米一層計算,新教堂的高度超過三十多米。從效果圖上看,曲阜教堂看起來很現(xiàn)代,也很雄偉,主體為玻璃建筑。

         

        4、事件之后的修改方案

         

        《意見書》的抗議之后,曲阜教會自認為對這件事保持了謹慎和節(jié)制的態(tài)度,筆者所在的時間,感到教民對于這件事的過程不是很了解,而且對于儒教的認知也有偏差,但是他們明確知道教堂需要停工,而且據(jù)豐牧師介紹,有些教區(qū)的信眾對這件事曲阜教會的處理有誤會,他舉例子說,“停建之后,他們到下面的教區(qū)在打開奉獻箱的時候受到阻撓,因為下面教區(qū)的負責人認為奉獻箱是用來建教堂,教堂停建了,奉獻怎么處理?”

         

        現(xiàn)在曲阜教會對于這件事的訴求在于希望還是能把教堂建立起來,因此教會方面又提出了第二方案。

         

        (三)對于教堂事件的態(tài)度

         

        1、對于媒體的態(tài)度

         

        在和豐牧師的訪談中,他提及到新教堂奠基儀式完成之后,新華網(wǎng)的記者劉寶森通過濟寧市政府的介紹找到了曲阜市政府,要采訪關于曲阜建教堂的事情,因為是教堂的情況,就由曲阜市的統(tǒng)戰(zhàn)部專管宗教部分的領導介紹找到了豐牧師,交流了很多情況。豐牧師說他并沒有提到教堂的具體數(shù)字,而且教會方面認為這種介紹教堂的新聞并沒有什么特殊地方,而且這個采訪有助于教堂的宣傳。

         

        只是在最后這位記者在采訪結束的時候問道,“你們覺得在曲阜市建教堂有什么感覺嗎?”當時豐牧師表示這沒有什么,只是曲阜的信眾有需要,要求見一個教堂而且教會方面的手續(xù)也是合法的。

         

        當筆者問及現(xiàn)在曲阜市建教堂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社會事件之后,教會方面有什么看法?豐牧師表示,真實感受是莫名其妙。他們認為這種莫名其妙不是針對儒家的,而是對于媒體,因為在訪談中,豐牧師自始至終否認新聞稿中的具體數(shù)據(jù)是由他們提供的,而且暗示這些數(shù)據(jù)他們也沒有確定下來,更談不上有境外勢力滲透,也就是說,在考慮建教堂的時候根本沒有把儒家文化和曲阜是儒家圣城這個情況考慮進來,因為他們認為這根本不可能引起沖突。

         

        至于提到曲阜教堂規(guī)模宏大,據(jù)孔廟甚近之說,表示無奈,因為曲阜市本身很小,以距離來講,這個教堂的選址已經(jīng)是在市區(qū)范圍內,離孔廟最遠的一個方向了。

         

        對于這個事件的后續(xù)發(fā)展以及具體情況,教會方面表示他們也是從網(wǎng)上看到的,在曲阜市本身來講并不存在對這件事的巨大反響。

         

        2、對于儒家的態(tài)度

         

        首先,教會方面認為在日常傳教中從來沒有和儒家文化有抵觸的地方,豐牧師表示在代表教會給非教徒贈送禮物時,并不是送《圣經(jīng)》之類教會的紀念品,而是贈送《論語》或是關于的孔子的紀念品。

         

        而且豐牧師認為在曲阜傳教需要很好的了解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了解儒家文化在曲阜傳教會受到影響,可惜的是他沒有舉出具體的例子加以說明。只是強調了做了牧師之后對孔子的理解更深了,他說“愛你的鄰人像愛你自己”這話很繞嘴,遠不如“愛人如己”。

         

        其次,在教會了解到,曲阜很多人并不認為儒家是個宗教,和基督教信仰有所沖突,孔子是歷史上的圣人,但并不是神,所以不是信仰,而且一位孔姓的女性長老也表示說,曲阜是孔子的家鄉(xiāng),當初文革時期這個地方比其他地方在“批林批孔”的運動中受到的沖擊更為嚴重,導致很多人對于孔子的感情淡漠,孔子文化升溫還是近幾年的事,大概是從建立文化城開始的,畢竟三孔是曲阜旅游的支柱產業(yè)。

         

        豐牧師表示在傳教過程中并有遇到以儒家文化為信仰的人,對于孔子的祭祀也局限于官祭,民間祭祀很少,孔廟也沒有本地的香火??组L老說,即使我們的父母還是葬在孔林里,但是因為信了主,也不能祭祀祖先,都是擺束鮮花就算了,更別說祭祀孔子了。后來,她又說,孔廟對外開放后,其實還是有香火的,開始是外地的學生,后來本地的也有,主要還是求考試、求學業(yè)。

         

        最后,豐牧師很推崇孔子和儒家文化。他認為中國現(xiàn)在的信仰缺失,是很悲哀的事情,這么大的國家沒有信仰。當問及如果有一個文化或是說信仰可以代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該是什么?豐牧師想了想表示說該是孔子文化,也就是儒家文化。這不過是民族共同信仰和他個人信仰間的選擇問題,就像他尊崇儒家文化,但是個人信仰是上帝——基督教。他解釋說,信仰是信仰,文化是文化。曲阜人其實從小還是受儒家文化熏陶,孔家的信徒講他們小時候家里會講關于孔子的故事和傳說。比如他的出生、成長的故事。

         

        3、對于政府的態(tài)度

         

        教會表示對于之前的教堂申請時的幫助非常感謝。豐牧師說,對于如何申請一個教堂完全沒有經(jīng)驗,甚至不知道要準備哪些材料,但是找到宗教部門之后,政府的干部給他列了需要的材料和首先要找的部分,從發(fā)改委到規(guī)劃部門,所遇到的干部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在教堂停建之后,很多教徒表示不理解,尤其是對于政府沒有明確表態(tài)表示不滿。但是經(jīng)過教會負責和管理人員的開導、勸解,使得信徒的態(tài)度也相對平和,在等待著政府的決定,而且教會表示希望能杜絕教徒使用私人關系來干涉這件事,并表示教會方面會積極配合事件的后續(xù)發(fā)展。

         

        總體來說,豐牧師等認為這次的曲阜教堂事件存在誤會,主要是在媒體報道上,同時也暗示了儒家在網(wǎng)上發(fā)表的一些言論,有炒作之嫌。

         

        四、政府對此事的回應

         

        為出發(fā)去曲阜前,筆者聽說奠基碑已經(jīng)被偷走,到了曲阜了解到:之前奠基碑的確是移走過,但是被鎮(zhèn)政府移走,考慮這片地用作它途,但是曲阜市政府又將奠基碑移回,表示在事情最終決定之前這塊地方不能做其他用途。筆者到實地去看時,已經(jīng)有村民在地里耕作,種滿了農作物。

         

        在走訪曲阜市政府之前,無論是曲阜的基督教教會還是曲阜當?shù)氐娜寮掖?,都無法給筆者提供聯(lián)絡方式,也就是說無人牽線。于是當時只能自己去縣政府去試試,當時據(jù)保安說宗教部門在統(tǒng)戰(zhàn)辦公室,并沒有獨立的辦公部門,當時碰到一位工作人員,問清筆者來意之后說,這個部門的負責人不在,如果我們沒有預約的話就很難等到人,讓筆者離開。但是筆者考慮到?jīng)]有任何結果就離開,有些不甘心,所以堅持在樓道里面等是否有其他能回應此事的政府工作人員。

         

        不久之后,又碰到一位工作人員,筆者再次表明來意,于是這位政府人員表示虛掩著的門里的領導就是統(tǒng)戰(zhàn)部分管宗教的負責人。其實,這個人就是當初告訴筆者“領導都出去了不在,你們可以回去了”的那位政府官員。

         

        于是,筆者再次去敲虛掩的辦公室的門,但是這位孔姓的領導卻去了閱讀室,在閱讀室門口的臺階上座了大致半個小時后,領導終于離開了閱讀室,于是筆者走上前,表達了此行的來意。

         

        幾番請求之后,同意簡單的說兩句,但是拒絕錄音,但最終只是說了“根據(jù)上層領導的意見,對于曲阜教堂事件不作任何回應?!闭Z言神態(tài)間可以看出對此事有一定的情緒。

         

        五、分析與結論——來自儒、耶文化與信仰認同的沖突

         

        身份認同如同哲學中的永恒問題“我是誰?”一樣,答案顯而易見,卻又好像沒有提問的必要。當人們思索“我是誰”的時候,就意味這“我們”已經(jīng)離開“我”這個“存在”已經(jīng)很遠了,“我”也變得模糊了。當今身份認同的問題備受關注,那么同樣意味著人們開始失去了這個“身份”,也不確定該“認同”什么?“身份認同是社會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于社會學學者來說,身份認同體現(xiàn)了政治變革、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文化變遷等諸多重要社會因素?!盵23]

         

        很多研究都著意在中國基督教教徒的身份認同上,比如張敏的《基督徒身份認同——浙江溫州案例》、方文的《群體符號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體為例》,還有李向平的《倫理·身份·認同——中國當代基督教徒的倫理生活》,都是對基督徒自我認同的研究,“多一個基督徒就少一個中國人”的說法,使得在宗教身份的判定之外又多出了一層對于身份認同的困惑。

         

        因此,中國基督徒在構建并強化自身的社會認同的同時還在建構這個群體自身的形象和社會標志,以此作為與其他群體的區(qū)別,并不斷強化之?!靶叛龀蔀橐环N身份或自我認同,不僅表明了基督徒的信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他們對這種信仰強烈的自我意識。這種意識使他們對我群——基督徒有強烈的認同感,同時也對他群——信仰其他宗教的信徒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不認同。”[24]除了要不斷地建構并強化自身的認同外,中國基督徒還要融合因基督徒這個身份所帶來的和其他群體的疏離感。因為基督教本身被認為是外來的宗教,而且在近代和西方殖民主義的炮彈一起進入了中國社會。

         

        故此,中國基督教和教徒也在努力地需找中國文化和基督教的契合之處,從理論的研究到民間的傳教,都有此趨勢。例如,在訪談中提到的曲阜教會在傳教的時候有時候用孔子的話,而不是圣經(jīng)上的語言,他們認為基督教和中國的文化有相同之處,而且這樣跟貼近百姓的生活,平易近人。[25]

         

        豐牧師介紹說:“我們送禮品,論語送的很多,有的時候幾十本的送,還有就是藝術品,只要基督教能接受的不是偶像崇拜的,就大多送孔子,尤其是上等層次的人很多都送孔子像,一般送曲阜的藝術品。”[26]在筆者在訪問儒家代表的時候將這一情況告知,儒家被訪者說“那好啊,有點像利瑪竇他們,但是,雖然我沒接觸過,但是我覺得他們沒這個水平?!崩敻]等人來華傳教的時候對儒家的態(tài)度是尊重,并且通過“以儒釋耶”,他并不反對中國儒家的祭孔、祭祖等儀式,并在傳教中極力表現(xiàn)與儒家文化的匯通之處。正如,利瑪竇用“儒服”替換“僧服”,并正視了儒家文化的宗教性,“將儒學的天和上帝,如從宗教所同具的終極關懷說,則較一般學者忽視儒學的宗教性更高明?!盵27]

         

        筆者在某種程度上贊成儒家代表的說法,不是說曲阜基督徒的水平不夠,而是在訪談中體現(xiàn)了對于儒家僅僅被視為一種道德倫理的教導,并且反復提到儒家文“信仰和文化不能等同?!盵28]

         

        所以曲阜的基督徒認為自己的信仰和文化沒有沖突,是首先是因為他們對基督徒身份和儒家文化的融合時產生的潛在的糾結,但這種糾結未必被教徒清晰的意識到,因為“基督徒身份本身即暗含著接受某種特定的倫理價值和特定的解釋世界的方式,基督徒在獲得這種身份之后,會采用基督教的倫理價值來重構其日常生活。”但是,在曲阜這個儒家文化的圣城,既是曲阜基督徒的驕傲,也是給他們帶來了認同的困境。在和孔長老[29]交流的時候,她說:“接觸多了之后信仰了耶穌。心里要是遇到難事,禱告主之后就會得到解脫?!毙叛霾⒉皇撬麄內康纳罘绞剑疑钊沼玫膫惱韮r值依然是儒家文化的。

         

        由此可見,對于基督教的認同并不是來自“以整個人生和生活作為擔保的”,是在儒家文化中信仰基督教的上帝。因此,信仰認同與原本文化的認同產生了困惑、糾結和抵觸,形成了一種看似此消彼長的態(tài)勢。再者,曲阜本身幾大宗教的歷史薄弱,以前的信仰主要以民間信仰為主,五大仙,以及更為虔誠的祖先崇拜,而不是佛道信仰,因此孔子在文革的時候被“打倒”之后,曲阜沒有從對孔子的否定中完全走出來,然而,對孔子的崇敬又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曲阜人心里的,存在著文化和信仰上的矛盾。

         

        很多學者提出用文化來界定身份認同,“文化身份”指的是“專屬于一個族群(語言、宗教、藝術等)的文化特點之總和,能夠給這個群體帶來個別性,一個個體對這個群體的歸屬感。”[30]用文化來解決現(xiàn)實性問題是極為普遍的,因自工業(yè)革命之后在世界很多地方,文化都面臨著現(xiàn)代性的巨大沖擊,也正因為如此,日益削弱的文化在20世紀被提出來進行充分的研究,希望能解決由現(xiàn)代性帶來的對人性和傳統(tǒng)的沖擊,所以用“文化身份”來解決身份認同的問題,就成為必然。

         

        曲阜基督徒信仰基督教,但是對于文化的認同卻是儒家文化的,但是又無法將孔子作為信仰。在信仰基督教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一種宗教作為文化,承載著很多方面,比如他的道德,而在曲阜的基督徒認為這兩種文化在道德上并沒有什么沖突,事實是否沒有沖突,還是在理解基督教教義的時候,已經(jīng)開始用儒家文化來解釋基督教的道德。

         

        其實基督徒的身份變化是由信仰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信仰的認同是文化認同的一個構成部分,但是從曲阜教堂的事件看來,不僅是中國基督徒出現(xiàn)了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困境,對于現(xiàn)在儒家文化的認同也處于困境之中。

         

        儒家在網(wǎng)上抗議曲阜教堂之后,網(wǎng)上各種評論層出不窮,除了來自基督教和儒家這兩個當事人之外,還存在其他的評論,比如說儒家反應過激之類,但是回顧下近代基督教進入中國時,當時社會的反應。

         

        “同治初年,河南南陽府士紳因法國教士擬在府城內購買土地建立教堂,嗣后,該教士等又要求查還昔年被政府沒收后來改建為江浙會管的舊堂基址,乃紛紛起而反對。除多次聯(lián)名稟請官府予以制止拒絕,于同治七年,發(fā)布《合郡公議條約》,”[31]以反對此事。

         

        又,“光緒十三年,山東兗州士紳,因教士欲至府城購買土地,而發(fā)布《東魯義士告白》,強調:‘魯為圣人之地,秉禮儀之邦,家讀孔孟之書,人多英雄之選,豈肯任從愚民受其蠱惑,害我桑梓,將何顏立天地之間’,”[32]并列出條款以處罰通洋教者。

         

        同樣的事也發(fā)生在鄒縣,有洋人要在此地建造教堂,于是鄉(xiāng)紳“號召縣民同仇敵愾”,“復用‘亞圣府孟氏’與‘鄒邑紳民’”的名義,告知鄉(xiāng)里,禁止與洋教往來,同時制定出了懲處辦法。[33]

         

        引用上述資料并不是為表現(xiàn)此次儒家在曲阜事件所抗議的合理性,而是為了說明當時中國社會并沒有文化認同的困境,因為儒教早以完成匯合釋、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主體的過程。雖然從資料上看,兩者之間的確存在驚人的相似性。無論是從儒、耶關系上,還是從儒家認為現(xiàn)在的基督教仍然有西方政治勢力的滲透[34],可能最大的不同來自社會方面對此類事件的反應。在清末,儒家的抗議幾乎能起到一呼百應的效果,在鄉(xiāng)里對待簽署的鄉(xiāng)約也具有相當?shù)募s束力。毋庸置疑,當時中國的主體文化就是儒家,它不僅是代表中國的主要文化,還是中國社會中的主體信仰。人們對自身的文化身份認同自主而明確,沒有任何的困惑,所以當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進入中國,即便是存在單純傳教的教士,但都引起了中國社會的強烈反抗。

         

        在費孝通先生的眼中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是一種低組織的社會[35],在外國傳教士眼中儒教的祭天、祭祖缺乏足夠的宗教性,即便如此,儒家文化仍然成為了抵抗基督教傳教的主要力量,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主體性意識。這點從前面引用的清末的資料可以看出。

         

        曲阜教堂事件儒家的反應被認為是對其他宗教不夠寬容,也有認為此事件是文明間的沖突,儒家自身實力的增強應該是建設自身而不是通過排斥其他宗教來完成。但事實上,這次的教堂事件是對儒家文化意識的喚醒和重構,對于基督教方面則是應該思考,文化身份和信仰身份的區(qū)分和建設。

         

        這次曲阜教堂事件雖然存在對于數(shù)據(jù)和事實的爭論,但是儒家方面的受訪者表示,“關鍵這次是儒家的一次集體亮相?!彼^儒家的一次集體亮相,這表明,儒家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種文化認同的困境。再進一步說,不僅是意識到了而是已經(jīng)在建構文化認同中。從調研報告上可見,參與此次簽名的人和參與鳳凰網(wǎng)的人并不是由相互認識的人發(fā)起的,更多的是一種自發(fā)的行為。正是通過這種自發(fā)的行為,使儒家形成了一個自覺的群體,這種群體是感情和思想采取同一個取向,形成了具有共同認知的集體心理。在某一事件出現(xiàn)的時候,立刻獲得群體行為所特有的屬性,雖然在平時的時候時以個體的形式存在。[36]這可能就是這次集體亮相可以到達的效果,儒家此次的行為雖然有被誤認為是炒作的可能,但是通過這次抗議事件形成了具有文化認同自覺意識大的儒家群體。前面也提到,文化認同是“專屬于一個族群(語言、宗教、藝術等)的文化特點之總和”,同樣構建儒教本身也是可以看作是為了消除文化認同的困境。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wǎng),12月9日報道,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12/09/c_12864495.htm

         

        [2] 本文往后簡稱《意見書》

         

        [3] 參見《尊重中華文化圣地,停建曲阜耶教教堂——關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見書》

         

        [4] 《憲法》第三十六條

         

        [5] 陳來:《曲阜不宜建造大教堂》,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3de990100nciz.html

         

        [6] 郭文龍:《不宜在山東曲阜市建造基督教大教堂》,http://www.lfshouyuan.com/detail.asp?nid=1890

         

        [7] 蔣慶:《虛心的人與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蔣慶先生就曲阜耶教堂事件與儒教重建問題答北京諸道友問》儒家郵報,140輯

         

        [8] 劉國鵬:《兩個殘疾人的戰(zhàn)爭》,世界博覽

         

        [9] 成中英:《一封公開信:未愛人,焉愛上帝?》,儒家郵報,140輯

         

        [10] 同上文

         

        [11] 陳明:《爭取儒教的合法宗教身份——就曲阜建耶教堂答〈南風窗〉記者問》,http://www.lfshouyuan.com/detail.asp?nid=1756

         

        [12] 韓星:《就曲阜建耶教堂答〈南風窗〉記者問》,http://www.lfshouyuan.com/detail.asp?nid=1776

         

        [13] 耿硎:《曲阜建教堂之儒耶沖突及化解之道》,http://hlj.rednet.cn/c/2010/12/31/2148301.htm

         

        [14] 參見中國基督教網(wǎng)http://www.ccctspm.org/news/ccctspm/2010/1229/101229700.html

         

        [15] 黃保羅:《從全球化視野中的大國學來看曲阜等儒家宣言書》,http://www.stsy.sjtu.edu.cn/recommend/2011/1226/article_121.html

         

        [16] 同上

         

        [17] 同上

         

        [18] 《中國基督教入戶問卷調查報告》,《中國宗教報告(2010)》

         

        [19] 黃保羅:《從全球化視野中的大國學來看曲阜等儒家宣言書》,http://www.stsy.sjtu.edu.cn/recommend/2011/1226/article_121.html

         

        [20] 羅秉祥:《曲阜建教堂爭議與儒者憂患意識》,http://www.lfshouyuan.com/detail.asp?nid=2246

         

        [21] 《曲阜縣志》

         

        [22] 摘錄自豐牧師展示的一份設計要求的復印件

         

        [23] 張萌萌,西方身份認同研究述評,云夢學刊,2011(3)

         

        [24] 王瑩:《身份建構與文化融合——中原地區(qū)基督教會個案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7頁

         

        [25] 參見基督教方面的訪談記錄。

         

        [26] 詳見儒家方面的訪談錄。

         

        [27] 參見龔道運:《近世基督教和儒教的接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頁

         

        [28] 參見基督教方面的訪談

         

        [29] 孔憲芹:(1955—)教會常委,于1975年開始在孔廟工作共32年, 1988年開始信仰基督教。

         

        [30] 轉引自【法】阿爾弗雷德·格羅塞著,王鯤譯,《身份認同的困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7頁

         

        [31] 轉引自呂實強著,《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反基督教問題論文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6頁

         

        [32] 同上書,11頁

         

        [33] 見呂實強著,《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反基督教問題論文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4頁

         

        [34] 詳見儒家方面的訪談錄

         

        [35] 參見費孝通:《鄉(xiāng)土社會·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4-9頁

         

        [36] 古斯塔夫·勒龐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5-6頁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