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一捧文化活源水,譜一段海峽兩岸情——安徽師范大學德雅書苑邀您和臺灣著名易學學者共析《易學》奧秘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六年歲次乙未十一月初七日丁卯
耶穌2015年12月17日
(本網(wǎng)訊 唐霞)大道之源,周易古經(jīng);群經(jīng)之首,易簡恒常。12月16日下午2點,德雅書苑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第十四講如期開展。本次講座有幸邀請到臺灣大學著名易學學者、姓名學專家蘇致群先生講解國學經(jīng)典《易學》的奧秘,這也是蘇致群先生“國學風——《周易》中國行”系列活動之一。講座由德雅書苑會長張婧琳主持,百余位學員共同參與。
《周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講座伊始,蘇老師以自己學習《周易》的經(jīng)歷為切入點,然后用盲人摸象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周易》之博大。風趣的話語一開場就博得陣陣掌聲。接下來,他通過問答形式講述了《周易》的定義及形成過程,用有趣的樂高積木隱喻《易經(jīng)》的無窮變幻。最終歸于實際,應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并教導我們學習《周易》貴在懂得繞回原點,由內(nèi)而外地學習。他還通過攪棒與門栓的對立、吉普賽讀心術等事例告誡我們《易經(jīng)》不可誤用錯用,并細致地分析了履霜堅冰至、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物極必反三個現(xiàn)象,從而得出《周易》能使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最后,蘇老師以“學習者找興趣,愛好者找源頭,研究者融會貫通”三條建議作為結(jié)束。
講座末了,同學們踴躍提問交流,蘇老師結(ji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為學員們答疑解惑,深入淺出,生動幽默。學員們紛紛表示獲益匪淺。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海峽兩岸的精神紐帶,《周易》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文化脊梁和精神風骨。本次講座讓同學們對《周易》有了初步的興趣并為同學們學習《周易》提供了契機,有利于國學的傳承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