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郭曄旻】越南為什么自稱“中華”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6-03-11 10:18:28
        標(biāo)簽:


         

         

        越南為什么自稱“中華”

        作者:郭曄旻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正月廿二日辛巳

                   耶穌2016年2月29日

         

         

         

        2010年的時候,越南慶祝遷都河內(nèi)拍攝了一部電視劇《李公蘊——到升龍城之路》。結(jié)果這部電視劇在最后時刻被越南當(dāng)局禁播,理由是太過“中國化”。這實在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借口,因為在李公蘊(越南李朝的建立者)的那個時代,越南統(tǒng)治者大概只會是“華”化猶嫌不足,而不會急急與“中國”劃清界限的。

         

        邊徼變成鄰國

         

        現(xiàn)代越南的主體民族自稱“京族(Kinh)”,意即住在京畿里的人,但越南北部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上都稱呼京族為“交(Keo)人”,這個名稱來自歷史上的“交趾(阯)”。最初的“交趾”指的是南嶺以南。在秦末動亂中,河北正定人趙佗割據(jù)嶺南,建立了持續(xù)將近一個世紀(jì)的南越國。

         

        越南人對“南越”的心態(tài)非常矛盾,在封建時代,南越被看做越南“自己”的政權(quán),就連阮福映向嘉慶皇帝求取國號時最初要的也是“南越”。但趙佗終究是“北人”,于是越南的歷史被追溯到了更為久遠(yuǎn)的時代,“雄王,貉龍之子,涇陽之孫,定都曰文郎,相傳十八世皆稱雄王”。到了現(xiàn)代越南的歷史教科書里,雄王已經(jīng)成為越南的歷史始祖,而趙佗和他的南越國,則成了陰險的北方侵略者。

         

          

         

        南越文帝行璽金印

         

        這樣的變化,一如朝鮮半島上尊檀君而棄箕子,自然更多出于民族主義考量而非真實的歷史。公元前111年,漢軍三路起兵,滅亡南越,在其故地設(shè)置7郡,其中的交趾(治在龍編,今河內(nèi)東北)、九真(治在胥浦,今清化)、日南(治在西卷,今廣治)三郡在今天的越南境內(nèi)。

         

        “交趾”首次成為中原政權(quán)正式行政區(qū)名標(biāo)志著越南的歷史也進(jìn)入“郡縣時期”(公元前111年至公元939年,越南稱“北屬時期”)。中原文化在這一時期源源輸入越南,越南封建時代的正史《大越史記全書》坦率地承認(rèn),“我國通詩書,習(xí)禮樂,為文獻(xiàn)之邦,自士王始”,其中的“士王”即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交州太守、祖籍山東的士燮。

         

        但與漢文化在越南牢固扎根的局面不同,中原政權(quán)對交趾三郡的統(tǒng)治始終未能鞏固。中原王朝派遣到那里的官吏,多是帶罪的貶官,良莠不齊。如士燮之屬,實在是鳳毛麟角。于是,交趾地區(qū)豪族叛亂接二連三地發(fā)生,由東漢名將馬援平定的“二征起義”和梁朝大將陳霸先(日后陳朝建立者)鎮(zhèn)壓的李賁起義就是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兩次。到了唐代,交趾被改置“安南都護(hù)府”,雖然所轄仍是郡縣,但“都護(hù)府”的名稱暗示已異于內(nèi)地。

         

          

         

        伏波將軍馬援

         

        9世紀(jì)中期,南詔(在今云南)兩次出兵侵占交州,“交趾湮沒十年……人不聊生”。為防御南詔而調(diào)去的駐軍嘩變引發(fā)的龐勛起義最后被證明是傾覆大唐帝國的導(dǎo)火索,而越南本土意識也從對大唐帝國的失望中萌發(fā)。

         

        唐宣宗時,已有人做《刺安南事詩》:“南方不擇吏,致我交趾覆;聯(lián)綿三四年,致我交趾辱。”唐末中州板蕩,對安南的控制已是鞭長莫及,地方豪族趁機(jī)興起,939年,吳權(quán)在白藤江之戰(zhàn)擊敗了南漢軍隊。

         

        雖然吳權(quán)死后安南又陷于四分五裂,但丁部領(lǐng)終于能夠在968年翦平“十二使君”,建立丁朝(968─980年),國號“大瞿越國”(后改“大越國”,“瞿”亦作“大”解,系漢語與本族語同義疊置。大韓民國的“韓”亦“大”之義與之類似),是為越南自主政權(quán)的開始。隨后,宋朝承認(rèn)安南為“列藩”,冊封丁部領(lǐng)為“交趾郡王”,至1174年,南宋朝廷正式冊封“安南國王”,連名義上的郡縣地位也放棄了,邊徼遂變成了鄰國。

         

        南北朝的心態(tài)

         

        以邊藩自立的大越國盡管遠(yuǎn)離中原王朝統(tǒng)治的中心,卻全方位模仿和移植了中國文化、經(jīng)濟(jì)、政治制度。李朝(1010-1225年)的官制分文武兩班,各九品,地方有知府、判府、知州,中央還有太師、太傅、太尉、太保的重職。李朝建立之初就修文廟以供奉孔子和周公,師法唐宋的科舉制度;文章皆用漢字,漢音亦滲入越語而形成反映唐代中葉以后漢語音的漢越音,以至于每個漢字都有對應(yīng)的漢越音念法,用漢越音誦讀佛經(jīng)的傳統(tǒng)一直保持在當(dāng)代越南僧侶之中。

         

          

         

        與中原別無二致的河內(nèi)文廟

         

        在“大越”的統(tǒng)治者看來,自己與中國(“北朝”)是同屬于“華夏”的大小國,并沒有從屬關(guān)系?!洞笤绞酚浫珪烽_宗明義,“大越居五嶺之南,乃天限南北也。其始祖出于神農(nóng)氏之后,乃天啟真主也。所以能與北朝各帝一方焉”。

         

        曾率兵入侵廣西、屠城邕州(今南寧)并與宋軍交戰(zhàn)的李朝大將李常杰(1018-1105年)曾作過在越南非常有名的一首詩,內(nèi)有“南國山河南帝居”之句,戰(zhàn)后越方在歸還宋朝的俘虜時,在20歲以上的俘虜身上都刺有“投南朝”字樣。此時的越南已有自己的正式國號“大越”,但無論是李常杰的詩句還是俘虜?shù)拇套侄疾挥谩按笤健弊苑Q,而以類似中國古代的南朝、北朝看待兩國關(guān)系,實質(zhì)也隱含著雙方平等并立,但同屬于華夏文明的意味。

         

        十三世紀(jì),大越國先后經(jīng)歷了改朝換代與蒙元入侵。1225年,陳守度篡李建立陳朝(1225-1400年)。陳朝建立后很快遭到了蒙古鐵騎的三次入侵(1258年、1285年、1288年)。大越國的民族意識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空前高漲,主持抗戰(zhàn)的興道大王陳國峻凜然表示“先斷臣首然后降”,在《檄將士文》里直斥“蒙韃乃不共戴天之?dāng)场保胀ㄊ勘苍谑直鄞躺稀皻㈨^”二字,誓死不降。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檄將士文》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越南自稱中國的記載(“為中國之將侍立夷宿而無忿心”)。陳朝的頑強(qiáng)抵抗,加上炎熱的氣候、肆虐的瘟疫、復(fù)雜的地形,阻止了全世界最強(qiáng)大的蒙古軍向中南半島擴(kuò)張的企圖,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偉大的成就。

         

        1400年,外戚胡季犛篡陳自立,建立胡朝,改國號為“大虞”。篡陳事體傳到明朝,明成祖決定“興滅繼絕”。“頃因胡政之煩苛,致使人心之怨叛”,永樂五年,明軍順利俘獲胡季犛,將安南之地重置為交趾布政使司(?。?/p>

         

        但自從丁朝以來,安南自立已有四百余年,加之中越史籍都提到明朝官員“重科厚斂”,令安南人的反抗不斷。先是陳朝宗室相繼起兵(后陳朝,1407-1413年),接著黎利在蘭山舉起義旗(1418年),“當(dāng)義兵初起之時,正賊(指明朝)勢方張之日”;而數(shù)年之后,明朝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局限在東關(guān)(今河內(nèi))等幾個孤立據(jù)點之內(nèi)。

         

        明宣宗即位后,一方面已有放棄安南之意,另一方面也派兵援救安南,意圖在取得軍事勝利的條件下體面撤軍。結(jié)果也無法如愿,“兩路救兵,既不旋踵而俱??;各城窮寇(指明軍),亦相解甲以出降”,終于被迫放棄安南(1428年),承認(rèn)黎利重建“大越”。黎利的謀士阮廌遂寫作名篇《平吳大誥》,以彰其功。這篇一千五百字的雄文開篇就是“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xiàn)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fēng)俗亦異。自趙、丁、李、陳之肇造我國,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可以說是把越南統(tǒng)治者南北朝的心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了。

         

          

         

        身著明式官服的阮廌像

         

        唯我才是中華

         

        后黎朝在黎圣宗時代(1460-1497年)臻于極盛,但進(jìn)入16世紀(jì)就由盛轉(zhuǎn)衰,1528年以后更是出現(xiàn)了兩次“南北朝”。先是莫朝占據(jù)北方,后黎朝在南方復(fù)辟;1592年莫朝被趕到越北高平一隅之后,號稱“中興”的后黎朝再次南北一分為二,北方鄭松“挾天子以令諸侯”,南方阮潢與之相埒,自稱大越國阮主,中日史籍則稱之為廣南國。1627-1672年,鄭阮大戰(zhàn)7次,結(jié)果人口多于南方三倍的鄭主未能消滅阮主。最后雙方約和,以靈江(十分接近北緯17度線)為界,南阮、北鄭對峙的局面持續(xù)了二百多年。

         

        公元1802年,阮主后裔阮福映平定西山起義(1771-1802年),統(tǒng)一全國,建立越南末代王朝——阮朝,今日的“越南”正是其從北京求來的正式國號。但阮朝皇帝在國內(nèi)更中意的其實是“大南”,還制作了“大南天子之璽”,用“大南”與“北朝”平起平坐的姿態(tài)盡顯無遺。

         

          

         

        極盛時期的阮朝疆域

         

        和越南歷代王朝一樣,這個政權(quán)雖在名義上接受宗藩體系,向清廷稱臣,但在國內(nèi)毫不猶豫地僭越為“皇帝”。越南式的“華夷觀”于此時登峰造極,在阮朝皇帝眼中,已是唯我獨“華”,清朝的正統(tǒng)性受到了強(qiáng)烈質(zhì)疑。

         

        在阮朝看來,它才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是中國的嫡系正統(tǒng),而清朝是“以夷變夏”的“夷”,是外國,只是憑借武力征服才獲得的統(tǒng)治地位。阮福映曾經(jīng)聲稱:“中國之于外夷,治以不治,彼以誠來斯受之”,此處的“中國”已是阮朝的自稱。阮福映的繼承者明命帝與廷臣討論“甲胄之制”時干脆嘲諷清朝“朝衣朝冠皆從夷習(xí),非古人服飾之制”;當(dāng)時越南名儒潘輝注甚至直言不諱,北方的清朝雖然繼承了明朝的版圖,但并未承襲其衣冠文明,“胡俗之移人,一至浩嘆如此”,清朝的“中華”資格被徹底否定了。

         

          

         

        阮朝官服

         

        于是乎,在阮朝的官方史書《大南實錄》里比比皆是的“夏”、“漢”竟然全數(shù)是指京族, 譬如“嘉隆年間設(shè)置職管員役,耳濡目染,漸入漢風(fēng);若加之政教,用夏變夷,想不出數(shù)十年,可使與漢民無異”,這段文字寫的其實是當(dāng)時越南侵占柬埔寨并實施強(qiáng)制同化,與中國的漢人沒有任何關(guān)系。

         

        至于清朝統(tǒng)治下真正的中國人,就只能被稱為“唐人”、“北人”甚至干脆是“清人”了。在阮朝時期成書的《嘉定通志》中寫有“華民、唐人、高蠻雜居”,其中的“高蠻”是高棉人、“唐人”是移居越南的中國人,而“華民”指的也是越南本國的京族。

         

        時過境遷,曾經(jīng)那么執(zhí)著于“中華”名分的越南,今天卻連一部電視劇也急急要與中國劃清界限,實在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了。

         

        【參考文獻(xiàn)】

         

        [1]韓周敬、王永偉:《阮福映請賜“南越”國號之事考論》,《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

         

        [2]鄧詩鈺:《論古代越南華夷觀的由來與演變》,云南大學(xué)碩士論文,2015年5月

         

        責(zé)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