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太川】由朔州國學熱想到的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6-03-23 16:22:15
        標簽:


         

         

        由朔州國學熱想到的

        作者:王太川

        來源:山西新聞網(wǎng)-山西晚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十四日癸卯

                   耶穌2016年3月22日

         

         

         

        說起朔州市國學會的會長邸繼文,在大家眼里他可是個“大人物”。長達十年的對推廣國學教育的堅持,讓國學在朔州熱了起來。他的國學推廣模式被復制了30多個社區(qū)經(jīng)典導讀班,培養(yǎng)出500余名國學志愿服務(wù)者,有2000多名中小學生參與每天一小時讀經(jīng)活動,有1000余人能夠背誦全本《論語》。

         

        近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公布的全國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務(wù)項目、最佳志愿服務(wù)組織、最美志愿服務(wù)社區(qū)“四個100”先進典型名單中,我省有兩個志愿服務(wù)項目入選,由邸繼文任創(chuàng)建人的“中華文化傳承十百千萬朔州示范工程”即是其中之一。(本報昨日5版報道)

         

        近年來,從民間到校園,國學熱再度興起,許許多多像邸繼文一樣熱心于國學推廣的人也涌現(xiàn)出來。與上世紀初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而掀起的以“整理國故”“保存國粹”為目的的國學熱不同,今天的“熱”,是以中華民族正走向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為背景。當年學者的一句“國有學,則雖亡而復興,國無學,則一亡而永亡”,雖已時過境遷,但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積極的鞭策意義。

         

        推廣國學并不容易,尤其是當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幾度中斷之后,再重新?lián)焓捌饋碛l(fā)揚之、光大之,一定是路漫漫其修遠,需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耐心和毅力。也因此,邸繼文能把這條板凳坐熱,難能可貴,讓人敬佩。章太炎先生曾說,“大凡講學問施教育的,不可像賣古玩一樣,一時許多客人來看,就貴到非常地貴;一時沒有客人來看,就賤到半文不值。自國的人,該講自國的學問,施自國的教育。像水火柴米一個樣兒,貴也是要用,賤也是要用,只問要用,不問外人貴賤的品評”。對致力于弘揚國學教育的人,這些話的為指南。不因外境冷熱而炎涼,國學推廣才不致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推廣國學需要專門的人才,人才的培養(yǎng)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應有它的方法和門徑。且不說國學體系龐雜,典籍浩如煙海,普通人欲做大通家?guī)缀醪豢赡苻k到,單是作為其核心部分的儒家經(jīng)典,用畢生精力去研讀、消化、踐行,恐都難克竟全功。因之,“人人可當先生”固然是良好的愿景,但要落到實處也殊為不易。真正想以之育人化人,可取的路徑,不如摒棄通才想,而仍取以10年為限,專攻一二部經(jīng),將經(jīng)義及其經(jīng)解集注等爛熟于心來得穩(wěn)當。

         

        對于教者如是,那對于學者,學國學該學什么?或者說該主要學什么,最迫切學什么?國學精深博廣,舉凡文學、史學、哲學、醫(yī)學、禮俗、考據(jù)乃至術(shù)數(shù)等,學術(shù)門類眾多,都是當學可學的。不過若說到最急切者,恐怕還當數(shù)國學中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因為只有這個,才能讓人明人倫,知禮儀,學孝悌,講忠信……“學為好人”。

         

        從書本上學到有關(guān)倫理道德的知識,還只是學習國學的初步,它的進階,在于知行合一,在生活日用中轉(zhuǎn)化落實,倘不去行就算不得真知。學習國學的效用,至此才算是完全發(fā)揮出來。程子說,“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近代東北二圣人之一的王鳳儀先生也說,“人們都說人念書,我偏說書念人”,“什么叫書念人呢?就是要把道理和行為結(jié)合起來,付諸實踐”。只有當來自于書本上的知識內(nèi)化于心、外施于行,才能夠起到以德修身、端正價值、改移世風的作用,傳統(tǒng)文化中豐沛的道德營養(yǎng),才能夠真正滋潤我們的現(xiàn)代生活。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