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徐公喜】朱陸異同論的歷史形態(tài)考察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6-04-01 18:30:23
        標簽:


         

         

        朱陸異同論的歷史形態(tài)考察

        作者:徐公喜

        來源:《江淮論壇》2015年第6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二月廿三日丙子

                   耶穌2016年3月31日

         

         

         

        【作者簡介】徐公喜,上饒師范學院朱子學研究所,江西上饒 334001 徐公喜(1965- ),上饒師范學院朱子學研究所、江西省2011朱子文化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朱子學與宋明理學。

         

        【內(nèi)容提要】朱陸異同演變的脈絡牽涉朱學與陸學相互的糾結與轉變、消融。按照時間的發(fā)展梳理其脈絡,可以將其歷史形態(tài)總結概括為朱(朱子)陸(象山)之辯、門戶之見、朱陸之和、早晚之爭、方法之變等五種。不同的歷史形態(tài)在時段上往往又有一定的交叉,且歷史形態(tài)特征也并不完全按照同一意義理路加以區(qū)別的。

         

        關鍵詞:朱陸異同論/歷史形態(tài)/義理/方法論

         

        標題注釋:2013年度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朱子學學術史”。

         

        “朱陸異同”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極為重要的討論課題,從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鵝湖之會綿延至今八百多年,其間研究者不乏其人。朱陸異同不僅是難解的論題。而且圍繞朱陸異同所衍生的學術問題與思索,可以說是理解南宋以來學術發(fā)展的一條極為重要的線索。誠如清代章學誠所言:“宋儒有朱、陸,千古不可合之異同,亦千古不可無之同異也?!盵1]54對朱陸異同論這一學術現(xiàn)象的研究,不能僅僅將朱陸之異或朱陸之同作為一個孤立的觀念系統(tǒng),而應與時空、個體與學派以及社會政治文化等諸多層面結合起來看待。為此,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朱陸異同論的發(fā)展軌跡概括為發(fā)軔、異化、消融、流變、鑒證等五個演進歷程,并將其在不同進程中所呈現(xiàn)的歷史形態(tài)總結概括為朱(朱子)陸(象山)之辯、門戶之見、朱陸之和、早晚之爭、方法之變等五種。同時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學術界對于朱陸異同的相關史實已經(jīng)有了比較廣泛的梳理,并為節(jié)省文章篇幅。本文將著重勾畫朱陸異同論之歷史發(fā)展大勢,而對學界共識性的細節(jié)將直接引述而不作進一步考證。

         

        一、朱陸異同論的發(fā)軔:朱陸之辯

         

        “朱陸異同”的原初形態(tài)就是“朱(朱子)陸(象山)”之辯,其后之各種形態(tài)的交替演進莫不發(fā)軔于此。

         

        陸九淵兄弟在南宋理學發(fā)展史上異軍突起,令許多學人為之側目。尤其是其論學方式引起了學界廣泛的興趣,朱熹、張栻及呂祖謙三人更是對此表示了高度的關切。朱熹、呂祖謙等人對陸氏兄弟所抱持觀念感到憂慮,呂祖謙乃積極促成朱陸鵝湖之會,并期待陸氏兄弟能改弦易轍,很可惜目的沒有達成。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鵝湖之會論講之后,“朱陸異同”的問題乃浮出水面,并有越演越烈之勢。因此,鵝湖之會便成為朱陸異同論正式形成的歷史標識,并為以后的種種學術爭辯揭開了序幕。只是此時的“朱陸異同”問題,有其沉潛幽昧而需要特別予以闡明之處。

         

        首先,鵝湖之會時,雖然陸九淵與陸九齡兄弟二人共同與朱熹論辯,但是“朱陸之辨”中,二陸在思想上亦經(jīng)歷過異同的變化,陸九齡朦朧游離于陸九淵,在鵝湖后幾年逐步向朱熹靠攏,象山弟子曹立之、萬正淳等又相繼與朱子講論,并一一歸向朱子,致使“朱陸異同”的原初形態(tài)呈現(xiàn)著朱子與象山兩者之辯。特別是自張栻、呂祖謙相繼過世,朱子與陸象山之間的學術關系,由于不再有與雙方地位相當?shù)娜宋锞又芯忣a,于是演變成直接對立的場面,“異同”問題逐步擴大。故而全祖望云:“乾淳諸老既歿,學術之會,總為朱陸二派。”[2]985

         

        其次,朱陸異同論在朱熹陸九淵及身之時,重點在“異”而不在“同”。所以在鵝湖會后之淳熙十三年(1186年),朱熹在《答項平父》一信中首先就自己與陸象山之“異”進行了概括總結,其言曰:“大抵子思以來,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問學兩事為用力之要。今子靜所說,專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論,卻是問學上多了。所以為彼學者多持守可觀,而看得義理全不仔細,又別說一種杜撰道理,遮蓋不肯放下。而熹自覺雖于義理不敢亂說,卻于緊要為己為人上,多不得力。今當反身用力,去短集長,庶幾不墮一邊耳?!盵3]2540朱熹此言,不但將其與陸氏之差異和盤托出,其所拈出之“尊德性”與“道問學”二事,更成為此后學人分辨朱陸相異的核心點。后來當吳澄試圖和會朱陸時,就是要在“尊德性”與“道問學”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雖然朱熹此時也開始思考朱陸之間的差異,并提出“去短集長”的意見,不再堅持己見,然而并未得到陸象山善意回應。后來的無極太極之辯,則使兩人意見的相左更劇。

         

        當然,朱陸二人也都曾有過和同之意,可是期待的方式卻不盡一樣。陸九淵認為有異有同是極為恰當?shù)?,如此才能在彼此磨合中得到最完滿的歸向。陸象山把這樣的想法告知朱熹:“雖自謂其理已明,安知非私見蔽說?若雷同相從,一唱百和,莫知其非,此所甚可懼也。何幸而有相疑不合,在同志之間,正宜各盡所懷,力相切磋,期歸于一是之地。”[4]朱熹卻認為:“天下之理有是有非,正學者所當明辨?;蛘咧f誠為未當,然凡辯論者,亦須平心和氣,子細消詳,反復商量,務求實是,乃有歸者。如不能然,而但于匆遽急迫之中肆支蔓躁率之詞,以逞其忿懟不平之氣,則恐反不若或者之言安靜和平,寬洪悠久,猶有君子長者之遺意也?!盵3]1564雖然朱熹回應陸象山的言論,一直以來是朱熹所追尋的目標,不過朱熹與陸象山不同之處在于,陸在對立的意見中,可以包容正反并存,可是朱熹卻堅持天下事理只有一個面向,非正即負,不能不判別個道理。雖然都贊成有不同想法可以切磋琢磨,但雙方在和同的結果上又各有堅持。

         

        自鵝湖之會后,由于朱熹與陸九淵二人的諸多觀點總是爭執(zhí)不下,所以和同一事總是無法實現(xiàn)。此時,朱陸之辯雖蘊育了朱陸之和的端緒,但無形中也成為導引朱陸門戶之爭的引線。朱陸過世后,門人弟子也試圖會同二人之說,卻不知不覺演變成門戶之爭。而且,強烈的攻訐也導致兩派學人漸行漸遠,而原本的“朱(熹)陸(九淵)”異同也漸漸轉化成為“朱(學)陸(學)”異同。

         

        二、朱陸異同論的異化:門戶之爭

         

        朱陸異同論的發(fā)生演進固然是肇因于朱陸學術內(nèi)涵根本的歧異,但同時也是“門戶爭持”的產(chǎn)物,甚至可以說正是門戶之爭使得朱陸異同論的學術性產(chǎn)生了某種程度的異化,成為朱陸異同論不斷演化的動因之一。

         

        鵝湖之會后,朱陸之爭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門人弟子亦于臺下暗暗較勁,一爭短長,捍衛(wèi)師門之意躍然。朱熹有鑒于此,乃在《答諸葛誠之》一信中試圖化解,其言曰:“愚意比來深欲勸同志者兼取兩家之長,不可相輕詆訾。就有未合,亦且置勿論,而姑勉力于吾之所急?!x理,天下之公,而人之所見有未能盡同者。正當虛心平氣,相與熟講而徐究之,以歸于是,乃是吾黨之責。而向來講論之際,見諸賢往往皆有立我自是之意,厲色忿詞,如對仇敵,吾復長少之節(jié)、禮遜之容?!盵3]2539也許在朱熹看來,異同之爭乃自己與陸象山之事,身為學生門人,只要“勉力于吾之所急”,不必要為了維護師門而與人爭論不休。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陸九淵《與唐司法》一信中,也提到門戶之爭的問題:“第今時人偏黨甚重,未必樂聽斯言??偳鋸闹煺捎危炔辉嘎務?。今時師匠,尚不肯受言,何況其徒茍私門戶者。學者求理,當唯理之是從,豈可茍私門戶?理,乃天下之公理,乃天下之同心。圣賢之所以為圣賢者,不容私而已?!盵5]按陸九淵之意,他顯然對“門戶”的形成相當不認同,且明確表示不喜歡學者私立門戶。

         

        只是當一代大儒去世,弟子為其師而定一尊,門戶派別便逐漸形成。而且,朱陸最初的門戶之爭,并不是直接針對學術理論觀點“異同”問題而展開的論辯。朱陸門人對于諸如尊德性道問學、簡易支離等朱熹與陸九淵關切討論的議題并沒有大幅討論,朱陸門人較為關心的,反倒多是學風流傳所產(chǎn)生的弊病。朱陸身后,門人繼之而起,各自闡發(fā)師說,造成朱子學與象山學蓬勃發(fā)展的局面。

         

        同時,朱陸在世之時學于朱、游于陸,以及在某處求道再轉至他處問學者,大有人在?!坝芍燹D陸”或是“由陸轉朱”,是朱熹與陸象山在世時便有的情形。而由于當時講學風氣盛,學者可自由往來學習,因此“由朱轉陸”或“由陸轉朱”是很平常的事情,朱陸身后,再傳弟子師事多人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坝芍燹D陸”或“由陸轉朱”多只是就學問路向來觀察,不涉及門戶問題。

         

        在宋元時期以朱陸為主要脈絡的學術背景下,朱陸各自建立了一套思想體系,在授受的過程中產(chǎn)生變異。朱陸門人吸取另一方的學說,反映了不同的學問態(tài)度與學術傾向的轉向,呈現(xiàn)“由朱入陸”、“由陸入朱”狀態(tài),對此,朱陸門人或者認同、或者反對,認同者便會開始反思朱陸會同的方式,反對者則會對另一方采取批判的言論,門戶之爭便起。這樣的景象,恰被視為朱陸流弊之一,雖然這些也是流弊導致朱學轉變與朱陸和會產(chǎn)生的原因。因為代代傳承,不免產(chǎn)生諸種流弊,于是朱陸異同的爭論,便又被門人后學重新提起,而成為門戶之爭的主題。

         

        在此后的學術歷程中,由于對“朱陸異同”的關注程度及對朱陸義理形態(tài)認識的差異,導致學人在朱陸之間所作出的價值選擇的不同并造成門戶的爭持。如明代程敏政、王陽明等主張朱陸“早異晚同”,而陳建則站在朱熹立場對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加以抨擊。[6]113-114及至清代,李紱則從宗主陸王的門戶立場編《朱子晚年全論》,又引起宗主朱子學的王懋竑之反對。對此,黃宗羲總結為“宗朱者詆陸為狂禪,宗陸者以朱為俗學,兩家之學各成門戶,幾如冰炭矣”[2]1885-1886。章學誠則不無同情之理解,認為“各以所畸重者,爭其門戶,是亦人情之常也”[1]262。

         

        三、朱陸異同論的消融:朱陸之和

         

        朱陸身后,門人后學為尊其師而交相排斥,于是門戶之爭使得雙方壁壘分明,論辯紛出,歧異益顯。而學術傳承衍生流弊,讓朱學陸學之“異”更形擴大,同時也引發(fā)不少學者的反思,“和”的思考應運而生。特別是吳澄的朱陸和會思想,更揭示朱陸異同論進入到一種消融的歷史形態(tài),只是此種消融的狀態(tài),隨著趙汸明確提出朱陸“早異晚同”之說而消逝,并影響后來明清時期的“早異晚同”與“早同晚異”之爭。

         

        早在吳澄之前,朱陸本人及其弟子就曾在彼此平和的氣氛下,有過和解會通的努力。如黃榦藉由心性理氣的角度,說明尊德性與道問學本是一體兩面、上下一貫、由內(nèi)而外,將兩事合而為一,這可以說是朱熹長久以來所期盼能“去短集長”的最佳境界。[7]陸學門人如袁燮也曾試圖求取朱陸問題的平衡點。[8]隨著朱陸異同問題的異化或復雜化,在朱陸后學之中,有關會同朱陸學術的思考便越來越多。①例如時稱“朱陸忠臣”的龔霆松,學術源自陸學,有鑒于朱陸后學互相爭持,有意平息兩家學術紛爭,于是折衷朱陸兩家意見,采擇朱陸“四書”詮釋而作《四書朱陸會同注釋》。[9]這種“會同”的思考以及“著作”的形式,也為后來學人提供一條討論“朱陸異同”的途徑。

         

        就吳澄本人來說,他所主張的朱陸“會同”,是因眼見朱陸后學積弊已深、學風頹敗,為補救時弊而鳴,試圖重新回歸原點以力挽狂瀾,故而在朱陸異同的問題,他還是能夠以一種樸質的態(tài)度,拋棄“引朱入陸”或“引陸入朱”的傾向,不偏不袒,從實際的觀點切入而求得朱陸學問的溝通。朱熹、張栻雖有先見之明,早先便提醒學者切勿只偏重一邊,但當時情況尚未發(fā)生,其言論只能說是未雨綢繆。吳澄則試圖將兩者截長補短。

         

        繼吳澄之后,重申“朱陸和會”者為鄭玉。鄭玉之學有著濃厚的朱學背景,因此他在提倡朱陸和會論時,很自然的會被劃入朱學的脈絡中。但鄭玉與吳澄一樣,在談論朱陸時,往往對學術的弊病大加撻伐,并且對門人間彼此攻擊、制造門戶的差異一事,深表痛惡,對朱熹與陸象山保有一定的尊崇。鄭玉認為朱陸之間是殊途同歸,但是他并沒有沿著吳澄思想去關注“尊德性”與“道問學”、性命之學,而是肯定了朱熹與陸象山儒學傳承者的地位,指出,雖然朱陸彼此論點不同,但均是走圣賢路途,所以“大本達道,無有不同者乎”,只是“蓋各因其質之所近,而為學故所人之涂有不同爾”[10]。吳澄、鄭玉成為“朱陸和會”的先聲,在朱陸兩者間求取平衡,著眼點雖有異,但目的相同,《師山先生鄭公行狀》說“與臨川吳先生所著如合符契”[11]。另外,同時期出身象山學的劉壎也說:“鵝湖之集易簡支離之詩,文公不以為忤,后來一等抑揚過當,殆不可信,蓋亦門人弟子有分朋植黨挾思取勝者。其實二先生未嘗立異也?!盵12]劉壎作《朱陸》篇、《朱陸合轍序》,其意亦在調(diào)和朱陸。由此可見,當時不論是朱子學或象山學門人,對于部分好在門戶間互爭高下者,均頗為憂心。而這也顯示出,在朱陸學說百年后,學者已能在反思朱陸后學流弊的基礎上,盡求解決之道,于是調(diào)和、和會之說,漸成為學者的思考方向,欲將兩方合而為一的企圖也就更為急切。

         

        自吳澄以尊德性與道問學作為朱陸和會的基調(diào)后,贊成和會并提出和同意見者,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xiàn)。而趙汸更是將“和會”推向極致,承認了朱陸之間可“異”、“同”并存,但又以“同”為最后歸向。趙汸將朱陸異同,重新回溯到朱熹與陸象山身上。有別于吳澄、鄭玉針對朱學陸學流弊而發(fā)的“和會”論。趙汸將和同的構想置于“晚年”,確實是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趙汸在吳澄所提出的和會朱陸基礎上,提出朱陸“早異晚同”論,也可說是“朱陸和會”論的轉型,基準點仍以和為貴,對朱陸學說之異同注入新的詮釋生命。

         

        百年來的聚訟,眼看就在一片“同”聲中,要完滿落幕。然而,正是趙汸所提出的朱陸“早異晚同”論在一定程度上啟迪了明清時期“早異晚同”與“早同晚異”之爭。從趙汸“早異晚同”開始,朱陸異同論卻又一次進入流變的歷程。

         

        四、朱陸異同論的流變:早晚之論

         

        在元代,因學者倡明“和會”,似乎使朱陸問題在此得到一個相融的管道,趙汸所提出的“早異晚同”說,更對朱陸之間采取客觀的會同方式,而且這樣的說法,最初是獲得認可的。明代程敏政編纂《道一編》一書,即贊同趙汸“早異晚同”的見解,程敏政將朱熹學說分為早中晚三段,認為朱熹早年對陸象山是勢如水火,中年則是疑信參半,到晚年是完全相符。[13]后來,王陽明之《朱子晚年定論》刊刻,同年亦有《大學古本》與《傳習錄》付梓。在《朱子晚年定論序》中,王陽明自述為學歷程,強調(diào)其“體驗探求”后所得的體悟,又說“予既自幸其說之不謬于朱子,又喜朱子之先得我心之同然”,王陽明還提出朱子所著之集注與或問,“乃其中年未定之說”,且朱熹是“晚歲已大悟舊說之非,痛悔極艾”,雖未明言任何有關朱陸異同的言論,但隱然以“早異晚同”為立論基點。[14]161由此可見王陽明主張“晚同”說,其實是有意在調(diào)和朱、陸之余,以朱學來證成己說。而由于王陽明的影響所及,在陽明學出現(xiàn)后,朱陸異同的焦點由“朱陸”轉向“朱王”,陸九淵的形象漸被王陽明所涵蓋,但“異同”的概念卻依舊持續(xù),并為人所探究。王學門人后學更是促使原本“朱陸異同”逐漸轉向“朱王異同”的形態(tài)。于是朱陸異同在陽明以及門人后學的眼中,又是另一方式的結合。②這其中,既有和會的特征,卻又深具門戶的因素。

         

        有趣的是,《道一編》與《朱子晚年定論》采用“早異晚同”說引來了一片反對聲浪,除了陳建作《學蔀通辨》駁斥且提出朱陸應是“早同晚異”,亦有程曈《閑辟錄》反對“早異晚同”的言論。陳建在《學蔀通辨·總序》中說:“由佛學至今,三重蔀障,無惑乎朱陸儒佛混淆而莫辨也。……前編明朱、陸早同晚異之實,后編明象山陽儒陰釋之實;續(xù)編明佛學近似惑人之實;而以圣賢正學不可妄議之實終焉。”[6]110陳建從“儒釋之辨”的角度厘清“朱、陸(王)”,提出“早同晚異”以與程、王“早異晚同”對壘。陳建認為:“朱子有朱子之定論,象山有象山之定論,不可強同?!?朱子)乃或專言涵養(yǎng),或專言窮理,或只言力行,則朱子因人之教,因病藥之也?;笳吣藛沃笇Q院B(yǎng)者為定論,以附合于象山,其誣朱子甚矣,故不得不辨?!盵6]113-114可見,陳建辨“朱陸(王)異同”并主張“早同晚異”,其中雖不無可議之處③,但是指出朱、陸各有“定論”、“不可強同”,嘗試回歸朱、陸各自思想立場,厘清爭議,而“單指專言涵養(yǎng)者為定論,以附合于象山”,卻也是對“(朱子)晚歲固已大悟舊說之非”說法最有力的批判。[15]

         

        程曈《閑辟錄》一書,正德十年(1515)編定,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才刊刻,書前有云:“朱陸之學始終不同,具見兩家年譜及文集語錄中,夫何草廬吳氏創(chuàng)為遷就調(diào)停之說,篁墩程公又繼為始異終同之書,由是遂成千古未了之公案,歷世不決之疑獄?!盵16]程曈不贊成“早異晚同”之說法,反倒以為朱陸之見本來就不同,各有各的定論,不需強同。

         

        對于明代“朱陸異同”的討論,《四庫全書總目》評議說:“朱陸二派,在宋已分,洎乎明代,弘治以前,則朱勝陸,久而患朱學之拘;正德以后,則朱、陸爭詬;隆慶以后,則陸竟勝朱,又久而厭陸學之教,則仍申朱而絀陸。講學之士,亦各隨風氣以投時好。”[17]“是朱非陸”、“是陸非朱”,彼此消長,而“各隨風氣以投時好”的學風,更難以釐清“朱陸異同”的分歧。但大體而言,“早同晚異”或“早異晚同”乃是在“朱陸異同”脈絡下所出現(xiàn)的一次全新的觀點與會同方式,但這又牽引出“引朱入陸”或“引陸入朱”的朱陸糾葛,蘊藏著朱陸門戶之爭的意義。在“朱陸異同”的學術脈絡中,早晚之論確為繼宋元朱陸和會之后所發(fā)生的一大重要轉變。

         

        五、朱陸異同論的鑒證:方法之變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在朱陸早晚之爭中,為印證朱陸“早同晚異”或“早異晚同”,采用了對比朱陸文本元典的方法,無意中又開啟了朱陸異同研究的方法之變。王陽明之《朱子晚年定論》的考據(jù)色彩從其自序中可見,他說:“其(朱子)晚歲故已大悟舊說之非,痛悔極艾,至以為自誑誑人之罪,不可勝贖。世之所傳《集注》、《或問》之類,乃其中年未定之說,自咎以為舊本之誤,思改正而未及,而其諸《語類》之屬,又其門人挾勝心以附己見,固于朱子平日之說猶有大相謬戾者,而世之學者局于見聞,不過持循講習于此。”[14]88-89王陽明所編輯的34封書信雖然有考證方面的失誤④,對此,陽明也大方承認,但他還是進行了辯解——“中間年歲早晚,誠有所未考。雖不必盡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曲調(diào)停,以明此學為重?!盵18]可見,陽明的關注點并不在每一封書信年代的考證上,而是在整體書信所揭示的思想義理上。王陽明之后,陳建《學蔀通辨》繼續(xù)以考證編年的形式,選擇朱熹相關書札,指出陽明和程敏政在考證和取材上“顛倒早晚”之錯漏,力證朱熹“早年常出入禪學,與象山未會而同,至中年始覺其非,而返之正也”、“中年始方識象山,其說多去短集長。疑信相半,至晚年始覺其弊,而功之力也”、“朱、陸晚年冰炭之甚,而象山既沒之后,朱子所以排之者尤明也”。[6]111

         

        陽明與陳建為后人以文本考證性思路解決“朱陸異同”問題開辟了一條嶄新的方法論路徑。朱陸異同論的歷史進程轉入到了方法之變階段,這種變主要是指,明中期以來特別是清代學人通過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圖回歸朱陸文本元典以考辨朱陸異同問題,義理問題的爭論與考據(jù)學聯(lián)系在一起。⑥王陽明對朱熹信函的編輯可算是這種鑒證式研究方法的開端,自他以后,學人們開始普遍采用文獻考據(jù)的方法來分析朱陸異同問題,在清代達到了頂峰。無論是朱門學者,還是陸門學者,他們更是將“早晚”之考推入到細微極致之境,試圖將朱熹一生的為學歷程考證清楚,以明朱陸是“同”還是“異”。

         

        李紱是清初陸王學派的典型代表,他對“朱陸異同”亦有深入研究。李紱乃陸氏鄉(xiāng)人,嘗撰《陸象山年譜》二卷,以申陽明之說。但李紱又以為陽明《朱子晚年定論》罐漏百出,而陳建之書于朱子之論,援據(jù)未全,且語錄出于門人所記,未足以為依據(jù)。由此,李紱從朱子正集、續(xù)集及別集中,選取既經(jīng)考定為50歲至71歲與人答問、講義題辭之類凡三百余篇,排比編次,逐條各附考證論辨于下,稱為《朱子晚年全論》?!度摗繁苊饬恕抖ㄕ摗肥栌诳甲C之誤,所為論辨,亦多客觀公允而具說服力。⑤

         

        作為朱門學者的王懋竑(1668-1741),與其他學者僅著眼于“早晚”之辯不同,不再僅僅著眼于朱熹晚年之思想,而是試圖詳細考訂朱熹一生的為學歷程。王懋竑此舉意圖十分明晰:如果一生的為學歷程都揭示清楚了,所謂的“早年”、“晚年”當然就全部囊括進去了,如此“朱陸異同”是非曲直自然一目了然。《朱熹年譜》這本書超出了“朱陸異同”問題本身,而把視野擴大到朱熹一生的為學歷程上。在這過程中,王懋竑很好地做到了把考據(jù)論證和義理分析結合起來。該書在考證上的精細程度正如梁啟超所說,“盡力搜羅客觀事實,把年月日調(diào)查得清清楚楚,令敵派更無強辯的余地”[19]。至于在義理分析上,王懋竑對朱熹文獻潛心涵泳,“沒有一個字不經(jīng)過一番心,而且連字縫間也不放過”[20],力求真切把握文義。

         

        在李紱與王懋竑之外,清代學者對于朱陸學術之異同也有考辨。朱門學者夏炘有感當時治朱學之弊端而作《述朱質疑》以期望厘清朱熹思想早晚發(fā)展歷程,進而明晰“朱陸異同”問題。該書在考證上雖不如王懋竑精細,但夏炘能采用義理分析的方法批評李紱的《朱子晚年全論》,證明朱熹晚年并沒有轉向陸學。張夏則撰《洛閩源流錄》十九卷,取有明一代講學之儒,分別其門戶,大旨闡洛閩之緒而力辟新會余姚之說。此書以程朱之派為主,而于陸氏之派亦節(jié)取所長。以示不存門戶之見,用意頗深密。王宏撰《正學隅見述》,格物之說以朱子所注為是,無極之說則以陸九淵所辯為是,持論甚為平允。雷錠作《讀書偶記》三卷,大旨以朱子為宗,然能不競門戶。而且,更為可貴的是,一些學者已經(jīng)能夠從門戶之爭中解脫出來,從更為廣闊的背景上來看待朱陸學術論爭的社會意義,其中最值得一說的是乾隆時的鄭之僑和他的《鵝湖講學會編》[21]。

         

        概括而言,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的文本和考證研究方法為許多學者提供了榜樣,王陽明在朱陸之爭中的知名對手羅欽順也鼓吹“追溯本源”是解決朱陸異同的重要途徑,并且為捍衛(wèi)朱熹“性即理”,反對陸九淵“心即理”,他引用了數(shù)段典籍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而李紱與王懋竑更是嘗試從考據(jù)入手以解決朱陸早晚異同的爭議。在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都以王陽明為榜樣而投身于儒家文本的考證實踐,這竟引發(fā)了理學內(nèi)部的爭辯向經(jīng)學考證轉變。江永就是“通過對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典的挖掘和詮釋,重新理清和闡釋圣賢之道”[22]。當然,由于這些考證仍然是為義理服務的,所以在清代考據(jù)學者中仍不免存在朱陸的對壘,由此開啟了一段學術公案,對此余英時有較詳細的討論,此不具述。⑦

         

        同時,從思考朱陸異同論的方法而言,明清之際雖然經(jīng)歷了從義理分析到考據(jù)論證的轉變,大體卻仍是儒學內(nèi)部對朱陸學說論辯。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西學東漸的日益加深,朱陸異同雖仍在分合之中被國內(nèi)學者一再提及,但這些討論已不是儒學內(nèi)部的分際,更多的是一種西學方法論映照下的論述,因為學人們普遍是從西方哲學、史學等現(xiàn)代學科以一種多元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朱陸異同論問題。

         

        朱熹與陸九淵在世時,雙方學術已經(jīng)存在差異。在學術史上則大致以“性即理”、“心即理”或“尊德性”、“道問學”來區(qū)分朱熹與陸九淵二人的分歧所在。而就“朱陸異同”的議題來看,宋代以后的學術發(fā)展過程中,尊朱貶陸或尊陸貶朱,每一時代都有學者支持,也有各自學術上的體證與選擇,形成紛雜萬端的現(xiàn)象,然而此是彼非之間,每每成為歷來學人努力突破之處。而在儒學發(fā)展中,對于朱陸相爭等問題的討論,則在辯證與消長的過程中,影響或推進了中國學術的走向。研究者或因不同研究方法取徑與立場,或是援取理論、關注面向的不同,對于“朱陸異同”的觀點,往往甚為分歧,但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紛擾之中,更加證明此一議題乃是每位學人無可回避的問題。當然,朱陸異同演變的脈絡牽涉朱學與陸學相互的糾結與轉變、消融,其間大致可以按照時間的發(fā)展梳理其脈絡,將其在不同進程中所呈現(xiàn)的歷史形態(tài)總結概括為朱(朱子)陸(象山)之辯、門戶之見、朱陸之和、早晚之爭、方法之變等五種。但是,不同的歷史形態(tài)在時段上往往又有一定的交叉,而且在時間之外,空間也是與時間交織在一起而影響朱陸異同論之演進變遷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就是說朱陸異同論的歷史形態(tài)實則有著明顯的地域性分布,而關于這一點,顯然值得另文探討。

         

        【注釋】

         

        ①有關元代“朱陸和會”的討論,可參唐宇元:《元代的朱陸合流與元代理學》,《文史哲》1982年第3期,第3-12頁。

         

        ②由“朱陸異同”轉向“朱王異同”的討論,可參戴景賢:《論陽明與象山思想之關連及其差異》,氏著:《明清思想史論集》上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28-138、141-144頁。

         

        ③蔡龍九即指出陳建《學蔀通辨》失誤之處有:批判的前提與過程錯誤、對“同異”處理不清晰、對陸王思想掌握不清晰、論證有效性不足。參見氏著:《論陳建〈學蔀通辨〉之貢獻與失誤》,《“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2008年第36期,第179-188頁。

         

        ④如羅欽順指出陽明有考證之誤,認為他把朱子中年之說當作晚年之作,并且還擅自增字以引導讀者認定朱熹肯認《集注》、《或問》之中年未定之作。參見(明)羅欽順:《與王陽明》,見《困知記·附錄》,中華書局1990年。

         

        ⑤黃進興指出,《朱子晚年全論》是當時考證學家使用實證法的典型代表,李紱則是把朱陸異同從一個哲學問題轉移到文本問題的極好例子,其研究風格的顯著特性在于他傾向于用文獻方法來分析、解決學術問題。參見黃進興:《李紱與清代陸王學派》,郝素玲、楊慧娟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02-112頁。關于李紱與《朱子晚年全論》的基本信息還可以參見徐公喜:《李紱與〈朱子晚年全論〉》,《上饒師專學報》,1999年第5期。

         

        ⑥陳林將“朱陸異同”學術史所發(fā)生的這種轉變稱之為“由義理思辨向義理思辨與考據(jù)考證相結合的內(nèi)在發(fā)展理路”,參見陳林:《義理與考據(jù)之間:“朱陸異同”學術史的內(nèi)在發(fā)展理路》,《求索》,2015年第4期。

         

        ⑦關于宋明理學轉向清代考證學的內(nèi)在理路,可參見余英時:《章實齋的“六經(jīng)皆史”說與“朱陸異同”論》,《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及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fā)展論清代思想史》,《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亦可參加候宏堂:《“新宋學”之建構:從陳寅恪、錢穆到余英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10-422頁。

         

        【原文參考文獻】

         

        [1][清]章學誠.文史通義[M].古籍出版社,1956.

         

        [2][清]黃宗羲.宋元學案·水心學案上(卷54)[M].北京:中華書局,1996.

         

        [3][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項平父(卷54)[M]//朱杰人,等,編.朱子全書(第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宋]陸九淵.陸九淵集·與朱元晦(卷2)[M].北京:中華書局,1980:17.

         

        [5][宋]陸九淵.陸九淵集·與唐司法(卷15)[M].北京:中華書局,1980:125-126.

         

        [6][明]陳建.學蔀通辨[M]//吳長庚,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7][宋]黃榦.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復葉味道(卷6)[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75.

         

        [8][宋]袁燮.袁正獻公遺文鈔·答舒和仲書(卷上)[M]//四明叢書(第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0.

         

        [9][清]蔣繼洙,等,修.李樹藩,等,纂.廣信府志·人物·理學(卷9)(清同治十二年刊本)[M].《中國方志叢書》第10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799.

         

        [10][元]鄭玉.師山集·送葛子熙之武昌學錄序(卷3)[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5.

         

        [11][元]汪克寬.師山先生鄭公行狀[M]//師山遺文·附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06.

         

        [12][元]劉壎.隱居通議·朱陸一(卷2)[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32.

         

        [13][明]程敏政.道一編序[M]//吳長庚,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509.

         

        [14][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朱子晚年定論(卷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5]柳向忠.朱陸“早晚異同”說探討:以陳建《學蔀通辨》觀點評析為例[M].深圳大學學報,2012,(3).

         

        [16][明]程曈.閑辟錄[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7).齊魯書社1997年據(jù)明嘉靖四十三年刻本影?。?07.

         

        [17][清]永瑢,等,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七·類存耳三·朱子圣學考略(卷97)[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2006.

         

        [18][明]王陽明.傳習錄·答羅整庵少宰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19][清]王懋竑.朱熹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562-563.

         

        [20]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東方出版社,2006:120.

         

        [21]吳長庚.朱陸學術考辨五種[J].撫州師專學報,1998,(1).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