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馬秋麗】“君子三戒”思想及其對當代中國官德建設的啟示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6-06-15 20:40:42
        標簽:

          

         

         

        “君子三戒”思想及其對當代中國官德建設的啟示

        作者:馬秋麗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五月十一日戊辰

                   耶穌2016年6月15日

         

         

         

        【作者簡介】馬秋麗,女,(1974——)哲學博士,山東大學(威海)哲學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教授。原文刊載于《山東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

         

        摘  要:孔子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涉及了人性中的好色、好斗、貪得,貫穿了每一個個體少、壯、老等人生階段??鬃訌难獨獬霭l(fā)所談的戒色、戒斗、戒得,更多的指向了從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的提升,注重人對色、斗、得的節(jié)制,對禮法、習俗等社會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的遵守?!熬尤洹蓖革@出的儒家道德智慧和道德修養(yǎng)資源,為當下中國官員堅守職業(yè)道德提供了豐富的智力支持。

         

        關鍵詞:君子三戒  自然生命  道德生命  自主性

         

        中國的腐敗原因一般可歸納為三:個人原因、制度原因、文化原因[1]。就制度而言,中國一直在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的各種制度,但效果不佳。人們將之歸咎于中國的文化基因,甚至一味夸大中國政治腐敗的文化病根,但問題是具有同樣文化基因的臺灣、新加坡卻相對廉潔??磥?,制度的樂觀主義與文化的悲觀主義都有問題。反思中國文化固然可以,但將腐敗一味歸咎于文化基因卻讓我們無視本可以有助于當今官德建設的文化資源。本文要討論的“君子三戒”就值得挖掘和闡釋。

         

        孔子在《論語 季氏》中談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2]查閱資料可知,僅有數篇百字短文從中醫(yī)和養(yǎng)生的角度談及“君子三戒”,而“君子三戒”其他方面的意義鮮有人研究關注。實際上,孔子之言,不僅對個人自然生命的健康有重要意義,還對個人道德生命的提升尤其 是對當前官德建設和官員拒貪腐自主性培養(yǎng)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君子”、“三戒”相關概念厘定

         

        孔子所說的“君子”是指哪些人呢?歷史上“君子”的含義有二:一是指有位者,一是指有德者。在孔子之前,“君子”多指在上位者,地位高者,有時專指人君?!熬硬灰匝耘e人,不以人廢言”[3],錢穆認為“此章君子指在上位者,然亦可通之人人。”[4]“君子思不出其位”中的君子也是指政治上有職位者。孔子對他的學生子夏的忠告: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期望弟子要成為有一定地位的君子儒,不要再次淪為地位低下的階層。

         

        孔子把“君子”概念的含義從有位者轉向有德者,在人的品格和修養(yǎng)境界上使用君子一詞?!熬印笔侵赣械赖?、有修養(yǎng)、具有完善人格和高尚情操的人??鬃拥睦硐肴烁袷鞘ト?,但孔子明確指出,“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笔ト耸抢硐氲娜烁竦浞叮F(xiàn)實當中,能做到時時努力,達到君子境界就很不錯了。所以孔子在《論語》中論述最多的人格范型是君子,他是示之于高遠,而教人從切近處入手修養(yǎng)自己,君子境界在生活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達到,當時的魯國還是有君子的。比如他曾贊揚子賤為“君子哉若人”,還說“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就是此意。

         

        君子人格應當如何,孔子談了很多,而對君子應戒懼什么,卻談的較少,以至于人們非常關注君子當如何,但很少關注君子不當如何,需要警戒什么。正如錢穆所說:“后人言志,多指有為,不知有戒,是亦失之?!盵5]

         

        孔子所談“君子三戒”涉及人性中最常見的方面:人性好色、好斗、貪得。

         

        何謂色?含義一:“色”主要指面部表情,怒色、和顏悅色都屬此類,也可引申為表面上?!墩撜Z》中有如下幾處:“巧言令色,鮮矣仁”;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蚵勔舱?,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鄙鲜鰩滋幍纳紝俸x一。含義二:“色”指美色,尤其是女性美色。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此處的賢賢易色是指尊敬有賢德之人,以尊賢心改易好色心。也可理解為專指夫婦一倫,為夫者能敬妻之賢德而略其色貌?!墩撜Z》還在《衛(wèi)靈公》篇和《子罕》篇都提到: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边@是孔子的感嘆,嘆時人之薄于德而厚于色。孔子也是首先承認人們對色的喜好,只是感慨人之好德不如好色之濃厚?!妒酚洝份d:孔子“居衛(wèi)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6],所以孔子有此嘆,但此嘆又不是專對于衛(wèi)靈公而發(fā),時人與當今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孔子所說的戒色主要是第二種意義上的色。

         

        鬥,爭斗,戰(zhàn)斗。孔子所說的斗,主要是指人壯年時血氣方剛,好勝心正盛,容易好勇斗狠,人們的意氣之爭也包括其中。荀子認為,“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盵7]行一時之怒而爭斗會導致喪終身之軀、親戚不免于刑戮等嚴重后果。許慎的《說文解字》將“斗”解為“兩士相對,兵杖在后,象鬥之形”[8],是從字形釋義,讓人從中體會斗的含義,如斗氣、斗勇、斗勝、斗狠等。

         

        得,取得,獲得,此處意指貪得。貪,泛指無節(jié)制的愛好,貪得無厭。財貨、金錢、寶物、田產、房屋、女色等等都是貪得的對象。表現(xiàn)為對既得的唯恐喪失,也表現(xiàn)為對未得的貪取?!氨煞蚩膳c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焙笕藢Χ?、得的理解歧義不大。

         

        孔子將人生大體分為少、壯、老三個階段。少、壯的年齡階段劃分較為清晰,“老”的年齡階段劃分頗有爭議。少一般指三十歲以前;壯指三十歲以上;老,一種觀點認為五十以上為老,如皇侃認為“三戒也老,謂年五十以上也,年五十始衰,無復斗爭之勢,而戒之在得也。”[9]另一種觀點認為七十為老,如《論語偶記》認為,皇侃“是望經文衰字為說,不如用《曲禮》‘七十曰老’之義也,《王制》云‘五十始衰,是方衰而非既衰,斯時正古人命為大夫服官政之年,豈國家用既衰之人,或反迨人貪得之際而用之乎?”[10]孔穎達《禮疏》云,“‘六十至老境而未全老’可證無五十以上為老之說。《孟子》言七十者衣帛食肉,又言老者衣帛食肉,亦足明老是七十也。”[11]結合我國當前退休養(yǎng)老的年齡規(guī)定,我們采納第一種觀點。

         

        孔子是基于血氣的運行來談“君子三戒”。“血氣,形之所待以生者也,血陰而氣陽也?!盵12]“《讀四書叢說》:醫(yī)書以血為陰,而行乎脈之中為榮,謂榮養(yǎng)乎身也。氣為陽,而行乎脈之外為衞,謂衞輔乎血也。二者周流上下于一身,無有暫息?!盵13]不同年齡階段血氣運行不同,需戒懼的問題也不同。程樹德在《論語集釋》中指出,“皇疏:君子自戒其事有三,……一戒也少,謂三十以前也,爾時血氣猶自薄少,不可過欲,過欲則為自損,故戒之也。二戒也壯,謂三十以上也,禮,三十壯而為室,故不復戒色也,但年齒已壯,血氣方剛,性力雄猛者無所與讓,好為斗爭,故戒之也。三戒已老,謂年五十以上也,年五十始衰,無復斗爭之勢,而戒之在得也。得,貪得也,老人好貪,故戒之也。老人所以好貪者,夫年少象春夏,春夏為陽,陽法主施,故少年明怡也。年老象秋冬,秋冬為陰,陰體斂藏,故老耆好斂聚,多貪也?!盵14]張栻《論語解》:“人有血氣,則役于血氣,血氣有始終盛衰之不同,則其所役亦隨而異。夫血氣未定,則動而好色;血氣方剛,則銳而好斗;血氣既衰,則歉而志得。凡民皆然,為其所役者也?!盵15]《淮南 詮言訓》:“凡人之性,少則猖狂,壯則強暴,老則好利”[16]。也是本于孔子此章。

         

        孔子所談“君子三戒”是從血氣出發(fā),但并未止于自然生命層面。朱熹對此的解釋是“隨時知戒,以理勝之,則不為血氣所使也。[17]張栻《論語解》:于此而知戒,則義理存;義理存,則不為其所役矣。[18]“尹會一《讀書筆記》:高景逸云:孔子不言養(yǎng)氣,然三戒即養(yǎng)氣之法。戒色則養(yǎng)其元氣,戒斗則養(yǎng)其和氣,戒得則養(yǎng)其正氣。孟子言持志,戒即持志也?!盵19]孔子之后的注疏透顯出“君子三戒”從養(yǎng)生到養(yǎng)志、以理勝氣的理論發(fā)展路向。

         

        二、君子三戒與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

         

        孔子從血氣出發(fā)所談的“君子三戒”指向了從人的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的提升,關注人對色、斗、得的節(jié)制及對禮法、習俗等社會規(guī)范的遵守和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

         

        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主要不在于自然生命的長短,而在于道德生命的境界高低。“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氣也,異于人者志氣也。血氣有時而衰,志氣則無時而衰也。少未定、壯而剛、老而衰者,血氣也。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者,志氣也。君子養(yǎng)其志氣,故不為血氣所動,是以年彌高而德彌劭也?!盵20]

         

        從孔子個人的一生來看,孔子是在自然生命成長的同時注重自己道德生命的提升??鬃幼匝裕骸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21]。孟子認同“人皆可以為堯、舜”[22],荀子所講“涂之人可以為禹”[23],都為每一個人道德生命的提高敞開了廣闊的空間,通過道德生命的提高可以使平面的生命更立體,使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道德主體得以挺立。

         

        西方倫理學把道德分為伸張性道德和拘束性道德。伸張性的道德,就是積極意義上的道德伸張、創(chuàng)造。拘束性道德是指自己壓抑自己,進行消極意義上的克欲。孔子曾對顏淵所說的“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就是拘束性道德。需警戒、需克制的“三戒”也屬于拘束性道德,人們不能過分的沉溺于色、好斗嗜殺、貪婪索取、而是有所克制,在社會禮法允許的范圍內正當適度地滿足自己。

         

        人性好色怎么辦?以情始,以禮終。色的滿足應以禮為節(jié)度,在禮的范圍內給與滿足??鬃硬⒉环裾J人們對“色”的喜好,也主張通過正當合理的手段給予滿足。比如“色”的滿足是通過婚姻來實現(xiàn)?!墩撜Z》中就有孔子談到給自己女兒和侄女所定的婚姻。“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所反對的是過分貪戀美色,或者因貪戀美色而荒疏政事。他的感慨“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就既是對人性好色的認可,也是對衛(wèi)靈公過分貪戀美色,招搖過市的不滿。孔子曾對魯國國君與權臣季氏沉湎齊國所送美女而疏于政事不滿,以致離開父母之邦魯國?!褒R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這顯示孔子對好色的基本態(tài)度,也就是說,對色的正當滿足是必要的,但過分貪戀女色卻值得警戒,它會導致疏于政事等后果。中國歷史上的君王因耽溺女色而荒疏政務,甚至喪身誤國的大有人在,恰恰驗證了孔子的擔憂?!吧僦畷r,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我們認為孔子是講年少之時尤其要戒色,并不是說年壯、年老就不需戒色。從現(xiàn)代社會的一些現(xiàn)象來看,不僅年少之人,而且年壯和年老之人也須對色有所警戒。

         

        后來孟子對此作了進一步發(fā)揮。首先承認好色為人之本性。孟子針對告子所說“食、色,性也”并未反駁,并且指出:“好色,人之所欲”,“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盵24] 對于齊宣王說自己好色,孟子并未質疑或指責,只是勸其推己及人?!肮讶擞屑?,寡人好貨……寡人有疾,寡人好色”[25],孟子當時的態(tài)度是,“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26]。但是,孟子反對以不合禮的方式滿足對色的需求。孟子談到:“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盵27] 在此,我們并非提倡婚姻的締結必須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8],而是抽象繼承。每一時代都有符合這一時代的禮法,如果不尊重當時當地的禮法,就會導致“父母、國人皆賤之”[29]的后果。他還談到:“逾東家墻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30] 孟子提出的這種選擇,當今人們依然需面對和反省。

         

        斗,與血氣方剛精力旺盛有關,一般與勇相聯(lián)系,此種狀態(tài)下的人容易逞強斗勇,沖動誤事,且嗜斗至極不僅會危及自身,甚至會導致殺戮。孔子的學生子路血氣方剛,勇猛過人。子路也曾問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的回答是:“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勇而無禮則亂”,子路以勇著稱,孔子特意告誡他有勇無義之害。對于子路的勇猛剛強,孔子一方面欣賞贊揚,另一方面又擔心不已,唯恐其好猛斗狠,以勇亂事誤身,多次以言語警之。但后來仍不幸而言中。對孔子來說,見義不為無勇也,見義勇為是孔子所支持,但勇而無義,一味好勇斗狠卻是值得警戒的。在孔子那里,即使有爭,也屬君子之爭?!熬訜o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本颖緹o所爭,但和人比射時卻有勝負之爭。但君子之爭,雍容揖遜,彬彬有禮,能以禮化爭。君子之爭在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尤不可缺。

         

        此后的荀子以“斗”為丑,認為斗者為法律所不容,為明君所不養(yǎng),是自以為是之人,并進一步將“勇”由“狗彘之勇”、“賈盜之勇”、“小人之勇”,引向堅持仁義,看重生死的“士君子之勇”。荀子認為,“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為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為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為之,是忘其君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進而指出,“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己誠是也,人誠非也,則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憂以忘其身,內以忘其親,上以忘其君,豈不過甚矣哉!……人之有斗,何哉?我欲屬之狂惑疾病邪,則不可,圣王又誅之。我欲屬之鳥鼠禽獸邪,則不可,其形體又人,而好惡多同。人之有斗,何哉?我甚丑之?!盵31]在此基礎上,荀子區(qū)分了幾種勇:“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爭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眾強,侔侔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侔侔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盵32]

         

        貪得,范圍很廣,好貨物,好富貴,好美色??鬃拥膽B(tài)度見諸以下章節(jié):“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薄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放于利而行,多怨”,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薄八馗毁F,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君子無入而不自得”。[33]

         

        可見孔子是首先承認人們對富貴財貨的需求;然后強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強調不茍得,而應以其道得之,以不道得之,存心不義,營求而得的不義之富貴,對孔子像浮云一樣;不能放縱或專以利害而行事;對于患得患失之人,孔子視其為鄙夫,此種人為求富貴可能無所不為,小則吮癰舐痔,大則弒父與君,警戒人們不可與之共學。

         

        孟子明確提出舍生取義的原則,提倡不茍得?!昂蒙?,人之所欲……富,人之所欲……貴,人之所欲”[34],在承認人之欲求富貴之心的基礎上,孟子又談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35] 。孟子還談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36]。孟子進而認為不辨禮義而接受貨財是失去本心?!叭f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盵37]

         

        正因為人性好色、好斗、貪得,所以孔子提醒人們要有所戒懼,為此,人們需具有拘束性道德,在誘惑面前克制自身,不能悖理違法喪失人格、失落道德,失去本心。由此,人們對色、斗、得的戒懼才有可能使人們超越血氣的役使走向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進而挺立道德主體、擴充道德生命。

         

        三、“君子三戒”對當代中國官德建設的啟示

         

        本來,按照孔子的設計,作為掌管著一定權力與資源、作為有位者的“君子”——官員須尚德尊道,“德位一致”。但現(xiàn)實情況大大超出了民眾對官員的期許。在民眾心中,“好色、好斗、貪得無厭”已經成了官員的標簽[38]。更為嚴重的是,官員的貪腐早已突破了孔子所說的與年齡階段相應的三戒,即不唯少者需戒色,壯者老者因好色也需甚至更需戒色,不唯壯者好斗需戒,少者老者也需戒斗,不唯老者貪得,少者壯者皆貪得。官員的好色、好斗、貪得之欲在市場經濟的誘發(fā)下猶如打開的潘多拉魔盒,對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構成了嚴重威脅。盡管制度上的改革是遏制和減少“色、斗、得”的根本途徑,但文化層面的官德建設與官員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也不可或缺,在此方面,孔子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的智慧。

         

        如何戒“色”?第一,修身養(yǎng)性,涵養(yǎng)拘束性道德。愛美之心、好色之心人皆有之,但一要合禮,一要有度。對“色”的喜好應以情始,以禮終,發(fā)乎情,止于禮義,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39]。古代社會的禮雖與現(xiàn)代社會不同,但約束意味相同,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尤其是官員應把對美色的喜愛、欣賞控制在禮俗的范圍內。同時要注意情感適度,“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40],做到情理適中,遵守男女交往適度規(guī)則,符合社會習俗、遵守社會道德、堅守法律底線。第二,修身齊家,弘揚夫妻忠貞美德?!洞髮W》里所講的“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41]正是把修身、齊家作為儒家外用之學的基礎。色的正當滿足是通過婚姻家庭來實現(xiàn)。齊家是官員治平天下的基礎環(huán)節(jié)?,F(xiàn)代家庭與古代社會大家庭不同,規(guī)模變小,核心家庭居多,夫婦關系地位突出,因此齊家主要表現(xiàn)為處理好夫妻關系。夫妻的相互尊重,忠誠相待,和諧相處,是抵制女色,治國理政的堅強后盾。夫妻不和,后院失火,既影響自身形象,也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42],影響行政工作的開展,更會有傷風化,帶來惡性循環(huán)。因此官員應弘揚夫妻忠貞美德,正己正人,引領社會道德風尚。

         

        如何戒“斗”[43]?第一,弘揚“挈矩之道”,處理好上下級、平級、同級行政官員之間的關系。《大學》指出,“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挈矩之道。”[44]挈矩之道實際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45]的一種運用,行政官員總是需要面對上級、下級、同級官員的人際交往與事務處理,如何平衡上下、左右、前后的各種關系,使自己的行為在規(guī)矩之內達到很好的平衡,這既是一種領導藝術,更是為官者應有的一種修養(yǎng)。《中庸》也指出:“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46]。其意也在于提醒人們恰當處理上下級之間的相互關系,才會“無怨”。第二,“正名”[47],為官者要明確自己的職權與職責??鬃铀f的正名,一是“正名分”,明確自己的職位與職權,一是正職責,明確自己的職責。官員明確自己的職權職責,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有助于避免爭權奪利。第三,提倡君子之爭。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本颖緹o所爭,除卻和人比射時,因為射必爭勝。但君子之爭,雍容揖遜,彬彬有禮,能以禮化爭。以禮化爭,最終是要達到“禮之用,和為貴”[48]的狀態(tài)。禮在現(xiàn)代社會可理解為社會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行為規(guī)范?,F(xiàn)代社會不可避免存在多種競爭,行政官員應奉行君子之爭,在競爭、競崗、競職時,尊重社會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行為規(guī)范,以禮來化解惡性競爭或爭斗,營造和諧良性的競爭氛圍。

         

        如何戒“得”?第一,不受不義之貨財??鬃铀v“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泵献铀f“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大學》提到,“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49]。不義之財不可得,即使得到,也不會永久屬于自己。因為以不正當方式或悖謬方式得到的貨財,仍然會以非正常方式而被剝奪。已被查處的問題官員,其大量貨財最終會被追繳或退賠。財富最終屬于社會,囤貨之人僅僅有一時的使用權而已。第二,理解義利關系的三重境界,有助于官員拒貪自主性的提高。借鑒《大學》中“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瓏灰岳麨槔粤x為利也”[50]以及《論語》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51]的提法,可以把官員的為官境界劃分為三重:最低的一重境界是不需學習現(xiàn)在就是的境界即“以利為利”,就是說為官的目的是唯利是圖,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勞民傷財,甚至草菅人命。這就是“不仁者以身發(fā)財”。第二重境界需要努力才能達到,即“以義為利”,就是說為國者、為官者確實有為己謀福的目的,但需要通過行善舉,為百姓服務才能達到。行善舉,為他人服務的回饋就是自己職位的升遷、個人利益的獲得,這是孔子所說的“知者利仁”中的知者境界。第三重境界是“以義為義”,即純粹為行善而行善的境界,純粹為百姓服務而為官,惟其如此才能心安,這是孔子所說的“仁者安仁”中的仁者境界。各級官員應從“以利為利”的第一境界逐步走向“以義為利”的第二境界,繼而躍遷為“以義為義”的第三境界。隨著為官境界的提升,官員的拒貪自主性會逐步提高,對于“得”的道德持守能力也會逐步增強。

         

        “好色、嗜斗、貪得”的最終結果往往事與愿違[52],而要避免“小人長戚戚”,獲得“君子坦蕩蕩”的幸福,仍需從孔子“君子三戒”中吸取營養(yǎng)。官員唯有涵養(yǎng)自己的拘束性道德,提高面對色、斗、得的道德持守能力,方能獲得君子坦蕩蕩、君子不憂不懼的幸福。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決心進行反腐制度建設和推行的同時,官員內心對制度的敬畏,對色、斗、得的戒懼,應該成為反腐制度的內在精神動力,也正因此,“君子三戒”及與此相關的道德修養(yǎng)應該成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文化資源。此即謂“戒色則養(yǎng)其元氣,戒斗則養(yǎng)其和氣,戒得則養(yǎng)其正氣”[53]。

         

        【參考文獻】

         

        [1] 參見方紹偉:《作為“文化氣場”和“集體無意識”的腐敗》,東方早報/2012 年/5 月/15 日/第A23 版

         

        《腐敗的原因與治理新論》東方早報/2012 年/3 月/28 日/第A23 版

         

        [2] (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下文引此書從略。

         

        [3]錢穆:《論語新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412頁。

         

        [4]錢穆:《論語新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412頁。

         

        [5] 錢穆:《論語新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434頁。

         

        [6](漢)司馬遷:《史記》岳麓書社1994年版,第413頁。

         

        [7](戰(zhàn)國)荀況,張覺校注:《荀子校注》岳麓書社2006年版,第27頁。

         

        [8](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1999年重印,第63頁。

         

        [9]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墩撜Z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55頁。

         

        [10]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墩撜Z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54頁。

         

        [11]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墩撜Z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54頁。

         

        [12](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251頁。

         

        [13]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墩撜Z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56頁。

         

        [14]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墩撜Z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55頁。

         

        [15](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61頁。

         

        [16]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墩撜Z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54頁。

         

        [17](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251頁。

         

        [18](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61頁。

         

        [19]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墩撜Z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56頁。

         

        [20](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251頁。

         

        [21](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76頁。

         

        [22](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484頁。

         

        [23](戰(zhàn)國)荀況,張覺校注:《荀子校注》岳麓書社2006年版,第301頁。

         

        [24](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433-434頁。

         

        [25](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314頁。

         

        [26](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315頁,第314頁。

         

        [27](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382頁。

         

        [28](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382頁。

         

        [29](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382頁。

         

        [30](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483頁。

         

        [31](戰(zhàn)國)荀況,張覺校注:《荀子校注》岳麓書社2006年版,第27-28頁。

         

        [32](戰(zhàn)國)荀況,張覺校注:《荀子校注》岳麓書社2006年版,第28頁。

         

        [33](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137頁、98頁、138頁、101頁、261頁、35頁。

         

        [34](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433頁。

         

        [35](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475頁。

         

        [36](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424頁。

         

        [37](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475-476頁。

         

        [38] 近年來被查處的高官幾乎都存在“好色、好斗、貪腐”問題。于是,問題官員被冠之以“某三玩”、“某三多”和“某三貪”等諸多綽號。其中“三玩”是指玩權、玩錢、玩女人,“三多”則是錢多、房多、女人多,“三貪”意指貪權、貪錢、貪色。

         

        [39](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191頁。

         

        [40](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25頁。

         

        [41](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6頁。

         

        [42](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208頁。

         

        [43]“斗”在目前中國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斗富、斗權、斗榮”。“雇兇殺人”是“斗”的極端表現(xiàn)形式。譬如有些副職為去掉“副”字,鋌而走險“謀害上司”;有些官員為了加官進爵、爭權奪利殺害自己競爭對手;為保住官位,怕東窗事發(fā)對舉報者或知情者的殺人滅口;求官不得,違法亂紀被處理而殺害領導;另尋新歡,殺害前妻或情人。關于官員“雇兇殺人”各種類型的分析,參見王軍福、田根科:《淺析官員雇兇殺人現(xiàn)象》,《寶雞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44](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16頁。

         

        [45](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192頁。

         

        [46](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35頁。

         

        [47](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206頁。

         

        [48](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71頁。

         

        [49](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98頁、475頁、17頁。

         

        [50](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19頁。

         

        [51](宋)朱熹:《四書集注》岳麓書社1993年版,第97頁。

         

        [52] 近年來,凡被查處的官員在庭審時無不聲淚俱下、懺悔不已。而我們也有充分理由相信,犯罪前后各方面的極大落差,對于一個曾經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官員來說,是怎樣一種精神與肉體上的煎熬。

         

        [53]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156頁。

         

        責任編輯:葛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