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惡論”與其“隆禮”實踐的矛盾
作者:周書俊
來源:作者授權(quán) 儒家網(wǎng) 發(fā)布
原載于《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5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二十日乙巳
耶穌2016年9月20日
摘 要:荀子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荀子的核心思想體系卻與孟子不同。孟子從孔子的“仁”出發(fā),抓住了“仁”內(nèi)在的“心性”,故從“己內(nèi)”的不忍人之心去論證如何達到“仁”的最高境界,得出了“人性善”的結(jié)論。而荀子則抓住了孔子“仁”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禮”,通過“禮”的實現(xiàn)回到“仁”,也就是說以“禮”為切入點,一旦克己復禮便歸“仁”焉。故荀子從如何達到“仁”上去籌劃,從“隆禮”上去宰制人的行為,把“隆禮”當作歸“仁”的最高境界,形成了以“禮義”為主要特征的思想體系。若從管理科學的人性假設(shè)而言,孟子主張向內(nèi)求,從人性善的假設(shè)上去立足;而荀子則由從管理的環(huán)節(jié)上入手,從管理的層次及管理層次之間的調(diào)節(jié)上入手,一個重視管理的前提,一個關(guān)注管理的具體過程。
關(guān)鍵詞:荀子;性惡論;隆禮;管理層次
中圖分類號:B2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669(2016)05-0016-06
一、荀子“性惡論”的理論范式
荀子以“性惡論”反對孟子所主張的“性本善”,是儒家主張“性惡”的著名代表人物。孟子倡言性善,專法先王,祟尚王道,重義輕利;荀子則倡言性惡,兼法后王,王道與霸道并重,義利并行。荀子雖然亦信孔子,但與孟子卻有較大差異。孟子、荀子皆源于孔子均為儒學的代表人物,為何又存有較大差異呢?事實上,荀子“性惡論”,早就為儒者所攻伐。“昔唐韓愈氏以《荀子書》為‘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眾,推其由,以言性惡故?!保?]1由此可見,荀子與孟子或與傳統(tǒng)儒學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提出了“性惡論”,其思想在先秦百家關(guān)于人性的論斷中獨樹一幟。荀子所提出的“性惡論”,是否就意味著荀子從根本上否認人性不可以為善呢?非也。后儒往往以此來反對荀子的性本惡,而實際上正如王先謙先生所說:“余謂性惡之說,非荀子本意也?!保?]1也就是說,荀子言性惡,其根本原因在于“必將待圣王之治,禮義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1]1??鬃游ā叭省?,孟子唯“性善”,荀子唯“禮義”。孔子、孟子強調(diào)的是心性之始源,是“本體”,故而主張“仁”“性善”;而荀子更多強調(diào)過程,通過行為“禮”來達到“善”。關(guān)于“性”本身,荀子在其《效儒》《禮論》《正名》《性惡》《賦》中皆從“禮”上來規(guī)制,而不從“心性”上去解釋?!靶砸舱?,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積也。習俗移志,安久移質(zhì),一而不二,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故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1]133~134可見,在荀子看來“心性”是不可捉摸的,故不能為,而只能化。而“化”必然要從外去“化”,荀子似乎更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荀子建構(gòu)的以“禮義”為核心的理論體系,是以人的才質(zhì)出發(fā)得出了“人性惡”的結(jié)論,而勸學修身,教以禮義,以達仁愛,實現(xiàn)其平治的目標,則是荀子化性之原由,也是其政治之主張。荀子的性惡論雖未斷然否定人性本善,然而卻并未證明人性本善或本惡,因而在理論層面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
孟子道性善,而荀子言性惡,兩者存在不小的差異。在焦循看來,孟子性善論較之荀子性惡論更為合理。他說:“人之有男女,猶禽獸之有牝牡也。其先男女無別,有圣人出,示之以嫁娶之禮,而民知有人倫矣。示之以耕耨之法,而民知自食其力矣。以此教禽獸,禽獸不知也。禽獸不知,則禽獸之性不善;人知之,則人之性善矣。圣人何以知人性之善也?以己之性推之也。己之性既能覺于善,則人之性亦能覺于善,第無有開之者耳。使己之性不善,則不能覺;己能覺,則己之性善。己與人同此性,則人之性亦善,故知人性之善也。人之性不能自覺,必待先覺者覺之。故非性善以施其教,非教無以通其性之善。”[2]317荀子的性惡論承認人性之惡,然又教之以善,前后相悖。如禽獸本無善,教之也不知善也。為之而能善,必其本有善,方可為善。若人人性惡,何以教之。所以說,人之性,為之即善,非由性善而何?人縱淫昏無恥,而己之妻不可為人之妻,固心知之也。人縱貪饕殘暴,而人之食不可為己之食,固心知之也。是性善也[2]318。焦循從人特有的“知”來論證人與禽獸之相異,具有獨到之處,既然荀子無法教禽獸為善,故率性之明證,正好證明了人性本善。然而,荀子言性惡,某種程度上發(fā)展了儒家思想,給性本善的理論提出了一定的挑戰(zhàn)。
二、荀子“性惡論”的理論矛盾與其時代的“合理性”
荀子所建構(gòu)的以“禮義”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內(nèi)在矛盾。荀子處處追求“隆禮”,并以“隆禮”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手段,同時把“隆禮”看作最高的實踐任務(wù)。這種緣木求魚的做法,最終必然會導致理論上的不自洽,甚至導致實踐上的失敗。然而,在荀子所處的時代,這種“隆禮”的做法卻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荀子從經(jīng)驗上論證了“人性惡”,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1]434?!敖袢酥?,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故枸木必將待 栝、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保?]434~435從中我們看到,荀子所謂的性,是與生俱來的自然本性,生而就已經(jīng)存在的,即心好利、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身好安,與告子的感官之性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在于荀子由此論證了性惡,而告子則無善無惡。荀子認為,若順人之性,則其性好利而辭讓亡、疾惡忠信亡、好聲色而禮義亡,故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而學修身,講禮義之道,得禮義而后治。但是,荀子卻不了解以下兩點:其一,倘若性中無善,又何以從不善而為善;其二,性若為惡,使其為善,故為戕賊其性,若戕賊其性,則認為人性可變,其性既然可以改變,雖可待師法然后正,化性起偽,為何不能重新變回到“惡”。因此,荀子所謂的勸學修身,從本質(zhì)上說是從外面強加到人性之上,而遠遠不如孟子從“心性”本源著手,依靠自覺反省的約束來得徹底。荀子的這種強迫性,一旦失去了外在的強力,便又呈現(xiàn)出原來“惡”的本性。人們一旦失去了自覺為善的動力,剩下的便只是為惡的欲望與“禮義”強制之間的博弈了。
在荀子看來,性本不變,卻能化之,情雖不為我有,卻能為之?!靶砸舱撸崴荒転橐?,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保?]143~144荀子在性與情的關(guān)系問題上同樣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天性非我自能為也,故性不可變。倘若性不可為,何以化性起偽?情可為而性不可為,故性惡不變??v然可使情為善,而其性卻為惡,豈不支離?由此看來,其善亦假矣。以假善使情,非君子所為,其行為謂之謾污,虛妄偽善,何謂仁乎、義乎、信乎?故荀子經(jīng)驗主義實屬悖矣。荀子從經(jīng)驗之說,謂性不能自為,必待化而為之,故為學之積習,惡之性方可為善,即由量而發(fā)生質(zhì)變,“故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旦暮積謂之歲。至高謂之天,至下謂之地,宇中六指謂之極;涂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為之而后成,積之而后高,盡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人積耨耕而為農(nóng)夫,積斷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1]144。荀子認為,外在之積而使性化之。孟子斷言,心本若無善性,其積習斷不能為善,即無內(nèi)在之心性,便不能自能為善,不可為君子,更不能為君子,外因必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由此可見,荀子的經(jīng)驗主義在論證過程中并不是總能自洽的。經(jīng)驗主義最重要的論證方法是歸納法,但是若無演繹,即使連最顯見的兩件事物也聯(lián)系不起來。因為,任何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必須依靠邏輯的抽象思維,而不僅僅局限于經(jīng)驗的事實。
孟子與荀子之間的區(qū)別,本質(zhì)上是“內(nèi)在性”的“性善”與“外在性”的“禮義”之分,或者說是“理性”與“感性”、“心性”與“物性”的區(qū)分。孟子和荀子所處的時代,是促成其理論建構(gòu)的根本原因之一,當時社會秩序混亂、王道衰微、禮壞樂崩,孟子從“內(nèi)在性”入手,認為之所以會出現(xiàn)如此情況,在于人性其“正心”離位,而過多地受外物引誘所導致的,故強調(diào)“求放心”,使偏離的“正心”重新回到本來“位置”上,養(yǎng)其本性,且擴而充之,所建構(gòu)的則是以“性本善”為核心的思想體系。荀子則從“外在性”上入手,認為之所以會出現(xiàn)如此情況,在于禮義的荒廢,而沒有看到“禮”出乎“敬”,而“敬”從心,從經(jīng)驗上強調(diào)禮和秩序的重要性,故主張“隆禮”,并極力建構(gòu)以“禮義”為核心的理論體系,一旦克己復禮,天下便歸仁焉。由于荀子從“外在性”的經(jīng)驗上來論證,運用外在的強力使人為善,故在論證方面過于偏狹,忽視了人性的內(nèi)在性和自覺性。同時,一些人為了逃避“禮”“法”的懲戒,不得不矯飾粉墨,巧言令色,助長了奸佞之徒的泛濫,所謂的“仁人志士”也會淪為世俗小人,王道終不能揚。
當然,荀子較之孟子所處的時代,其好利、爭奪、殘賊、淫亂、犯分亂理之情形更為嚴重。故荀子才會從經(jīng)驗出發(fā),針對當時“禮儀不行、禮壞樂崩”的現(xiàn)實,試圖通過“隆禮”“勸學”等手段,使人“行于禮、歸于治”,而不是專注于形而上學“心性”的抽象說教,也在情理之中,也有其合理之處。
三、禮義的功能及意義
荀子從經(jīng)驗的外在感性表象上論證人性的另一面,是儒家孔子“仁學”和孟子“性本善”的重要補充,其“隆禮”的許多觀點,特別是“明群使分”等觀點,對現(xiàn)代管理科學具有重要啟迪。荀子強調(diào)“隆禮”,并將“禮”上升到本體的高度,“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1]23?!岸Y”成為了安身立命、齊家治國的基礎(chǔ)和條件,甚至日常生活也必須依禮而行。荀子曰:“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jié),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tài)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1]23可見其“隆禮”之盛。荀子“隆禮”源于從孔子“為仁”的外在性上著眼,而缺乏內(nèi)在的反思與自覺。荀子雖然也講“修身養(yǎng)氣”,然而其所謂的道義、意志、內(nèi)省等,皆在禮的框架內(nèi)論及。
“禮”在荀子的思想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而“禮”的取得則通過“學”與“為”,故《荀子》首篇即為《勸學》?!岸Y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圣人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保?]33~34在荀子看來,人性惡通過法師之禮而為善,并稱之偽(為)?!岸Y”是從外加給人的,故禮必須法師才能獲得?!熬有胁毁F茍難,說不貴茍察,名不貴茍傳,唯其當之為貴。”[1]37作為仁人君子之行貴在于得當,而得當也就是“禮”?!叭欢硬毁F者,非禮義之中也?!保?]37所謂非“禮義之中”,也就是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凡事應(yīng)均合乎禮義。孟子唯義而行,而荀子則唯禮是尊,反映了孔學的要旨,只不過孟子強調(diào)仁學之根本,而荀子則看重為仁之踐行。荀子所謂實踐的全部在于行“禮義”,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行禮義而已,禮義行謂之道,謂之治,是直接針對當時禮義不行、禮壞樂崩,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荀子雖然也講誠,但最終將禮義之行全部歸于外,將治看作“術(shù)”,使人下降為“工具”的地位?!熬羽B(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保?]46荀子并未由“誠”上升到內(nèi)在的澄明,而是將“誠”看作外部施加的、必須經(jīng)過的路徑,即謂“誠”是“行”與“化”,是“禮”得以附加的條件。總之,荀子以“禮義”為本,以外鑠為要?!巴贫Y義之統(tǒng),分是非之分,總天下之要,治海內(nèi)之眾,若使一人。故操彌約,而事彌大。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內(nèi)之情舉積此者,則操術(shù)然也?!保?]49實際上,荀子是將“禮義”外鑠于人看作是“術(shù)”,而泯滅了人性之本來之善,沒有看到人之為人的自覺本質(zhì),依靠“術(shù)數(shù)”來化人之惡,較之孟子“性本善”遜色不少。
至于踐行“禮義”,荀子特別重視“師”的作用?!岸Y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圣人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1]33~34將師與正禮聯(lián)系起來,指出師的重要性在于“知禮之為是”。荀子看來,師的作用不是教人如何知性,而是教人如何為禮,與孟子的“盡心知性”還是有區(qū)別的。同時,荀子也指出了如何對待“師”的不同態(tài)度所導致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1]511~512“貴師”與“賤師”是一國興衰的重要保證。若喻于貴而用于賤,其危害更大。荀子所謂貴師學于禮,使禮行于外,仍然是從外加于內(nèi),帶有強制性。雖然荀子主張規(guī)范,但是卻主張由禮進入到法,而沒有進到內(nèi)心的自覺層次,這便使得此種“規(guī)范”不可能真正發(fā)揮其應(yīng)有的功效?!胺蛱焐裘?,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慮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政令法,舉措時,聽斷公,上則能順天子之命,下則能保百姓,是諸侯之所以取國家也。”[1]59也就是說,荀子實際上從“禮”的可塑性逐漸演變?yōu)椤胺ā钡膭傂陨?,由自覺性而轉(zhuǎn)變?yōu)閺娭菩?。荀子雖然知道“禮義道德”乃常安之術(shù),然而若不嚴格法制,實不能推行,故稱其未必不危。事實上,假如人性本惡,但憑“禮義”是無濟于事的。荀子的這種從人之材質(zhì)上論性所得出的人性惡之結(jié)論,既膚淺又不能一以貫之。
四、用禮義匡其正
從現(xiàn)實經(jīng)驗出發(fā),充分發(fā)揚儒家仁愛思想,因禮義而匡其正,是荀子思想的又一特征。“夫荀卿生于衰世,意在濟時,故或論王道,或論霸道,或論強國,在時君所擇,同歸于治者也。若高言堯、舜,則道必不合,何以拯斯民于涂炭乎?故反經(jīng)合義,曲成其道,若得行其志,治平之后,則亦堯、舜之道也?!保?]111荀子所言的確切中時弊,而承繼了孔學之“禮”,亦不失為儒家之道,或說與孟子具有異曲同工之舉。但荀子之“仁”,總是以“禮”而論“仁”,其“禮”便總是離開了“自覺之心”,與傳統(tǒng)的“心性”之說有些距離?!岸Y”便只在形式上做足做強,即所謂“隆禮”,忽視了“禮”的根本。甚至以“術(shù)”取代于“禮”,以“法”規(guī)范于“禮”。如荀子所言,“天下之行術(shù):以事君則必通,以為仁則必圣,立隆而勿貳也。然后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統(tǒng)之,慎謹以行之,端愨以守之,頓窮則從之疾力以申重之”[1]113。雖然也講仁義、恭敬、忠信、端愨,但皆從“術(shù)”與從“禮”,而不是從“內(nèi)”與從“心”。
身體力行,興法而強治,雖能強國,卻也富民,然而若興欲而違仁,處處以法匡正,心性貪變,若長治久安實為難事。荀子雖不及于孔子仁學強調(diào)內(nèi)心的自覺,也不及孟子的性善之說專求放心,然而仍然主張儒家的基本精神,如隆禮義,法后王,講誠信,行中道,其“禮義”所加于民較法制還是較為緩和的。秦廢儒而用法,以力強行,雖秦強,但民心違仁,其強也速,其亡亦疾。荀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乎臣子而致貴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則埶在本朝而宜;不用,則退編百姓而愨,必為順下矣。雖窮困凍喂,必不以邪道為貪;無置錐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義?!保?]117荀子明確說明了倡導儒學的重要現(xiàn)實意義,明禮而守道,尊上而守義,誠實而守信,是治國安邦之要。荀子所講治國安邦,依靠的仍然是“禮義”,其“禮義”為“正”。此“正”非全為孔孟之“正心”“直心”之“正”,而是“止”,即“止于禮義”而已?!对娦颉吩唬骸白冿L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發(fā)乎情,人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1]133~134從某種意義上說,荀子的“禮義”有著深遠的源頭。由此看到,荀子總是能從現(xiàn)實出發(fā),而對于先王之行遙遠而主張法后王,以更好地切中時弊,“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shù)”,而主張法后王[1]138。所謂“法者”,在于“師法”“效法”,然后落實下來便在于行。荀子重乎行,而孟子重于求;求亦謂行,然孟子之求在于求諸己,求諸己在于求放心,故孟子著力向內(nèi)求。荀子之于行,其行在于其所學也,其所學在于禮,無禮而能必為害,無禮而不能則必為亂,故荀子刻意于禮。
荀子因禮義而匡其正,落到實踐上,必然采取隆禮之策。荀子認為,用國則“厚德音以先之,明禮義以道之,致忠信以愛之,賞賢使能以次之,爵服賞慶以申重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diào)齊之,潢然兼覆之,養(yǎng)長之,如保赤子”[1]224,286。傷國者則“大國之主也,不隆本行,不敬舊法,而好詐故,若是,則夫朝廷群臣亦從而成俗于不隆禮義而好傾覆也。朝廷群臣之俗若是,則夫眾庶百姓亦從而成俗于不隆禮義而好貪利矣。君臣上下之俗莫不若是,則地雖廣,權(quán)必輕;人雖眾,兵必弱;刑罰雖繁,令不下通”[1]227。又曰:“請問為人君?曰: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請問為人臣?曰:以禮侍君,忠順而不懈。請問為人父?曰:寬惠而有禮。請問為人子?曰:敬愛而致文。請問為人兄?曰:慈愛而見友。請問為人弟?曰:敬詘而不茍。請問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請問為人妻?曰:夫有禮則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保?]232~233又曰:“至道大形,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論公察則民不疑,賞克罰偷則民不怠,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然后明分職,序事業(yè),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則德厚者進而佞說者止,貪利者退而廉節(jié)者起。”[1]281均以禮為“大道”。其余各篇,也以“禮義”為統(tǒng)。荀子把“禮”看作是一切之本,故曰:“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保?]281“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多利多詐而危,權(quán)謀、傾覆、幽險而亡?!保?]291“故凡得勝者必與人也,凡得人者必與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禮義辭讓忠信是也?!保?]298荀子謂“道”以禮義統(tǒng)之,辭讓、忠信,還是一個“禮”字。至于人生,荀子也把禮義作為人生安樂之本?!肮嗜四F乎生,莫樂乎安,所以養(yǎng)生安樂者莫大乎禮義?!保?]299“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禮義。故日月不高,則光明不赫,水火不積,則暉潤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為寶;禮義不加于國家,則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quán)謀、傾覆、幽險而亡矣?!保?]316~317在實踐上,荀子也是以禮為重,循禮而行。“故下安則貴上,下危則賤上。故上易知則下親上矣,上難知則下畏上矣。下親上則上安,下畏上則上危?!保?]322也就是說,下不知所從則不安,不安則難知,難知則不行,不行則無功。另外,不知所從則自危也,人人自危,上不顧下,下不貴上,上下交惡,亂必生矣。
荀子從感官經(jīng)驗上來闡述禮之所生、禮之所養(yǎng),而缺少了“心性”,認為禮生于所養(yǎng),不能所養(yǎng),禮便不能存在,雖具有現(xiàn)實意義,但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人之欲望無窮,雖禮之匡之,若禮不能滿足欲望,又何正之。孟子主張守禮,認為禮產(chǎn)生于道、德、仁、義,故非禮莫視,非禮莫聽,非禮莫動,雖餓死非禮而不食,雖窮困非禮而不富,為禮雖死而無怨,伯益、叔齊是也。若禮之所起在于物欲,在于分人,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以求,雖然有“唯物”的成分,但真正滿足其欲、其求,卻很難做到。荀子認為,文過其情謂之隆禮,即是禮之隆盛;而在孟子看來,文過其情,便是矯情,非禮之本意。兩者的區(qū)別更顯示出,一個是外在的經(jīng)驗形式,一個是內(nèi)在的心性。在荀子看來,情過于文,是減降禮也。當然,后其解釋說,“若尊之尚玄酒,本于質(zhì)素,情過于文,雖減殺,是亦禮也”[1]357。禮存在人之一生一世,必當尊之、守之,“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1]358~359,也即孔子所言“一以貫之”。然而,荀子之禮終究還是從外在形式上著力,抓不住人性之根基。
荀子還主張“性偽合”,“故曰: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而天下治”[1]366。荀子謂性樸,即無善無惡,為之為善為惡。也就是說,性不能自美,這樣就把性看作是固定不變的了,由何來偽,禮也;禮何而生,圣人也。故荀子主張“為學”“師法”。性本質(zhì)素樸,禮乃加之以文飾,故性偽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以禮節(jié)制進退,然后始終合宜。這又與孟子截然不同。孟子主張性本善,故能養(yǎng)其性,然后擴而充之。
總之,荀子的人性惡不能很好地歸本,無本便不能存焉。其“禮義”不從“內(nèi)心”上去把握,失去了“內(nèi)在性”,即片面強調(diào)了“禮義”的形式,而忽視了它的根本。這樣,就會使人們刻意去追求“禮義”,從而導致經(jīng)驗上的片面性,外在的“禮義”代替了“內(nèi)在”的“仁愛”,就可能會使“禮義”成為空洞的形式。荀子盡管區(qū)分出天君、天官,有時也講“心”,但由于從整體上仍在“外在性”上論述,沒有深入到“心性”之內(nèi)去把握“性”之根本,始終不了解“心性”的本質(zhì),不明確人與禽獸區(qū)分的根本在于“人性善”,而不在于“人性惡”。盡心知性,修身養(yǎng)性,必須從“內(nèi)在性”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外在性”的禮義形式上找原因。所以,荀子自身存在著無法解決的矛盾問題,故其所建構(gòu)的以“隆禮”為核心的理論體系便不能自圓其說。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管理的形式無論多么地完善,終究是要為管理的內(nèi)容服務(wù),離開了管理的根本,再完善的管理形式也不可能實現(xiàn)管理目標。
【參考文獻】
[1]〔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清〕焦循撰.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7.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