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我們必須遠離那個年代——《施瑯大將軍》爭論中的幾個問題(蘇少鑫)

        欄目:電視劇《施瑯大將軍》
        發(fā)布時間:2010-03-28 08:00:00
        標簽:
         

        作者:蘇少鑫(《新快報》編輯)

            最近,有關《施瑯大將軍》的爭論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眾所周知,爭論主要源于《施》劇本身涉及歷史上的滿漢之爭,更涉及現(xiàn)實中敏感的臺海問題;著名儒學學者陳明在爭論中因為公開承認自己是《施》劇的首倡人而成為了各方非議的焦點,人們對他的質疑不僅在于他本人身上,更是直指儒學本身,也正因為如此,有評論認為這是繼去年“鄭家棟事件”以來,儒學遭受的第二次信任危機。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網(wǎng)絡的爭論仍遠遠沒有結束,而隨著傳統(tǒng)紙媒的介入,在這兩者有效互動正在不斷加強的趨勢下,有關《施》劇的爭論將會在2006年思想事件中著上自己濃濃的一筆。

            事實上,在爭論中,有關歷史上滿漢之爭以及對施瑯的歷史評價問題在學界其實是一個老問題,公眾的褒貶揚抑不一恰恰反映了人們在這些問題上看法的混亂和困惑;再加上公眾對于現(xiàn)實臺灣問題上的某些不滿,《施》劇以及陳明的倡議恰好讓公眾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發(fā)泄點。這兩個原因最終造成了現(xiàn)在爭論繁蕪紛雜的景觀。

            從次爭論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論戰(zhàn)各方的焦點首先集中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應該如何去評價施瑯的問題?也就是施瑯究竟是漢奸還是賣國賊的問題。其實在這個問題背后涉及到的是我們的歷史觀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歷史人物的問題;其次,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一部歷史劇本的問題,因為畢竟歷史劇本雖然涉及到歷史,但是它并等同于歷史。作為首倡人,陳明在這部歷史劇本的完成上究竟扮演了何種角色?要求一部歷史劇承載這么多的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是否可能?一部電視連續(xù)劇就能改變公眾的歷史觀?在預示甚至改變某些政策導向上,它究竟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

            只有厘清這些問題,我們才能在這些繁蕪紛雜的爭論中找到它背后的真正原因。因此,筆者認為,在這次爭論中,有以下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第一、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我們的目的應該在于弄清歷史真相、進而以史為鑒,而不是進行道德上的譴責。12世紀初中國南宋時期的朱熹和陳亮曾進行過義利王霸之辯。朱熹提出"三代(按:指夏商周)專以天理行,漢唐專以人欲行?!标惲敛毁澇蛇@種看法,在給朱熹的信中講:“秘書以為三代以前,都無利欲,都無要富貴的人?!烈詾椴庞腥诵?,便有許多不凈潔?!保ā兑宜葟椭鞜o晦書》)西方也有過類似的論辯。“心理史觀”的主張者,專從道德心理角度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他們以偉大行為帶來個人的權力、名譽和聲譽等后果為由來鄙視和貶低一切偉大事業(yè)和偉大人物。黑格爾反對這種評價方法,指出,“這就是‘傭仆的心理,對他們說來,根本沒有英雄,其實不是真的沒有英雄,而是因為他們只是一些傭仆罷了。’”(《法哲學原理》第127-128頁)黑格爾還從道德評價與歷史評價的一般關系上作出論斷:“世界歷史所占的地位高出于道德正當占據(jù)的地位。”(《歷史哲學》第107-108頁)黑格爾這些講法是很深刻的。

            從這個意義上,應該說,陳明提出的必須將施瑯的個人私德與他收復臺灣的歷史功勞分開來進行評價,這是切中問題要害的。

            第二、評價歷史人物,不能從現(xiàn)實或者政治的需要出發(fā)。這是一種典型的非歷史的研究方法,正如石勇所提出的,這是一種歷史實用主義的做法。在這種傾向下,歷史成為了一筆糊涂賬,成為一個任人裝扮得小姑娘。它不能把歷史人物置于他們所實際處于的那個特定歷史條件下去認識和評價,而是用今天的認識和標準去評價歷史人物,使對歷史人物的研究失去歷史感。

            在這種方法下,人們往往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拿這個觀點解釋歷史”而不能“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面”,對于歷史而言,這是簡單化、公式化的理解。在這種理解中,通常會用“進步、落后”、“積極、反動”的公式來界定和評價歷史人物。學術研究被納入了意識形態(tài)的軌道,只強調(diào)歷史為現(xiàn)實服務,而不強調(diào)歷史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真相往往被遮蔽。這種粗暴的歷史觀給我們帶來的慘痛代價,我們并不缺乏歷史教訓。

            陳明自己也承認,他之所以首倡這一劇本的原因是想“影射”現(xiàn)實某些東西,是想喚起國人對臺灣問題的注意以及振作決策層在臺灣問題上的意志力和決心。雖然他自己一再宣稱這一做法是他個人即用見體理論的實際運用,但是無論陳明自身如何辯解,強調(diào)歷史為現(xiàn)實服務,而不強調(diào)當時歷史的客觀性,以現(xiàn)實的需要來詮釋歷史,這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歷史實用主義。陳明之所以受詬病的關鍵原因也正是源于此。并且,從陳明首倡劇本的目的可以延伸出一個問題,在“不放棄武力”的前提下來振作決策層在臺灣問題上的意志力和決心,這自然而然會讓公眾覺得這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做法,如果陳明先生覺得應該是有其他的理由,我想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說服公眾。

            第三、我們前面提到,研究歷史,評價歷史人物的主要目的在于還原歷史真相,進而以史為鑒。其實,以史為鑒的目的還在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著意于表揚忠烈,高揚氣節(jié),尤其對仗節(jié)死義之士,守節(jié)不仕之民給予大力表彰。在統(tǒng)治階層來理解,這不失為鞏固地位的好方式,而在整個中華民族的層面來理解,這是培育我們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黃宗羲研究歷史也著意于表彰忠烈,高揚氣節(jié)。在他看來,忠義是“天地之元氣”,和平年代,“韜為道術,發(fā)為事功”,為民;歷史巨變時期,或表現(xiàn)為忠烈,或表現(xiàn)為氣節(jié),是一種精神。

            正如著名儒學學者蔣慶先生在這次關于《施》劇的爭論中表態(tài)的,施瑯是明朝的貳臣。筆者認為蔣慶先生的論斷是比較到位的。然而,施瑯的“失節(jié)”與評價施瑯這個歷史人物之間究竟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按照筆者粗淺的理解,如果在這個層面上來評價施瑯,筆者認為最終這也是一筆糊涂賬。因為這同樣存在著嚴重的歷史實用主義的傾向。

            如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這就是氣節(jié)!

             然而,仍然有人指出他們是對祖國不負責任而開小差的人物,不值得歌頌。他們的理由是伯夷、叔齊之所以不值得歌頌,是因為他們反對武王伐紂,反對祖國的進步事業(yè),他們的行為不利于祖國的統(tǒng)一,不利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這種所謂氣節(jié)或骨氣實際上是舊勢力的死硬派,是抱著"忠臣不事二主"的信念,甘心做舊王朝的殉葬品的做法。

            在這樣的理解下,我們究竟應如何去看待“氣節(jié)”?如何去看待我們的歷史?比如,我們該如何看待魏征?又比如,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曾國藩?他曾組建湘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但又倡導和創(chuàng)辦洋務,主張向西方學習。我想還是章太炎先生說得好,“譽之則為圣相,讞之則為元兇”算是合乎情理的公允評價。

            王船山在《宋論》一書中把民族利益看成是高于“一人之正義”、“一時之正義”的“天下古今之通義”,包括一時的“君臣之義”也必須服從“古今之通義”。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關于《施》本身所承載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問題。作為一部電視連續(xù)劇,它究竟能夠承載多少東西?陳明先生也曾指出,這個事件與當局的關系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復雜,請不要過度解讀。當然公眾的“過度解讀”來源于思維的慣性。正如前面筆者所提到的,如果認為一部電視連續(xù)劇就能夠改變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甚至預示或者改變某種政策導向,那么這未免是一種過于天真的看法。

            我們知道,歷史學家和歷史劇作家面對一個歷史人物,都會有主體的解釋和評價。在這一方面,他們都有相對的自由,相比較而言,劇作家的自由度要大于歷史學家。至少,歷史學家不能要求歷史劇作家屈從自己的解釋與評價。

            早在18世紀,黑格爾就曾指出,法國歷史家、歷史劇作家存在這種普遍性的傾向:其目的并不在于歷史本身和歷史所寫的人和事,而在適應當時的某種旨趣,向政府進一忠告,或者喚起對政府的仇恨。許多劇本也是這樣寫的,或是在全部內(nèi)容上或是在某些片段上明顯的影射到當時的情況;如果在舊劇本里碰到可以聯(lián)系到時事的地方,演員們就故意把它加以大肆渲染,聽眾們也熱烈歡迎它。

        這種傾向,對于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刻骨銘心——那是一個吳晗寫《海瑞罷官》的年代。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已經(jīng)開始并正在遠離那個年代,也沒有人會愿意回到那個年代,而這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