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呂正惠:中華文明何以在多次分裂后終歸于統(tǒng)一

        欄目:演講訪談
        發(fā)布時間:2016-10-19 19:37:36
        標簽:

        呂正惠:中華文明何以在多次分裂后終歸于統(tǒng)一

        記者:俞詩逸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九月十八日癸酉

                   耶穌2016年10月18日

           

         

         

        俗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代王朝的興替本是政治生態(tài)的正常變動,然而從長時段的角度來看,卻具有文明史的意義。就中國而言,自隋唐結(jié)束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長期分裂局面后,歷史基本上進入了以統(tǒng)一為常態(tài)的穩(wěn)定階段,這一階段通常被稱為“中國第二次大一統(tǒng)”。綜觀人類文明史,在同一塊地方,基本上由同一人群,在經(jīng)過多次分裂后仍能歸于統(tǒng)一的文明體,也就只有中國。那么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華夏文明如此特殊?從今天的眼光著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段歷史?10月17日下午,臺灣淡江大學中文系呂正惠教授做客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講座,為師生們分享了他對這段歷史以及有關(guān)大一統(tǒng)話題的獨到見解。

         

        中華文明不做羅馬帝國的翻版

         

        日本學者谷川道雄在《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一書中將隋唐看作是一個強盛的“帝國”,京都學派的杉山正明則認為元朝不是中國的王朝,面對這些史學界的爭議觀點,呂正惠認為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也有失公允。在呂正惠看來,古代中國并不是一個帝國,中華文明也一直處于延續(xù)狀態(tài)。帝國的特征是外向性的擴張,強調(diào)的是武力的征服,而非內(nèi)向的聚合。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觀點,他以羅馬帝國的興衰為例,以此來說明中國并非帝國的觀點。

         

           


        講座現(xiàn)場

         

        呂正惠教授認為,古羅馬在整個環(huán)地中海文明體中是最落后的,與古希臘相比,它并沒有形成相對成熟完善的城邦體制,羅馬之所以能成為帝國,將地中海變?yōu)樽约旱摹皟?nèi)?!保康氖俏淞φ鞣?,它對意大利以外的國土,控制力度并不是很強。附屬國雖然暫時臣服于羅馬的鐵騎之下,但由于未能形成足夠的文明向心力,使得整個羅馬帝國的邊界處于隨時變動的狀態(tài),對于帝國而言,其本身的統(tǒng)治根基并不牢固,一旦出現(xiàn)政權(quán)上的合法性危機,就有分裂的可能。況且由于羅馬帝國所統(tǒng)治的區(qū)域文明各異,語言、文字各不相同,在文化上很難形成大一統(tǒng)的形態(tài),所以最后出現(xiàn)的情況是版圖一統(tǒng),文化各異。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雖然東方的拜占庭帝國仍然存在,且延續(xù)至1453年,不過總體而言,歐洲的大一統(tǒng)局面一去不復返了。由此帶來的是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長期衰落,希臘文、拉丁文的著作逐漸被人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會對于歐洲文化的壟斷。有意思的是,文藝復興時期西歐人重新拾起了對古典文獻的整理,然而這些文獻大多是經(jīng)過拜占庭、伊斯蘭學者的保存、解釋才重見天日的,所以現(xiàn)在歐洲人說自己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直接繼承人,這一觀點有待商榷。

         

        而對中國來說,則幸運地保住了自己的文化血脈。雖然在兩漢之后,中國歷經(jīng)三國鼎立、五胡亂華、南北朝對峙的分裂時段,但統(tǒng)一始終是歷史發(fā)展的走向,至隋唐后更是進入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為何會出現(xiàn)“第二次大一統(tǒng)”,說到底還是文化的作用。中華文明有一種魅力,它能產(chǎn)生一種文化向心力,使得落后文化被先進文化所吸引,在不斷聚合后,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看待一個文明是否有生命力,有延續(xù)性,在于是否能對外來文化產(chǎn)生聚合作用,而這一點,古代中國可以說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它并沒有選擇帝國式的對外擴張,而是憑借文化的力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明形態(tài),所以說海外漢學家常提中國是一個“帝國”,實際上是對中國歷史的一種誤讀。

         

        漢字與農(nóng)業(yè)造就中華文明

         

        既然中華文明如此充滿魅力,其本身必有重要推力。在呂正惠教授看來,漢字在其中就扮演了關(guān)鍵的角色。很難想象,若不是漢字的出現(xiàn),操著各地方言的中國人該如何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他以梁啟超為例,這位20世紀前后叱咤風云的政壇人物,其鄉(xiāng)音很重,光聽講演,或許很難理解他所要表達的觀點。不過沒關(guān)系,梁任公下筆有千言,來自全國各地的人群能夠通過閱讀他的報刊來獲取信息,如果漢字拉丁化,則會人為制造障礙。五四時期的錢玄同、魯迅、陳獨秀曾有過廢除漢字的主張,不過經(jīng)過實踐發(fā)現(xiàn),漢字這個傳統(tǒng)還是很難改變,畢竟千百年來中國人已經(jīng)習慣了使用漢字,在文化認知上接受不了廢除漢字這種激進思想。好在漢字目前還存在,兩岸三地、海外華人都能識別認同,這就形成了文化交流的紐帶,成為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重要部分。而像巴爾干半島地區(qū)的斯拉夫國家,如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和波黑,它們雖然語言相近,但文字各異,這就很難形成穩(wěn)定的統(tǒng)一文明體,尤其在近代民族國家觀念形成之后,民族性超越了地域性,要想再凝聚起來絕非易事。

         

        除了漢字,對于中華文明的形塑而言,農(nóng)業(y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一詞所包含的區(qū)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它最初指的是中原地帶,其地理范圍并不大,隨著歷史的推進,“中國”這一概念逐漸從地域概念變成了一個融地域、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概念,一個具有文化主體性的中華文明開始出現(xiàn)。農(nóng)業(yè)是構(gòu)成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中國人安土重遷,勤于勞作,以農(nóng)耕社會為根本,為大一統(tǒng)的形成奠定基礎(chǔ)。農(nóng)耕民族產(chǎn)生的文明是很有彈性的,它所看重的是文化的認同,所以古代有“天下”,即便遇到外族入侵也不怕,因為會有強大的文化力量來吸納、同化外來文化,中國人講兼收并蓄,這一點很難得。

         

          


        《國史大綱》

         

        不讓歷史漫畫化

         

        歷史學者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曾說過,“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云對本國史有知識?!眳握萁淌诤苜澩X穆先生的觀點,他覺得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的歷史文化都缺少尊重,這是很說不過去的。然而在現(xiàn)實中,他卻看到不少人對本國史知之甚少,或帶有偏見,或置之不理,這讓他很是憂心。中國在開放,在強大,何必對自身的文化看低一等呢?以前中國人看世界歷史,常陷入“西方中心論”的圈套,以為所謂人類文明的演進,就是按照西方的道路走。后來西方學者對此也有過反思,他們提“全球史觀”,將原先的國別史研究范式轉(zhuǎn)向了全球史,不過這種全球史的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能體現(xiàn)人類文明的完整性,在歷史敘述的時候是否會重新陷入“西方中心觀”,對此呂教授持謹慎態(tài)度。在他看來,文化、文明本身具有主體性,應(yīng)該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在認識其歷史發(fā)展時客觀看待,切不可抱有歷史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否則將流于表面,貽害無窮。歷史的圖景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漫畫式的歷史解讀只會帶來偏見,造成沖突與隔閡。從歷史的進程看,大一統(tǒng)的格局其實是老百姓的選擇,人心向著和平,這是趨勢,今天我們再談大一統(tǒng),為的就是這份和平、安寧,這也是作為中華兒女的職責和使命。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