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儒學論壇——利馬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圣馬丁大學舉辦
作者:辛犁華
來源: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十四日庚午
耶穌2016年12月12日
(國際儒學網(wǎng)訊)12月10日至12日,由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秘魯圣馬丁大學、秘魯中華通惠總局聯(lián)合主辦的“國際儒學論壇——利馬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圣馬丁大學舉行。來自中國、秘魯、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古巴、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爾、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12個國家的4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中華文明與拉丁美洲文明對話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秘魯社會各界人士250多人參加了會議。
在開幕式上,秘魯前總統(tǒng)阿蘭·加西亞、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會長滕文生、中國駐秘魯大使賈桂德、圣馬丁大學校長安東尼奧·陳、中華通惠總局榮譽主席蕭孝權等分別致辭。
滕文生會長在致辭中,重點對中拉文明交流的歷史、中拉文明為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和中拉人民的共同命運與使命、中華文明所蘊含的可供當今國家和全球治理借鑒的思想智慧共四個問題,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地深入闡發(fā)。關于中拉文明交流的歷史,他認為可以劃分為16世紀中期以前、16世紀中期到19世紀初期、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1949年以來,共四個不斷深化的階段。在此基礎上,他引用三句中國古語即“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中拉文明源遠流長的交流史進行了凝練概括。
關于中拉文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及中拉人民面臨的共同歷史命運和使命,滕文生會長指出,古代的中華文明和以瑪雅、阿茲特克、印加文明為代表的拉美文明,同古代的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臘—羅馬文明一起,構成了古代世界幾大著名的文明形態(tài),共同對人類文明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進步作出了偉大貢獻。從16世紀以后,歐洲和西方的資本主義列強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展開了持續(xù)幾百年的武裝侵略和殖民掠奪。從此中國同拉美國家以及所有受到列強侵略的國家的人民,空前廣泛地站在同一政治戰(zhàn)線上,共同的歷史遭遇和歷史命運將彼此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從中國與拉美國家來說,這個共同的歷史命運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五點:第一,中國和拉美國家在遭受列強侵略后,都淪為列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喪失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第二,面對列強的劫掠與蹂躪,中拉人民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反抗斗爭;第三,在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中,中拉人民相互同情、相互聲援、相互支持,共同為反對殖民主義而譜寫出了壯麗的史詩;第四,經(jīng)過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人民和拉美國家人民終于獲得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今天,維護世界的和平與正義,是中拉人民及所有發(fā)展中國家人民現(xiàn)在和未來共同的國際政治使命;第五,中拉人民從反侵略斗爭中,深刻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道理。
關于中華文明中蘊含的可以為國家和全球治理提供借鑒的思想智慧,滕會長指出,堅持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加強和改善全球治理,使之有利于所有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已成為各國人民的共同呼聲和當今時代的發(fā)展潮流。因此,我們應該積極發(fā)揮各種歷史文明和現(xiàn)實文明所積累的思想智慧,在加強和改善當今國家和全球治理中的指導、啟示與借鑒作用。他重點提到了六條: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獨立自主、自強不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舟共濟、和平共處,天人合一、儉約自守。
阿蘭·加西亞前總統(tǒng)在致辭中,主要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西方發(fā)展道路和模式不應該成為唯一的標準,中國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已經(jīng)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成功的發(fā)展道路和模式,其成功經(jīng)驗是值得世界其他國家借鑒的。中國之所以成功,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和其中蘊含的跨越時空的思想智慧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這些思想智慧,許多是西方文化所不具備的。他具體舉了幾個例子:比如,中華文化崇尚自然主義,而西方文化崇尚物質主義;中華文化講究和諧、包容、平衡,倡導人們做事要有度,遵循辯證法,而西方文化強調(diào)不同和對立,往往是非此即彼;中華文化在個人和集體關系上,更強調(diào)集體的重要性,而西方文化則更強調(diào)個人的重要性,受個人主義、自私主義影響很深;中華文化強調(diào)家庭關系的倫理有序,特別是強調(diào)兒女晚輩對父母長輩的孝和感恩,而西方文化在此方面則要弱不少;中華文化強調(diào)現(xiàn)世狀態(tài),注重實際,腳踏實地,而西方文化則過分依賴“上帝主義”,事事問上帝;中華文化很早就形成了比較成熟的任人唯賢的考試制度,而西方形成這樣的考試和選人用人制度則較晚。加西亞指出,我們不能再迷信那些西方道路至高無上、完美無瑕的論調(diào),是時候關注、研究中華文化并從中取得借鑒和智慧了,雖然我們已經(jīng)在“西方中心主義”的道路上走了很久,但現(xiàn)在做出改變?nèi)詾闀r不晚。
賈桂德大使在致辭中指出,這次論壇的舉辦,旨在貫徹和落實習近平主席關于加強中國與拉美人文交流,對加強中華文明與拉丁美洲文明的對話,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作為世界四大文明發(fā)源地之一,歷史上曾創(chuàng)造出無數(shù)燦爛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延續(xù)數(shù)千年文明而不曾中斷的國家。秘魯是世界文明古國、印加文明發(fā)源地。拉美除了擁有博大精深的印加文明外,還有燦爛奪目的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以及遍布拉美和加勒比的無數(shù)歷史瑰寶,拉美文明同樣是人類文明史上璀璨明珠。早在400多年前,中國與拉美特別是秘魯就跨越浩瀚太平洋,開始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多年來,生活的拉美的華僑華人同拉美人民一道,為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目前僅秘魯就有250萬有中國血統(tǒng)的華裔,中國飲食、中國風俗、中國文化逐漸也成為拉美“文化大熔爐”的一部分。新中國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中國與包括秘魯在內(nèi)的拉美國家關系日益密切,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經(jīng)貿(mào)聯(lián)系日益頻繁,人文交流持續(xù)密切,國際事務合作程度日益加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相繼出訪拉美,將中拉關系推向新的高度。剛剛過去的11月,習主席成功訪問厄瓜多爾、秘魯和智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繼續(xù)穩(wěn)步推進。中國和拉美國家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共同的發(fā)展訴求和歷史使命,完全能夠從戰(zhàn)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彼此關系,通過坦誠對話、擴大共識,把握中拉關系大方向,推動中拉關系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他還指出,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世界經(jīng)濟在深度調(diào)整中曲折復蘇,正處于新舊增長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國際貿(mào)易和投資低迷,保護主義抬頭,新興市場經(jīng)濟體發(fā)展面臨更多挑戰(zhàn)。中國與拉美都面臨對內(nèi)調(diào)整經(jīng)濟結構、對外推動國際秩序繼續(xù)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fā)展這樣的共同歷史使命。中拉雙方應抓住當前歷史機遇,深化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中拉命運共同體。其中,人文交流應成為中拉合作的“奠基石”和“突破口”。習主席多次強調(diào),“國之交在于民相親”,中拉關系的穩(wěn)固與發(fā)展有賴于雙方政治家、學者、企業(yè)家、媒體、人民之間的互知、互識、互學、互鑒。此次研討會正是開展這方面工作的有益嘗試。
安東尼·陳校長在致辭中,結合當前中秘、中拉關系磅礴發(fā)展的形勢,闡述了這次論壇召開的積極意義,同時介紹了圣馬丁大學在開展中華文化研究和中拉文化交流方面的情況和工作方向。
蕭孝權主席在致辭中,回顧了中華通惠總局的歷史及其在推動中秘、中拉友好關系方面所開展的工作和發(fā)揮的作用,介紹了華人華僑在秘魯和拉美地區(qū)的基本情況,特別是華人華僑傳承和傳播中華文化,并推動中華文化與當?shù)匚幕嗳诤系那闆r。
會議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徐世澄、阿根廷羅薩里奧國立大學教授Eduardo Daniel Oviedo、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西平、智利圣地亞哥大學教授Constanza Jorquera-Mery、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厄瓜多爾國家研究學院教授Milton Alfredo Reyes Herrera、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王萍、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高級研究院Benjamin Creutzfeldt、天津南開大學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教授韓琦、墨西哥學院中國研究教授Romer Cornejo、清華大學教授方朝暉、阿根廷薩爾瓦多大學東方學院María del Valle Guerra、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Joaquín Beltrán Antolín、北京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西語系副教授李紫瑩、烏拉圭共和國大學Andrés Raggio、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教授Carmen Mendes、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副所長孫巖峰、葡萄牙里斯本新大學海外研究中心研究員Maria Teresa Lopes da Silva等知名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從不同角度作了主旨演講。綜合來講,學者們的演講聚焦如下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見:
關于中拉文明交流的歷程,學者們認為,中拉文明交流源遠流長,中拉文明交流史實際上就是中拉人民的友好交往史,繼續(xù)推進雙方之間的文化文明交流,對深化中拉關系十分必要、意義重大。
關于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者們認為,要深刻認識這一問題,需要將它放到與西方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較,以及人類文明的整體進程中考察,中華文化中蘊含的開放包容、兼收并蓄、儉約自守、和而不同、注重倫理、辯證統(tǒng)一等思想智慧,對解決當今各國面臨的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關于中拉關系現(xiàn)狀及發(fā)展前景,學者們普遍認為,中拉關系目前正處于蓬勃向上、積極發(fā)展的大好時期,而文化作為促進中國和拉美之間相互了解、連接各領域交流與合作關系的重要紐帶之一,更是構建中國和拉美關系健康發(fā)展不可或缺的積極因素;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深厚、當代文化生機勃勃、社會文化開放包容,而拉美國家的文化藝術資源豐富、特色鮮明,人民熱情開朗、真誠友好,中國和拉美雙方在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中國與拉美文化都具有積淀深厚、特色鮮明、資源豐富、開放包容的共性,同時又都正經(jīng)歷著當代文化迅猛發(fā)展的歷史新階段,雙方開展文化領域交流與合作的前景十分廣闊;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qū)各國在相互尊重和欣賞彼此文化的基礎上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一定會為中國和拉美友好合作以及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新的貢獻。
關于華人華僑與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學者們認為,華人華僑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是一個相輔相成的統(tǒng)一體,華人華僑在積極融入當?shù)厣鐣倪^程中,自然而然地傳播了中華文化,并推動了其與當?shù)匚幕娜诤瞎采?;而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又讓拉美當?shù)厝嗣襁M一步加深了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對華人華僑更好地融入當?shù)厣鐣?,并推動中拉友好交往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關于加西亞的著作《儒學與全球化》一書的學術價值,學者們認為,加西亞作為一名外國前政要,能夠對儒學有如此系統(tǒng)的認識,特別是該書通過與西方文化的若干對比,得出儒學對解決當今世界在全球化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有積極意義這一結論,實屬難能可貴。
“國際儒學論壇”是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的重要步驟,也是為了講好“兩個故事”(即講好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故事、講好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而采取的切實措施,已先后在新加坡、韓國、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意大利、羅馬尼亞、中國等國成功舉辦了多屆,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受到了有關各方的積極評價,已經(jīng)成為國際儒聯(lián)的一個知名學術品牌。本次會議對于促進儒學和中華文明在拉丁美洲地區(qū)的傳播,對加強中華文明與拉丁美洲文明乃至世界其他地區(qū)不同文明的交流對話和互學互鑒,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