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雋永 德潤金陵"之七:以誠敬為本揚慈善之舉
整理者:金戈、殷微、翁宏業(yè)(南京市紀委)
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七月十七日癸酉
耶穌2016年8月19日
“雙料進士”魏家驊:以誠敬為本 揚慈善之舉
“客居金陵久者,當無不知魏八先生。魏名家驊,字梅孫,自署剛長居士者也。”這是南京著名詩人盧前在《冶城話舊》中,描述“剛長居士”魏家驊的一段文字。魏家驊是清末“雙料進士”,后積極投身民族工業(yè),創(chuàng)辦“魏廣興”緞號,成為遠近聞名的實業(yè)家和慈善家。魏家驊晚年得子,他告誡獨子,“以誠敬為本,能修能戒,則為君子為善人”。
【家訓解讀】
① “以誠敬為本”
【解讀】為人要誠懇恭敬,并以此作為修身立德之本,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對任何人都懷有一顆恭敬之心,清白立世,與人為善。
② “揚慈善之舉”
【解讀】就是要古道熱腸,見危相助,力所能及地救濟貧窮、援助弱者,播撒愛心,回報社會。——原文出自民國慈善家魏家驊的著述《剛長居士自述》
【家風故事】
魏家驊故居位于南京老城南高崗里17號至21號。清末,這里名為“廣興府”,是魏氏家族商號“魏廣興”所在地。此處當年有織機三千張,絲織產(chǎn)品享譽一時,營銷四方。故居大門足有兩米多寬,平面布局緊湊,有門廳、轎廳、對廳、花廳、走馬樓、佛祠、花園等建筑。故居整體布局保存完好,體量較大,具有較高的文物和歷史研究價值,東南大學張北教授的《江南建筑雕飾藝術(南京卷)》對故居作了專文解讀。
魏家驊(1863—1932年),字梅孫,號貞士,又號剛長居士,江寧(今南京)人,著名慈善家。早年,魏家驊就讀于南京尊經(jīng)書院,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高中進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再中經(jīng)濟科進士,成為“雙料進士”。魏家驊既有才干又有學問,著有《教務紀略四卷》。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任山東東昌府知府。民國后,又相繼擔任西南地區(qū)法院院長及南京商會會長等職。
《南京人物志》里的“慈善家”,“活人以萬計”
魏家驊任東昌府知府期間,深入民間鄉(xiāng)里,勤政務實愛民,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當?shù)厮Q頌。文獻記載:“首以興水利為急務,察屬吏中年長厚重愛民者,與共從事,周巡河道。夜,篝燈制圖;晝,計畝分功……民皆樂業(yè),其績大見。客有過其境者,嘆曰:‘此真循吏之治也’”。
魏家驊性情慈祥,古道熱腸,見危相助,不求回報,《南京人物志》里稱其為“慈善家”。魏家驊早年即隨其師馮煦辦賑皖北各處,以實心行實惠。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南京中華門外澗子橋義倉巷創(chuàng)辦“義倉”,冬季開辦粥廠,荒年籌辦平糶,積極救濟貧窮。民國初年,更是全身心投入賑災救濟工作,“不懈益勤,活人以萬計。四十年無間出,蓋性使然?!彼谏闲潞咏ü聝涸海肇毤易拥苤袩o怙恃者,以養(yǎng)以教,授以謀生之藝。數(shù)歲后,成材者千人。每次遇到水災、旱災、荒災等自然災害,魏家驊都會組織社會賢達名流舉辦急賑、工賑、農(nóng)賑。1923年,魏家驊與戴玉昆等人創(chuàng)辦“慈善惜字會”,為災民解救燃眉之急。1926年,魏家驊與王一亭等人在南京三汊河設立佛教慈幼院,收養(yǎng)孤兒,接濟窮人。
晚年得子,極鐘愛而管束特嚴
據(jù)史料記載,魏家驊“晚年始得厥嗣,而極鐘愛而管束特嚴”。魏家驊53歲時始得一子,他很重視對下輩的文化教育,在教育幼兒識字方面,先由自己寫出工整的大字,做成卡片之后,再教兒識習,并于字里行間指點做人的道理。其子魏之霨沿襲這一做法,魏家三代人均工于楷書且諳于為人之道。魏家驊對于家訓有著獨到的見解,所撰《剛長居士自述》一文,要求子孫“以誠敬為本,能修能戒,則為君子為善人”。他特別告誡家族子弟:“修孝悌忠信,戒殺盜淫妄,此十字儒佛兩家圣人最切要之言,而一以誠敬為本”。所謂誠敬,即是誠懇恭敬。魏家驊反復強調(diào)魏家子孫須將誠敬作為修身立德之本,清白立世,與人為善。魏家驊曾在城南胡家花園以聯(lián)勸誡:“白云既開遠山齊出,清風所至流水與遭”。要求兒孫輩念及先人的殷殷期盼,成家、立業(yè)、濟世不忘家訓根本。
【今人風采】
魏家后人堅守門風
作為南京城的名門望族,魏家后代子孫綿延,誠敬為本的慈善家訓也隨之代代相傳。
弟弟魏家驥、侄子魏之楨是當代著名書法家,揮毫點染之間,以書香文墨傳遞世人友愛美好情操。魏家驊的孫輩都居住南京,多為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至今活躍于文教界。魏家驊的孫子魏大平,1979年考取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現(xiàn)為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師、市建筑行業(yè)高工評委。他于汶川地震后第一時間奔赴受災現(xiàn)場給予技術支持和專業(yè)指導,并踴躍捐款。在寧的魏氏族人聞訊,也紛紛慷慨解囊,承續(xù)了魏家的慈善之風。
“百行以德為首”,以誠敬為本,揚慈善之舉,南京魏家守望和呵護的家訓至今亦不失時代的溫度。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