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孔子如來》
作者:鮑鵬山
出版社:岳麓書社
印刷時間:2015-1-1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包裝:精裝
ISBN:9787553803050
【作者簡介】
鮑鵬山,教授,學(xué)者,作家,《百家講壇》著名主講人。
出版《論語導(dǎo)讀》《先秦諸子八大家》《中國人的心靈》《風(fēng)流去》《孔子傳》《鮑鵬山品水滸》等著述十數(shù)部。作品被選入全國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及各地自編的中學(xué)語文教材。其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的《鮑鵬山新說水滸》和《孔子是怎樣煉成的》,在學(xué)術(shù)界和觀眾中均引起很大反響。
【編輯推薦】
知名學(xué)者鮑鵬山教授,研究孔子及先秦諸子學(xué)說多年,著述頗夥。
本書是鮑鵬山教授研讀孔子多年凝成最新感動之作,是對孔子理想和情懷、人格與精神的體悟,是一部闡發(fā)孔子思想現(xiàn)代價值的最佳讀本。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從道德修養(yǎng)、社會政治理想、教育思想、孔門人物品藻、生死天命觀等方面,在“知識正確”和“價值觀正確”的基礎(chǔ)上,以散文化的筆觸、雋語性的思辨,對孔子言論進行解讀,體悟孔子的思想智慧和正知正見,闡發(fā)孔子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傳遞文化的涵養(yǎng)和力量。
【目錄】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述而》
當孔子遇見老子
智慧之巔是德行損之又損之道
三思而不行
逆向而行
防人之心不可有
孔子的“五不”
子貢如何花錢
削減快樂成本
知足還是饜足
無知與無良知
價值的邊界
戰(zhàn)勝小人的秘訣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論語?八佾》
君子豈能是器
君子固窮
放過自己
君子可以被騙
仁德必與坎廩同在
道德的好處
道德的變態(tài)
道德強迫癥
修正別人的權(quán)力
德之賊
以直報怨
正義的邊界
手段決定性質(zhì)
忠,還是???
艱難人生慈悲心
萬物有悲我有慈
柔軟的心靈
關(guān)心,就是關(guān)乎心
一己的羽毛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 “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
——《論語?顏淵》
有君不如無君
相信德性的力量
老狐貍衛(wèi)靈公
性命攸關(guān)的力量
公正源自人心
形式的價值
不服從的權(quán)力
父子互隱,還是父子相告
孔孟之別:正己與正人
孔孟之別:自謙與自大 .
詩言志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論語?子路》
溫故而知新
師者之愛
孔子如何教歷史
何為大學(xué)
優(yōu)點的余地
警惕知識
以一勝多
杏壇:天堂的模樣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廋焉哉?”
——《論語?為政》
孔子的兩篇自傳
如果我來寫孔子簡歷
孔子的氣質(zhì)
圣人的感性
乘桴浮于海
與天地晤對
孔子的牢騷
拘謹,是一種品德
孔門的幽默
艱苦以求卓絕
子貢的聰明
被優(yōu)點絆倒
有子似孔子
孔子與陽貨
《論語》中的無名氏(1)
《論語》中的無名氏(2)
子曰 :“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薄墩撜Z?雍也》
《論語》中的“死”
人生即天命
孔子為什么不算卦子為什么不語
鬼神是價值
后記
【序言】
《孔子如來》是鮑鵬山教授對孔子言論的分類解讀隨筆,是一部闡發(fā)孔子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的普及讀物。在所謂的國學(xué)熱中,首當其沖的是孔子熱,所以同類出版品已比比皆是。就我經(jīng)眼所及,這類著作最忌諱卻最常見的流弊往往有二:一是作者或不具根底,缺乏詮釋古典的基本常識,缺乏參照多種文獻來理解孔子的起碼能力,望文生義、郢書燕說的例子屢見不鮮;二是作者或別有用心,沿襲舊來以孔說為宗教的慣例,借孔子的嘴傳所需的教,而一用如宗教,也就難逃“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鴉片”的命數(shù),最易帶累孔子也成為讓人們厭惡的對象了。
鵬山教授對這兩種流弊保持了高度警惕,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規(guī)避這兩種流弊的有利條件。他研習(xí)孔子與《論語》多年,在執(zhí)教的學(xué)校與京滬電視臺都講授過孔子,出版了《論語導(dǎo)讀》、《孔子傳》、《說孔子》、《孔子是怎樣煉成的》等著作;他由農(nóng)民的兒子成長為知名的教授,走南闖北,備嘗艱辛,有深切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有鮮明的是非觀念。他在《孔子傳》中聲明,他的寫作首先力求“知識正確”——對史實盡可能作客觀的敘述;其次力求“價值觀正確”——對是非盡可能作明確的判斷。本書不少段落也體現(xiàn)了這樣的特點,體現(xiàn)了鵬山教授清醒的頭腦與獨到的思辨。
例如孔子說:“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亂也?!冰i山教授由此引申出對道德邊界的反思,指出孔子不贊成用極端的手段來實現(xiàn)正義、維護道德,因為一切極端手段往往隱含著對一種價值的破壞,而且極端手段所蘊含的破壞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價值,或猶如抱薪救火,或淪為以暴易暴。而天下的很多禍亂,恰恰是由絕對道德主義者惹出來的。
又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而當子貢請教老師“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時,孔子的回答只是消極的“恕”——亦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非積極的“忠”——亦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鵬山教授解析:積極的“忠”較之于消極的“恕”乃是一柄雙刃劍,因為它隱含的前提是眾人都有共同的愛好與欲求,于是居心叵測之徒就有可能利用它作幌子,來代替眾人選擇與思想,從而奴役眾人的靈魂。在《忠,還是恕?》中鵬山教授進一步議論道:
“在中國古代,專制君主用暴力來壓服人民,實行專制,是‘強奸民意’。
“用‘忠’的借口,宣稱君主代表人民的利益——宣稱代表‘集體’的利益,剝奪每一個‘個體’權(quán)利;宣稱代表‘長遠’的利益,剝奪人民當下的利益——言之鑿鑿,理所應(yīng)當,從而讓人民放棄對立而服從,叫‘誘奸民意’。
“強奸民意的時候,他們用的是法家的法、術(shù)、勢;誘奸民意的時候,他們用的就是所謂的‘忠’。
“商鞅指導(dǎo)下的秦國,李斯指導(dǎo)下的秦王朝,是強奸民意。
“朱元璋的大明,康熙、乾隆的大清,除了強奸民意,還常常誘奸民意。
“古今中外,哪一個專制君主、獨裁者,不是聲稱代表人民的利益,從而冒充人民的代表,來實行獨裁統(tǒng)治呢?
“他們總是有兩手:強奸民意與誘奸民意。
“被強奸,我們反抗。所以,我們至今痛恨二世、趙高。
“被誘奸,我們往往配合,所以,直到今天,還有那么多人為朱元璋康熙帝乾隆唱贊歌。
“孔子,看出了這個潛在的危險,并且,在兩千多年前就發(fā)出了預(yù)警?!?/p>
孔子生活的時代太過遙遠,留下的言論多屬片斷,理解從來不易,融會更是困難。先賢時賢,沒有誰對孔子言論的所有繹說可以得到世人的一致公認。對本書的內(nèi)容,讀者自然更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孔子的言論,不少仍是值得作為后來者的我們聽一聽的;而鵬山教授得自孔子的啟示,不少也是值得作為同代人的我們聽一聽的。
【精彩書摘】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讀《論語》,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孔子也是一個詩人。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這顯然是對現(xiàn)實人生中某種珍貴品性的感慨和贊美。但是,問題是:這是一種什么表達呢?他沒有說人,沒有說道德,沒有說社會,他說歲寒之時——季節(jié);他說青青松柏——植物。這是一種疏離化的表達——通過拉開與具體所指的距離,不僅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的超越,還達到了對無限內(nèi)容的最大包含,更重要的是,還升騰為一種人生的詩意:用如此感性的句子,表述對人生如此理性的領(lǐng)悟。多么美的句子啊。
再看他講政治: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大地上的政治,竟然如同我們頭頂?shù)男强眨盒氰?,而北極星明麗耀眼。他把政治說得這么美。在他的眼里,秩序就是美,美就是秩序。
仍然是用一種疏離的方式,表達最切近的意義。
再看下一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逝去的,那些不舍晝夜、毫不顧及我們痛惜的情懷和挽留的指縫無情逝去的——是什么呢?此刻,圣人之心在嘆惋什么?
我們從中看到了人生:那流逝的,不是我們的生命嗎?而且,隨著生命一起流逝的,還有更多美好的東西:壯志,雄心,青春,朋友和親人,友情和親情……
責(zé)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