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德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獨特,智不僅是連接仁、義、禮的紐帶,而且正是它把仁、義、禮都藏在自己之中,這就是朱子著名的「智藏說」。在朱子看來,「知」與「智」是有區(qū)分的,認知是起點,智德是歸宿,「智」是一種「知人之智」,是一種比知識更高的實踐智慧,是一切行為的指南,可以貫通上下、溝通天人。
朱子《家禮》是朱子在禮學方面影響范圍最廣,接受人群最多的著作,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對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民間通用禮儀影響深遠,近年來頗受學界關注。
朱子所處的南宋時代禮制廢弛已久,民間佛道盛行,儒家祭祀禮儀難以推行。朱子折中損益諸家觀點,打破家廟的身份限制,將祭祖場所定名為“祠堂”,并以《司馬氏書儀》為藍本,綜合已有的祭祀場所形制,于《家禮》之中首創(chuàng)祠堂制度。《家禮》祠堂制度的核心為“祭及高祖”與“同室異龕”。
與楊時身后醇正光輝的形象相反,在兩宋之際對于其晚節(jié)存在各種質(zhì)疑與非議。但以陳淵為首的楊氏門人后學,利用諸多蓋棺定論性的文字材料的組織、文飾,對楊時的形象和歷史地位進行了一系列新的構建。楊時與蔡京父子的關系、高麗國主問龜山安在、《三經(jīng)義辨》終結王學、“吾道南矣”說等,大量似是而非、真?zhèn)谓豢椀牟牧喜粩鄬永鄣乃茉斐鲆弧ぁ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