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經(jīng)典《荀子》
作者:東方朔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正月十二日丙寅
耶穌2017年2月8日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是繼孔孟之后的另一位儒學大師,是先秦儒學的集大成者,也被西方學者認為是一位世界級的哲學家。荀子其人,質(zhì)樸明敏,耿介自信,為正理平治致其思,為濟世拯民勞其神;荀子之學,根本六經(jīng),枝葉諸子,為迂闊故常求其切,為天下紛紛理其亂。對于《荀子》這樣一本經(jīng)典,我們究竟應該怎么閱讀?梁啟超曾經(jīng)這樣說過,“讀《孟子》之益處在發(fā)揚志氣,讀《荀子》之益處在鍛煉心能,二者不可偏廢?!蹦沧谌舱f過類似的話,意謂“悟道尊孟軻,為學法荀卿。”站在今天的立場,閱讀《荀子》一書,我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荀子像
首先是客觀理解的問題,用淺白的話來說,就是先要弄清、弄懂《荀子》文本所說的意思。這雖是老生常談,俾之無甚高論,但卻非常重要,因為若文義理解不當,以錯指錯,舌底翻瀾,則所說愈多,去意愈遠。這一點對于閱讀《荀子》而言似乎尤為重要,因為在先秦儒典中,《荀子》一書,古訓尤多;同時,編簡爛脫,衍奪篡偽,錯雜于文中。相比較于《論語》《孟子》而言,荀書向被認為最為難讀。為此,閱讀《荀子》時,適當參照相關(guān)的注本就顯得相當必要。荀子雖為戰(zhàn)國時人,但其著作最早則為西漢的劉向所整理,唐代的楊倞第一個為《荀子》書作注。迨至清中葉,《荀子》的???、訓詁才大盛,相繼出現(xiàn)汪中、盧文弨、謝墉、郝懿行、王念孫等校釋大家。王先謙集清儒??庇栐b之大成,作《荀子集解》,成為最權(quán)威的解本。此后有關(guān)《荀子》注釋的書數(shù)量不少,但較為著名的則有梁啟雄的《荀子簡釋》、北大《荀子》注釋小組的《荀子新注》、張覺的《荀子譯注》、王天海的《荀子校釋》以及臺灣學者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譯》、李滌生的《荀子集釋》等。
閱讀《荀子》需要適當參考各注釋本,但我們也要注意,注釋本也常常只是一家之言。遇到難點難題,讀者若是獨沽一味,只參照某一本注釋,也難免會出錯。尤其當涉及到對荀子思想的性質(zhì)、特點的一些文本段落的理解時,多參照其他的一些注釋本,加以比較鑒別,并上升到荀子的思想系統(tǒng)中做一全盤的分析,然后給出自己的判斷,當是一個比較妥帖的做法。舉例而言,王先謙的注本雖最為權(quán)威,但其間亦時有誤解或誤導之處,如在注釋《天論》篇“所志于陰陽者,已其見知(和)之可以治者矣”一句時,引王念孫注“陰陽見其和而圣人法之以為治”,如果我們把此處的“陰陽”理解為“天行有常”的一部分,那么,王念孫“圣人法之以為治”的解釋就有可能把荀子的主張了解成“法天主義”,但荀子明確主張“天”無可取法,關(guān)鍵在于人“應之”的方式,故云“無君子則天地不理”。所以,北大本《荀子新注》便不取王念孫的解釋,而謂“對于陰陽變化的認識,是要根據(jù)已看到的陰陽和諧的現(xiàn)象進行調(diào)理”;而李滌生的《集釋》也謂“對于陰陽所要知道的,只限于它所顯現(xiàn)的寒暑調(diào)和變化,這樣就可以據(jù)以修治人事了”,這兩本的注釋顯然在思想系統(tǒng)上更符合荀子的主張。由此可見,閱讀《荀子》,要盡可能地參照各本注釋,并從荀子思想的整體中作出判斷,以便獲得較為客觀的理解。
北大本《荀子新注》、李滌生《荀子集釋》
其次,閱讀《荀子》,需要將具體問題的研究與時代的共同課題的把握相結(jié)合,這一點涉及到對《荀子》一書的問題意識的了解。元代劉塤在《隱居通議》中說“古人作文,俱有間架,有樞紐,有脈絡,有眼目”。所謂問題意識,即是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眼目”。那么,荀書的問題意識究竟是什么?說起《荀子》,人們最容易想到其性惡論與孟子性善論的差異,或謂一者重禮,一者重仁等,這種想法當然合乎情理也有理論意義。不過,孟荀皆面對著天下大亂、重建秩序的共同課題,因此,如何將具體論點之“異”與時代課題之“同”結(jié)合起來,便更容易讀出荀子思想的用心與特色。事實上,孟荀之異雖然表現(xiàn)在各種具體的觀點上,但其問題意識卻是從如何化解秩序重整的時代課題中引申出來的。換言之,對同一課題的疏解,孟荀之異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方法之異。如此看來,性善、性惡,言仁、言禮等,并不是孟荀的問題意識,孟荀的問題意識乃是治道的實現(xiàn)問題。例如,孟子對重建政治秩序的思考完全取資于個人自足的內(nèi)在仁心,所謂“舉斯心加諸彼”而天下可運于掌;荀子則著眼于人類社會所存在的“欲多而物寡”及其所必然導致的“爭、亂、窮”的特殊狀況,所以,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孟子藉道德天性以重建秩序的主張,堅持以客觀化的“禮”為架構(gòu)來整頓政治秩序。但孟子言仁,荀子言禮,人們卻常常將仁與禮皆作為道德概念來理解,這不是說一點道理都沒有。不過,孟子的仁固然是一道德哲學的概念,而荀子的禮卻首先是一政治哲學的概念,兩者在性質(zhì)上是有差別的;而且就因應所面對的時代課題而言,荀子作為政治哲學概念的“禮”顯然在理論上更具合理性,因為荀子言禮的首出意義是為了去亂止爭,為了“出于治,合于道”而形成的一套社會政治秩序的制度設計,故云“禮義生而制法度”(《性惡》),又云“隆禮貴義者,其國治”(《議兵》)。在荀子看來,秩序之建立和貞定非徒出于個人內(nèi)在的惻隱之仁心,而必有賴于安頓社會人群之法式,此法式即是荀子所說的“禮憲”,亦即作為“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的制度或法冊,故荀子必云“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勸學》)翻閱整本書,《荀子》對孟子的批評,無論是《非十二子》的“三無”之說,還是《性惡》篇的“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之論等,大凡皆著眼于重建秩序的方法方面。這樣看來,閱讀《荀子》,我們既要考究荀書中具體的問題與觀點,也要牢牢把握其立言指事的目的與宗旨;既要有細處的分析,也要從大處著眼,抓住其念茲在茲的根本問題。用一句簡潔的話來說,就是先要弄清楚他“為何說”,然后再了解他“如何說”,這樣我們才能達到對荀子思想的同情的了解,避免只見枝葉,不見森林的毛病。
又次,閱讀《荀子》也需要注意到荀子作為先秦儒家的總結(jié)者或集大成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特點。應該說,在中國儒學史上,真正稱得上“總結(jié)式”大儒的人其實并不多,而荀子應當是其中的一個。所謂“總結(jié)式”大儒,其思想必有明通之識見,有出入百家而又平章百家的氣度和氣概。事實上,歷史發(fā)展到荀子,先秦時期有關(guān)“古今”“禮法”之爭,“王霸”“義利”之辯,“天人”“名實”之論等,皆已經(jīng)到了一個總結(jié)的階段,而荀子顯然恰如其分地承擔了此一任務,并對此作了認真的總結(jié)。所以,今天我們閱讀《荀子》,也應當有與荀子當年相應的心態(tài),那便是批判與吸收。
《荀子》一書,有其確定的儒家立場。在世衰道喪,百家異說之間,或是或非,盈盈而無定準的現(xiàn)實面前,荀子以將圣之資,紹明儒學,通過對諸子百家的辯難與批評表現(xiàn)出強烈的道義擔當,這一點與孟子非常相似;但荀書又顯然不是一孤獨的靈魂閉門造車、冥思苦想的結(jié)果,而是對當時的各家各派相互批判、吸收,而后才成的一家之言。荀子“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辨”表現(xiàn)出學術(shù)上智、仁、勇的德慧,而他所主張的“兼聽之明”、“兼覆之厚”,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乃所以撐起其作為先秦儒學集大成者的根本原因。舉例來說,孟荀對于墨子的主張皆有強烈的批評,孟子斥墨子的“兼愛”為無父、為禽獸,言近謾罵;而荀子則更偏向于從學術(shù)上指陳墨子理論的不足;不僅如此,《荀子》一書對墨子所說的富國、富民、尚賢、尚同、節(jié)用等觀念不僅未加一概反對,還多少加以吸收。對其余各派荀子的態(tài)度亦復如此。又如,就儒家一派而言,閱讀《孟子》,我們較難發(fā)現(xiàn)其有類似“自然狀態(tài)”的描寫,而荀書對此卻有較成型的論述,但荀子之所以有此創(chuàng)發(fā),實與他對墨、道、法諸家之相關(guān)理論的批判、吸收與綜合密切相關(guān)。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今日閱讀《荀子》,我們固然要心懷同情與敬意,但是,我們也應該在與《荀子》的閱讀與對話中,保持反省與質(zhì)疑的態(tài)度。沒有批判的閱讀,其所成者只能是抱殘守缺,或食古不化。與《荀子》“保持距離”,便是為理性的批判與反省空出地盤。例如,我們強調(diào)《荀子》一書的問題意識和中心主題在于如何在一個崩解離亂的世界中重建“正理平治”的政治秩序,所以,荀子汲汲于“以先王之制為法”,凡言凡事,不合先王之道,即為奸言奸事,皆在打擊之列,至是而開以政攝教、以言獲罪之流弊。荀子所描繪的先王之治的世界固然美輪美奐,但其背后卻是以恐怖和絞刑架為后盾的。假如我們不能看到這一點,那么,我們對《荀子》的閱讀便不能連接歷史,參與現(xiàn)實,通向未來。
綜上我們從“客觀理解、問題意識、總結(jié)者的思想特點以及敬意與批判”四個方面談了我們當如何閱讀《荀子》,這些方面似乎都是從大處著眼?!按蟆背3Ec“無當”相連,但孟子也曾說過“先立乎其大,則小者不能奪”。我想,在面對《荀子》一書時,孟子的說法作為一種閱讀方法也是非常合適的。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