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喬惠全】世變與衛(wèi)道——宋代“造妖書妖言”罪的演變與士大夫的司法應(yīng)對

        欄目:《原道》第25輯
        發(fā)布時間:2017-04-13 22:46:09
        標(biāo)簽:

        世變與衛(wèi)道——宋代“造妖書妖言”罪的演變與士大夫的司法應(yīng)對

        作者:喬惠全(中國政法大學(xué)法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原道》第25輯,陳明 朱漢民主編,東方出版社2015年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三月十七日庚午

                  耶穌2017年4月13日

         

         

         

         

        內(nèi)容提要:《宋刑統(tǒng)》的“造妖書妖言”罪沿襲唐律,規(guī)制的內(nèi)容僅限于危及社稷的言論與書籍。在敕中,自五代始,造妖書妖言罪規(guī)制的內(nèi)容由言論轉(zhuǎn)向民間宗教,擴張為“傳習(xí)妖教”罪,再變?yōu)椤俺圆耸履А?,即由“妖書妖言”演變?yōu)椤把獭?。士大夫?qū)Α把獭卑讣奶幚砜梢砸暈槭看蠓驅(qū)ι鐣冞w中儒家價值系統(tǒng)危機的捍衛(wèi)。

         

        關(guān)鍵詞:造妖書妖言 妖教 吃菜事魔 士大夫 司法

         

        梳理近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史,造妖書妖言罪的研究邊界可以擴展到摩尼教,近百年來,學(xué)界關(guān)于摩尼教的研究可謂蔚為大觀。[i]以法律史為視角的分析,首推戴炎輝先生。戴氏運用現(xiàn)代刑法學(xué)理論分析唐律“造妖書妖言”罪,將該罪拆分為造及傳用妖言妖書罪和私有妖書罪,分別以要件、處罰和特別罪名三部分詳解律條。[ii]郭東旭將宋代“吃菜事魔”、摩尼教、白蓮宗等稱之為秘密宗教,并將秘密宗教與法禁概括為“名號眾多,相互融合”“流傳之廣,染及之眾”“組織嚴(yán)密,團結(jié)共濟”“法禁日嚴(yán),懲罰尤重”四大特征。[iii]劉俊文對造妖書妖言罪的解析更注重考證淵源、梳理案例、解釋立法意圖等。[iv]賈文龍則追溯“妖言”罪的淵源至秦漢,分析其流變至明清,指出“妖言”罪于唐律中發(fā)生變化,兩宋時期涵容“夜聚曉散”,衍生出“吃菜事魔”,明清時則演變?yōu)樾敖獭v]賈文龍還認為,對“吃菜事魔”誤解造成這一名詞成為宋代秘密宗教的代名詞,“失去了秘密宗教代名詞的表達效果”。[vi]從郭東旭到賈文龍,研究集大成者是賈文龍的碩士論文《宋代秘密宗教與法禁研究》。錢大群先生則對造妖書妖言罪做了詳盡譯注,認為此罪“旨在用重刑防治利用語言文字進行反逆活動。實際上是夠不上反、逆、叛罪,不利于皇帝一姓統(tǒng)治秩序的語言文字傳播,都可謂‘祅書祅言’”。[vii]楊倩描也有論及“吃菜事魔”、南宋佛教和道教的異端、摩尼教等秘密宗教。[viii]柳立言則基于《名公書判清明集》中宗教犯罪的案例,對妖教的分析較為詳細。柳文史料豐贍,考證綿密,理論指向在于論證南宋司法判決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ix]亦可看出該文以范例回應(yīng)中國傳統(tǒng)司法是否為“卡迪式”司法的學(xué)術(shù)命題的努力。

         

        雖然上述的梳理極為粗疏,但依然可以依稀觸摸到唐宋造妖書妖言罪的學(xué)術(shù)史輪廓。本文將擬以宋代律敕體系中的“造妖書妖言”罪演變?yōu)閷ο?,盡可能詳細地梳理“造妖書妖言”罪的演變過程,然后分析士大夫?qū)Υ祟惏讣奶幚?,試圖展示作為司法官的士大夫處理“造妖書妖言”罪案件所捍衛(wèi)的價值系統(tǒng)。

         

        一、《唐律疏議》和《宋刑統(tǒng)》中的“造妖書妖言”罪

         

        “造妖書妖言”罪可追溯至秦漢,而其余波延及明清。唐宋時期的“造妖書妖言”罪見于《唐律疏議》“賊盜律”,“賊盜律”之“賊律”中的“造妖書妖言”條規(guī)定,“諸造妖書及妖言者,絞。傳用以惑眾者,亦如之。其不滿眾者,流三千里。言理無害者,杖一百。即私有妖書,雖不行用,徒二年;言理無害者,杖六十?!盵x]《宋刑統(tǒng)》的“造妖書妖言”罪沿襲唐律,律文幾乎一字不易,“諸造妖書及妖言者,絞。傳用以惑眾者,亦如之。其不滿眾者,流三千里;言理無害者,杖一百。即私有祅書,雖不行用,徒二年;言理無害者,杖六十。”[xi]

         

        戴炎輝先生運用現(xiàn)代刑法學(xué)理論分析“造妖書妖言”罪的犯罪構(gòu)成要件,將該罪分為“造及傳用妖言妖書”罪和“私有妖書”罪。[xii]“造及傳用妖言妖書”罪的構(gòu)成要件是“造妖書及妖言”,據(jù)律疏,所謂“造妖書及妖言者”,“謂構(gòu)成怪力之書,詐為鬼神之語”;[xiii]其次“傳妖言用妖書,以惑人”?!皞饔谩庇蟹?,據(jù)律疏,“傳,謂傳言。用,謂用書?!盵xiv]這一罪名的處罰嚴(yán)厲,“造妖書、妖言”,處以絞刑;“傳用惑人”,“滿眾者”處以絞刑,“不滿眾者”則流三千里。所謂“不滿眾”,“謂被傳或者不滿三人。若是同居,不入眾人之限;此外一人以上,雖不滿眾,合流三千里”。[xv]此罪衍生的特別罪名是“言理無害”。據(jù)律疏,“言理無害”“謂妖書、妖言,雖說變異,無損于時,謂若預(yù)言水旱之類”,[xvi]處罰為杖一百。私有妖書罪的構(gòu)成要件為“私有妖書”,據(jù)律疏,“謂前人舊作,衷私相傳,非己所制,雖不行用,仍徒二年。其妖書言理無害于時者,杖六十”。[xvii]換言之,此罪不以行用為構(gòu)成要件,私有妖書即構(gòu)成犯罪。劉俊文先生認為:“造用妖書妖言罪,指制造或傳播妖書妖言,用以惑眾之行為。妖者,妄誕之意也。凡其書其言,假藉怪力鬼神,妄說吉兇,詭議禍福,即是妖書妖言”。[xviii]此說當(dāng)為中的之論。錢大群先生則認為,“此條懲治編造祅書、祅言及傳用惑眾之犯罪,旨在用重刑防治利用語言文字進行反逆活動。實際上是夠不上反、逆、叛罪,不利于皇帝一姓統(tǒng)治秩序的語言文字傳播,都可謂‘祅書祅言’”。[xix]此說與劉俊文先生的觀點并無實質(zhì)分歧,但范圍似嫌過大。據(jù)《唐律疏議》“賊盜律”“謀反大逆”條,“若自述休征,假託靈異,妄稱兵馬,虛說反由,傳惑眾人而無真狀可驗者,自從祅法”。[xx]而所謂“祅法”即“造妖書妖言”罪,與“大逆”、“謀叛”關(guān)系不大。謀反為“謀危社稷”,謀大逆為“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即謀反罪是指“預(yù)謀反對皇帝、奪取帝位之行為”,而謀大逆是指“預(yù)謀破壞皇家祖廟、陵寢與宮殿之行為”。[xxi]簡言之,危及社稷的言論與書籍即為妖書妖言。

         

        《唐律疏議》與《宋刑統(tǒng)》所不同者在于后者附唐開元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后唐天成二年六月七日和后周顯德五年七月七日三條敕。唐開元二十八年三月二十日敕載:“蠹政之深,左道為甚,所以先王設(shè)教,犯者必誅,去其害群,蓋非獲已。自今以后,輒有託稱佛法,因肆妖言,妄談休咎,專行誑惑,諸如此類,法實難容。宜令所在長官,嚴(yán)加捉搦,仍委御史臺及本道采訪使糾察。如有此色,推勘得實,必?zé)o冤濫者,其頭首宜令集眾,先決一百,自余徒侶等,各決六十,然后錄奏。其所由州、縣長官及專知官不能覺察者,亦具名聞奏?!焙筇铺斐啥炅缕呷针芬?guī)定,“或僧俗不辯,或男女混雜,合黨連群,夜聚曉散,托宣教于法會,潛恣縱于淫風(fēng),若不去除,實為弊惡。此后委所在州、府、縣、鎮(zhèn)及地界所由巡司,節(jié)級嚴(yán)加壁刺,有此色之人,便仰收捉勘尋,據(jù)關(guān)連徒黨,并決重杖處死?!焙笾茱@德五年七月七日敕規(guī)定:“今后捉獲此色人,其頭首及徒黨中豪強者,并決殺;余者減等科罪。如是情涉不順者,準(zhǔn)前敕處分。其有妖書者,所在焚燒”。[xxii]唐開元二十八年敕和后周顯德五年敕規(guī)制的內(nèi)容與造妖書妖言罪的關(guān)聯(lián)度較強,可以視為律的補充與修正,即所謂“隨時損益”。而后周天成二年敕則有“僧俗不辯”、“男女混雜”、“夜聚曉散”等語,較之律條,可謂判然有別。“造妖書妖言”的刑罰鋒芒指向今日所謂的言論,而后周天成二年的敕則由言論轉(zhuǎn)向宗教、社會組織與活動。從言論轉(zhuǎn)向宗教與社會組織,顯然,“造妖書妖言”罪的規(guī)制范圍趨于擴大。

         

        二、宋代敕中的“傳習(xí)妖教”

         

        “傳習(xí)妖教”罪集中在皇帝發(fā)布的敕中。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夜聚為妖等十二條,悉減從輕”。[xxiii]仁宗景祐二年,“禁益、梓、夔、利路民夜聚曉散,傳習(xí)妖教,徒中能自糾擿,及他人告者,皆賞錢三萬”。[xxiv]此后出現(xiàn)“傳習(xí)妖教”,而這一罪名往往和“夜聚曉散”并稱。慶歷八年三月四日,詔:“諸傳習(xí)妖教,非情設(shè)不順者,毋得過有追捕?!崩^而言,“初,王則之亂,州郡大索妖黨,被系者不可勝數(shù)。帝恐濫及良民而寬之”。[xxv]神宗熙寧三年,“中書言,司農(nóng)寺定幾縣保甲條制……傳習(xí)妖教……論如伍保律”。[xxvi]神宗元豐八年,“傳習(xí)妖教……依法配行”。[xxvii]哲宗元祐七年,“夜聚曉散,傳習(xí)妖教者,欲令州縣以斷罪告賞全條于要以曉示,監(jiān)司每季舉行”。[xxviii]哲宗元祐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刑部言:“夜聚曉散傳習(xí)妖教者,欲令州縣以斷罪、告賞全條于要會處曉石,監(jiān)司每季舉行。”[xxix]徽宗大觀二年八月十日,信陽軍言:“契勘夜聚曉散,傳習(xí)妖教及集經(jīng)社、香會之人,若與男女雜處,自合依條斷遣外,若偶有婦女雜處者,即未有專法。乞委監(jiān)司,每季一行州縣覺察禁止,仍下有司立法施行”。[xxx]政和四年七月十二日,詔:“諸路提刑司常行覺察夜聚曉散徒眾及督責(zé),仍每年具部內(nèi)委無夜聚曉散徒眾申尚書省?!盵xxxi]政和四年八月三十日,詔:“河北州縣傳習(xí)妖教甚多,雖加之重辟,終不悛革。聞別有經(jīng)文,互相傳習(xí)鼓惑致此,雖非大文,圖讖之書,亦宜立法禁。仰所收之家,經(jīng)州縣投納,守令類聚繳申尚書省?;蛴杏“迨?,并行追取,當(dāng)官棄毀。應(yīng)有似不根經(jīng)文,非藏經(jīng)所載,準(zhǔn)此?!盵xxxii]在上述敕中,均用“妖教”一語,“傳習(xí)妖教”多與“夜聚曉散”連用。敕中的“傳習(xí)妖教”罪與《宋刑統(tǒng)》中的“造妖書妖言”罪有明顯的不同,而與五代時的敕所規(guī)制的行為接近。換言之,從五代到北宋,“妖書妖言”演變?yōu)椤把獭?,言論轉(zhuǎn)變?yōu)槊耖g宗教,敕中的“傳習(xí)妖教”罪溢出了律條中的“造妖書妖言”罪。

         

        三、宋代敕中的“吃菜事魔”

         

        “吃菜事魔”罪不見于律條而見諸敕。宣和三年閏五月七日,尚書省言:“契勘江浙吃菜事魔之徒,習(xí)以成風(fēng)。自來雖有禁止傳習(xí)妖教刑賞,既無止絕吃菜事魔之文,即州縣監(jiān)司不為禁止,民間無由告捕,遂致事魔之人,聚眾山谷,一日竊發(fā),倍費經(jīng)量。若不重立禁約,即難以止絕,乞修立條”。[xxxiii]這條敕顯示出“傳習(xí)妖教”罪不能涵蓋“吃菜事魔”罪,其時,二者存在區(qū)別。

         

        宣和三年八月二十五日,詔:“諸路事魔聚眾燒香等人所習(xí)經(jīng)文,令尚書省取索名件,嚴(yán)立法禁,行下諸處焚毀。令刑部遍下諸路州軍,多出文榜,于州縣城郭鄉(xiāng)村要會處分別曉諭。應(yīng)有逐件經(jīng)文等,限令來指揮到一季內(nèi),于所在州縣首納。除《二宗經(jīng)》外,并焚毀。限滿不首,杖一百,本條私有重罪者,自從重,仍仰州縣嚴(yán)切覺察施行。及仰刑部、大理寺,今后諸處申奏案內(nèi)如有非《道釋藏》內(nèi)所有經(jīng)文等,除已追取到聲說下本處焚毀外,仍具名件行下諸路照會,出榜曉諭人戶,依今來日限約束首納,焚毀施行?!盵xxxiv]紹興二年十月二十九日,樞密院言:“宣和間,溫、臺村民多學(xué)妖法,號吃菜事魔。鼓惑眾聽,刦持州縣。朝廷遣兵蕩平之后,專立禁法,非不嚴(yán)切。訪聞日近又有奸滑改易名稱,結(jié)集社會,或名白衣禮佛會,及假天兵,號迎神會。千百成群,夜聚曉散,傳習(xí)妖教。州縣坐視,全部覺察。”隨即“詔令浙東帥憲司,溫、臺州守臣疾速措置收捉,為首鼓眾之人依條斷遣。今后遵依見行條法,各先具已措置事狀以聞”。[xxxv]在紹興二年敕中,“傳習(xí)妖教”“夜聚曉散”與“吃菜事魔”合流為一類犯罪,對二者不同的強調(diào)淡化。紹興三年四月十五日,“申嚴(yán)收捕徽、嚴(yán)、衢州傳受魔法人。”[xxxvi]次年即紹興四年五月四日,“詔令諸路措置禁止吃菜事魔”。[xxxvii]紹興六年六月八日,詔:“結(jié)集立愿、斷絕飲酒,為首人徒二年,鄰州編管,從者減二等。并許人告,賞錢三百貫。巡尉、廂耆、巡察人并鄰保失覺察,杖一百?!盵xxxviii]紹興七年三月二十四日,“禁東南民喫菜有妄立名稱之人,罪賞并依事魔條法”。[xxxix]紹興九年七月八日,以臣僚言喫菜事魔立法太重,刑部遂立:“非傳習(xí)妖教,除了為首者依條處斷,其非徒侶而被誑誘不曾傳受他人者,各杖一百斷罪。”[xl]在這條敕中,“吃菜事魔”與“傳習(xí)妖教”似乎已經(jīng)沒有區(qū)別了,準(zhǔn)確地說,是前者化歸為后者,即“吃菜事魔”成為“傳習(xí)妖教”之一種。

         

        紹興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尚書省檢會《紹興》敕,諸吃菜事魔或夜聚曉散、傳習(xí)妖教者絞,從者配三千里,婦人千里編管。托幻變術(shù)者減一等,皆配千里,婦人五百里編管,情涉不順者絞。以上不下以赦降原減。情理重者奏裁,非傳習(xí)妖教流三千里。許人捕至死財產(chǎn)備賞,有余沒官。其本非徒侶而被誑誘不曾傳習(xí)他人者,各減二等。又《紹興》九年七月八日,刑部看詳臣僚札子,吃菜事魔本非徒侶而被誑誘不曾傳習(xí)他人者各徒二年半,委是立法太重,請各杖一百斷罪。詔依《紹興》敕斷罪,其《紹興》九年七月八日指揮更不施行”。[xli]紹興十一年敕又稱“吃菜事魔”條法。該敕對于“吃菜事魔”和“夜聚曉散,傳習(xí)妖教”的處罰相同。第二年即紹興十二年七月十三日,詔:“吃菜事魔夜聚曉散、傳習(xí)妖教、情涉不順者,及非傳習(xí)妖教止吃菜事魔,并許諸色人或徒中告首,獲者依諸色人推賞,其本罪并同原首。自今指揮下日,令州縣多出印榜曉諭,限兩月出首,依法原罪。限滿不首,許諸色人告如前。及令州縣每季檢舉,于要會處置立粉壁,大字書寫,仍令提刑司責(zé)據(jù)州縣有無吃菜事魔人,月具奏聞?!盵xlii]在這條詔中,“吃菜事魔、夜聚曉散、傳習(xí)妖教”連為一體,成為“傳習(xí)妖教”罪的完成表述。

         

        紹興十五年二月四日,上曰:“近聞軍中亦時有喫菜者,若此輩多食素,則俸給有余,卻恐驕怠之心易生??烧撆c諸處統(tǒng)兵官,嚴(yán)行禁戢?!彪S即“降旨行下”。[xliii]紹興二十年五月二十七日,詔:“申嚴(yán)喫菜事魔罪賞,仰提刑司督切檢察,須管每月申奏,務(wù)在恪意奉行?!盵xliv]紹興三十年七月二十日,“知太平州周葵言,乞禁師公勸人食素”。刑部看詳:“吃菜事魔,皆有斷罪、告賞,前后詳備。準(zhǔn)紹興六年六月八日,系結(jié)集立愿、斷絕飲酒。今來所申為師公勸人食素,未有夜聚曉散之事。除為首師公立愿、斷酒,依上條斷罪追賞外,欲今后若有似此違犯,同時捕獲之人,將為首人從徒二年斷罪,鄰州編管,仍許人告,賞錢三百貫。其被勸誘為從之人,并從杖一百。如徒中自告,免罪追賞?!盵xlv]淳熙八年正月二十一日,臣僚言:“愚民吃菜事魔,夜聚曉散,非僧道而輒置庵寮,非親戚而男女雜處。所在廟宇之盛,輒以社會為名,百十為群,張旗鳴鑼,或執(zhí)器刃橫行郊野間。此幾于假鬼神以疑眾,皆王制所當(dāng)禁?!盵xlvi]慶元四年,九月一日,臣僚言:“浙右有所謂道民,實吃菜事魔之流,而竊自托于佛老以掩物議,既非僧道,又非童行,輒于編戶之外別為一族。奸淫污穢,甚于常人,而以屏妻孥、斷葷酒為戒法。貪冒貨賄甚于常人,而以建祠廟、修橋梁為功行。一鄉(xiāng)一聚,各有魁宿。平居暇日,公為結(jié)集,曰燒香,曰燃燈,曰設(shè)齋,曰誦經(jīng)。千百為群,倏聚忽散,撰造事端,興動功役,夤緣名色,斂率民財,陵駕善良,橫行村疃間。有斗訟則合謀并力,共出金錢,厚賂胥吏,必勝乃已。每遇營造,陰相部勒,嘯呼所及,跨縣連州。工匠役徒悉出其黨,什器資糧隨即備具。人徒見其一切辦事之可喜,而不張惶聲勢之可慮也。及今不圖,后將若何?乞行下浙西諸郡,今后百姓不得妄立名色,自稱道民,結(jié)集徒黨。嚴(yán)切曉諭,各令四散著業(yè)。如敢違戾,將為首人決配遠惡州軍,徒黨編管。務(wù)要消散異類,使復(fù)齒于平民,以推廣陛下抑誕怪、暢皇極之意?!盵xlvii]由此可知,在慶元四年,“吃菜事魔”已經(jīng)盛行。嘉泰元年六月十三日,臣僚言:“比年以來,有所謂白衣道者,聲瞽愚俗,看經(jīng)念佛,雜混男女,夜聚曉散,相率成風(fēng),呼吸之間,千百回應(yīng)。江浙至今為盛,閩又次之。臣恐此風(fēng)濅長,日甚一日,其患有出于意料之外者。乞申飭有司,必舉而行,以正風(fēng)俗。不許私創(chuàng)庵舍?!薄霸t令逐路監(jiān)司常切覺察,如有違戾去處,條具聞奏。既而又詔諸路監(jiān)司各行下所部州縣,出榜曉諭,限半月許令本州自陳,給據(jù)付主庵人收執(zhí)。如出限不自陳及再有創(chuàng)置之人,告受支給賞錢一千貫,先以官錢代支,卻與犯人名下追納。其庵舍產(chǎn)業(yè)盡行籍沒入官,候出給公據(jù)足日,逐州置籍申監(jiān)司類聚施行。”[xlviii]嘉定二年七月四日,權(quán)知漳州薛揚祖又言:“古有四民,舍士、農(nóng)、工、商之外無他業(yè)。自佛法流入中國,民俗趨之,而南方尤盛。有如漳郡之民,不假度牒,以奉佛為名,私置庵寮者,其弊抑甚。男子則稱為“白衣道者”,女子則號曰女道。男女失時,不婚不嫁,竊修道之名,濟奸私之行。乞嚴(yán)切禁戢,應(yīng)非度牒披剃之人,并系各歸本業(yè)?!盵xlix]不難發(fā)現(xiàn),此時諸如“道民”、“白衣道”等宗教名目繁多,“吃菜事魔”已經(jīng)不再是“妖教”的特征,但其“非僧非道”,不在官方認定的信仰系統(tǒng)之中,故而被視為“妖教”。

         

        自北宋初期到南宋中晚期,百余年間,《宋刑統(tǒng)》中的“妖書妖言”罪毫無變化,而敕詔中的“傳習(xí)妖教”罪則自“傳習(xí)妖教、夜聚曉散”轉(zhuǎn)變?yōu)椤俺圆耸履А保M而演變?yōu)椤皞髁?xí)妖教、夜聚曉散”與“吃菜事魔”的合流,而這類犯罪的表述隨之?dāng)U展為“吃菜事魔、傳習(xí)妖教、夜聚曉散”。從敕詔中可以看出,宋代社會中出現(xiàn)三種行為中的任何一種即構(gòu)成“傳習(xí)妖教”罪。而所謂“吃菜事魔”被視為“妖教”或“妖法”。敕中的“傳習(xí)妖教”是《宋刑統(tǒng)》“妖書妖言”罪的擴張,而這種擴張應(yīng)該置于社會變遷的背景下解釋。由五代到宋,尤其是南宋,民間宗教蜂起,而種種民間信仰被官府視為肘腋之患,屢加禁止,用刑嚴(yán)酷卻愈禁不止。換言之,社會變遷,律條因不做改動而滯后,皇帝以敕應(yīng)對,立法頻繁,社會變遷引發(fā)敕的擴張。雖然敕中規(guī)制的對象由言論擴張到民間宗教,但用刑的極致限于絞刑,沒有突破律文的刑罰。

         

        四、士大夫?qū)ρ贪讣奶幚?/strong>

         

        (一)對主犯、從犯的處罰

         

        對于妖教的司法處理,最為詳盡的是《名公書判清明集》中的兩道判詞。雖然士大夫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沒有現(xiàn)代刑法理論中的主犯、從犯等概念,但這不影響他們對犯罪人作出類似主犯、從犯的區(qū)分。蔡杭在《蓮堂傳習(xí)妖教》中明確區(qū)分首從,而處罰輕重隨之不同?!皬埓笥孟禐槭兹?,決脊杖五十,刺面,配二千里州軍牢城,照條不以赦原。劉萬六系次為首人,決杖三十,不刺面,配一千里州軍牢城。李六二僭稱大公,丁慶二僭稱主簿,并勘杖一百,編管鄰州,差官録問訖,押赴本司斷。夏道主乃敢于靈芝門外聚集,免根究,帖縣逐出州界。”[l]在這一案件中,張大用為“首人”,蔡杭對其處以刺配,最為嚴(yán)厲。劉萬六“系次為首人”,處罰“不刺面”,“配一千里州軍牢城”。借用現(xiàn)代刑法概念,“首人”和“系次為首人”即主犯,故從重處罰。李六二、丁慶二“勘杖一百,編管鄰州”,處以杖刑,附加編管,交由鄰州地方官吏約束。夏道主“免根究”,“逐出州界”,即免予刑事處罰,但不允許在犯罪地的州活動,類似于今日的“逐出出境”。顯然,在蔡杭看來,李六二、丁慶二、夏道主三人不是首惡,作為從犯,蔡杭依據(jù)其犯罪情節(jié)的不同處以不同輕重的處罰。吳勢卿在《痛治傳習(xí)魔教等人》在犯罪人也有主從的區(qū)分:“道主祝千五決脊杖十二,刺配五百里;祝千二、十三、仇百十四各杖一百,編管鄰州。阿毛杖六十,以為婦人無知者之戒?!盵li]道主祝千五“決脊杖十二,刺配五百里”,即處以杖刑,并刺配。祝千二、十三、仇百十“四各杖一百,編管鄰州”,即處以杖刑,附加編管。阿毛“杖六十”,僅科以杖。雖然吳勢卿沒有在判詞中明確寫明犯罪人的主從關(guān)系,但是從處刑的輕重上可以明顯看出主從的不同?!暗乐鳌币辉~固然不知何解,但約略可知祝千五為案件的領(lǐng)導(dǎo)者即主犯,祝千二、十三、仇百十三人處罰較輕,當(dāng)為從犯。阿毛值得關(guān)注,她顯然為從犯,吳勢卿對她僅僅“杖六十”。科刑不重的原因是阿毛為女性,而科刑的意義不在于懲罰,而是威懾與訓(xùn)誡,“以為婦人無知者之戒”,令女性知曉其雖無知,但信仰妖教也會觸犯刑律。此處也可以理解為吳勢卿作為進士出身的士大夫,對女性的寬宥,并沒有一味地濫用刑罰。

         

        綜上可知,士大夫?qū)ρ贪讣械姆缸锶擞枰詤^(qū)分,處以不同的刑罰,而對犯罪人的刑事處罰,可以看到對敕援引,并非枉法裁斷。[lii]

         

        (二)對妖教案件中一般信徒的處分

         

        士大夫?qū)ρ贪钢械姆缸锶司幰孕塘P,但對一般信徒的處分則頗耐人尋味。蔡杭的《蓮堂傳習(xí)妖教》中,“張五十、李道免根究,日下改業(yè)”。張五十、李道免除追究,即免予刑事處罰,但令其“改業(yè)”,不再信奉妖教,另謀正當(dāng)職業(yè)。顯然,蔡杭并非簡單地作出處分,而是考慮張五十、李道在案結(jié)事了之后的出路,免得以后再次信奉妖教。此外,“其會下說誘脅從之徒,初非本心,亦非素習(xí),無問已追到未追到,已供攤未供攤等人,并免坐罪,更不追喚,仰日下改棄邪習(xí),仍為良民,歸事父母,供養(yǎng)祖先,以保身體,以保妻子,以保生理,如再敢聚集,定行追斷?!辈毯紝⒁话阈磐揭暈椤罢f誘脅從之徒,初非本心,亦非素習(xí)”,既然被迷惑,并非真實意愿,也不是素來的惡習(xí),那么,“改棄邪習(xí),仍為良民”。更為重要的是,“歸事父母,供養(yǎng)祖先,以保身體,以保妻子”,蔡杭強調(diào)改邪歸正之后,信徒對家庭親情、倫理的重視。這可以視為蔡杭對被妖教摧毀的儒家倫常的挽救的努力。諄諄告誡之后,蔡杭嚴(yán)厲訓(xùn)誡,“如再敢聚集,定行追斷”,如果再次信奉妖教,“夜聚曉散,男女混雜”,則要予以追究。吳勢卿在《痛治傳習(xí)魔教等人》中對一般信徒也作出處分,“阿何責(zé)付其兄別嫁”。顯然,阿何為女性,吳勢卿判令阿何的兄長為阿何婚嫁,以此使阿何過上符合儒家理想的女性生活,而不再信仰妖教,久住庵舍。

         

        綜上,士大夫?qū)τ谝话阈磐矫庥栊淌绿幜P,但責(zé)令其改邪歸正,回歸儒家理想中的家庭秩序,以此維護遭受妖教沖擊的儒家倫常。

         

        (三)對妖教案件中廟宇的處置

         

        在對人處理之后,士大夫?qū)ρ贪讣袕R宇也有處置。蔡杭的《蓮堂傳習(xí)妖教》曰:“所有上件三處懺堂,帖縣改作為民祈雨暘去處,并從側(cè)近寺院差行者看守”。妖教的道場改為祈雨的場所,并由附近寺院的僧人看守。同一建筑的功能轉(zhuǎn)化,折射出蔡杭并非簡單、粗暴地拆除魔教的建筑物,而是予以保留,改做符合政府期待的場所,“變廢為寶”。

         

        吳勢卿的處理與蔡杭相似,在《痛治傳習(xí)魔教等人》中,“私庵毀拆,如祝千二、十三、祝百一庵舍或有系墳庵,因而置立,則去其像;或有系神廟,因而會眾,則問其所事,若血食之神勿去,如或否,則系素食之神,不礙祀典者,移其神于寺舍,而去其廟”。即私自創(chuàng)設(shè)的庵舍予以拆毀,但“祝千二、十三、祝百一庵舍或有系墳庵”,即設(shè)于墓地的廟庵移除妖教信奉的神像。對于神像,也有區(qū)分,為政府許可的神像予以保留,否則即移除??梢姴还苁菑R宇還是神像,士大夫的處置都較為細微,而非拆除了事。

         

        五、儒家信仰系統(tǒng)的危機與士大夫衛(wèi)道的努力

         

        從上文提及的敕中可以看到,兩宋之間的民間宗教足以讓官府擔(dān)憂甚至恐懼。宋室崇儒,廟堂之上視經(jīng)學(xué)為立國之本,然而在民間,民眾崇敬的多是“左道”“妖教”,儒家信仰失去官府期待的吸引力。這一巨大的變化對有強烈而深沉的“淑世”的情懷的士大夫而言,可謂“世變”。[liii]士大夫在處理違背儒家信仰的宗教案件時的做法,頗耐人尋味。蔡杭的《蓮堂傳習(xí)妖教》寫道:“甚至撰為魔術(shù),陰設(shè)奸謀,疾病不得服藥,祖先不得奉祀,道人于不孝,陷人于罪戾”。妖教的信徒得病時不服藥,更為嚴(yán)重的是,不祭祀祖先,不遵行孝道,這是儒家倫常的極大挑戰(zhàn)。吳勢卿的《痛治傳習(xí)魔教等人》也有擔(dān)憂,“若不掃除,則女不從父從夫而從妖,生男不拜父拜母而拜魔王,滅天理,絶人倫,究其極則不至于黃巾不止”。如若不對妖教嚴(yán)加懲治,那么,信奉妖教的信徒不事父母,不遵孝道,天理人倫滅絕,其禍害不再黃巾之亂之下。黃巾之亂遠在“去古未遠”的漢代,而更為現(xiàn)實而直接的教訓(xùn)則是北宋徽宗朝擎起宗教大旗而起事反抗官府的方臘,而類似事件在兩宋期間屢禁不止,士大夫的警惕在判詞中顯露無疑。

         

        蔡杭為朱熹最得意的弟子蔡元定之孫,朱子門人,理學(xué)明公。據(jù)柳立言先生考證,蔡杭治喪時,“毋得用浮屠法”,[liv]“有點惡佛的傾向”。[lv]他曾直言,“信乎!作邑之不可無儒者也”,[lvi]可見其對儒家信仰維護的強烈使命感。吳勢卿是否信奉理學(xué)不可知,但從判詞中可以明顯看到他的態(tài)度。從他們對妖教案件的處理可見南宋士大夫在平息案件,恢復(fù)社會秩序的同時,對儒家理想和信仰的挽救的努力。有學(xué)者認為,南宋非儒化和社會的功利傾向明顯,舊的價值系統(tǒng)瀕臨崩潰,“一批較清醒的士大夫知識分子深懷戒懼”,均有“淳化風(fēng)俗、恢復(fù)倫常秩序的要求”,“維護家國、君父、忠孝相熔的儒家傳統(tǒng)”,是“名公”的共識。[lvii]的確,不管這些“名公”是否具有司法使命感,[lviii]但是他們的確在判決中不忘甚至動輒搬出儒家倫常,這種近乎本能的宣告、勸諭表露出他們極為憂慮近乎崩潰的儒家理想秩序的現(xiàn)實,并盡力挽救。更為重要的是,士大夫的“衛(wèi)道”以法律為手段,刑罰與教化并用,可謂衛(wèi)道有術(shù)。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士大夫的努力終究不能挽回社會變遷的洪流。



        注釋:


        [i] 關(guān)于摩尼教研究,參見楊富學(xué)、包朗、計佳辰:《中國摩尼教研究論著總目》,http://public.dha.ac.cn/Content.aspx?id=930259184953&Page=29&types=1;馬小鶴:《摩尼教研究論著目錄》,http://www.eurasianhistory.com/data/articles/e01/1369.html。

        [ii] 戴炎輝:《唐律各論》,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388-389頁。

        [iii] 郭東旭:《論宋代的秘密宗教與法禁》,《宋朝法律史論》,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頁。

        [iv]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329-1333頁。

        [v] 賈文龍:《宋代“妖言”罪源流考》,《河北學(xué)刊》2002年第2期。

        [vi] 賈文龍:《宋代社會對“吃菜事魔”信仰的誤解及變遷溯源》,《宋史研究論叢》第5輯,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230頁。

        [vii] 錢大群:《唐律疏議新注》,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第593頁。

        [viii] 楊倩描:《南宋宗教史》,第七章“民間秘密宗教”,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ix] 柳立言:《從<名公書判清明集>看南宋宗教犯罪的范例》,柳立言主編:《性別、宗教、種族、階級與中國傳統(tǒng)司法》,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年編印。

        [x]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第1329-1330頁。

        [xi] 竇儀等撰:《宋刑統(tǒng)》,薛梅卿點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頁。

        [xii] 戴炎輝:《唐律各論》,第388-389頁。

        [xiii]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第1330頁。

        [xiv]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第1330頁。

        [xv]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第1330頁。

        [xvi]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第1330頁。

        [xvii]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第1330頁。

        [xviii]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第1331頁。

        [xix] 錢大群:《唐律疏議新注》,第593頁。

        [xx]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第1238頁。

        [xxi]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第1240頁。

        [xxii] 《宋刑統(tǒng)》,第330頁。

        [xxiii]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8,十大中祥符六年春正月庚子。

        [xxiv]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17,景祐二年十二月甲子?!端螘嫺濉返挠涊d為:“益、梓、利、夔路民夜聚曉散,傳習(xí)妖法,能反告者賞錢五萬,以犯者家財充?!币婑R弘波點校:《宋會要輯稿·刑法》,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第180頁。二者的記載略有差異,但于“傳習(xí)妖教”罪的演變而言并無緊要。

        [xxv] 《宋會要輯稿》,第191頁。

        [xxvi]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18,熙寧三年十二月乙丑。

        [xxvii]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59,元豐八年九月乙未。

        [xxviii]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77,元祐七年九月丙午。

        [xxix] 《宋會要輯稿》,第205頁。

        [xxx] 《宋會要輯稿》,第216頁。

        [xxxi] 《宋會要輯稿》,第230頁。

        [xxxii] 《宋會要輯稿》,第230頁。

        [xxxiii] 《宋會要輯稿》,第246頁。

        [xxxiv] 《宋會要輯稿》,第247-248頁。

        [xxxv] 《宋會要輯稿》,第273頁。

        [xxxvi] 《宋會要輯稿》,第273頁。

        [xxxvii] 《宋會要輯稿》,第273頁。

        [xxxviii] 《宋會要輯稿》,第273頁。

        [xxxix] 《宋會要輯稿》,第273頁。

        [xl] 《宋會要輯稿》,第273頁。

        [xli] 《宋會要輯稿》,第273-274頁。

        [xlii] 《宋會要輯稿》,第274頁。

        [xliii] 《宋會要輯稿》,第274頁。

        [xliv] 《宋會要輯稿》,第274頁。

        [xlv] 《宋會要輯稿》,第274頁。

        [xlvi] 《宋會要輯稿》,第285頁。

        [xlvii] 《宋會要輯稿》,第303-304頁。

        [xlviii] 《宋會要輯稿》,第307頁。

        [xlix] 《宋會要輯稿》,第314頁。

        [l] 《名公書判清明集》,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536頁。

        [li] 《名公書判清明集》,第537頁。

        [lii] 限于史料,目前無法逐一將蔡杭和吳勢卿引用的法條和敕對應(yīng),以考察期適用敕的程度,但依然可以看出他們對敕的熟悉和援引。

        [liii] 至于這一變化是否可以稱為“變革”,本文不予討論。關(guān)于唐宋變革輪的著作,可參閱張廣達:《內(nèi)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史家、史學(xué)與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liv] 蔡杭:《久軒公集》,《蔡氏九儒書》,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482-484頁。

        [lv] 柳立言先生認為,“以這樣的思想或?qū)W派背景來審判蓮堂和妖教,讓研究者不無期待”。參見柳立言:《從<名公書判清明集>看南宋宗教犯罪的范例》。

        [lvi] 《名公書判清明集》,第18頁。王志強認為,儒者即理學(xué)之儒。參見王志強:《<名公書判清明集>的法律思想》,《法學(xué)研究》1997年第5期。

        [lvii] 王志強:《<名公書判清明集>的法律思想》,《法學(xué)研究》1997年第5期。

        [lviii] 柳立言先生認為成為一個青天的“第一個條件是對司法深具使命感”。參見柳立言:《青天窗外無青天》,《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246頁。

         

        責(zé)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