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阮儀三、方旭東對談宋明理學綠色營造觀:城市不應追求高、大、洋、怪

        欄目:演講訪談
        發(fā)布時間:2017-04-21 16:20:47
        標簽:

        原標題:阮儀三談宋明理學綠色營造觀:城市不應追求高、大、洋、怪

        記者:徐明徽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年三月廿四日丁丑

                  耶穌2017年4月20日

         

         

         

        在中華文明精萃的哲學體系中,宋明理學曾提出過一個有關綠色的重要思想:萬物一體。它經過程顥、王陽明等理學家的發(fā)揮,已成為一個中國哲學的普適觀念。其解釋力不單體現于人生境界的提升,同時也可以廣泛運用于人與自然交涉的方方面面,而建筑亦是其外化的表現形態(tài)之一。

         

        4月15日下午,建設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方旭東于上海松江方塔園開展跨界對談,共論“宋明理學下的綠色思想探源:萬物一體觀念對營造的影響”。

         

        對談所在之地為方塔園內的何陋軒,據阮儀三介紹,“何陋軒是我的老師馮紀忠教授的作品。‘何陋’出自劉禹錫的《陋室銘》,也是延續(xù)孔子的觀念。對于儒家來講,從來不在意居室多么華麗,而是更注重住所與自然是不是融為一體。何陋軒用鋼桿模仿竹子,很多地方采用棕繩捆綁的方法連接竹子構成的節(jié)點。而‘軒’則體現了馮先生的空間理論,空間應該像茶壺一樣,茶壺有容量可以盛水,但是它上下應該通氣,連接內外。古典建筑傳承我們的文化,而馮先生希望現代的建筑能夠把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智慧和現代西方建筑理論結合起來?!?/p>

         

          


        阮儀三。  視覺中國 資料圖

         

        什么是宋明理學中的“萬物一體”觀念?

         

        現代建筑可以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汲取哪些精華?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方旭東從宋明理學的角度,在形而上學的層面,為具體營造中人和自然的關系提供了觀念性的解釋。

         

        “人成為自然主人的思想在西方有兩種起源,一方面是受希臘影響,另一方面跟《圣經》有關。但人定勝天這個詞在儒學里是比較邊緣的思想。儒家自古以來談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多的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合。而‘萬物一體’觀則是在宋明時期發(fā)展起來的論說?!?/p>

         

        “寫《愛蓮說》的周敦頤還有一個身份是理學家。關于周敦頤有一個小故事,他房子旁邊長了很多雜草,有人問他為什么不修理一下,周敦頤回答,我之所以不除草,是因為這些草‘與自家意思一般’。這表達了儒家一以貫之的觀念,即人作為自然中的一部分,人應該在自然中生活,而不應獨立出來成為自然的主人或統(tǒng)治者。周敦頤認為草和人都是一樣的,某種意義上他已經把草認為是與自己同體的事物?!?/p>

         

        而從哲學的角度,真正提出“萬物一體”思想卻是周敦頤之后的程顥?!叭寮矣幸粋€非常重要的理念,仁者愛人。到了程顥,他從中醫(yī)里面吸收靈感,對仁有了新的解釋。中醫(yī)里‘麻木不仁’的仁其實是指感通。腿腳麻木、血脈不通就是不仁。反之,仁就是能夠感受、感應,能夠與外界連為一體。從這個理論來講,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定能夠體會到他人的痛苦。”

         

        “按照程顥的想法,人和人之間是能夠息息相通的。這又與中國哲學一個最基本的理念‘氣’連接在一起。程顥稱之為二叔的張載非常強調‘氣’這個概念。張載在其文《西銘》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他把天和地與人的父母聯系起來,人處在天地之間,周圍的人是我們的同胞,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同伴。張載的思想打破儒家一直以來強調的血緣關系、裙帶關系?!?/p>

         

        王陽明則延續(xù)張載的說法,通過“致良知”以及“一氣流通”等概念,更加完善了“萬物一體”的理論。方旭東表示,“王陽明認為要發(fā)現自己的本身,需得認識自己的良知。在此基礎上,還必須‘致良知’,致是達到、實現或是擴充的意思。光是知道不行,還應知行其一。在此基礎上,王陽明進一步提出萬物都有自己的良知,一草一木與人一般都具有同樣的氣,它們和人‘一氣流通’。而良知在天地之間都是一樣的?!?/p>

         

        因為宋明諸多理學家的同氣相求,從周敦頤、程顥、張載到王陽明,共同成就了“萬物一體”的思想觀念。而諸如“萬物一體”這樣的哲學思考深刻影響著古人的建筑營造的態(tài)度。

         

          


        何陋軒

         

        “萬物一體”觀念如何在當下建筑設計中落地?

         

        有“古城衛(wèi)士”“古城保護神”之稱的阮儀三,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努力促成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zhèn)的保護。阮儀三表示,“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十分注重山水環(huán)境,注重考慮到城市與周圍地形、地貌等地理環(huán)境的關聯。比如福州就是三山兩塔一條江,南京是虎踞龍盤,而平遙是龜城。”

         

        而追溯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的理念可以說是源遠流長?!爸艽_始建設城市時就有孔夫子制訂的《周禮·考工記》。里面提出建設城市的很多法則和規(guī)律。比如‘宮城居中、前朝后室、左祖右社’,即左邊要建祖廟,右邊要建社臺,而宮城位于中間。這種建筑樣式影響至今,北方的四合院、陜北的窯洞、蘇州揚州的廳堂,包括上海的石庫門,都尊崇四合院式的原則。上有天,下有地,中間一方天井。人們造房子需要隔熱、安全,但不能離開天然,必須天地相應。此外,房屋要分主次,中堂、兩廂、正堂,主次有別而合家團聚。而造屋建房需選用原生態(tài)的材料,包括木材、石頭、磚瓦、卯榫結構,這些都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密切相關。”

         

        中國傳統(tǒng)哲學講究天人合一,人生存在世界上,需和萬物以及大自然和諧相處。阮儀三表示,“古人從選址開始,布局、建造,無不遵從敬天畏地、順天應理的原則。從唐代開始,古人對城市的規(guī)劃就有很好的研究和記載,縣志中一般會表明城市在天下的地理位置,此外還包括河川、城池的研究記載等等。然而,我們當今的規(guī)劃理念是從1933年開始從西方過來的,很多時候我們把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概念丟失了。”

         

        丟失的后果如何,阮儀三以蘇州城的千年變遷為例?!疤K州最早的城市規(guī)劃可追溯到春秋末期的伍子胥,他受吳王的委托建造蘇州。伍子胥的規(guī)劃原則是八個字,象天法地、相土嘗水。即我們要考察人在宇宙當中的關系,天向、地理的關系,仔細研究土地以及水文。而從白居易的詩句‘七堰八門六十坊’可以知道,蘇州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一直到中晚唐,基本上形態(tài)保存完整,沒有大動。”

         

        “蘇州雖然號稱澤國,但是從來沒有被水淹過。只因按照‘象天法地、相土嘗水’這樣的設計,蘇州所有的河都通向太湖,所有的河道都是蓄水池??上Ы夥乓院螅詈娱_路,總計59公里的河流到那時只有32公里。雖然路和橋都變寬了,但1972年不超過100毫米的大雨,就把蘇州給淹了。而因為反自然的改造,鳳凰、南昌、武漢都在這上面吃過苦頭?!?

         

        對于這樣的后果,方旭東再次提到“萬物一體”觀的合理性,“《黃帝宅經》里面有一句話,‘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fā),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就是‘萬物一體’觀念的具體闡釋。水相當于一個城市的血液,對于蘇州、鳳凰這樣的水鄉(xiāng),如何疏導雨水、引流河水應成為改造城市的首要考慮?!?

         

        “除此之外,萬物一體與建筑的關系還在于氣的流通。因為同體,人與物是同胞的關系,他們之間需由氣連通。所以中國有很多關于宅基的說法。明代蔣平階《水龍經》中就有‘察地中之氣……氣者,水之母。水者,氣之子。氣行則水隨,而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也’。氣引導水源,察地中之氣趨東趨西,可知水或去或來。氣便是風,是水的流向。人在環(huán)境中需跟周圍的氣相通。我們經常講通風和采光,便是陰陽協(xié)調的一個方面?!?

         

        其實,如今作為旅游招牌的騎樓、堂屋門、穿堂風、家鄉(xiāng)水,俱是綠色的精華,它們的營造俱體現出中國哲學對物我關系的思考與要求。隨著它們在商業(yè)社會中的失落,從前相互交往、互幫互濟的鄰里關系也隨之消散。在國學之風盛行的今天,阮儀三也向社會呼吁,“現代的城市建設根本不應該追求高、大、洋、怪,而是最應從老祖宗、老家園、老鄉(xiāng)村里面尋覓。古人在城市建設當中有卓越先進的理念,落實到具體建造的房屋上也十分講究與大自然的協(xié)調。所以,無論是建造房屋,還是創(chuàng)造周圍的環(huán)境,尊重大自然、尊重歷史、尊重文化是第一要義。天人合一、回歸自然,這是古人早就教給我們的?!?/p>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