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全套24本即將問世
來源:《文匯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四月初一日癸未
耶穌2017年4月26日
“論語”的“論”這個字的意義是什么?應當讀作lún語呢,還是讀作lùn語?《論語》有多少種不同的傳本、注本?讀《論語》如何由淺入深,由粗到精?
儒家經典《論語》是國內語文課標教材必收的文學篇目之一,但受限于教材與課時的容量,對《論語》所涉及的知識點,往往來不及全面鋪展。不過,如今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手上多了一本新教材,它不僅針對《論語》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知識點做出細致的解釋、說明,還摘編了錢穆先生在《勸讀〈論語>和〈論語>讀法》一文中,分別寫給“入門者”與“有志精讀者”的讀《論語》的方法,教材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注重授人以漁,凸顯思考的價值。在率先“亮相”的《新編中華文化基礎教材》高中一年級上半冊中,圍繞孔子及《論語》“開篇布局”,深入淺出地做了講解,這背后是編纂團隊近三年的研究和論證。
據悉,這套中華書局出版的《新編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全套教材共24冊,將于今年上海書展期間出版問世。
選入筆記體類文言文,增加文化內涵
翻開小學一年級第一冊,孩子們將要學習的第一個漢字是“人”。
“‘人’的古文字像一個人側立著,彎腰,垂臂,謙和有禮,又像扶犁耕地勞作的模樣。祖先告訴我們:做一個人既要勞動,又要有敬畏心?!边@樣的解釋向7歲大的孩子們展示了中國漢字的獨特魅力,生動,有趣,有畫面感,還有教育引導的意義。殊不知,只這樣一個字的釋義,編寫組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探討和爭論,被黃玉峰否定的“解釋”不下20個,“啟蒙讀物,是一個人走進傳統(tǒng)文化的起點,要思之再思,慎之又慎。解析漢字,不僅要說明造字特點,更要讓學生對其背后的文化內涵產生初步的印象?!?/p>
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識水平,安排適當的學習內容,同時整體上保持內容的系統(tǒng)性,是這部傳統(tǒng)文化教材的特點之一。教材的小學部分重點培育和提高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親切感和感受力,貫徹漢字教學、經典教學、詩歌教學、對聯(lián)教學、古文教學、文化常識教學,基本上初涉了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方面。
“初中篇”則精選經史子集中的名篇美文,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帶給學生美的感受。從來自上古先民的歌聲《詩經》講起,到百家爭鳴的諸子散文,再到著史者司馬遷和他的《史記》……這本傳統(tǒng)文化教材遵循兼容并包、擇善而從的原則,廣泛選擇各種題材的文學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還出現了不少筆記體類文言文,這類選篇在課標教材中出現較少,如陸樹聲《清暑筆談》、汪盈科《雪濤小說》、陳繼儒《巖棲幽事》、范濂《云間據目抄》、文震亨《長物志》、陸容《菽園雜記》、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等等,黃玉峰告訴記者,“筆記體小說往往更富有生活性,更接地氣。讀一讀古代人所寫的‘日記’和散文,不僅能了解歷史的風物情致,還能與他們締結文字上的友誼,增強學生寫作的能力,更能從中得到精神上的、志趣上的養(yǎng)分。”
而“高中篇”以增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認識為重點,突出思想性,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分主題精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中的經典原文,并引入當代名家解讀文章作為輔助閱讀。在每一單元的章旨、注釋和解讀后,特設“知行合一”這一提問性欄目,具有思辨意義,比如在學完“忠孝之道”這一單元后,學生將會面對這一問題:“很多獨生子女患上了‘孝悌缺乏癥’,你從《論語》中提倡的忠孝之道中得到哪些啟示?”編者介紹說,設置這些開放性問題,是希望高中生能夠帶著思考走進經典,真正學以致用。
“理想的傳統(tǒng)文化教材應可讀、可看、可背、可教,不僅適合于一線教學需要,同樣適合學生自學、家長使用?!边@也是黃玉峰的目標和理想。
從識文斷字中,逐漸養(yǎng)成美好的人格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出了指導要求。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提出了要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育體系?!?/p>
中華書局編審、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主任祝安順告訴記者,調研中他們發(fā)現,全國很多中小學課堂開設了國學經典選修課,甚至有些高三學生也堅持做每周一到兩次的古代文學經典研讀?!皩W生和家長迫切地想走進古代經典和優(yōu)秀文化,這使我們產生了打造一部專業(yè)的、專門的、適合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傳統(tǒng)文化教材的想法?!弊0岔樥f。
復旦大學中文系陳尚君教授認為,此舉是當代國學教育之中一次很有意義的嘗試,“幾千年來,很多文人志士為國學教育作出過努力”。南朝《千字文》,用250句的簡短篇幅講述了天地生成、世間萬物的規(guī)律。唐代李翰著《蒙求》,在一個詩學的環(huán)境中,讓學生得以較快地掌握詩材,掌握作詩的技巧,每一句都包含了復雜的歷史人文典故,此類“國學教材”很多流傳至今,影響甚遠。
“這些教材之意義在于,它們所教授的不僅是識文斷字、詩文寫作的基本技能,更是把人際關系中基本倫理講求、優(yōu)良的禮儀傳統(tǒng)一并教授給學生?!标惿芯J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應該從啟蒙讀物開始,讓學生們在讀書中體會先哲、圣賢的言論要旨,文學精華,逐漸養(yǎng)成美好的人格。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談談中國經學史的重寫問題——以宋代為例”沙龍紀實
【下一篇】【陳來】中華文明蘊含全人類的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