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紀曉嵐:守正規(guī)直 詩書傳家
來源: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六月十二日癸巳
耶穌2017年7月5日
紀曉嵐
紀昀(1724年—1805年),字曉嵐,又字春帆,號觀奕道人,清代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河北滄縣崔爾莊)人,卒謚“文達”。
乾隆十九年考取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紀曉嵐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文達公遺集》等著作傳世。
紀曉嵐一生最大的業(yè)績是總纂《四庫全書》,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庫全書》總纂官,“始終其事,十有余年”。這一曠世工程篇帙浩繁,凡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經、史、子、集四部,廣泛而系統(tǒng)地評介了我國清代中葉以前的大量古籍,是十分嚴密、完整的學術和文學評論專著。
紀曉嵐一生為官清廉,先后多次擔任鄉(xiāng)試、會試主考官,為國家選拔、舉薦大量人才,但始終堅持以真才實學為標準、嚴禁考生行賄送禮。紀曉嵐去世后嘉慶帝親筆題寫墓志銘:“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p>
紀曉嵐故居
閱微草堂(紀曉嵐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珠市口西大街241號,為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開放的紀曉嵐故居系清式磚木結構,其布局坐北朝南,基本上屬于兩進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占地面積1570平方米。臨街大門為硬山頂吉祥如意式門樓,位于整個住宅的東南角。與大門洞相連接的西側南房為四間開門的“倒座”。前院內有一架紫藤蘿,相傳為當年紀曉嵐親手所植,至今仍枝蔓盤繞、綠葉遮天。后院正面即為“閱微草堂”,堂內北面正中設屏風,上懸啟功先生手書“閱微草堂舊址”橫匾。
紀曉嵐故居飽經兩百余年的風雨滄桑,具有眾多的歷史烙印和深厚的文化積淀。紀曉嵐去世后,其后人將宅子出售。20世紀20年代北洋政府議員劉少白曾居住該處,時稱“劉公館”。1930年成為在上海的中共中央與河北省委的秘密聯絡站。1931年梅蘭芳、余叔巖、李石曾、張伯駒等在該處成立北京國劇學會,后又成為“富連成”京劇科班社址。1949年后曾為民主建國會、宣武黨校所在地。2003年故居重建后對外開放,陳列有《景城紀氏家譜》、《評文心雕龍》、《傳世文集》、《閱微草堂筆記》及紀曉嵐六世孫女紀清漪捐出的明清瓷器。
紀氏家訓
為官治學,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纂官的位置上力求嚴謹,恪盡職守;教育子女,他深諳“愛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焉”的道理,給紀氏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紀氏家訓代代相傳,是紀氏家族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重要憑據。
紀氏家訓主要來源于紀曉嵐留下的文章警句以及器物銘文,他在隨身使用和收藏的器物上,鐫刻上一些有哲理的短句,既是警戒自己,也是教育后人。
“守正規(guī)直”是紀氏家訓中對修身最基本的要求,“四戒”“四宜”“四莫”凝聚著紀曉嵐的人生哲學,言雖質樸卻蘊藉深意。家訓包含修身、勤學、清廉、勸善、處世等多個方面,寄托著紀曉嵐對子孫后代的殷切期望,并以此教導紀氏后人遵從規(guī)矩做人、勤勉治學、清廉為官、淡泊自持的準則。
●視頻腳本
紀氏家訓——守正規(guī)直
清嘉慶十年二月十四,時任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的紀曉嵐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二歲。嘉慶帝親筆為紀曉嵐題寫墓志銘——“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這是清代以來皇帝對臣子少有的殊榮。紀曉嵐身后并未給子孫留下白銀田產,卻為紀氏一門傳承下了一份極其寶貴的財富。
紀昀,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字曉嵐,謚號文達,清代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河北滄縣崔爾莊)人。清代大學者、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多次出任左都御史,為官歷經乾隆、嘉慶兩朝,官至一品。乾隆朝時,他身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實際編纂總負責人,盡覽天下經史子集。他創(chuàng)作的《閱微草堂筆記》,也為后世所推崇。但少有人知的是,紀家后人收集整理紀曉嵐留下的文章警句以及器物銘文,再結合歷代先祖對后人的教誨匯集成的“紀氏家訓”,同樣散發(fā)著熠熠光輝。這其中包含了修身、勤學、清廉、勸善等多個方面,借以教導后人樂守清貧、書香傳家。
北京紀曉嵐故居館長 李新永:
紀曉嵐的家規(guī)家訓,廣為流傳于現世,是從幾個方面收集整理而來:第一,從他的硯臺銘句里得來的;第二,是從他留存于世的器物文玩,比如說尺銘、銼銘、小刷銘、小鋸銘上面的銘文而來。
滄州紀曉嵐研究會名譽會長 李忠智:
他使用和收藏的器物上,凡是可以刻字的地方,都鐫刻上一些有哲理的句子,既是警戒自己,又是教育后人,其實就是家族中一種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
紀曉嵐第六世孫 學者、畫家 紀清遠:
銘文也就是“銘記在心”的意思,它是紀氏家訓的重要組成部分。紀家是個書香門第,作為過去的文化人,世世代代以詩書傳家。文達公(紀曉嵐)十分推舉“禮”,即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這非常重要。
修身
自古以來,家訓多首重修身,以此為后人塑造良好的道德操守,而紀氏家訓也不例外。紀曉嵐生前曾經在一把自己經常使用的木尺上刻了四個字“守正規(guī)直”。這正是紀氏家訓中對修身最基本的準則。
紀曉嵐第六世孫 學者、畫家 紀清遠:
尺子有刻度又很直,就是我們所說的標準化的東西,就是暗喻我們做人做事都要有一種準則、為人處世要有規(guī)范。文達公(紀曉嵐)就是通過這小小的尺子來說明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我們家族里頭都知道“守正規(guī)直”,我們以祖宗提出的這四個字來要求自己,做人要正直、要有規(guī)矩。
在“守正規(guī)直”之余,紀曉嵐還為子孫留下了“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用以讓后人在日常行為中保持勤奮修身、淡泊自持的操守。
勤學
作為一代文豪,他對子女的要求也充滿了文人氣息,他留下的紀氏家訓中,還一再督促后人要認真讀書,勤奮好學。
紀曉嵐第六世孫 學者、畫家 紀清遠:
文達公(紀曉嵐)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對聯,上聯是“過如秋草芟難盡”,下聯是“學似春冰積不高”。上聯是說人生的過錯像秋天的野草一樣,你很難把它割除干凈,就是告誡我們人生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錯誤。下聯是說做學問不能像春天的冰薄薄的一層,有一句話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告誡我們做學問就要有一種嚴肅性,持之以恒,不斷積累。所以這個對聯,也相當于我們家族的一個家訓。
為了督促后人在修身之余做到勤學苦讀,紀曉嵐在家訓中還留下了四宜“宜勤讀,宜敬師,宜愛眾,宜慎食”,言雖質樸卻蘊含深意。
清廉
紀曉嵐長期身居高位,歷經宦海沉浮,一生恪盡職守。他在家訓中多次深切的期望后人也能做到清廉自律,他叮囑子孫“貧莫斷書香,貴莫貪賄贓?!?/p>
北京紀曉嵐故居館長 李新永:
紀曉嵐的家訓還有一個“四莫”,其中最經典就是第一句“貧莫斷書香”和最后一句“貴莫貪賄贓”?!柏毮獢鄷恪笨梢哉f是修身和為人最經典的一個教誨,教導后代即使再貧窮也不要忘了教育和苦讀?!百F莫貪賄贓”就是即使你做高官也不能貪圖錢財,收受賄賂。
滄州紀曉嵐研究會名譽會長 李忠智:
他(紀曉嵐)這個人非常清廉,是有史料記載的。當時朝鮮每年都派使團來了解和考察大清的國情。使團里有一個叫沈永興的書狀官,他曾經寫到“紀尚書昀,文藝超倫,節(jié)儉清白,一弊裘七八年”。就是說紀曉嵐不僅僅文化上是一個高手大家,而且他非常節(jié)儉自律,一件破皮袍子七八年都不換。
傳承
守正規(guī)直,廉潔自律,書香傳家。在紀曉嵐之后,紀氏家訓深深影響著紀家每一代人。
紀曉嵐之孫紀樹馨,秉承先祖家訓,收集整理祖父紀曉嵐的文稿,最終編成十四卷《紀文達公遺集》。
紀曉嵐四世孫紀堪頤,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成為一代民國元老。
時至如今,紀氏族人遍布海內,而先祖留下的家訓依然是他們處事做人的重要依據。
紀曉嵐第六世孫 學者、畫家 紀清遠:
我父親曾經常說,家族的很多規(guī)矩都是從文達公(紀曉嵐)那時傳承下來的。文達公使用和收藏的器物包括那套小工具都留存在家里,遺留給子孫,銘文就成為我們行為的座右銘。他就是要讓子孫時刻都能受到教育,告誡后代要做一個正經清白的人、做一個勤學上進的人。我想這些銘文家訓不僅僅是對我們紀家有教育意義,即使今天的社會公眾看到也會有所感悟。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一種深刻體現和傳承。
家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和文化精神的一種體現。時至今日,紀氏家訓中對于修身、勸學、清廉的諄諄教導依然散發(fā)著熠熠光芒,值得我們珍視和借鑒。
●紀氏家訓
修身篇
守①正規(guī)②直?!浴冻咩憽?/p>
【注釋】
① 守:遵守、恪守。
② 規(guī):規(guī)矩、約束。
【釋義】
“正”和“直”是尺子的兩個標準,比喻做人做事既要像尺子一樣正直,又要恪守準則和規(guī)范。
【賞析】
尺在心中,量人也量己;尺在身內,量得又量失。只有自己正直,才能去丈量別人;只有自己首先遵守規(guī)矩,才能對別人提出要求。在銘文中,紀曉嵐將尺子作為立身范世的標桿,將剛正率直、嚴守規(guī)矩作為理想的人格追求,以此來告誡子孫后代。
其道維①何?約言之有四戒②四宜③:一戒晏起④,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守四戒,又須規(guī)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浴都o曉嵐家書》
【注釋】
① 維:是。
② 戒:嚴禁、不準。
③ 宜:應當、必須。
④ 晏:遲、晚。晏起即起床較晚。
【釋義】
教育孩子應有哪些原則呢?簡單地說有四戒四宜:一不準貪睡;二不準懶惰;三不準奢華浪費;四不準驕傲。既要遵守四戒,又要規(guī)勸四宜:一要勤奮用功,多讀圣賢書;二要尊師重道,才能學有所成;三要博愛眾人,心胸寬厚;三要節(jié)儉、規(guī)律飲食,不貪嘴?!?/p>
【賞析】
“四戒四宜”雖然字數不多,聽起來也簡單質樸,實則含義深刻、內涵豐富,既有對不良行為的告誡,又有正確方向的引導。人生齊家、興業(yè)、平天下的前提,首先是正心修身。正心修身說起來很空泛很難,實則可從一點一滴入手。如果在小事瑣事上守住了原則道義,自然就能心正身修。
清廉篇
貧莫①斷書香②,貴③莫貪賄贓。——紀曉嵐臨終遺訓
【注釋】
① 莫:不要、不能。
② 書香:讀書的風氣。
③ 貴:入仕為官。
【釋義】
即使家境貧困也不要讓后代失學,不能放棄讀書、放棄知識;即使富貴了也不能為所欲為、做損人利己之事,特別是不能貪污受賄,要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
【賞析】
紀曉嵐出生于書香世家,是當時統(tǒng)領文壇的大學者,同時一生為官廉潔、關心民間疾苦,是立身醇謹的清廉朝臣,“莫斷書香”“莫貪賄贓”的遺訓對后世也有很大影響。
勤學篇
過①如秋草芟②難盡,學似春冰積不高?!詾豸斈君R閱微草堂堂聯
【注釋】
① 過:過錯。
② 芟:shān,割除。
【釋義】
人身上的過錯如同秋天繁茂的野草一樣,很難完全割除掉,所以人要不停地改正自己的錯過;知識和學問需長期積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否則就達不到高深程度,所以做學問一定要持之以恒。
【賞析】
紀曉嵐博學多才,睿智多謀,洞明世事,但仍不自以為是,謙虛學習,不驕不躁,確是勤勉治學的典范。
流水周圓①,中抱石田②,筆耕不輟③,其終有豐年?!约o曉嵐《水田硯銘》
【注釋】
① 周圓:水流循環(huán),出自于《淮南子》“冰水移易于前后,若周圓而趨”。
② 石田:多石而不可耕用之地,在這里指石硯。
③ 筆耕不輟:勤奮著書。宋洪適《盤洲文集》卷六十八“伏愿上梁之后,筆耕不輟,書癖休醫(yī)”。
【釋義】
石硯像農田一樣水流循環(huán),筆墨像農具一樣耕種不停,勤奮著書總會有所收獲。
【賞析】
古人視硯為田,硯是培養(yǎng)歷代文人墨客成名成才的沃土。在銘文中,紀曉嵐以水田之形的硯臺為憑,將硯臺描繪為農田,將筆描繪為農具,認為只要勤奮勞作,終有豐收之時,在引人遐思中披露了稼穡辛勞的付出與五谷豐登的收獲之間的必然聯系。
處世篇
治人之道,忌察淵魚①;治己之道,則污垢必除。言各有當,君子念諸?!浴端憽?/p>
【注釋】
① 淵魚:指深水中的魚,比喻別人隱秘之事。
【釋義】
對待別人不能太精明苛刻、求全責備,對待自己卻是要有過必改;各種主張意見等等均有其合理正確的一面,大家要記住這一點。
【賞析】
紀曉嵐在清代官場上馳騁近半個世紀,是乾嘉時期公認的文壇領袖。雖官居高位,但做人為官始終堅持“持此以平”原則,能夠公正包容、不拘一格地評價各類人才和作品,強調學術獨立,所以交友甚廣,其友朋知己、門生故吏不計其數,對乾嘉漢學風尚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文章敢道眼分明,遼海秋風①愧友生②。惟有囊中留片石③,敲來幸不帶銅聲④。——《壬午順天鄉(xiāng)試分校硯》
【注釋】
① 遼海秋風:出自李賀《南園》詩“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意為科舉下第的落魄委屈。
② 友生:出自《詩經?棠棣》“我有兄弟,不如友生”,這里指考生。
③ 片石:硯臺。
④ 銅:銅錢、錢財。
【釋義】
考生參加考試只需拿出真才實學即可,我作為主考官,能夠分辨出文章的質量。如果因為我(閱卷)水平不夠而導致考生落榜,我會感到心中有愧。我的口袋中只有一塊石頭(硯臺),即使敲擊(口袋)也沒有銅錢的聲音,所以大家也不要考慮賄賂我。
【賞析】
紀曉嵐一生多次擔任鄉(xiāng)試、會試主考官和殿試讀卷官,直到七十九歲還最后一次主持考試,深諳“筆端一瞬判云泥”的重大意義,既關系到為國家選取人才,又操縱著天下無數士子命運。所以,他執(zhí)掌文柄廉潔公允,從來都是不辭辛苦,親自閱卷,反復審核,力圖取舍得當,使品學兼優(yōu)者都能脫穎而出,以免遺珠之憾,真謂是“赫赫科條,袖里常存惟白簡”。
●采訪札記
在車水馬龍的北京市西城區(qū)珠市口西大街,有一處坐北朝南、青磚灰瓦、看上去并不是很顯赫的建筑,這就是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的故居。
從十一歲隨父入京,到八十二歲在家中去世,這座宅院是紀曉嵐一生最重要的宅邸。走進雕花拱門,涌入眼簾的是一所紅柱綠梁、精致典雅的四合院。院內有一株紫藤蘿和一株海棠,據傳均為紀曉嵐親手栽種,至今仍十分繁茂。紫藤盛夏時濃蔭如海、香氣四溢,形成天然的涼棚。如今院內南北正對著兩間屋子,南屋是“紀曉嵐紀念館”,陳列著紀曉嵐用過的文房四寶、旱煙袋鍋等物件;北屋則是聞名遐邇的“閱微草堂”。
閱微草堂是紀曉嵐的書房。他曾自題詩云:“讀書如游山,觸目皆可悅。千巖與萬壑,焉得窮曲折。煙霞滌蕩久,亦覺心胸闊。所以閉柴荊,微言終日閱?!薄伴單ⅰ背鲎宰詈笠痪洌馑际情喿x精深微妙的言辭。
今天人們對紀曉嵐的認識,很多來自于電視劇里面機智詼諧、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形象。實際上,電視劇的一些情節(jié)雖然是杜撰的,但也從側面反映了紀曉嵐的機智博學。紀曉嵐作為清代大學者,主持編纂《四庫全書》,但仍不忘謙虛勤勉,留下了“過如秋草芟難盡,學似春冰積不高”的堂聯家訓。
除了博學多才,紀曉嵐還是一位廉政勤儉的清官。他一生多次擔任鄉(xiāng)試、會試主考官和殿試讀卷官,執(zhí)掌文柄廉潔公允,從來都是不辭辛苦,親自閱卷,反復審核,力圖取舍得當,使品學兼優(yōu)者都能脫穎而出,以免遺珠之憾。有感于當時的科場風氣,紀曉嵐專門題寫了一首詩來告誡考生:“文章敢道眼分明,遼海秋風愧友生。惟有囊中留片石,敲來幸不帶銅聲。”
紀曉嵐曾經在一把經常使用的木尺上刻了四個字“守正規(guī)直”,作為要求自己和子孫的修身準則。他身后并未給子孫留下白銀田產,卻為紀氏一門乃至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遺留下了一份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專家觀點
關山遠:苦口婆心紀曉嵐
歷史上,紀曉嵐聲名顯赫,因為他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今天,紀曉嵐同樣大名鼎鼎,是因為一部名為《鐵齒銅牙紀曉嵐》的電視連續(xù)劇。但真實的紀曉嵐,并不以口才著稱,史載他“口吃善著書”。所以,相比于“鐵齒銅牙”,“苦口婆心”更適合紀曉嵐--這位官至一品的大學問家,留下了寶貴的“紀氏家訓”,在教育后人方面,可謂苦口婆心,值得今人借鑒。
“紀氏家訓”內容豐富,廣為人知的有他對子女的“四戒”“四宜”。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四宜是: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八慕洹迸c“四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補充,相映生輝。既告訴后人什么不該做,又告訴后人應該怎么做。這樣的家訓,既簡潔明了,又深刻透徹。
紀曉嵐這么教育子女,自己是也是身體力行的,比如“戒奢華”,紀曉嵐在清朝官員中以清廉儉樸著稱,他的學生汪德鉞就稱:“吾師居臺憲之首,據宗伯、司馬之尊,登其堂蕭然如寒素,察其輿馬、衣服、飲食,備數而已,其儉也若此。”
除了“四戒”“四宜”外,“紀氏家訓”還有“四莫”:“貧莫斷書香,富莫入鹽行;賤莫做奴役,貴莫貪賄贓?!备八慕洹薄八囊恕毕啾?,“四莫”著重強調的是一個人處理貧富、貴賤關系時的“底線思維”,再窮也不能放棄讀書,做再大的官,也不要貪圖錢財。
史載“紀昀胸懷坦率、性好滑稽,然驟聞其語,近乎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今天讀“四戒”“四宜”“四莫”,猶如聽一個老夫子絮絮叨叨,講如何做人做事,細細琢磨,“乃名言也”。
值得一提的是,“紀氏家訓”,并非紀曉嵐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基于他的人生經驗,某些經驗還堪稱慘痛。
比如“戒驕傲”,紀曉嵐年輕氣盛時,也有過驕傲的教訓。他是科場驕子,但并非一帆風順。清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紀曉嵐參加科試,獲第一名,在這么好的成績面前,他開始自滿起來,翌年回鄉(xiāng)鄉(xiāng)試,他只考了個四等。4年后參加會試時,也因為太過自負而被擋在了進士的門檻之外。
但相比接下來的人生經歷,科場偶爾失意,就不算什么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6月,兩淮鹽政盧見曾因有營私貪污行為而被革職查辦,紀曉嵐因為通風報信而被發(fā)配烏魯木齊。同年十月,被遣戍烏魯木齊贖罪。
《清史稿》對這一段的記載為:“昀為姻家,漏言奪職,戍烏魯木齊?!奔o曉嵐與盧見曾是姻親,紀曉嵐的長女嫁給了盧見曾的孫子盧蔭文。盧見曾是退休6年之后被牽扯進“兩淮鹽引案”的,時年79歲,經過審查,盧見曾在前后長達十年的時間里一共收授鹽商賄賂價值萬余元之古玩,被判絞刑,但他很快就瘐死獄中。
因乾隆修書需要,由大學士劉統(tǒng)勛薦舉,將紀曉嵐從新疆召回。劉統(tǒng)勛是什么人?劉羅鍋劉墉的父親。歷史就這么串起來了。
有了上述故事,紀曉嵐“四莫”中特意強調的“富莫入鹽行”,就能理解了。有清一朝,鹽為國家專賣,利潤居一切行業(yè)之首,堪稱暴利行業(yè),歷來官商勾結,污濁不堪。有盧見曾的慘案在前,紀曉嵐更不愿意子女“富貴險中求”。順帶說一下:盧見曾的孫子、紀曉嵐的長女婿盧蔭文,才華橫溢,但考中進士后終生不愿為官,46歲即告歸故里,隱居山林了。
“紀氏家訓”中的“貴莫貪賄贓”,也是基于血淚教訓的。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紀曉嵐次子紀汝傳在擔任九江府通判時因瀆職拖欠賦稅而犯法,他也跟著受牽連,吏部決定將其降職調任,乾隆知道后改判為降三級留任。
從一個恃才傲物的青年,到一個苦口婆心的老者,紀曉嵐沉浮官場五十載,通曉做人做事的大智慧,他在給兒子的一封家書上這么寫道:“當世宦家子弟,每盛氣凌轢,以邀人敬,謂之自重。不知重與不重,視所自為?!庇媒裉斓脑拋碚f,這是一個高級干部教育子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高干子弟如何贏得別人的尊重?不是基于父蔭的盛氣凌人,而是靠自己的奮發(fā)有為。
紀氏后人多有才俊,譬如紀曉嵐四世孫紀堪頤,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成為一代民國元老。可以說,紀曉嵐留下的家訓,對于后人有著巨大影響,也給今人無窮的啟迪。
紀清遠:家規(guī)銘文,字字珠璣
我們常說: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長,子孫后代能否健康成長取決于家庭的教育,的確如此。中國的家庭都特別關心子女的成長,有“子不教,父之過”之說法。
我的七世祖紀容舒(紀曉嵐之父)曾任京師南新倉監(jiān)督、云南姚安知府等職,為人正派,胸懷磊落坦蕩,有古君子之風。乾隆二十七年,紀曉嵐任福建學政,他曾去福建看望紀曉嵐。傳說某屋鬧鬼,但是紀容舒不信邪,毅然住在那間房子里,結果也平安無事。他借此教導兒子,“人的心思,慈祥為陽,歹毒為陰;心底坦蕩為陽,陰險為陰;正直公允的為陽,私心曲理為陰。所以易象中以陽為君子,陰為小人。如果立心正大,充滿陽剛之氣,即便有妖邪魅,正人君子豈能被鬼襲擊?”
作為書香門第,文達公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留下了許多教導子孫后代如何做人處世的告誡。他為子女題寫對聯“過如秋草芟難盡,學似春冰積不高”。上聯告誡子女人的過錯像秋天的野草一樣,很難割除干凈,所以人要不停地改正自己的過錯。下聯告訴子女做學問要持之以恒。做學問如果像春天的冰一樣,肯定不夠扎實,包含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意思。
此外,他對后代的教誨往往在器物銘文上記之:如《尺銘》“守正規(guī)直”。告誡做人做事要像尺子一樣有準則、守規(guī)矩。
《撣掃帚》中則說道:“帚有禿時,塵無盡期。然一日在手,則當一日拂之”。
《硯銘》寫“石出盤渦,閱歲孔多。剛步露骨,柔足任磨,此為內介而外和”。主張做人內剛外柔,既有原則性又要有溫和態(tài)度。這些銘文就成為我們行為的座右銘,祖祖輩輩的傳承下來,告誡子女要做一個正經清白的人,要好好學習,這就是家訓。我想今天不僅僅是對紀家,在社會上,只要是人們看到這些銘文家訓,都會有所感悟。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一種深刻體現和傳承。
(學者、畫家紀曉嵐第六世孫 紀清遠)
李新永:所以閉柴荊,微言終日閱
紀曉嵐作為清代大學者,一生嗜書如命,曾有詞句:“讀書如游山,觸目皆可悅。千巖與萬壑,焉得窮曲折。煙霞滌蕩久,亦覺心胸闊。所以閉柴荊,微言終日閱?!庇杏涊d紀曉嵐官禮部尚書職,朝議結束后即回家讀書。
紀曉嵐修編《四庫全書》期間更是盡職盡責,敢于擔當責任,有錯即糾正。這在他題寫的很多銘文警句上都有所體現,如荷葉硯銘文“荷盤承露,滴滴皆圓,可譬文心,妙造自然”,又如紀曉嵐文房器水滴有銘文“精于蓄聚,而不吝輯注,雖富乎何惡?!?/p>
紀曉嵐于1805年去世,嘉慶帝派內務府大臣來紀府吊唁,并特批準撥庫銀500兩為其治理喪事,并親自撰寫墓碑吊文。有清一代,開鮮有之例。
(紀曉嵐故居館長 李新永)
梁曦:百姓心中清官能臣的榜樣
紀曉嵐是乾隆、嘉慶時期的文壇領袖,為中國文化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紀曉嵐更是一位有作為的能官。他為官仁厚,深深關心民間疾苦,成為百姓心目中清官能臣的榜樣。他認為:“教民之道,因其勢則行之易;拂其勢則行之難?!彼谷穗m去,風范長存。如今,參觀紀曉嵐故居的游人絡繹不絕,談論著他的奇聞逸事,更景仰他為政清廉的品德。
(《經濟日報》出版社副社長梁曦)
李忠智:性耽闃寂,不入濁流
紀曉嵐任左都御史和禮部尚書,身居內廷,他堅持不入濁流,嚴于律己,清白節(jié)儉。朝鮮書狀官沈永興在向國內的報告中寫道:“紀尚書昀,文藝超倫,清白節(jié)儉,一弊裘七八年?!?/p>
當時朝鮮每年都派使團到北京,他們有了解中國、考察中國的使命。書狀官是使團的重要成員,作為“局外人”他們的觀察是客觀準確的。
紀曉嵐的門生、安徽懷寧人汪德鉞在《紀曉嵐師八十壽序》里寫有這樣的話:“吾師居臺憲之首,據宗伯、司馬之尊,登其堂蕭然如寒素,察其輿馬、衣服、飲食,備數而已,其儉也若此。精力絕人,巨細畢究,自束發(fā)以逮服官,書卷則寐食不離,簿書亦鉤考維嚴,其勤也又若此。性耽闃寂,不樂與名流相征逐,公退后,閉門獨坐,沖然自得,其靜也又若此?!痹谶@位門生、下司的眼中,紀曉嵐儼然一個性情孤寂的廉吏碩儒。
(滄州紀曉嵐研究會會長李忠智)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