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韓星】《韓詩外傳》的治理之道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7-08-11 20:18:24
        標(biāo)簽: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歷一九六〇年生,陜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xué)國學(xué)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鳴與反思》《孔學(xué)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系、命運與價值》等,主編《中和學(xué)刊》《中和叢書》。

        《韓詩外傳》的治理之道

        作者:韓星

        來源:《廣西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5年第1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二十日庚午

                  耶穌2017年8月11日

         

        漢初經(jīng)過了秦王朝二世而亡的短暫戰(zhàn)亂之后重新走向統(tǒng)一,當(dāng)時面臨的重大社會政治問題就是怎樣才能長治久安?漢初儒者為了回應(yīng)這一重大問題,積極詮釋和宣揚儒家學(xué)說,與先秦儒家不同的是他們以儒為主,整合諸子百家,重建社會秩序,確立長治久安的治理之道,并逐漸形成了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王霸結(jié)合的國家治理模式。韓嬰的《韓詩外傳》是這一國家治理模式形成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就此作以梳理,以為今天國家治理的現(xiàn)代化提供思想資源。

         

        一、韓嬰的學(xué)術(shù)思想整合

         

        從學(xué)術(shù)理路上看,《韓詩外傳》繼承孔子“述而不作”的經(jīng)學(xué)詮釋傳統(tǒng),以經(jīng)學(xué)為學(xué)術(shù)基礎(chǔ),以儒為主,歸本于孔,統(tǒng)合孟荀,整合諸子,試圖適應(yīng)時代需要構(gòu)造新的儒家思想體系。《韓詩外傳》引用了大量先秦儒家及諸子、歷史著述,對其它文獻能夠雜而采之,兼而用之,闡釋原著之宗旨,申述一己之思想,特別是通過材料的選用和組織編排來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見解,以經(jīng)學(xué)“為骨干來消化諸子之學(xué)?!?/p>

         

        從學(xué)術(shù)功用上看,《韓詩外傳》屬于今文經(jīng)學(xué),注重通經(jīng)致用,以微言大義來發(fā)揮積極的政治作用,探討漢初國家治理之道。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說此書“蓋多記雜說,不專解《詩》”;明代王世貞謂此書“大抵引《詩》以證事,而非引事以明《詩》”此說為后人廣泛稱引,影響很大,我也贊同。該書寫作的基本方法是引用故事,最后借《詩》表達其道德觀念和政治思想,特別是治理思想。屈守元先生在《韓詩外傳箋疏》前言中說:“韓與齊魯,同屬今文學(xué)派,所以《傳》文說:‘其歸一也’。這句話的精神即在于此?!瓫Q不可以像有些古文學(xué)派的學(xué)者,把‘通經(jīng)致用’的今文師說,輕易抹殺!王式謂以三百五篇當(dāng)諫書。我們讀《韓詩外傳》,同樣要注意韓嬰著書,確有這樣的傾向。對于漢初的經(jīng)學(xué),應(yīng)該與當(dāng)時的政治氣氛合并一起看。今文學(xué)家著作的政治色彩是萬萬不能忽略的?!边@就強調(diào)應(yīng)該從今文經(jīng)學(xué)視角來認識、理解《韓詩外傳》,注意到其通經(jīng)致用的基本特征,通過闡釋微言大義,力圖發(fā)揮積極的政治作用的學(xué)術(shù)傾向。

         

        《韓詩外傳》在儒家內(nèi)部繼承和發(fā)揚先秦儒家思想,其思想直接承襲孔子,對荀子特別鐘情,又尊信孟子,使孔子以后先秦儒家內(nèi)部張力最大的兩派觀點得以統(tǒng)合。怎么統(tǒng)合孟荀?《韓詩外傳》多引前人觀點以成書,其中引《荀子》最多。汪中在《述學(xué)·補遺·荀卿子通論》中提出:“《韓詩》之存者,《外傳》而已。其引《荀卿子》以說《詩》者四十有四,由是言之,《韓詩》,《荀卿子》之別子也。”今人徐復(fù)觀先生也說:“他(韓嬰)在《外傳》中引用《荀子》凡五十四次,其深受荀子的影響,可無疑問?!辈贿^,《韓詩外傳》雖深受荀子的影響,但它同時對《荀子》原文做出了適當(dāng)?shù)娜∩崤c改造,吸取了孟子的性善說。在人性論方面《韓詩外傳》沒有引用《荀子·性惡篇》的文字,卻繼承孟子的性善說。它說:“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言天之所生,皆有仁義禮智順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則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謂之小人。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缎⊙拧吩唬骸毂6枺嗫字??!蕴熘匀柿x禮智,保定人之甚固也?!洞笱拧吩唬骸焐裘?,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悦裰乱詣t天也。不知所以則天,又焉得為君子乎?”(卷六第十六章)《韓詩外傳》認為“仁義禮智順善之心”乃天生具有,顯然這是繼承了孟子性善說。但它講性善又強調(diào)圣王的引導(dǎo)教化作用。卷五第十七章說:“繭之性為絲,弗得女工燔以沸湯,抽其統(tǒng)理,則不成為絲。卵之性為雛,不得良雞覆伏孚育,積日累久,則不成為雛。夫人性善,非得明王圣主扶攜,內(nèi)之以道,則不成為君子?!泵献釉谛陨普摰幕A(chǔ)上強調(diào)“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而韓嬰則認為仍需要后天的學(xué)習(xí)和圣人的引導(dǎo)教化,內(nèi)化于心,才能成為君子,這是對孟荀的統(tǒng)合。

         

        《韓詩外傳》在漢初諸子復(fù)興思潮下以儒家為主,吸收其他各家如黃老道家、陰陽家、法家等思想,并進行思想整合。受道家的影響,如卷三第一章:“故大道多容,大德多下,圣人寡為,故用物常壯也?!本砦宓诙哒拢骸案I跓o為,而患生于多欲。知足,然后富從之?!逼渲械摹肮褳椤?、“無為”等話語明顯地看出是道家思想。卷九第十六章直接引《老子》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詘,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其用不屈。罪莫大于多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笔荜庩柤业挠绊?,如卷二第三十章中說:“國無道則飄風(fēng)厲疾,暴雨折木,陰陽錯氛,夏寒冬溫,春熱秋榮,日月無光,星辰錯行,民多疾病,國多不祥,群生不壽,而五谷不登。當(dāng)成周之時,陰陽調(diào),寒暑平,群生遂,萬物寧。”

         

        《韓詩外傳》對各家不是簡單地采獲,而是進行有意識地整合。卷五第二章:“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遙乎無形之鄉(xiāng),倚天理,觀人情,明終始,知得失。故興仁義,厭勢利,以持養(yǎng)之。于時,周室微,王道絕,諸侯力政,強劫弱,眾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紀綱,禮儀廢壞,人倫不理。于是孔子自東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边@是說孔子以“彷徨乎道德之域”的老子,“逍遙乎無形之鄉(xiāng)”的莊子的心態(tài),站在大道的高度提出了以仁義治理天下的主張,就是對儒道的整合。卷三第三十章還記述孔子觀于周廟見欹器與學(xué)生討論的情況,最后孔子說“德行寬裕者,守之以恭。土地廣大者,守之以儉。祿位尊盛者,守之以卑。人眾兵強者,守之以畏。聰明睿智者,守之以愚。博聞強記者,守之以淺。夫是之謂抑而損之。”這明顯反映了對道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體現(xiàn)了漢初儒學(xué)不同于先秦儒學(xué)的新特點,是在當(dāng)時黃老思想占主流地位的現(xiàn)實下為儒家的復(fù)興奠定理論基礎(chǔ)。所以,徐復(fù)觀說:“韓嬰也和漢初其它思想家一樣,以儒家思想為主;卻在處世上,也受到道家的若干影響?!?/p>

         

        對其他各家整合方面如卷九第十五章:“愿得明王圣主為之相,使城郭不治,溝池不鑿,陰陽和調(diào),家給人足,鑄庫兵以為農(nóng)器。”這既有道家,又有陰陽家的影子。在強調(diào)以儒家的禮義治國的同時,也重視法家的法治思想。認為只有“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刑乎下,如是百姓愛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卷三第七章),才能達到治國安民的目的。韓嬰將道家的道德和儒家的仁義作了綜合,從治理方面兼容了法家的思想。盡管如此,他認為道家、法家等諸子都不足以應(yīng)對當(dāng)時面臨的社會政治問題,卷四第三十一章云:“偽詐不可長,空虛不可守;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法家不行仁政,專務(wù)權(quán)謀法術(shù),道家否定仁義禮樂,走向空虛自守,都不能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韓嬰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復(fù)興儒學(xué)才是長治久安的根本出路,卷五第十四章云:

         

        儒者、儒也,儒之為言無也,不易之術(shù)也,千舉萬變,其道不窮,六經(jīng)是也。若夫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序,此儒者所謹守、日切磋而不舍也。雖居窮巷陋室之下,而內(nèi)不足以充虛,外不足以蓋形,無置錐之地,明察足以持天下,大舉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小用使在位,則社稷之臣也,雖巖居穴處,而王侯不能與爭名,何也?仁義之化存爾。如使王者聽其言,信其行,則唐虞之法可得而觀,頌聲可得而聽?!对姟吩唬骸跋让裼醒?,詢于芻蕘?!比≈\之博也。

         

        這就是說,儒學(xué)以六經(jīng)體現(xiàn)常道,可以作為國家治理的“不易之術(shù)”,儒者們即使在“無置錐之地”的情況下也應(yīng)該謹守儒家之道。所以,正如皮日休《皮子文藪·讀<韓詩外傳>》所云:“韓氏之書,折百家,崇吾道,至矣!”他整合百家之學(xué),最終還是歸本于儒家之道。

         

        三、《韓詩外傳》的治理之道

         

        (一)治理之道

         

        1、三才之道的基本構(gòu)架

         

        《韓詩外傳》論道是以儒家人道為本,受道家的影響,在傳統(tǒng)三才之道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三才構(gòu)架。卷一第二十五章論仁道有四:有圣仁,有智仁,有德仁,有磏仁。其中“圣仁”是“上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能用其材,中知人能安樂之?!敝侨适恰吧弦嘀炷苡闷鋾r,下知地能用其材,中知人能使人肆之?!睆娬{(diào)上知天,下知地,中知人,顯然是在天地人三才的構(gòu)架下討論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卷八第十九章說:“三公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也。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陰陽不和,四時不節(jié),星辰失度,災(zāi)變非常,則責(zé)司馬。山陵崩竭,川谷不流,五谷不植,草木不茂,則責(zé)之司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國多盜賊,下怨其上,則責(zé)之司徒?!边@是對三公的解釋,是把三才與官制度結(jié)合起來,以天人感應(yīng)的哲學(xué)理念為三公職責(zé)的基礎(chǔ)。卷八第八章說“惟鳳為能通天祉,應(yīng)地靈,律五音,覽九德”,鳳鳥有通天地之靈性,能夠給人間帶來祥瑞,是理想治道的象征。三才之道為下面討論治道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框架。

         

        2、治國以道

         

        《韓詩外傳》主要是在三才構(gòu)架下討論君主修齊治平之道。卷五第十六章云:“天設(shè)其高而日月成明,地設(shè)其厚而山陵成名,上設(shè)其道而百事得序。”天地各有自己的功能,君主如果能夠效法天地之道,治國以道,就會百事順?biāo)?,萬民和洽。所以“道”可以說是君主的生命線?!皥约桌蛔阋詾槲?,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保ň硭牡谑拢坝械酪杂?,身雖無能也,必使能者為己用也。無道以御之,彼雖多能,猶將無益于存亡矣。”(卷二第十章)那么,韓嬰所說的“道”是什么呢?卷五第三十一章論曰:

         

        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曰:群也。能群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试坏来鎰t國存,道亡則國亡?!实赖脛t澤流群生,而福歸王公。澤流群生,則下安而和;福歸王公,則上尊而榮。百姓皆懷安和之心,而樂戴其上,夫是之謂下治而上通。下治而上通,頌聲之所以興也。

         

        顯然,韓嬰所探討的“道”主要是君主為政之道,有道之君以道治理國家,就能夠做到澤流群生,福歸王公,下安而和,上尊而榮,下治上通,國家大治。所以國家是否有“道”是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

         

        治國是否以道,那結(jié)果是天壤之別。卷二第三十章比較是否治國以道截然相反的結(jié)果:“國無道則飄風(fēng)厲疾,暴雨折木,陰陽錯氛,夏寒冬溫,春熱秋榮,日月無光,星辰錯行,民多疾病,國多不祥,羣生不壽,而五谷不登。當(dāng)成周之時,陰陽調(diào),寒暑平,羣生遂,萬物寧。故曰:其風(fēng)治,其樂連,其驅(qū)馬舒,其民依依,其行遲遲,其意好好?!边@實際上是以天人感應(yīng)來解釋的。卷七第十九章還從正反兩個方面談了“善為政者”與“不知為政者”不同的結(jié)果:“善為政者,循情性之宜,順陰陽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際。如是則天氣奉養(yǎng)而生物豐美矣。不知為政者,使情壓性,使陰乘陽,使末逆本,使人詭天,氣鞠而不信,郁而不宣。如是則災(zāi)害生,怪異起,群生皆傷,而年谷不熟。是以其動傷德,其靜亡救。故緩者事之,急者弗知,日反理而欲以為治?!薄吧茷檎摺憋@然是以道為治者,“不知為政者”顯然是無道之治。

         

         (二)治理模式

         

        1、王道仁政

         

        韓嬰界定王道政治云:“王者何也?曰:往也。天下往之,謂之王。曰:善生養(yǎng)人者,故人尊之。善辯治人者,故人安之。善顯設(shè)人者,故人親之。善粉飾人者,故人樂之。四統(tǒng)者具,而天下往之。四統(tǒng)無一,而天下去之。往之謂之王,去之謂之亡?!保ň砦宓谌徽拢┩跽呷绻軌虬焉粕B(yǎng)人、善辯治人、善顯設(shè)人、善粉飾人四個方面統(tǒng)合起來,天下的人就會歸往之,就能成王;反之,去掉了這幾個方面就會滅亡。“天下歸往謂之王”是儒家一而貫之的思想,如《荀子·正論篇》:“天下歸之之謂王?!薄豆攘簜鳌でf公三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

         

        王道政治要求王者具有的德行是:“王者之論德也,不尊無功,不官無德,不誅無罪,朝無幸位,民無幸生。故上賢使能而等級不踰,折暴禁悍而刑罰不過,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于家,取賞于朝也,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顯也。夫是之謂定論。是王者之德。”(《卷三第四章》)此段與《荀子·王制篇》文字大致相同,許維遹案:第一句“《荀子·王制篇》無‘德’字?!?/p>

         

        王道政治以仁政為治理的核心價值。不破不立,韓嬰首先批評當(dāng)時社會:“今或不然。令民相伍,有罪相伺,有刑相舉,使構(gòu)造怨仇,而民相殘,傷和睦之心,賊仁恩,害上化,所和者寡,欲敗者多,于仁道泯焉?!保ň硭牡谑拢┤实楞齽t人道苦,根源是在上者不行仁政,“令民相伍,有罪相伺,有刑相舉”,這是戰(zhàn)國以來受法家影響以嚴刑峻法治國理民的后遺癥。韓嬰認為這都是秦以來苛政的結(jié)果?!傲羁羷t民亂,城峭則崩,岸峭則陂。故吳起峭刑而車裂,商鞅峻法而支解,治國者譬若乎張琴然,大弦急則小弦絕矣,故急轡銜者,非千里之御也?!保ň硪坏诙拢┛琳θ撕海γ?,是不可能治理好國家的。這實際上是希望當(dāng)時為政者能夠以史為鑒,不要令苛傷民,造成國家大亂,自身也落得身敗名裂。

         

        儒家認為孝悌為仁之本,處于漢初的韓嬰也非常強調(diào)孝治。卷五第十一章云:“上不知順孝,則民不知反本。君不知敬長,則民不知貴親。禘祭不敬,山川失時,則民無畏矣。不教而誅,則民不識勸也。故君子修身及孝,則民不倍矣。敬孝達乎下,則民知慈愛矣。好惡喻乎百姓,則下應(yīng)其上如影響矣。是則兼制天下,定海內(nèi),臣萬姓之要法也,明王圣主之所不能須臾而舍也?!毙⒅伪举|(zhì)上講就是仁政。

         

        《韓詩外傳》也不是空洞地談仁政,像孟子一樣,在經(jīng)濟上他也以井田制作為落實仁政的基本途徑。卷四第十三章:“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為一井,廣三百步,長三百步為一里,其田九百畝。廣一步,長百步為一畝。廣百步,長百步為百畝。八家為鄰,家得百畝。余夫各得二十五畝。家為公田十畝,余二十畝共為廬舍,各得二畝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憂,患難相救,有無相貨,飲食相招,嫁娶相謀,漁獵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親而相好?!蓖ㄟ^實行井田制不僅解決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問題,更形成一種相互扶持,相互照應(yīng)的社會秩序,而能否實行仁愛感恩則是人們相親相愛,和諧相處的根本。

         

        2、仁本法用

         

        韓嬰應(yīng)以王道仁政為本,以重法愛民的霸術(shù)為用,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治理國家。卷三第二十二章:“今世仁義之陵遲久矣,能謂民無踰乎?《詩》曰:‘俾民不迷。’昔之君子,道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厲而不試,刑措而不用也。故形其仁義,謹其教道,使民目晰焉而見之,使民耳晰焉而聞之,使民心晰焉而知之,則道不迷而民志不惑矣?!彼赋霎?dāng)時社會存在的最大問題秦以來法家殘賊仁義,漢初道家又流于空虛放任,仁義之本被連根拔除,造成百姓沒有教化,迷失正道,作奸犯科,無所不為。所以,現(xiàn)在應(yīng)該重新培植仁義之根,以教化引導(dǎo)百姓,盡量不要用刑罰。他強調(diào)刑法必須以誠愛為基礎(chǔ),卷四第十章:“若夫明道而均分之,誠愛而時使之,則下之應(yīng)上如影響矣。有不由命者,然后俟之以刑。刑一人而天下服,下不非其上,知罪在己也。是以刑罰兢渻而威行如流者,無他,由是道故也?!毙谭ㄒ哉\愛為根本,誠愛以刑法為規(guī)范,這才是治理之道。

         

        他以“仁”為本,提出了四個層次的德行,圣仁、智仁、德仁、磏仁,其中最低層次的是“磏(廉)仁”。并詮釋“磏仁”云:“磏仁雖下,然圣人廢者,匡民隱括,有在是中者也?!保ň硪坏诙逭拢┰S維遹引郝懿行云:“《字匯補》古文‘廉’作‘磏’,觀下文所釋,則作‘廉’者是也?!绷闭呖梢浴案ヮ櫟苄?,以法度之”,因此這種帶有法家精神的廉直對為民伸張正義,是不可少的。而二者以“仁”為本,結(jié)合起來討論,分明是以儒為主,兼容法家的思路。

         

        3、禮義主體

         

        像荀子一樣,韓嬰以三才為基本構(gòu)架,來重建禮義為主體的治國模式。他提出要吸取秦不講禮義,天下大亂導(dǎo)致敗亡的教訓(xùn),強調(diào)禮義對治理國家至關(guān)重要的意義。他說:“在天者莫明乎日月,在地者莫明乎水火,在人者莫明乎禮義。故日月不高則所照不遠,水火不積則光炎不博,禮義不加乎國家則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國家之命在禮。君人者降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覇,好利多詐而危,權(quán)謀傾覆而亡?!保ň硪坏谖逭拢叭藷o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王無禮則死亡無日矣?!保ň硪坏诹拢┰谔斓厝巳艠?gòu)架下韓嬰強調(diào)人之為人就要明禮義,治理國家就要靠禮義。禮義是國家安危存亡之所系,國家無禮就不能穩(wěn)定,王者無禮就與滅亡不遠了。

         

        如何以禮治國?韓嬰傳承了儒家通過禮義規(guī)范人倫關(guān)系,重建社會秩序,實現(xiàn)國家治理的思想??鬃又v“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孟子提出“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韓詩外傳》卷四第十一章:“君人者以禮分施,均徧而不偏。臣以禮事君,忠順而不解。父寬惠而有禮,子敬愛而致恭。兄慈愛而見友,弟敬詘而不慢。夫照臨而有別,妻柔順而聽從?!本砹谄哒拢骸坝龅纫膭t修朋友之義,……朋友信之?!币远Y來規(guī)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的關(guān)系,使各自明白自己在不同人倫關(guān)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相應(yīng)的道德準(zhǔn)則,就能實現(xiàn)良好的社會秩序,國家自然就得以治理。

         

        禮義治國是王道政治的應(yīng)有之義,王道政治就是以禮治為主體的治理模式。韓嬰說:“昔者先王審禮以惠天下,故德及天地,動無不當(dāng),夫君子恭而不難,敬而不鞏,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應(yīng)變而不窮,審之禮也。故君子于禮也,敬而安之。其于事也,經(jīng)而不失。其于人,寬裕寡怨而弗阿。其于儀也,修飾而不危。其應(yīng)變也,齊給便捷而不累。其于百官伎藝之人也,不與爭能,而致用其功。其于天地萬物也,不說其所以然而謹裁其盛。其待上也,忠順而不解。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其于交游也,緣類而有義。其于鄉(xiāng)曲也,容而不亂。是故窮則有名,通則有功,仁義兼覆天下而不窮,明通天地,理萬變而不疑。血氣平和,志意廣大,行義塞天地,仁知之極也。夫是之謂先王審之禮也。若是則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如赤子之歸慈母也?!保ň硭牡谑徽拢╉n嬰認為古代圣王就是以禮治為主體,貫徹忠信仁義等道德觀念,只有效法圣王之治,才能建立一個儒家以忠信仁義為基本精神的禮治社會,實現(xiàn)孔子所說的“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論語·公冶長》)的政治理想。

         

        4、禮法合治

         

        處于漢初的特定社會條件下,韓嬰在先秦儒家仁道為本的基礎(chǔ)上以禮治兼容法治,沿著荀子隆禮重法的思路主張禮法合治,認為作為明君“將修禮以齊朝,正法以齊官,平政以齊下,然后節(jié)奏齊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刑乎下。如是百姓愛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是以德澤洋乎海內(nèi)?!保ň砣谄哒拢┻@里提出禮法并用,但范圍不同,修禮是齊朝,正法是齊官。禮法合治,就能使老百姓愛之如父母,敬畏之如神明,國家就能夠得到治理。卷三第二十二章還引孔子的話講先王的治道:“昔者先王使民以禮,譬之如御也。刑者,鞭策也。今猶無轡銜而鞭策以御也。欲馬之進,則策其后,欲馬之退,則策其前,御者以勞,而馬亦多傷矣?!边@里,把禮比作轡銜,刑比作鞭策。認為二者像御馬一樣,同是治國必須采取的手段,應(yīng)結(jié)合使用,不可偏廢。但基本思路是禮主刑輔,比起荀子來把刑法的地位降低多了。類似的以御馬比喻治國理民還見于卷二第十、十一、十二章,表達了同樣的主題,御民有道:善御者以道御民,刑罰幾乎可以不用;不善御者道濫用刑罰,兩敗俱傷。顯然這與《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一脈相承。

         

        5、教主刑輔

         

        與禮法并用密切聯(lián)系的是教化與刑罰的關(guān)系,孔子重視教化作用,強調(diào)先教后殺?!墩撜Z·子路》載孔子說:“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边@是說實行禮義道德的教化盡管短期內(nèi)難見成效,但時間久了,就會克服殘暴,免除刑殺。《論語·子路》還說:“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不對老百姓進行教化,就發(fā)動戰(zhàn)爭,把他們送上戰(zhàn)場,是在遺棄他們。《孔叢子·刑論》載孔子的弟子仲弓問古今“刑教”的不同,孔子告訴他說:“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為教,古有禮然后有刑,是以刑??;今無禮以教,而齊之以刑,刑是以繁?!惫糯塘P簡略,今天刑罰嚴密。原因是古代先有禮治后又刑,所以刑罰簡略;今天沒有禮教,只用刑來治民,所以罰嚴密?!俄n詩外傳》繼承孔子的思想,卷三第二十二章說:

         

        傳曰:魯有父子訟者,康子欲殺之??鬃釉唬骸拔纯蓺⒁病7蛎窀缸釉A之為不義久矣,是則上失其道。上有道,是人亡矣?!痹A者聞之,請無訟。康子曰:“治民以孝,殺一人以僇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否。不教而聽其獄,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誅也;獄讞不治,不可刑也。上陳之教而先服之,則百姓從風(fēng)矣;躬行不從,然后俟之以刑,則民知罪矣?!C焉顧之,潸焉出涕’,哀其不聞禮教而就刑誅也。夫散其本教而待之刑辟,猶決其牢而發(fā)以毒矢也,亦不哀乎!……不教而誅,賊也。”

         

        在教化與刑罰的問題上,韓嬰是傳承了孔子儒家一而貫之的思想,即反對不教而殺,主張以教為主,以刑為輔,先教后殺,以殺為萬不得已的手段,體現(xiàn)了儒家以仁愛為本的思想特質(zhì)。

         

        6、王霸并用

         

        《韓詩外傳》卷第五章引《荀子·王霸篇》說:“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卑窜髯釉摹巴觥笔鞘〉恼文J?,其特征是重功利;“王”是理想的政治模式,其特征是重道義;“霸”則介乎二者之間,是道義與功利結(jié)合的政治模式??梢姡n嬰在王霸問題與荀子一樣主張王霸并用。他還以齊魯為霸道和王道的典型,進行比較:

         

        昔者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見。太公問周公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敝芄珕柼唬骸昂我灾锡R?”太公曰:“舉賢尚功?!敝芄唬骸昂笫辣赜薪贇⒅印!焙簖R日以大,至于覇,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三十四世而亡。由此觀之,圣人能知微矣。詩曰:“惟此圣人,瞻言百里。”(《第二十五章》)

         

        齊魯兩國歷史傳統(tǒng)悠久,但自從建國其治理模式就不一樣,魯國用的是以尊尊親親為核心的禮治,而齊國用的是舉賢尚功的法治。在韓嬰這里看不出對王道和霸道的偏重,似乎認為兩者各有利弊,那其思路自然就是王霸結(jié)合了。

         

        結(jié)語

         

        由以上可以看出,《韓詩外傳》繼承孔子“述而不作”的經(jīng)學(xué)詮釋傳統(tǒng),以經(jīng)學(xué)為學(xué)術(shù)基礎(chǔ),以儒為主,歸本于孔,統(tǒng)合孟荀,整合諸子,試圖在適應(yīng)時代需要構(gòu)造一套新的儒家思想體系。只不過在思想整合的同時有點駁雜,在通經(jīng)致用的同時理論高度不夠。作為今文經(jīng)學(xué),《韓詩外傳》注重通經(jīng)致用,以微言大義來發(fā)揮積極的政治作用,在三才之道的基本構(gòu)架下討論君主修齊治平之道,提出了王道仁政、仁本法用、禮義主體、禮法合治、教主刑輔、王霸并用等治理之道,成為漢初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王霸結(jié)合的國家治理模式形成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漢初的國家治理體系的構(gòu)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對我們今天國家治理體系的現(xiàn)代化有重要啟示。我們要通過挖掘中國古代治道的淵源脈絡(luò),繼承優(yōu)秀遺產(chǎn),弘揚傳統(tǒng)精華,同時吸收世界上其他國家相關(guān)有益成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和實踐智慧。

         

        責(zé)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