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秀禮】詩禮相成

        欄目:經學新覽
        發(fā)布時間:2017-10-09 19:31:40
        標簽:


        詩禮相成

        作者:楊秀禮(上海大學詩禮文化研究中心講師)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八月二十日己巳

                   耶穌2017年10月9日

         

        春秋時期(前770—前453)《詩》在由集“詩歌(歌辭)”“音樂”“舞蹈”三要素合一的藝術形式,向“音樂”“舞蹈”與“詩歌”相互分離過程中,發(fā)生了“詩禮相成,哀樂相生”(《孔子家語·論禮篇》)的演化。對此,可以從《左傳》引《詩》意義建構方法視角觀之。

         

        《左傳》引《詩》用義方式可以歸納為以下四種主要類型:

         

        一是以辭相類,即借助詞語的語義關聯(lián)性特征,將《詩》中詞語的本義轉化為語義相關聯(lián)的引申義。比如,惠王十六年(前661),北狄伐邢,齊大夫管夷吾(管仲)認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宴安酖毒,不可懷也?!保ā蹲髠鳌らh公元年》)其下遂引《小雅·出車》四章“豈不懷歸?畏此簡書”兩句。此所謂“簡書”者,本指誡命之書,即用于國家危難時刻相告求救之國書;而管仲則解釋為“同惡相恤”,借此以勸說桓公“請救邢以從簡書”。又如,靈王十四年(前558),楚康王熊昭即位次年,選擇公族中一批賢能者擔任重要官員以靖國人,魯君子認為:“楚于是乎能官人。官人,國之急也。能官人,則民無覦心?!保ā蹲髠鳌は骞迥辍罚┢湎滤煲吨苣稀ぞ矶肥渍隆班滴覒讶?,寘彼周行”兩句。此所謂“周行”,即大道;而魯君子則解釋為“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衛(wèi)、大夫,各居其列”,以美其使賢能者各就其位。

         

        二是以喻相類,即借助詞語的喻義關聯(lián)性特征,將《詩》中詞語的本義轉化為語義相關聯(lián)的比喻義。比如,襄王十三年(前640),隨以漢東諸侯叛楚,楚令尹鬬穀於菟(子文)帥師伐隨,取成而還;魯君子認為:“隨之見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左傳·僖公二十年》)其下遂引《召南·行露》首章“豈不夙夜,謂行多露”兩句。此“謂行多露”,本為女子借仲春二月嫁娶成婚時節(jié)道路上多露水這一自然現(xiàn)象,表示自己有所忌畏而不行以婉拒騙婚者;魯君子引之以隱喻違禮而行者必自取敗亡,故必須要“量力而動”。又如,襄王二十五年(前628),晉司空胥臣(季子)舉薦郤缺(成子)為下軍大夫,文公以“其父有罪”質疑之,胥臣曰:“舜之罪也殛鯀,其舉也興禹。管敬仲,桓之賊也,實相以濟?!保ā蹲髠鳌べ夜辍罚┢湎滤煲囤L·谷風》首章“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兩句。此本以采摘大頭菜與蘿卜時要葉不要根,以喻戀新人之色而棄舊人之德;而胥臣引之喻不以其惡而棄其善,以強調其君應取臣以善節(jié)之旨。

         

        三是以人相類,即借助人物的行為關聯(lián)性特征,以《詩》中詞語本指之人轉化為他指之人。比如,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在鄭大夫潁考叔成功勸說莊公寤生與其母武姜和好如初后,魯君子指出:“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保ā蹲髠鳌る[公元年》)其下遂引《大雅·既醉》五章“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兩句。此所謂“孝子”,本指主祭之周天子;而魯君子則借指潁考叔。隨著指稱對象的轉換,于是便將“吉禮”中的祭祖禮轉化為“嘉禮”中的養(yǎng)老禮,將“父子”人倫關系拓展為“母子”人倫關系。又如,襄王十七年(前636),鄭文公世子華(子華)之弟公子臧(子臧)出奔宋國后,癖好戴鷸冠,文公便派人誘殺了他;魯君子認為:“服之不衷,身之災也?!保ā蹲髠鳌べ夜哪辍罚┢湎录匆恫茱L·候人》次章“彼其之子,不稱其服”兩句。此所謂“子”,本指“非禮”之曹共公襄;而魯君子則以“子臧之服,不稱也夫”之語,來借指“非禮”之公子臧,將譏諷完全聚焦于違背服制方面,且將“君臣”人倫關系轉換為“父子”人倫關系。

         

        四是以事相類,即借助事件的類別關聯(lián)性特征,以《詩》中詞語本指之事轉化為他指之事?;竿醵辏ㄇ?00),魯及鄭師伐宋;魯君子認為:“茍信不繼,盟無益也。”(《左傳·桓公十二年》)其下遂引《小雅·巧言》三章“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兩句。此本指幽王違背與諸侯間的會同盟約而致亂之事;魯君子則借指魯與宋兩盟兩會而違背盟約之事,以強調其“無信也”之旨,且將“君臣”之間的“上下”關系轉換為“諸侯”之間的“同盟”關系。又如,景王三年(前542),衛(wèi)卿士北宮佗(文子)對襄公“何謂威儀”問時,指出:“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謂之儀。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臣有臣之威儀,其下畏而愛之,故能守其官職,保族宜家。順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保ā蹲髠鳌は骞荒辍罚┢湎滤煲囤L·柏舟》三章“威儀棣棣,不可選也”兩句。此本指衛(wèi)宣夫人自言其禮容威儀不可侵犯而貞壹不改嫁之事;北宮佗則借以泛指“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有威儀”之事,從而將“夫婦”人倫關系拓展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人倫關系,進而強調保持威儀對于推行禮制的重要性。

         

        春秋時期一些貴族精英們采取上述多種類型的引《詩》用義方式——《詩》與禮新的紐結方式,是由于他們認識到:“禮”依然具有“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傳·隱公十一年》)之社會功能,便借引《詩》來闡釋禮儀制度規(guī)范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意在重新建構以“五禮”為核心的禮儀制度規(guī)范與以“五倫”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以保持社會秩序的和諧與穩(wěn)定。

         

        由此可見,正是在“詩歌”脫離“音樂”“舞蹈”而獨立的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他們以引《詩》取義方式,實現(xiàn)了由以“聲”為用向以“義”為用的轉變,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會背景下“詩禮相成”雙向動態(tài)運動的新形態(tài),推動了“詩”“禮”“樂”關系的根本性轉變,使“詩禮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而外延愈加廣闊。實際上,這是他們對《詩》及其“詩禮文化”遺產,在價值認同前提下的一種創(chuàng)新轉化。這無疑對當下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并將之轉化為一種文化軟實力,大有可資借鑒之處。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