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韓星】和合五教,促進大同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9-06-04 21:34:23
        標簽:五教、大同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歷一九六〇年生,陜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鳴與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系、命運與價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書》。

        和合五教,促進大同

        作者:韓星

        來源:《宗教周刊》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五月初二日壬申

                  耶穌2019年6月4日

         

        在歷史上,儒家對道教、佛教經過宋明新儒家的整合,實現(xiàn)了“三教合一”,形成了宋明理學這一儒學的新形態(tài),以儒為主、道佛輔助,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結構。

         

        那么,在歷史上,為什么會形成以儒為主的宗教文化傳統(tǒng)?

         

        第一,儒家由孔子創(chuàng)立,他的思想學說集中國上古文化的大成,在世時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他的思想超越時空,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經過孟子、荀子等儒學大師的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儒家學說日益興盛。之后,儒家學說上升到官學的地位,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提倡和尊崇。到宋明理學,更是經過許多大儒的持續(xù)努力,構建了龐大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存在于“四書五經”之中?!拔褰洝敝饕怯煽鬃右罁?jù)古代文化典籍編纂而成,是中華民族經歷了長期發(fā)展而形成的文明成果,是祖先集體智慧的結晶。

         

        歷史上,儒家在中華文化中長期居于主導地位。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主編的《中國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就這個問題談了4點:一、儒家崇尚“仁政”,其實質是人本主義,客觀上有利于調整社會關系,安定太平。二、儒家提倡“和”的精神,貼近人情,容易為一般百姓接受,既不像法家學說那樣強硬,又不像道家學說那樣去遠,便于推行道德教化。三、儒家中庸學說適宜于農業(yè)民族的心理習慣,中國人傳統(tǒng)心理上更容易認同。四、儒家“大一統(tǒng)”理論有利于中華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有利于我國2000多年來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儒家的思想學說體系、滲透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哲學、文學、藝術、倫理、宗教、科技、醫(yī)藥以及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發(fā)展,在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主導地位。

         

        第二,儒家的一些核心價值觀念,如以人為本、仁者愛人、貴和尚中、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中庸之道、忠恕之道等,使儒家在歷史上能夠與外來的各種思想文化順利地交流融會?!叭f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儒家可以包容土生土長的、外來的各種文化成分,心胸開闊、兼收并蓄,百川歸海、不擇細流。儒學又在漫長、復雜的中國文化演進過程中起著一種整合作用,與時俱進,滿足社會的要求,不斷更新發(fā)展,形成了中國文化多元的獨特形態(tài)。

         

        在中國文化史上,相輔相成、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既多元又一體的文化體系,使得中國宗教文化中極端的偏見、狂熱很罕見,中國歷史上沒有發(fā)生激烈的宗教沖突和大規(guī)模的宗教戰(zhàn)爭。各種外來宗教傳入中國后,與其他宗教相互尊重、彼此共存、不斷融合,使中國成為世界各種宗教的“大熔爐”。

         

        第三,儒家有宗教性和宗教維度,特別是祭祀禮儀。這就使儒家在中國歷史上除了發(fā)揮教育和教化功能外,也發(fā)揮了類似宗教的功能。歷史上,儒家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儒生、士大夫的精神信仰需求,更重要的是,在信仰層面可以應對多元宗教,進行對話交流。儒家在傳統(tǒng)上就是一個“大教”,它是一個復雜的文化體,包括教育、教化和宗教層面,能夠與其他宗教和而不同、和諧相處。

         

        儒教文化圓融,歷史上三教合流,有儒家式道教徒、儒家式佛教徒。當今世界,如美國也有儒家基督徒;在東南亞,已經有儒家式伊斯蘭教徒,儒家式印度教徒等。這充分說明儒學可以與不同宗教交融。

         

        第四,儒家不是典型的宗教,本質上是因為其人文理性精神。儒家以人文理性為主,具有復合形態(tài),不同于其他單一的宗教與世俗哲學、倫理,形成“圓教”。反映在中華文化中,就是在對待人與神的關系問題上重人輕神。人們把人事看得比鬼神重要,宗教活動大都是圍繞人的活動而展開的。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思想家、宗教家因此對宗教比較理性,他們更加關心社會、人生的現(xiàn)實問題。

         

        盡管在中華文化歷史中,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一直存在且呈現(xiàn)多樣化,但卻一直未能形成充分發(fā)育、一元獨大的宗教。外來宗教到了中國后會理性化、人文化,否則它就難以在中國立足、生存和發(fā)展。外來宗教在儒家人文精神的涵化下,成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民間大儒段正元曾經說:“三教之外有耶回,合為五教,如天之有五行。”“愚見以為三教,五教,以及萬教,皆因時、因地、因人而立。教有大小之別,而其道則一?!保ā度招杏涗洝罚┧扔鳌拔褰獭睘椤拔逍小?,五教乃至萬教,是教異而道同。

         

        今天,在多元文化視野下,儒家的現(xiàn)代性轉換仍然可以從其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博大精深的內容和開放圓融的精神中吸收營養(yǎng),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走向未來:面對多元宗教,立足傳統(tǒng)、和合五教,促進人類大同。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