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吉文橋】《論語》“有道”新詮

        欄目:經(jīng)學新覽
        發(fā)布時間:2019-07-24 23:21:10
        標簽:《論語》、有道

        《論語》“有道”新詮

        作者:吉文橋(曲阜師范大學孔子研究院教授)

        來源:《山東社會科學》,2019年05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六月廿一日辛酉

        ??????????耶穌2019年7月23日

        ?

        摘要

        ?

        《論語》“就有道而正焉”的“道”,長期以來一直被解釋為“道德”之義,若深入研究孔子“道”的蘊含,發(fā)現(xiàn)“就有道而正焉”的“道”當指孔子所向往的“文武之道”,即“周道”??鬃诱麄€人生以追求恢復“周道”展開,從政、學習、教學無不以“周道”為價值評判標準。孔子及其弟子也成為“就有道而正”追求“天下有道”的最早實踐者。

        ?

        《論語·學而》篇載孔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何晏集解》曰:“有道者,謂有道德者。正,謂問事是非?!盵1]《皇侃義疏》曰:“有道,有道德者也。若前學之言行心有疑昧,則往就有道德之人決正之也?!盵2]《韓李筆解》曰:“正謂問道非問事也,上句言事,下句言道,孔不分釋之,則事與道混而無別矣。”[3]《邢昺注疏》曰:“有道,謂有道德者,正,謂問其是非。言學業(yè)有所未曉,當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是之與非。”[4]以上訓解一脈相承,解釋“道”為“道德”。但是此章涉及到君子的“食、居、事、言、道、學”等諸多方面,細細斟酌,“就有道而正焉”之“道”并非指“道德”,而是另有深意。

        ?

        一、孔子之“道”的意蘊

        ?

        《論語》《孔子家語》《禮記》等都涉及孔子之“道”,孔子曾言“吾道”,曾子言“夫子之道”,孟子明言“孔子之道”,由此引出了歷代學者對孔子“道”的孜孜探索。準確把握孔子之“道”,對于理解孔子整個思想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墩撜Z》首章對于整部《論語》來說,具有“開宗明義”之功能。因而,有學者把孔子對“道”的堅持提升到了更高境界,認為《論語·學而》開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講的就是孔子對道的堅持。[5]《論語》一書“道”多處出現(xiàn),含義涉及道路、規(guī)矩與處事原則、合理的方法、公正、理想與目標、學術、精神價值與終極信仰等[6]。諸如,《論語·里仁》載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薄墩撜Z·泰伯》載孔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公冶長》載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薄墩撜Z·里仁》載:“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孔子)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比绱说鹊?,不一而足。

        ?

        孔子思想上承“三代明王之政”(《禮記·哀公問》),在“法先王”(《荀子·儒效》)的基礎上,秉承“述而不作”原則上形成的。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以“吾從周”自命,對周代盛世懷有特殊的感情。孔子推崇、尊崇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等“三代之英”(《孔子家語·禮運》)之道。由于夏、殷“文獻不足”(《論語·八佾》),因此,孔子更注重周禮,尤其是文、武、周公之道?!痘茨献印ひ浴费?“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薄墩撜Z·子張》載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弊迂曊J為,孔子所學即“文武之道”。而“文武之道”,即指周朝文王、武王以德治世之道,周之禮樂文章皆是也[7],也即“周道”。在孔子看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wèi)靈公》)。事實上,孔子反對諸侯相互攻伐,贊賞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論語·憲問》),維護周王室權威,積極重振“周道疲敝”。但當時孔子面對的是“天下無道”“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孔子始終堅守所求之“道”,“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史記·孔子世家》),把“道”與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誠如康有為先生所言:“孔子圣之時者也。若其廣張萬法,不持乎一德,不限乎一國,不成乎一世,蓋浹乎天人矣!”[8]這說明,孔子之道并不是為某一個政權、某一具體當政者所作的謀劃,而是提出的一種關于社會結構及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化形態(tài)的理想化的社會模式[9]?!暗馈币沧鳌皩А保诵脑馐恰皩诵凶摺盵10],孔子之道成為孔子引導社會歸正的救世良方,是孔子的一種理想、境界,其意義遠遠高于生命意義。所以,有學者認為“道”是孔子思想理論主張的最高概括,也是孔子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的最高標準[11]?!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孔子曰:“天下有道,丘不易也?!笨鬃拥摹暗馈本统蔀橐跃仁罏榍閼训睦硐牖鐣J?,其一切思想都是圍繞“有道”展開的。

        ?

        二、“有道”與“從政”

        ?

        為改變混亂不堪的社會現(xiàn)實,孔子對從政也有了迫切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入仕,實踐自己的“道”。《孔子家語·大婚解》載孔子曰:“人道,政為大?!薄犊鬃蛹艺Z·哀公問政》載孔子曰:“為政在于得人。”孔子希望通過從政,改變“周室衰微”的局面,重振“周禮”,尋求理想的治世之道??鬃釉砺冻觥捌堄梦艺?,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的遠大政治理想。在魯國的從政經(jīng)歷,也證實了孔子卓越的政治才能?!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薄翱鬃幽晡迨?,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于涂,涂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笨鬃拥恼尾拍埽彩艿礁鲊T侯敬重。齊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衛(wèi)靈公給孔子“粟六萬”;楚昭王曾欲“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史記·孔子世家》)。

        ?

        孔子抱著自己的政治思想仕魯,適齊,赴楚,居衛(wèi),以至周游列國,希望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當時不是一國之無道,也不是一君之無道,而是“天下無道久矣”,結局注定是當權者“不能宗”。在齊國,晏嬰以“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jié),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來排斥孔子,以致景公“不問其禮”;有齊大夫想加害孔子,迫使孔子離境,齊景公最終以“弗能用”待孔子(《史記·孔子世家》);在衛(wèi)國,“居頃之,或譖孔子于衛(wèi)靈公。靈公使公孫余假一出一入”(《史記·孔子世家》);在宋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論語·述而》)?!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浛鬃诱螌嵺`:“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wèi),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薄叭霍斀K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高尚的政治目標與“無道”的政治現(xiàn)實不相兼容,最終還是沒有施展政治主張的機會,結果只能落得個“無所遇”“道難行”的結局。

        ?

        “無道”的不堪,讓孔子更加渴望“有道”??鬃用靼滓獙崿F(xiàn)“天下有道”,必須培養(yǎng)“志道”“弘道”的君子從政,承擔“道”的使命。在《論語》中常見這樣的記載:“子張學干祿”(《論語·為政》),“子張問政”(《論語·顏淵》),“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論語·堯曰》),“子路問政”(《論語·子路》),“子路問事君”(《論語·憲問》),“子貢問政”(《論語·顏淵》),“子夏為莒父宰,問政”(《論語·子路》),“仲弓為季氏宰,問政”(《論語·子路》),“顏淵問為邦”(《論語·衛(wèi)靈公》),等等。在孔子的影響下,這些弟子都表現(xiàn)出了對政治的關心和從政的愿望。但是復雜的社會,弟子們對于孔子“道”的領悟參差不齊,如:子貢認為孔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是“多學而識之者”(《論語·衛(wèi)靈公》);冉求是“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論語·雍也》);子路面對“公孫不狃以費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奔啊胺鹈Z畔,使人召孔子??鬃佑?《史記·孔子世家》)的舉動,深感困惑。當?shù)茏友孕斜硹墶坝械馈睍r,孔子則予以痛斥,更是隱藏著他對“有道”的堅定追求,如,當“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時,孔子要求弟子“鳴鼓而攻之”(《論語·先進》)。

        ?

        面對弟子對“有道”層次不同的理解,孔子堅守“吾從周”(《論語·八佾》)的抉擇,把“天下有道”的實現(xiàn)寄托在著書立說上。劉歆在《移讓太常博士書》說:“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興,圣帝明王,累起相襲,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禮樂不正,道之難全也如此。是故孔子憂道之不行,歷國應聘。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乃得其所;修易,序書,制作春秋,以紀帝王之道。”[12]孔子“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史記·孔子世家》);當“吾道不行”時,孔子作《春秋》,“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史記·孔子世家》)

        ?

        孔子之于《詩》,“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這樣,孔子把自己的政治見解寄托在學術中,期望在后世被實現(xiàn)。顯而易見,孔子是為政治理想而著述,孔子似乎在著書立說中又可以表達自己的“天下有道”的見解。

        ?

        所以,從政是孔子“有道”的外在展開,教學是孔子對“有道”的積蓄,著述是孔子對“有道”的期望。在當時,孔子用多種路徑追求“天下有道”,直到晚年,孔子還為不能實現(xiàn)“天下有道”而遺憾,擔心“病沒世而名不稱”,無以“自見于后世”,發(fā)出了“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嘆息(《史記·孔子世家》)。

        ?

        三、“有道”與“好學”

        ?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王官失守,諸侯僭越?!妒酚洝ぬ饭孕颉份d:“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笨鬃幼鸪纭叭酢?,更提出尊崇“周政”,積極留意三代典章制度,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孔子家語·觀周》),問禮于老子,感慨:“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孔子家語·觀周》)“吾從周”(《論語·八佾》)抉擇的背后,更反映出孔子思想與“周道”一脈貫通,希望為政者遵循文武、周公治國之道,移風易俗,拯救天下“無道”的亂世。

        ?

        孔子童年就得益于魯國濃郁禮樂文化的熏陶,“常陳俎豆設禮容”(《史記·孔子世家》)。成年后,更是積極研習“方策”典籍,汲取文武之道思想精華。好學成為孔子知識淵博的原因,更是孔子開闊視野的前題?!墩撜Z·學而》篇主要講學習問題,列為開篇首章,大有深意。這表明,“為學”是孔子人生的核心價值之一[13]??鬃右簧贾铝τ诓恍笇W習,達到了“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的極高境界。在《論語》中,反映孔子刻苦好學的記載比比皆是,如:《論語·衛(wèi)靈公》載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泰伯》載孔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薄墩撜Z·述而》載孔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薄墩撜Z·子罕》載孔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薄墩撜Z·公冶長》載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薄墩撜Z·述而》載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論語·公治長》載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薄墩撜Z·述而》載孔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薄墩撜Z·雍也》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o:p>

        ?

        “好學”成為孔子一種終身學習精神,是“被孔子看得比忠信更為難能可貴的一種品質?!盵14]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學而》),是為了探尋文武之道,追求“有道”,孔子好學本質上則是一種積極踐行“道”的精神??鬃硬粌H自己好學,更要求弟子好學,希望弟子在學習中追求“有道”,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當?shù)茏訉W習偏離“有道”時,孔子給予嚴厲的批評,如當“宰予晝寢”,孔子斥之:“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當樊遲請學稼,孔子即批評其為“小人哉”(《論語·子路》)。也就是說,孔子與弟子“好學”本身就是對“道”的認知與實踐,這是長期的自主的多方面的多層次的體會,學習的目的源于對“文武之道”的追求。所以,孔子主張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謀道”,即在學習過程中對功名利祿與物質享受不在意,以實現(xiàn)“有道”與否作為人生是否完滿的標準。

        ?

        四、“有道”與“君子”

        ?

        周室衰微,大道不行,諸侯暴肆,國亂不止??鬃討n先王之道不能廣傳于世,面對政治上的“不容”與“天下之無道也久矣”(《論語·八佾》)的社會現(xiàn)實,難以施展抱負。所以,孔子生活的中心在于追求天下“有道”?!墩撜Z》中“有道”出現(xiàn)14次,“無道”出現(xiàn)12次,如,“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論語·公冶長》),“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論語·公冶長》),“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論語·顏淵》),“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論語·憲問》)“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衛(wèi)靈公》),“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

        ?

        “無道”的現(xiàn)實讓孔子表現(xiàn)出強烈的憂患意識,成為孔子“君子”教育的內在持久動力,在整部《論語》中論及君子之處竟90余次之多??鬃咏逃哪繕司褪窍M茏映蔀椤熬尤濉倍恰靶∪巳濉?《論語·雍也》),而“儒”之本義,就是以“仁”“義”“忠”“信”“孝”“悌”等思想教人,講究禮樂,崇尚禮儀[15]。《中庸》言:“修道之謂教?!笨鬃诱J為,要循道而行,就需要修道之“教”??鬃硬粌H自己好學以“謀道”,也教育弟子好學以成“君子”,培養(yǎng)君子成為行“道”的主體,即“君子學以致道”(《論語·子張》),擁有治理“千乘之國”“千室之邑”(論語·公冶長)“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論語·子路》)的能力。即孔子欲讓弟子致力于恢復文武之道,匡正社會的無道現(xiàn)實。因而,“道”之于君子是一種勝于物質需求的精神追求,是人生的原則和理想,也是生命意義之所在。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目的就是要把普通的“士”培養(yǎng)成這樣的“君子”[16]?!墩撜Z》中的“君子”,其定位是“政治精英+道德楷?!?,其影響在于“民眾表率+社會典范”[17]。(《大戴禮記·哀公問五儀》)載孔子對于君子的定義:“言必忠信而心不怨,怨咎仁義在身而色無伐,無伐善之色而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睏畛飨壬J為,“孔子一生謙恭,不以‘圣人’‘賢人’自居,但始終以‘君子’自期?!盵18]在《論語·子張》“君子之道,孰先傳焉”章解釋時,楊朝明先生認為“君子之道”就是“先王之道”[19]。簡言之,在孔子看來,君子是“文武之政”的繼承者,“君子之道”就應該遵從先王之道,勇于擔當社會責任。

        ?

        孔子人生非時,政治主張不能為時代所用,但是孔子殷切希望自己的“道”能廣行于世。所以,孔子期望弟子成為君子,秉承自己的思想,行為要符合“周道”的要求,獲得從政的機會,追求“有道”理想的實現(xiàn)。君子為政,表率作用十分關鍵,即“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鬃右缶硬粌H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更要“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鬃訐摹熬蛹矝]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wèi)靈公》),無以“自見于后世”(《史記·孔子世家》)。所以,孔子心目中君子的任務是讓天下有道,孔子希望弟子通過自己的學習,內外兼修,達到“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的境地,從而由君子來承擔社會“有道”大任。

        ?

        五、“有道”以“正”展開

        ?

        春秋時期,社會混亂,人心墜落,先王之道特別是文武之道不行??鬃右浴按Z者”(《論語·子罕》)自居,“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禮記·中庸》),其學說包含“禮”“樂”“政”“行”等眾多重要范疇,而“正”是評價其是否符合“周道”的標準,用“正”規(guī)范“道”的走向?!稜栄拧め屧b》曰:“道,直也?!庇伞爸薄背霭l(fā),引申出“道”的另一本意“正”。《說文解字系傳》言“‘道’之‘直道’義,乃是與僻道、邪道、權道等相對立,故又可稱‘正道’”。所以,“正”在孔子“道”的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論語》《禮記》及《孔子家語》中,“正”多次出現(xiàn),涉及諸如正行、正身、正禮、正樂、正名、正政等范疇[20]。

        ?

        (一)入仕求“正”的實踐。

        ?

        《論語·顏淵》載孔子曰:“政者,正也?!薄犊鬃蛹艺Z·大婚解》載孔子曰:“夫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笨鬃影l(fā)表政見,規(guī)勸為政者歸“正”。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薄盀槿司?,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禮記·大學》)孔子呼吁為政者“正名”。子路問為政“子將奚先?”孔子同樣強調為政必先“正名”,并且告誡為政者如果“名不正”,最終會導致“民無所措手足”的局面(《論語·子路》)。在遇到不“正”之事時,孔子堅決予以抵制。如孔子拒絕不正之戰(zhàn),《史記·孔子世家》載:“衛(wèi)靈公問兵陳,孔子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份d:“衛(wèi)孔文子將攻太叔,問策于仲尼。仲尼辭不知,退而命載而行?!薄墩撜Z·季氏》載:“季氏將伐顓臾?!笨鬃诱J為是子路與冉有“之過”,感嘆:“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薔之內也。”又如孔子拒絕不正之言,《韓詩外傳》記載:“孔子侍坐于季孫,季孫之宰通曰:‘人假馬,其與之乎?’孔子曰:‘吾聞君取于臣謂之取,不曰假?!緦O悟,告宰通曰:‘自今以往,君有取謂之取,無曰假?!士鬃诱亳R之言,而君臣之義定矣。”[21]再如孔子期望正名分,《論語·子路》載:“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

        (二)復禮樂求“正”的實踐。

        ?

        何晏“子之武城”章“君子學道”句集解引孔安國曰:“道,謂禮樂也?!盵22]表明“道”的主要內容就是先王“禮樂”等思想??鬃颖局笆龆蛔?,信而好古”(《論語·述而》)的學術精神,為求“天下有道”,始終不離正“禮樂”??鬃酉M孟韧踔岸Y樂”來規(guī)范社會,使社會“有道”。

        ?

        一是反對違制,遵守“周禮”。當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就發(fā)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論語·八佾》)的憤慨。對“三家者以《雍》徹”及“季氏旅于泰山”之類的僭禮違制行為,也是深深嘆息。即使是自己的弟子,有不合禮的言行,孔子也進行批評教育。如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孔子堅決反對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孔子認為,禮萬不可違背,更是不可廢棄的?!墩撜Z·八佾》篇記載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的違禮行為,孔子批評其不知禮,認為“管仲之器小哉!”

        ?

        二是抵制“淫”樂,維護“正音”。孔子明確反對“鄭衛(wèi)之音”,將其作為雅樂的對立面提出來,定為“淫”,并且明確指出自己“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論語·陽貨》),提出“放鄭聲,遠佞人”的主張(《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要求從各個方面對“樂”進行約束,使之符合周禮制度。對于“復樂求正”,孔子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理論層面,而是身體力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正樂的措施,如定公十年春,齊魯君主夾谷相會,孔子斥齊“四方之樂”為“夷狄之樂”,誅“優(yōu)倡侏儒”(《史記·孔子世家》)。當顏淵問為邦時,孔子就要求“樂則《韶》《舞》”,提出“放鄭聲”,認為“鄭聲淫”(《論語·衛(wèi)靈公》)。所以,孔子“自衛(wèi)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在孔子看來,“鄭衛(wèi)之樂”是對感官耳目之欲的滿足,是對人情放任不約束的迎合,這對于為政為邦的作用是非常消極的?!白釉邶R聞《韶》”章,依黃侃《論語集解義疏》觀點,實際表達了孔子對“天下無道”的感傷,突顯出孔子“在齊聞《韶》”的政治意味[23]。所以,孔子主要是從政治教化的角度去講“樂”??鬃又苡瘟袊鴷r,所到之處也都要適時演習禮儀,弦歌講頌。在《論語》中多處表現(xiàn)了孔子的樂教思想,如子路問“成人”,孔子的答復是:“文之以禮樂,亦可以成人矣?!?《論語·憲問》)。顏淵問“為邦”,孔子回答說:“行夏之時,乘殷之格,服周之冕,樂則《韶》《舞》?!?o:p>

        ?

        天下無道,時運不濟,價值觀混亂的時代現(xiàn)實,孔子用“正”的標準思考社會治亂問題,對天下不合禮、不合樂、名不正等違背“周道”的現(xiàn)象致力糾正。所以,“正”是孔子評價社會上的“禮”“樂”“政”“行”等是否符合“先王之道”的標準,是孔子之“道”最核心的內容[24]。

        ?

        六、“就有道而正焉”解讀

        ?

        “就有道而正焉”的主語“君子”是孔子所期望的“道”的承擔者。“就有道而正焉”之“有道”訓為“有道德者”不合孔子原意,也與孔子踐行的“道”相異。所以,康有為先生注曰:“有道,謂有道術。正,謂問其是非?!盵25]“學”在《論語》首章指“學說或學說成就”之意[26],而孔子所期望的“道”也指正確的思想主張、學說[27]。

        ?

        此章實際上反映出孔子追求“有道”、拒絕“無道”的背景,希望弟子成為君子,居、行、言要符合“道”的要求,才是真正好的“學問”。具體而言可分為三個層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反映出孔子“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的生活宗旨?!懊粲谑露饔谘浴迸c“納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意義相近,指少說話,多做事,勉勵行道。“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反映孔子希望糾正天下“不正”行為,用“大道”醫(yī)治禮壞樂崩的亂世,這樣才是“道”的真諦所在?!熬陀械蓝伞钡摹暗馈敝缚鬃铀蛲爸艿馈?,特別是文武、周公之道,表達出孔子在行道過程中貫穿“正”的原則,冀以實現(xiàn)天下“有道”的嘗試。此章大意為:君子,吃飯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但是對于事情要謹慎分辨,說話謹慎(行事、說話要合道),這樣就可以接近“周道”而糾正社會上不合“周道”的行為,這是行道的基本標準。

        ?

        縱觀孔子的學習、教學、從政經(jīng)歷,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基本上是圍繞“周政”,力圖使為政者效法文武治國之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反映出孔子對“周道”的孜孜追求,孔子“復禮”“從周”的背后,其終極所求是“天下有道”,即以“周道”來調節(jié)人際關系,實現(xiàn)社會和諧?!拔奈渲?,布在方策”(《禮記·中庸》)“文、武之道,未墜于地”(《論語·子張》)為孔子系統(tǒng)總結、繼承并發(fā)展周代禮樂文化提供了可能,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tǒng)??鬃优c弟子們向“道”游說,構成了“就有道而正”的最早的實踐者。

        ?

        自漢代以來,后世儒家通過經(jīng)典詮釋構建理論,釋放思想力量,凸顯價值取向,為社會服務。儒學成為“人學”,關注現(xiàn)實世界,關注“人間秩序”。當今社會處于高速發(fā)展期,要發(fā)掘孔子儒學的精義,發(fā)揮孔子思想與儒家學說對于社會的作用,摒棄過分追捧權力、財富的行為,最為緊要的就是要進一步“就有道而正焉”?!犊鬃蛹艺Z·王言解》載孔子曰:“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币蚨?,“就有道而正焉”是孔子對人生價值的貞定和人生意義追求,具有重要時代意義與理論價值。

        ?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如何有效汲取古代政治文明的營養(yǎng),向世界發(fā)出傳承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的“中國聲音”,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鬃拥摹熬陀械蓝钡木窀嬖V世人,應該克制好惡之欲,和物質生活相比,更看重精神追求與社會責任的承擔?!墩撜Z·子路》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笨鬃酉M麖恼吣芫哂懈呱械牡赖虑椴伲绞浪坠b絆,深入自己的細微之處,克服不正之風。《論語·憲問》載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笨鬃用鞔_批評顯揚所學、賣弄于人等不正當?shù)膶W風,勸導人們保持正當、向上的學習動機。“學以致其道”就是要依“道”行事,追求真理、弘揚真理的價值取向,胸懷天下,為社會國家盡己之力?!按蟮乐校煜聻楣?,全面決戰(zhàn)小康社會,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要求每個人立足自己的工作崗位,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事業(yè),注重實干。時刻警醒自我,對照中央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就有道而正焉”,即要“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tǒng)一”[28]。不論從事何種工作,都要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最高的“道”出發(fā),樹立正確的堅定的理想信念,自覺把理想信念與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堅定自己的修為,不輕易改變自己的志向,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堅守“大道”的過程中去完善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

        注釋

        ?

        1、黃懷信:《論語匯校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頁。

        ?

        2、黃懷信:《論語匯校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頁。

        ?

        3、黃懷信:《論語匯校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頁。

        ?

        4、邢昺:《論語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下),中華書局影印1979年版,第2458頁。

        ?

        5、李啟謙:《關于“學而時習之”章的解釋及其所反映的孔子精神》,《孔子研究》1996年第4期。

        ?

        6、顏秉罡:《孔子“道”的形上學意義及精神價值》,《貴州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

        7、黃懷信:《論語新校釋》,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1頁。

        ?

        8、康有為:《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第6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頁。

        ?

        9、劉振東:《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的社會原則和社會理想—論孔子之“道”的性質、意義和影響》,《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

        ?

        10、方朝軍:《“道”本義考》,《孔子研究》2018年第2期。

        ?

        11、劉振東:《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的社會原則和社會理想—論孔子之“道”的性質、意義和影響》,《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

        ?

        12、(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968頁。

        ?

        13、孫桂平:《孔子的學術思想綜述》,《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

        14、陳來:《論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

        15、黃懷信:《“儒”本義及儒學特質》,張秋升、王洪軍主編:《中國儒學史研究》,齊魯書社2004年版,第20頁。

        ?

        16、范衛(wèi)紅:《從“士君子之道”看孔子的思想體系》,《社會科學輯刊》1991年第3期。

        ?

        17、黎紅雷:《孔子“君子學”的三種境界—〈論語〉首章集譯》,《孔子研究》2014年第3期。

        ?

        18、楊朝明:《論語詮解》,山東友誼出版社2013年版,第3頁。

        ?

        19、楊朝明:《論語詮解》,山東友誼出版社2013年版,第341頁。

        ?

        20、周寶銀、黃懷信:《從“一以貫之”到“天下有道”》,《甘肅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

        ?

        21、[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00頁。

        ?

        22、何晏注,邢昺疏,李學勤主編:《論語注疏,卷十七》,《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頁。

        ?

        23、梁宗華、孫忠厚:《〈論語〉“子在齊聞〈韶〉”章的詮釋史考察》,《孔子研究》2018年第3期。

        ?

        24、周寶銀、黃懷信:《從“一以貫之”到“天下有道”》,《甘肅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

        ?

        25、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論語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3頁。

        ?

        26、李啟謙:《關于“學而時習之”章的解釋及其所反映的孔子精神》,《孔子研究》1996年第4期。

        ?

        27、黃懷信:《論語新校釋》,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頁。

        ?

        28、習近平:《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新華每日電訊》2016年12月9日。

        ?

        ?

        責任編輯:近復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