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愛和睦 禮化越南
——中外家訓交流與互鑒(三)
作者:柯昊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二月初六日辛丑
耶穌2020年2月28日
中國和越南是唇齒相依的鄰邦,歷史上一直保持宗藩關系,早在公元前2世紀兩國已有頻繁的文化交流。越南家訓文化建立在以儒學為中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之上,儒家思想對越南家族、文字、科舉、教育、外交文化等方面均有深刻影響,這是其家訓文化建立的基礎。從秦漢到明清時期,家訓伴隨著儒學在越南主流文化地位的確立,逐漸發(fā)展、成熟。特別是儒家教育和科舉制度在越南的建立和完善使家訓文化在陳朝、后黎朝、阮朝歷史發(fā)展中達到高峰。
文化交流是越南家訓形成的基礎
越南家訓文化建立在中越文化交流互鑒基礎之上,自公元前207年,南??の沮w佗乘秦末之亂,建立以番禺(今廣州)為中心的南越國,在今越南北部及中部北區(qū)設交趾、九真二郡,儒家學說開始傳入越南。越南當時還是村社部落聯(lián)合體,既沒有國家和文字,也沒有家庭。趙佗一面效仿西漢王室的儒家定于一尊的典章制度,“治越有文理”;另一方面因俗而治,“椎髻,從其俗而治之?!敝笤跂|漢時期,儒家學說的家庭倫理文化開始傳入越南,在一定程度上構建了越南的宗法血緣社會結構。
公元42年,東漢王朝派遣馬援南征交趾,特別注重當?shù)氐奈幕卫?,“教其耕稼”“治城郭”“建立學校,導之禮儀”,派遣大批循吏因俗而治。這才逐漸改變了原來“人如禽獸,長幼無別”“駱越之民無嫁娶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匹。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的社會狀況,并依據(jù)儒家倫理文化建立了相應的婚姻和家庭制度。東漢循吏任延在任九真太守時“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齒相配”“初設媒娉,始知姻娶”,使駱越之民“始知種姓”。從此以后越南逐漸形成以家族、宗族為核心的宗法血緣社會。
與此同時,漢字傳入,成為越南正式官方文字,直至公元13世紀,在漢字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文字——喃字,喃字在聲母、韻母和聲調(diào)上與漢語語音可以對應,但越南各級行政機關頒布法律、公告、文書時,仍需使用漢字。漢字文化為越南家訓文化形成提供了載體。
之后的封建時代,儒學成為越南官學,通過教育和科舉制度培養(yǎng)了大量進士群體,相應以此為核心衍生出世家大族。李仁宗太寧四年(1075),開始第一次科舉;黎朝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培養(yǎng)出大量的進士。而且黎朝的圣宗和太宗尤為精通儒學,重視儒家教育,設立國子監(jiān)和各級府學。由此,“進士群”及其家族逐漸發(fā)展壯大,借皇家刊立的《進士題名碑》,在社會變成一種特定的階級并有特殊的象征標志。越南的家訓也在這一文化交流的頂峰時期蓬勃發(fā)展,臻于成熟。
儒家倫理文化是越南家訓的核心
現(xiàn)存越南家訓有30多篇,皆以儒家倫理文化為核心,主要由儒生或者進士撰寫,其中后黎朝和阮朝時代作品居多,漢文版本多于喃文版本。
越南現(xiàn)存最早家訓是兩國狀元(越南陳朝和中國元朝)莫挺之撰寫的《訓孩歌》?!队柡⒏琛芬约曳ㄓ栒]家族中的子孫后代,使莫氏家族延續(xù)發(fā)展,其六世孫莫登庸成為莫朝的開國皇帝。同時,由于《訓孩歌》簡明易懂,被收入僧人慧身編訂的《禪宗本行》一書中,廣泛運用于越南家庭教育。
第一本越南語書家訓是阮廌寫的《黎朝阮相公家訓歌》,包括六篇,以“天理”為核心,涵蓋對子女、弟子修身處世的訓誡。阮廌(1380—1442年)文武兼?zhèn)洌h文,是胡朝進士,經(jīng)歷中興陳朝及新陳朝,后為后黎朝前期開國宰相。
越南家訓在阮朝時發(fā)展成熟,多模仿中國名訓,體例完備,內(nèi)容全面。阮逸(1793—1871年)所作的《阮唐臣傳家規(guī)范》最為系統(tǒng),包含有謹門庭范、孝事父母、敦睦夫妻、信孚朋友、修身品行等六大門類,涵蓋父母、夫妻、朋友等儒家主要家庭倫理關系。其中所述道德價值多受朱子學和陽明學影響,“良知”和“理”成為家庭倫理關系的義理支撐。除此之外也大量引用《袁氏世范》《居家雜儀》《溫氏母訓》,兼具南宋家訓“訓俗”的特點,訓誡對象有了從家門子孫后代到當?shù)孛癖姷淖兓?,訓誡方式也引入儒家禮學內(nèi)容,使禮儀規(guī)范進入百姓日用,從而達到“厚人倫,美風俗”目的。
除了這種越南自撰家訓,還有從黎朝以來,儒學成為官學后,正式頒布從而得到廣泛流傳的家訓,如《朱子家政》《明道家訓》等。后黎朝圣宗時期(1442—1497年),出現(xiàn)了首部皇帝頒定天下的家訓——《二十四訓條》,是越南當時家天下格局的產(chǎn)物,有半法典半家法的性質(zhì)。黎圣宗精通四書五經(jīng)、百家諸子,推行系列以儒教為中心的政治、立法與文化教育政策?!抖挠枟l》主要以儒家家庭倫理文化訓誡臣民,主要內(nèi)容是用儒家的綱常禮教教化人民。
越南家訓的民族特色
越南家訓文化雖然受到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但也有其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特點。
首先,越南家訓有突出的等級化傾向。中國傳統(tǒng)家訓是建立在儒家“禮制”文化之上,家族和社會成員均有長幼尊卑之分,家庭規(guī)范不是表象意義上的禮儀和禮節(jié),而是社會的等級秩序體現(xiàn)。越南家訓文化的等級化并不突出,卻更為突出共同體關系。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夫妻乃至擴展至鄉(xiāng)黨、同僚、官軍民各種關系更講求共同體精神和維系,這也是其農(nóng)業(yè)社會、萬物有靈信仰、進士農(nóng)家出身等社會特質(zhì)所致。
其次,越南家訓重“仁”。越南家訓中的“仁”是最為高尚的道德。但這種重“仁”加入了越南本土“兼愛”的思想,趨向于更為普遍意義上的和睦相親、相愛相處,使仁愛、寬容成為越南家訓中核心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
最后,越南家訓中的“忠”“孝”觀念變化為“忠國”和“孝民”。中國傳統(tǒng)家訓的忠德,在宋以后,核心要義是忠君;而孝的主要含義是孝親。越南家訓中的忠觀念更強調(diào)忠國和孝民,這也是抗法戰(zhàn)爭中越南提出“忠與國、孝與民”的原因。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