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登鼎】王船山對“物”的領(lǐng)會及其現(xiàn)代啟示

        欄目:《原道》第37輯、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19 15:18:54
        標(biāo)簽:制器尚象、自然界、道體


        ?

        王船山對“物”的領(lǐng)會及其現(xiàn)代啟示

        作者:劉登鼎(首都師范大學(xué)政法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原載《原道》第37輯,陳明、朱漢民主編,湖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

        ?

        ?

        【內(nèi)容提要】把自然界當(dāng)成能源與財富的貯藏地,不斷地征服自然,以獲得人類欲求的滿足,是現(xiàn)代技術(shù)對待自然界的態(tài)度,并且以一種解蔽和真理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對現(xiàn)代技術(shù)的反思與批判已經(jīng)刻不容緩,而儒家的智慧正好給我們照亮了這條道路。

        ?

        王船山是宋明儒學(xué)的集大成者,秉承儒學(xué)的義理,主張“天人合一”之說,認(rèn)為人與萬物渾然一體;同時又認(rèn)為人是萬物之靈,只有通過盡人道、裁成萬物的方式,才能真正與天道合一。

        ?

        萬物與人處于一種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關(guān)系之中,人一方面要領(lǐng)會萬物與人的渾然一體,另一方面又需要積極的“制器尚象”來干涉自然界,以獲取人類生存的必需品。

        ?

        船山通過對道體的深切領(lǐng)會,提出人與自然界和諧共存的方法,這對于生活在現(xiàn)代技術(shù)大行其道,自然環(huán)境極度破壞的現(xiàn)代人來說,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關(guān)鍵詞】王船山;道體;自然界;制器尚象;

        ?

        一、引言

        ?

        王船山主張“天人合一”,“天”就是道體,道體生生不息,化生萬物。日月星辰之推移,山河大地之流變,花草樹木之榮枯,禽獸人物之生死,家國天下之興衰,莫不是道體之流行,事理之當(dāng)然。道非靜而不動,必有“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以生天地萬物。

        ?

        萬物充盈于天地之間而有形有象稱之為明、顯,萬物從有形有象而至于無影無蹤稱之為幽、隱,幽、隱非一無所有,只是聞見之知所不能知曉,惟有窮理盡性者知之。

        ?

        自道體而言,人與萬物本無不同,都是陰陽二氣之所生。萬物千差萬別,形象性情各有不同,仁義禮智之性繼承乎天而凝于人形,草木禽獸沒有此性,因而人是天地正氣之所生而為萬物之靈。仁義禮智乃天之所與,生而有之,不假外求,自然而然,可稱為在人之天道。

        ?

        君子知此天道在我,必承此性而有“親親仁民愛物”之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功,不徒然依靠天道之自然而必以人事盡之,孔子所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孟子所謂擴而充之,船山所謂“六經(jīng)責(zé)我開生面”,古今同揆,皆是參贊天地,裁成萬物,盡人道之事。

        ?

        清季以降,西人侵華,首之以船堅利炮,次之以商品資本,士人惶恐,百姓震驚。新文化運動諸賢激于時變,斥儒家義理為腐朽吃人,提倡民主、科學(xué)以啟蒙國人,延及今日,未嘗衰減。

        ?

        現(xiàn)代科學(xué)與技術(shù)相生相長,互助互成,于當(dāng)今中國已蔚為大觀。然而現(xiàn)代技術(shù)的進(jìn)步,所造成的自然環(huán)境地巨大破壞,亙古未有,其危害可以想見。

        ?

        自然界已成為技術(shù)征服的對象物,能源的貯藏地,天地之大美,并行不悖之大道,人已經(jīng)不能窺見。船山對萬物的領(lǐng)會正好可以作為現(xiàn)代人的借鑒,從而超出現(xiàn)代技術(shù)的局限,使人類獲得本真的存在。

        ?

        二、道生萬物與萬物一體

        ?

        充盈于天地之間,有形有象而能為耳目口鼻所能知者,都可以稱之為物。萬物從何而生?從道而生。船山說:

        ?

        “上天下地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雖然,莫為之郛郭也。惟有郛郭者,則旁有質(zhì)而中無實,謂之空洞可矣,宇宙其如是哉!宇宙者,積而成乎久大者也。二氣氤氳,知能不舍,故成乎久大。二氣絪缊而健順章,誠也。知能不舍而變合禪,誠之者也。”

        ?

        宇宙沒有界限,非空洞無物,由陰陽二氣之交融運動,而形成宇宙萬物的長久與廣大。什么是道?是陰陽乾坤。

        ?

        陰陽乾坤之道化生萬物而形成宇宙,從本源來看,正表明人與萬物通為一體。乾坤之道化生萬物,然而什么是乾,什么是坤,乾坤之道如何化生萬物,正有待辨明。船山說:

        ?

        “乾,氣之舒也。陰氣之結(jié),為形為魄,恒凝而有質(zhì),陽氣之行于形質(zhì)中外者,為氣為神,恒舒而必通,推蕩乎陰而善其變化,無大不屆,無小不入,其用和煦而靡不勝,故又曰“健”也。”

        ?

        “元、亨、利、貞者,《乾》固有之德,而功即于此遂者也。元,首也;取象于人首,為六陽之會也。天下之有,其始未有也,而從無肇有,興起舒暢之氣,為其初幾。形未成,化未著,神志先舒以啟運,而健莫不勝,形化皆其所昭徹,統(tǒng)群有而無遺,故又曰大也。

        ?

        ……亨,古與烹、享通。烹飪之事,氣徹而成熟;薦享之禮,情達(dá)而交合;故以為通義焉。《乾》以純陽至和至剛之德,徹群陰而?合之,無往不遂,陰不能為之礙也。利者,功之遂、事之益也。

        ?

        《乾》純用其舒氣,遍萬物而無所吝者,無所不宜,物皆于此取益焉。物莫不益于所自始,《乾》利之也。貞,正也。天下唯不正則不能自守,正斯固矣,故又曰正而固也。純陽之德,變化萬有而無所偏私,因物以成物,因事以成事,無詭隨,亦無屈撓,正而固矣?!?o:p>

        ?

        《乾》是剛健至和之氣,善于變化而推蕩乎陰,通達(dá)萬物,無所不至,萬物正是通過陽氣而有開始。陰氣凝結(jié)為形質(zhì),陽氣則流行于形質(zhì)之中外,相對于陰而言,稱之為氣、神。必有陽氣之動,陰氣方能凝為形質(zhì);必有陰氣之靜,陽氣方能形成萬物。

        ?

        元、亨、利、貞是《乾》之四德,元是萬物的開始,是化生之源?,故稱之為元;有開始而遍行于萬物,剛健不已,無所不通,故稱之為亨;萬物承此陽氣,無所不宜,各得利益,故稱之為利;陽氣使萬物各有所成,各正性命,守其正而固,故稱之為貞。

        ?

        元、亨、利、貞,是一個動態(tài)的生化萬物的過程,《乾》道為萬物的開始,有始必有終,終則必有形象而能感知,所以陽本身就蘊含陰,從而使得萬物得以終成。因此便需要進(jìn)入到對《坤》的領(lǐng)會。船山說:

        ?

        “《坤》之德,元亨同于《乾》者,陽之始命以成性,陰之始性以成形,時無先后,為變化生成自無而有之初幾,而通乎萬類,會嘉美以無害悖,其德均也。陰,所以滋物而利之也,然因此而滯于形質(zhì),則攻取相役,而或成乎慘害,于是而有不正者焉。

        ?

        故其所利者牝馬之貞,不如《乾》之以神用而不息,無不利而利者皆貞也。”“陰非陽無以始,而陽藉陰之材以生萬物,形質(zhì)成而性即麗焉。相配而和,方始而即方生,《坤》之元所以與《乾》同也。……惟純乎柔,順天所始而即生之無違也。”

        ?

        陰是柔順之氣,乃相對于陽而言,陽為萬物之開始,陰順乎陽而生成萬物。陽使萬物各有其清通之性,陰使此性凝于形?!肚贰独ぁ吠写恕霸?,表明陰陽二氣不分時間先后,同時具有。

        ?

        然而陽氣清通無礙,神用不息,陰凝此陽于形,如果滯于形質(zhì),不免有攻取之患,所以陰必須要順承乎陽,以陽為主,才能不失其正。

        ?

        由此可見,陽形成萬物之性,陰形成萬物之形,時間沒有先后,功效卻各有不同,萬物有其形質(zhì)則其清通之性即附著于其中,本來不可分離,渾然一體。必須注意的是,萬物之中陰陽并非截然兩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主動而神用不息稱之為陽,陰主靜而恒凝為形質(zhì)稱之為陰。船山說:

        ?

        “陰陽二氣絪缊于宇宙,融結(jié)于萬匯,不相離,不相勝,無有陽而無陰、有陰而無陽,無有地而無天、有天而無地。故《周易》并建《乾》《坤》為諸卦之統(tǒng)宗,不孤立也。然陽有獨運之神,陰有自立之體;天入地中,地涵天化,而抑各效其功能。”

        ?

        “動靜者,陰陽交感之幾也。動者陰陽之動,靜者陰陽之靜也。其謂動屬陽、靜屬陰者,以其性之所利而用之所著者言之爾,非動之外無陽之實體,靜之外無陰之實體,因動靜而始有陰陽也。故曰“陰陽無始”,言其有在動靜之先也。

        ?

        陽輕清以健,而恒為動先,乃以動乎陰,而陰亦動。陰重濁以順,非感不動,恒處乎靜,陽即麗乎陰,則陽亦靜。靜而陰之體見焉,非無陽也;動而陽之用章焉,非無陰也。”

        ?

        依船山之意,萬物之中都具有陰陽,沒有陰陽分離之物。如人有仁愛之性屬陽,人有耳目口體屬陰,仁愛之性自然流行發(fā)用于耳目口體之中,耳目口體自然有仁愛之流行。

        ?

        陰陽不相離,卻不是說兩者完全相同,陰陽亦各有其功能,如仁愛之性不等同于耳目口體,耳目口體也不等同于仁愛之性。同時還要注意動靜這兩個概念,動靜是陰陽之動靜,陽主動而動乎陰則陰亦動,陰主靜而陽附于陰則陽亦靜。由陰陽二氣之交感,才有陰陽二氣之動靜。

        ?

        萬物皆由一陰一陽之道所生成,然而萬物亦有消亡,消亡后則歸于太虛無形之氣,于此船山說鬼神之事:

        ?

        “陰陽相感,聚而生人物者為神;合于人物之身,用久則神隨形敝,敝而不足以存,復(fù)散而合于絪缊者為鬼。神自幽而之明,成乎人之能,而固與天相通;鬼自明而返乎幽,然歷乎人之能,亦可與人相感。

        ?

        就其一幽一明者言之,則神陽也,鬼陰也,而神者陽伸而陰亦伸,鬼者陰屈而陽先屈,皆為二氣之良能?!?o:p>

        ?

        依船山之意,萬物皆有生滅變化,陰陽二氣交感聚而為萬物,稱之為神;萬物由有形有象而散入絪缊無形之氣,稱之為鬼。由鬼之幽到神之明,由神之明到鬼之幽,無有終止,只是太虛之聚散,而太虛陰陽無形之氣萬古長存。

        ?

        總而言之,由陰陽之道生成萬物,亦由陰陽之道而使萬物消散。萬物由幽至明,由明至幽,生生不息,無有終止,是為道體。領(lǐng)會了這個道體,就能明白萬物與人只是一體。

        ?

        三、領(lǐng)會道體與善待萬物

        ?

        道體就是陰陽之道,由此道而生化萬物,萬物消散而歸于太虛無形之氣,太虛無形之氣又生化萬物,周而復(fù)始,生生不息。

        ?

        然而陰陽之道并非憑空揣測得來,必須從道所化生的萬物之中去領(lǐng)會此道。人是陰陽二氣之所生,又是萬物之靈,因此必須從人倫之物中去領(lǐng)會道體,才是關(guān)鍵。

        ?

        元,在萬物為清通之神而使萬物生發(fā),在人則顯現(xiàn)為仁。父母慈愛子女,子女敬愛父母,生而知之,無不自然,稱之為仁;

        ?

        父母愛其子女,必有恰當(dāng)之節(jié)而不溺愛,稱之為禮;父母愛其子女,必因其性情而適宜,稱之為義;父母愛其子女,必就其是非對錯而明察,稱之為知。

        ?

        仁義禮知是人天然之性,不限于父母子女,擴而充之,夫婦、兄弟、朋友、君臣皆有仁義禮知之道。天道在人為仁義禮知之性,人盡此性,使之顯現(xiàn)于人倫事物之中,無有放失,稱之為盡人道。船山說:

        ?

        “物皆有本,事皆有始,所謂元也?!兑住分栽叨嘁樱儭肚分?,以太和清剛之氣,動而不息,無大不屆,無小不察,入乎地中,出乎地上,發(fā)起生化之理,肇乎形,成乎性,以興起有為而見乎德;則凡物之本、事之始,皆此以倡先而用,故其大莫與倫也。

        ?

        木、火、水、金,川融、山結(jié),靈、蠢、動、植,皆天至健之氣以為資而肇始。乃至人所成能,信、義、智、勇、禮、樂、刑、政,以成典物者,皆純《乾》之德;命人為性,自然不賭不聞之中,發(fā)為惻悱不容已之幾,已造群動而見德,亦莫非此元為之資。

        ?

        在天謂之元,在人謂之仁。天無心,不可謂之仁;人繼天,不可謂之元;其實一也。故曰元即仁也,天人之謂也。”

        ?

        “嘗推論之:元在人而為仁,然而人心之動,善惡之幾,皆由乎初念,豈元之定為仁哉!謂人之仁即元者,謂《乾》之元也。自然之動,不雜乎物欲,至剛也;足以興四端萬善而不傷于物者,至和也;此乃體《乾》以為初心者也。

        ?

        夫人無忌于羞惡,不辨于是非,不勤于恭敬,乃至殘忍刻薄而喪其惻隱,皆由于惰窳不振起之情,因仍私利之便,而與陰柔重濁之物欲相暱而安;是以隨物意移,不能自強而施強于物,故雖躁動煩勞,無須臾之靜,而心之偷惰,聽役于小體以懷安者,弱莫甚焉。

        ?

        唯其違乎《乾》之德,是以一念之初起,即陷于非僻而成乎不仁。唯以《乾》為元而不雜以陰柔,行乎其所不容已,惻然一動之心,強行而不息,與天通理,則仁于此顯焉?!?o:p>

        ?

        依船山之意,《乾》元生化萬物,為萬物之始,元在人即為仁,發(fā)為惻隱不忍人之心,信、義、智、勇、禮、樂、刑、政皆本此仁而有。

        ?

        此仁由道而生,不假人為,故可說元即是仁,然而人有知覺運動之心而天無此心,人繼承乾道而有此仁,故不可說元即是仁。

        ?

        道只是無心而生化萬物,廣大無垠,沒有偏私,人正當(dāng)繼承此道,不被物欲所惑,自強不息,令此初心之仁不放失,則是盡性盡人道,與《乾》元通為一體而與天道相合。

        ?

        人生而有此仁,是《乾》元之顯現(xiàn),“故曰元即仁也,天人之謂也”;人有耳目口體之物欲,必須以此《乾》元之仁為本而有存仁遏欲之修身,故不可不有盡人道之事。

        ?

        《乾》道化生萬物,生生不息,故說天道廣大;人繼承天道而有仁義禮智之性,修身而發(fā)為事功,自強不息,令此性不失,故說人道精微而與天道相合。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而能裁成萬物,正在有此性而盡此性,知性即知天,禽獸草木則無有此性。

        ?

        有《乾》必有《坤》,人有此性則必有此形,人應(yīng)當(dāng)如何領(lǐng)會在人之《坤》?船山說:《乾》之龍德,圣人之德;《坤》之利貞,君子希圣之行也。剛以自強,順以應(yīng)物?!独ぁ氛?,攸行之道也。

        ?

        君子之有所往,以陰柔為先,則欲勝理、物喪志而“迷”;以陰柔為后,得陽剛為主而從之,則合義而利。君子體《坤》之德,順以受物,合天下之智愚貴賤,皆順其性而成之,不以己之所能責(zé)人之不逮,仁禮存心,而不憂橫逆之至,物無不載也。

        ?

        陰順承陽凝此性于形,人有此形則有耳目口體之物欲,人順承仁義禮智之性而節(jié)制此物欲,則物欲各得其正;若以物欲為主,則人性淪喪,因而必須以陽剛為主而陰柔從之,物欲才得其正位。

        ?

        人應(yīng)當(dāng)效法《乾》德之剛健,自強不息,令仁義禮智之性,擴而充之,發(fā)揚光大;又應(yīng)當(dāng)效法《坤》德之柔順,厚德載物,不嚴(yán)苛于人,內(nèi)圣外王之道即由此而得以明之。

        ?

        《乾》德在人即為仁義禮智之性,《坤》德在人為順承乎性而節(jié)制耳目口體之欲。君子由此而行之,則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之道,各得其正,這是從人倫事物中盡人道而合于天道。

        ?

        人為萬物之靈,人體會道體,首先應(yīng)當(dāng)從人倫事物中體會道體,若舍人倫之物而專門于日月星辰草木禽獸中窮究道體,正是舍本逐末。

        ?

        人為萬物之靈,然而天地萬物亦是道體所生,與人原本一體,人應(yīng)當(dāng)如何看待萬物與人的關(guān)系,進(jìn)而恰當(dāng)?shù)奶幚砼c萬物的關(guān)系,是擺在人面前的緊要問題。

        ?

        人有耳目口體之欲,必須從自然界中獲取資源,以滿足人類的衣食住行,夫婦、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道,亦必須從衣食住行當(dāng)中體現(xiàn)出來。船山說:

        ?

        “動物皆出地上,而受五行未成形之氣以生。氣之往來在呼吸,自稚至壯,呼吸盛而日聚,自壯至老,呼吸衰而日散。形以神而成,故各含其性。”

        ?

        “植物根于地中,而受五行已成形之氣以長。陽降而陰升,則聚而榮;陽升而陰降,則散而槁。以形而受氣,故但有質(zhì)而無性?!薄叭苏邉游铮锰熘钚阏咭?,其體愈靈,其用愈廣?!?o:p>

        ?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為人言而物在其中,則統(tǒng)人物而言之可也。又曰率性之謂道,則專乎人而不兼乎物矣。物不可謂無性,而不可謂有道,道者人物之辨,所謂人之所以異于禽獸也。

        ?

        故孟子曰人無有不善,專乎人而言之,善而后謂之道;泛言性,則犬之性,牛之性,其不相類者久矣。盡物之性者,盡物之理而已?!ぁぁぁぁぁで莴F,無道也;草木,無性者也;唯命,則天無心無擇之良能,因才而篤,物得與人而共者也。

        ?

        張子推本神化,統(tǒng)動植于人而謂萬物之一源,切指人性,而謂盡性者不以天能為能,同歸殊途,兩盡其義,乃此篇之要旨?!?o:p>

        ?

        植物有質(zhì)而無性,禽獸有知覺運動之性而無仁義禮智之性,人有此形又有仁義禮智之性,所以說人為萬物之靈。

        ?

        從根源來說,人與萬物都是陰陽二氣所生,所以說萬物一體,然而道所生之物各有不同,唯有人得其精華,繼承陰陽而有仁義禮知之性,所以應(yīng)當(dāng)以人為宗而統(tǒng)率萬物。

        ?

        “盡物之性者,盡物之理而已”,物沒有仁義禮智之性,但物由陰陽二氣所生,自有其條理。盡物之理,一方面是由萬物的興盛消散去體會乾坤道體的生生之德,另一方面是從自然物獲取生存所需,用以滿足衣食住行,完成人倫之道。

        ?

        那么人應(yīng)當(dāng)如何利用和對待禽獸草木呢?船山說:

        ?

        “植物之于人,其視動物之親疏,此當(dāng)人心所自喻,不容欺者。故圣人之于動物,或施以帷蓋之恩,而其殺之也必有故,且遠(yuǎn)庖廚以全恩。

        ?

        若于植物,則雖為之厲禁,不過蕃息之以備國用,而薪蒸之,斲消之,芟柞之,蕰火之,君子雖親履其側(cè)而不以動其惻怛,安得以一類類之耶。

        ?

        ······蓋性同者與達(dá)其性,故于人必敦其教;情同者與達(dá)其情,故于動物則重其死。植物之性,情漠然不與人合朕,則唯才之可用,用其才而已?!?o:p>

        ?

        禽獸與人同有喜怒哀樂之情,所以人應(yīng)當(dāng)重視禽獸之生殺,不應(yīng)該隨便亂殺禽獸;草木沒有喜怒哀樂之情,人用草木之才并非濫用,必須節(jié)制有度,因此需要有“厲禁”與“蕃息”;

        ?

        人與人之間,則共同擁有天生的仁義禮智之性,圣人運用教化只是使眾人通達(dá)明了其本然之性而已。由此可見,人不但要在人倫事物當(dāng)中完成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之道,擴而充之,人也應(yīng)該愛天地萬物,不隨便毀傷控制殺害自然界的萬事萬物。

        ?

        雖然人類的衣食住行,需要從自然物之中獲取資源,但是必須要有節(jié)制和限度。人之所以要善待自然物,一方面是因為萬物與人都是陰陽二氣之所生,本源相同,所以應(yīng)當(dāng)愛物;

        ?

        另一方面人有仁義禮智之性,又有喜怒哀樂之情與視聽言動之才,君子應(yīng)當(dāng)以仁義禮智之性去指導(dǎo)節(jié)制情、才,而沒有節(jié)制的控制宰殺自然界之物,去盲動的追求物質(zhì)財富的滿足,正是以情欲為主而不聽從人性的節(jié)制,不僅傷害自然界的完整性,同時也在傷害人本身真實的生存。

        ?

        四、制器尚象與現(xiàn)代技術(shù)

        ?

        眾所周知,現(xiàn)代技術(shù)已經(jīng)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對自然界之物,技術(shù)的思維與態(tài)度逐漸取得了主導(dǎo)的地位。什么是技術(shù)?一方面,技術(shù)是一種合乎目的之手段;另一方面,技術(shù)是人的行為。

        ?

        技術(shù)表面上看是一種工具性和中性的東西,然而如果沒有的目的,技術(shù)又是什么呢。技術(shù)本身就是一種目的,例如人需要有一所房子(目的),因此利用斧頭等工具上山伐木(手段),如果沒有建造房子的目的,拿著斧頭伐木就喪失了作為建造房屋的技術(shù)特性了。

        ?

        海德格爾按照“四因說”的解讀方式,說技術(shù)之本質(zhì)并不是一種工具性的東西,而是由“四因”所招致的一種解蔽方式,即真理的展現(xiàn)?,F(xiàn)代技術(shù)依然是這樣一種解蔽方式,然而古代技術(shù)與現(xiàn)代技術(shù)卻又巨大的不同。海德格爾說:

        ?

        “在現(xiàn)代技術(shù)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乃是一種促逼,這種促逼向自然提出蠻橫要求,要求自然本身提供本身能夠被開采和貯藏的能量,但這豈不也是古代的風(fēng)車所為的么?非也。風(fēng)車的翼子的確在風(fēng)中轉(zhuǎn)動,它們直接地聽任風(fēng)的吹拂。

        ?

        可是,風(fēng)車并沒有為貯藏能量而開發(fā)出風(fēng)流的能量。與之相反,某個地帶被促逼入對煤炭和礦石的開采之中,這個地帶于是便揭示自身為煤炭區(qū)、礦產(chǎn)基地。農(nóng)民從前耕作的田野則是另一個樣子;那時候,‘耕作’還意味著:關(guān)心和照料。

        ?

        農(nóng)民的所作所為并不是促逼耕地。在播種時,它把種子交給生長之力,并且守護(hù)著種子的發(fā)育。而現(xiàn)在,就連田地的耕作也已經(jīng)淪于一種完全不同的擺置著自然的訂造的漩渦之中了。它在促逼意義上擺置著自然。

        ?

        于是,耕作農(nóng)業(yè)成了機械化的食物工業(yè)??諝鉃榱说系某霎a(chǎn)而被擺置,土地為著礦石而被擺置,礦石為著鈾之類的材料而被擺置,鈾為著原子能而被擺置,而原子能則可以為毀滅或者和平利用的目的而被釋放出來。”

        ?

        現(xiàn)代技術(shù)把自己呈現(xiàn)為一種真理,一切的自然物被擺置在人面前,成為一種財富、能源的貯藏地與開采物,人成了控制萬物的主宰,萬物對人之顯現(xiàn)為一種持存物,一種有待開采與攫取的持存物。沒有萬物與人同體的領(lǐng)會,沒有節(jié)制欲望的本原性要求。

        ?

        一朵花只有成為有待出賣的商品才被培育,一朵花只有被買賣才有意義。然而,花的綻放本身就是一種陰陽道體的展現(xiàn),有其獨立的意義,然而這一切都在現(xiàn)代技術(shù)的促逼下變得隱晦不明。

        ?

        表面上看,這只是自然物之中的道被遮蔽,實際上這正是人身上的仁義禮知之性的遮蔽與不見天日。

        ?

        人與萬物同體,自然生發(fā),不假人為。人為萬物之靈,能全體呈現(xiàn)道體,“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人與萬物有其差異,然而同中有異,異中見同,秩序井然而渾然一體。

        ?

        現(xiàn)代技術(shù)的弊端正是在于以情主宰仁義之性,因而自然界對人只顯現(xiàn)為征服對象。

        ?

        因此需要觀照船山對“制器尚象”的領(lǐng)會,從而幫助現(xiàn)代人解除現(xiàn)代技術(shù)的困境,回到本真的自我?!兑讉?系辭上》:“《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o:p>

        ?

        船山解釋說:“‘圣人之道’,圣人通志成物,而示天下以共由者也?!小?,謂所宜崇奉以為法也?!浴?,講習(xí)討論,以究理之得失?!o’,其立言之義也?!畡印^行也?!儭?,以卦體言,則陰陽之往來消長;以爻象言,則發(fā)動之時位也。

        ?

        ‘制器尚象’,非徒上古之圣作為然,凡天下后世所制之器,亦皆暗合于陰陽剛?cè)?、虛實錯綜之象;其不合于象者,雖一時之俗尚,必不利于用而速弊,人特未之察耳。”

        ?

        制作器物是為了滿足人的衣食住行,自然也是技術(shù)。然而制作器物必須效法卦象,《周易》有六十四卦因而有六十四象。卦象應(yīng)當(dāng)如何領(lǐng)會?制作器物又是效法什么樣的卦象?這需要了解另一段言辭?!兑捉?jīng)?系辭傳下》曰:

        ?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

        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yuǎn)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yuǎn),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

        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fēng)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sh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o:p>

        ?

        這段引文告訴我們,八卦的形成是由對天地人物的觀察與領(lǐng)會而來,是對天道與人道的高度概括與總結(jié)?!吨芤住肥恰肚贰独ぁ范圆⒔ǎ溆嗔越杂伞肚贰独ぁ穬韶藻e綜變化而成。

        ?

        《乾》《坤》用來表明萬物的生成本源,同時也用來表明仁義禮智之性是人道的本源。上述引文之中,人類制作器物所崇尚效法的象共有十三個卦象。

        ?

        “作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是取法《離》卦之象,需要注意的是,人制作網(wǎng)罟并非是先有《離》卦然后才能制作網(wǎng)罟這樣的器物,而是說要效法制作網(wǎng)罟的原理,即陰陽奇偶錯綜的道理。

        ?

        《離》卦之象并不局限于象征網(wǎng)罟,也可以象征火、目。而效法《乾》《坤》之卦象去制作衣裳,不僅僅以衣裳效法《乾》上《坤》下之象,更是效法《乾》《坤》之德,使萬民順其仁義禮智之性而節(jié)制其嗜欲,而達(dá)成天下大治。

        ?

        綜而言之,《乾》《坤》兩卦生成六十四卦,而每一卦都有六陽六陰之爻就是證明;每一卦有六爻,自內(nèi)而外代表著地道人道天道。地道是剛?cè)幔说朗侨柿x,天道是陰陽,制作器物本身就是人的行動,所以必須效法仁義之性,同時也必須效法陰陽剛?cè)帷?o:p>

        ?

        所以人制作器物自然要以仁義之性為本而節(jié)制其物欲,不把自然界之物看成控制的對象,而是看成對道體的領(lǐng)會。

        ?

        中國傳統(tǒng)所制造的器物,一方面具有實用的功能,另一方面表明了對道的體會,如天壇和地壇所采用的天圓地方式的外形,正是取法了天地之道,以表明對萬物一體的深刻領(lǐng)悟。

        ?

        現(xiàn)代都市所建造的沖天高樓,擠占著天空,壓迫著大地,奇形怪狀的任意,正是現(xiàn)代技術(shù)的典型腳注。古人如何從“制器尚象”中領(lǐng)會人與宇宙的和諧?在這里有必要引用一段關(guān)于古琴的描述:

        ?

        “古琴,被譽為中國民族樂器之王,兩三千年來,幾乎無任何改變地被傳承下來。古琴的構(gòu)造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制器尚象’的設(shè)計觀念。琴體上圓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zhǔn)六合,其構(gòu)造像一個宇宙空間。

        ?

        琴體似人型,有‘琴額’、‘琴肩’、‘琴腰’,其它構(gòu)件分別據(jù)其形象命名有‘龍須’、‘龍舌’、‘龍池’、‘鳳沼’、‘鳧掌’、‘雁足’、‘岳山’、‘承露’等。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365天。

        ?

        琴面有十三個徽位象征十二個月另加一個閏月。古琴的構(gòu)造、尺度、形態(tài)、命名無不取‘象’天地萬物,象征著古琴集天地之精華,萬物之靈秀高雅音樂的天籟之音,賦予了古琴豐富的思想文化內(nèi)涵?!?o:p>

        ?

        古琴取象于天地人,雖然是人制造的器物,卻能夠融真善美于一身,這正是源于對道的全體性領(lǐng)會。

        ?

        五、結(jié)語

        ?

        總之,王船山秉承“天人合一”的觀念,一方面認(rèn)為人與萬物皆由道體所生,故人應(yīng)當(dāng)愛天地萬物;另一方面人為萬物之靈,萬物各自有別,不可等量齊觀,故人應(yīng)當(dāng)愛有差等。

        ?

        因此,人在面對自然界萬物之時,一方面要愛萬物,另一方面要積極的“制器尚象”以改造自然界。這兩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影響,缺一不可;正是這種宇宙觀、道德觀的影響,才使人與萬物處于一種和諧的關(guān)系當(dāng)中。

        ?

        這種關(guān)系,是古人對道的領(lǐng)會,是真理的生動顯現(xiàn),正好可以扭轉(zhuǎn)現(xiàn)代技術(shù)所帶來的種種問題?,F(xiàn)代技術(shù)喪失了對仁義禮智之性的領(lǐng)會,因而也就喪失了對道的整全性把握。

        ?

        不知道節(jié)制物欲,于是萬物變成了能源與財富的貯藏地。希望現(xiàn)代人能擺脫對現(xiàn)代技術(shù)的信仰,借助船山對“物”的理解,返回到對天地之大美的領(lǐng)會。

        ?

        ?

        ?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