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鉤】蘇東坡的“高考作文”

        欄目:鉤沉考據
        發(fā)布時間:2020-07-08 18:14:08
        標簽:蘇東坡、高考作文

        【吳鉤】蘇東坡的“高考作文”

        作者:吳鉤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原載于 “我們都愛宋朝”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五月十七日辛亥

                  耶穌2020年7月7日

         

         

         

        宋仁宗皇祐二年正月,萬物生發(fā)的初春時節(jié),仁宗任命翰林學士歐陽修為權知貢舉,翰林學士王珪、龍圖閣直學士梅摯、知制誥韓絳、集賢殿修撰范鎮(zhèn)并權同知貢舉,館閣??泵穲虺紴辄c檢試卷官,主持當年的科舉禮部試(省試)。

         

        這是值得寫入中國千年科舉歷史的一屆考試,從這屆考試開始,流行于仁宗朝歷年科場的“太學體”文風終于被歐陽修淘汰掉。

         

        “太學體”是慶歷四年(1046)朝廷創(chuàng)建太學之后風行一時的科場詞賦、策論文體,其特點宋人多有總結:“務為險怪之語”,“求深者或至于迂,務奇者怪癖而不可讀”,“以新奇相尚,文體大壞”,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講人話,有如時下某些學者以艱澀、怪譎文風寫出來的所謂學術論文。

         

        “太學體”的興起與國子監(jiān)直講石介的倡導有密切關系,石介看不慣仁宗朝初期流行的華麗文體,在太學講課時,便有意識引導太學生寫文章時使用冷峻、佶屈的文辭,“因其所好尚,而遂成風”。

         

        歐陽修崇尚平實、說人話的古文,很不喜歡“太學體”,所以,借著擔任嘉祐二年貢舉主考官的機會,對“太學體”文風“痛加裁抑”,評卷時候,但凡用“太學體”寫的詞賦、策論,都給予極低的評分,將擅長寫“太學體”文章的考生“黜之幾盡”。到了放榜時,人們發(fā)現(xiàn)“時所推譽,皆不在選”,那些“太學體”文章寫得得心應手、大家都以為必高中無疑的太學生,幾乎都落榜。

         

        落榜的太學生非常憤怒,等歐陽修上朝時,將他圍堵在路上,“群聚詆斥之”,開道的街司邏吏都無法制止。不知哪一個考生還寫了一篇《祭歐陽修文》,投入歐陽修家中,由于是匿名文章,官府也無從追究責任。

         

        在策論答卷中,有一篇文風與“太學體”大異其趣的論文《刑賞忠厚之至論》,引起了點檢試卷官梅堯臣的注意,梅堯臣負責第一輪閱卷,對考生答卷作出初步的篩選,然后將入圍的答卷交給其他考官作第二輪閱卷。梅堯臣十分贊賞這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便把文章推薦給主考官歐陽修。

         

        《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點,如果翻譯成現(xiàn)代話語,大約就是“論疑罪從無”。文中提到一個典故:“《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zhí)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文章的辭章、立意都讓歐陽修拍案叫絕,只是歐陽修對文中“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的說法,卻不知出自何典,問梅堯臣:“此出何書?”梅堯臣說:“何須出處。”

         

        歐陽修以為自己一時想不起出處而已,有意將這篇文章列為第一等。不過,歐陽修又有點懷疑此文可能出自門人曾鞏之手筆,若將門人文章評為第一,難免有瓜田李下之嫌。歐陽修考慮再三,將那篇論文列為第二名。

         

        乃至拆封放榜,歐陽修才知道《刑賞忠厚之至論》的作者并不是曾鞏,而是一位來自四川眉州的年輕舉子,叫做蘇軾,虛齡二十二歲。歐陽修對梅堯臣說:“此郎必有所據,更恨吾輩不能記耳?!狈虐裰?,高中的考生照例要入謝主考官。入謝時,歐陽修便問蘇軾:“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此見何書?”蘇軾說:“事在《三國志》、《孔融傳注》。”

         

        歐陽修回去翻閱這部書,卻一無所得。他日,又問蘇軾。蘇軾說:“曹操滅袁紹,以袁熙妻賜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袤@問何經見,融曰:‘以今日之事觀之,意其如此。’堯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睂μK軾的杜撰典故及解釋,歐陽修嘆服:“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o:p>

         

         

         

        蘇軾參加的嘉祐二年進士科禮部試,一共考四場:第一場試詩賦,第二場試論,第三場試策,第四場試經義。試詩賦即考生根據給定的題目與韻腳現(xiàn)場創(chuàng)作若干首詩賦;試論類似于命題作文,按題目寫一篇短論;試策,即出題者就時務提出若干具體問題,讓考生發(fā)表見解;試經義則是出題者從儒家經書中截取一句話,請考生闡述其蘊含的義理。

         

        蘇軾在第一場考試中,所作詩賦被評不合格;第二場試論得第二(《刑賞忠厚之至論》即應試的短論),第三場試策成績未詳,第四場試經義得第一。綜合四場成績,順利登科,獲得進入殿試的資格。如果不是那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得到歐陽修與梅堯臣的賞識,蘇軾很可能會在嘉祐二年落第。如果落第,他的人生命運又將改寫。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