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潘富恩 著《潘富恩自選集》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1-04-16 18:28:01
        標簽:《潘富恩自選集》、潘富恩

        潘富恩 著《潘富恩自選集》出版

         

         

         

        書名:《潘富恩自選集》

        作者:潘富恩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1年3月1日

         

        作者簡介

         

         

         

        潘富恩,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1933年生,浙江溫州人。曾任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哲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

         

        內容簡介

         

        《潘富恩自選集》所收的論文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潘富恩教授40多年來在中國哲學研究中發(fā)表的眾多論文里的精粹之作。該書收入三十四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中國哲學命題與學派研究、中國若干哲學家的專題研究、學術爭鳴與學術評論。注重宋明理學的研究,是該書一大特色。34篇論文中,關于宋明理學的就有23篇,遍涉理學的各個主要部分。既有宏觀的學派研究,如《洛學與末代文化》、《洛學及其實學思想》等,又有微觀的范疇、概念和命題的探討,如《論格物致知》、《論天理與人欲》等。對學術風氣有自然的意識,注重研究方法的探討,是該書的一大特色。

         

        目錄

         

         

         

        《培養(yǎng)出二十五位博士的導師潘富恩》

         

        本文選自2002年第10期《人物》雜志刊登文章《培養(yǎng)出二十五位博士的導師潘富》,考慮到篇幅有所刪減

         

        一、國學與哲學

         

        潘富恩今年70歲(2002年時),出生于浙江省溫州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潘富恩自幼生長在農村,對舊社會農民的貧苦生活和受欺壓的境遇耳聞目睹。母親總是想要潘富恩通過讀書求有較好的前途。

         

        中學時代開始,潘富恩進城就讀教會學校——浙南三育學校。在校喜歡閱讀文藝作品。讀到高中二年級時,溫州解放。1950年初,轉學往南京中華三育學校繼續(xù)讀高中,這時該校有一位年已75歲的老教師,原是文史界知名的老前輩顧實先生,親授以《說文解字》,《昭明文選》。他對潘富恩說:“文選爛,秀才半”。所以在這段時間里,潘富恩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

         

        高中畢業(yè)回上海姐姐家,統(tǒng)一高考時間已過,于是潘富恩考入上海學院中文系,讀了一年。1952年院系調整,按專業(yè)潘富恩等并入復旦大學中文系。當時復旦大學中文系有十大教授,郭紹虞先生為系主任,有劉大杰、陳子展、朱東潤、吳文祺、趙景深、蔣天樞、張世祿、王蘧常、方令孺等,中文系的教師陣容非常強大,學生們學習很認真。全班三十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學業(yè)上的發(fā)展方向,有的鉆研美學、文藝理論,有的埋頭中國古典文學,有的搞現(xiàn)代文學或搞語言學,大家各從所好。安排的課時甚少,一周總共不過十八課時,潘富恩對先秦諸子感興趣,閱讀《墨子間詁》后,寫了《墨子散論》,這是他的習作。潘富恩撰寫的本科畢業(yè)論文是《論漢代的樂府詩》。起初分配在中文系中國古典文學教研室,后改調為學校政治課的哲學助教。于是跟著哲學課的主講教師,做教學輔助工作,同時旁聽蘇聯(lián)哲學專家柯斯切夫的課,認真學習馬列哲學的原著,以彌補往日哲學知識的貧乏。

         

        1956年復旦大學籌建哲學系,并開始招第一屆學生,潘富恩作為哲學系的教師被派赴北京大學進修中國哲學史。當時北京大學哲學系是1952年院系調整后的全國惟一設哲學系的大學。那時,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院校正籌建哲學系,師資缺乏,所以就派人到北大進修,欲“借雞生蛋”。當時的北大哲學系僅中國哲學史教研室就有多位知名教授,馮友蘭是室主任,張岱年為副主任,此外有朱謙之、周輔成及研究中國美學的宗白華、馬采等;副教授任繼愈,講師朱伯昆。潘富恩被指定由張岱年教授指導。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在張先生的指導下,潘富恩進一步懂得了為人治學的道理,張先生是潘富恩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啟蒙導師。在北大進修期間,選聽了各名家的專題課:馮友蘭講《孟子》,梁啟雄講《荀子》,朱謙之講陽明學,容肇祖講戴震,此外還有侯外廬、胡繩、艾思奇等人的哲學講座,這使潘富恩眼界大開。1957年春天,在北大未名湖旁的臨湖軒,召開了一次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研討會,馮友蘭的“抽象繼承法”便是這個時候提出來的。會上爭議激烈,潘富恩參加了這個會,增加了見識。在岱年先生的指導下,潘富恩在1957年3月12日的《光明日報》發(fā)表了他的中哲史處女作《葉適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二、育“洋學生”

         

        1959年夏,潘富恩被調回復旦大學哲學系,協(xié)助嚴北溟教授主講中國哲學史,他幫嚴教授上輔導課,并為學生上斷代中哲史課。這時,有個名叫季塔連科的蘇聯(lián)留學生,領導上指派潘富恩擔任他的中國哲學史輔導教師。根據(jù)季塔連科的要求,每星期上四次課,每次足足12個小時,給他講中國哲學原著,潘富恩一字一句地講,他就認真地一字一句地譯記。季塔連科非??炭嘤霉?,因日以繼夜地學古漢語,竟有一段時間弄得耳朵發(fā)聾,后來他說話也常常“之乎者也”起來了。他畢業(yè)論文選定以《墨子思想研究》為題,潘富恩根據(jù)孫詒讓《墨子間詁》講解。潘富恩整整花了二年半的時間輔導他,直至他的《墨子思想研究》論文答辯結束歸國為止,潘富恩才算完成了任務。

         

        時隔20年后的1980年,學校外辦通知潘富恩,季塔連科作為蘇聯(lián)外交部的高級顧問,隨團在北京談判兩國關系正?;瘑栴},借此機會他個人要求來復旦看望老師——胡曲園和潘富恩。當時中蘇關系稍有解凍,但潘富恩還是有一定顧忌。安排見面的那天上午,季塔連科熱情地與潘富恩擁抱后,說了一句:“我以為你們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一直擔心著……”后來才知道季塔連科擔任蘇聯(lián)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全蘇蘇中友協(xié)第一副主席。20年前,他的《墨子思想研究》第一版就印了5萬冊,因此獲副博士學位,又得到科學博士學位。潘富恩1959年從“下放”地回到復旦任教,課余時間寫論朱熹、陸九淵思想異同的文章。

         

        1980年高校正式恢復職稱評定,潘富恩被評為副教授。這時從日本國來了一位助教授(即副教授)到復旦大學當高級進修生,名叫深澤助雄,他是搞印歐比較哲學的,到復旦大學主要研究專題是宋明理學,校領導指定潘富恩當指導教師。潘富恩竭盡全力將自己二十多年研究宋明理學的心得體會毫無保留地傳授。深澤非常謙虛好學,兩人共同切磋,興之所至,深夜不散。潘富恩帶著他到杭州等地參加學術會議,特地介紹他到北京拜見國學大師張岱年和張立文先生。在潘富恩的精心指導下,深澤用中文撰寫了二篇有關宋學與印歐哲學的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一篇是《日本近代研究宋學的概況》,1981年發(fā)表于《浙江學刊》,另一篇是《宋學與印歐哲學的比較》在《中國哲學史研究》發(fā)表后,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深澤學成回國前夕,為了表示師生之情,竟然向潘富恩行了三次叩拜禮,一時間使潘富恩不知所措,此事在復旦大學傳為佳話。深澤歸國后不久升任教授,并成為推進日中友好和促進兩國文化交流的熱心人。1985年,潘富恩赴日本筑波參加國際退溪學大會。深澤聞訊,專門從北海道千里迢迢趕往東京機場迎接,且用重金聘人代課,騰出時間一連幾天陪同中國導師潘富恩,這種師生情誼引起與會各國同行的感慨和羨慕。

         

        繼深澤助雄之后,潘富恩陸續(xù)指導了不少前來復旦大學深造的外國高級進修生。比利時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碩士尼古拉·司湯達,漢名為鐘鳴旦,他來復旦是為了撰寫博士論文,研究的課程是明清之際西學東漸的問題。潘富恩主要給他講程朱陸王的理學與心學,除講課外,還帶他去廈門、泉州、福州等地考察,這個比利時學生收獲甚豐,完成了長達50多萬字的論文《明末天主教儒者楊廷筠》,獲得博士學位,其論文用英文、中文兩種文字出版。1993年,潘富恩與北大的陳來教授等學者住在臺北圓山飯店,參加“兩岸文化思想與社會發(fā)展研討會”。會議期間,臺北的《民生報》對大陸學者的學術報告作了詳細報道。一天晚上,飯店經(jīng)理告訴潘教授,有個外國神甫來找他。在這個陌生之地素無熟人,潘富恩頗感納悶。一見面,原來是80年代初他指導的比利時高級進修生鐘鳴旦。鐘鳴旦在復旦學成歸國已經(jīng)10年,先后獲哲學博士、神學博士,在巴黎大學神學院、臺灣輔仁大學神學院任教。這時他恰在輔仁大學,從報上得知潘富恩來臺,特來相見,師生見面,彼此甚為高興。尼古拉·司湯達現(xiàn)任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主任。此外,應該提及的還有德國的翟開林(漢名),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國古代時空觀,在潘教授指導下,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德國知名的漢學家。

         

        上世紀80年代初,潘富恩教學任務較多的是指導外國高級進修生和國內的進修教師或外國訪問學者,國內的研究生來自昆明、廈門、廣州、寧夏、拉薩、烏魯木齊、重慶等地的高校,其中有回、彝、維吾爾族的教師。這些當年來潘富恩處進修的學生,大多數(shù)人早已是教授,有的人已經(jīng)退休或將近退休。

         

        三、學術研究與學生導向

         

        1980年以來,潘富恩發(fā)表的有影響的論文就有百余篇。同時,除了與施昌東合作完成25萬字《中國哲學論稿》;撰寫《中國古代兩種認識論的對立》一書外,復旦大學還出版了他的專著《中國古代認識史略》,這本著作論述了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認識論對立發(fā)展的歷史,評析了先秦至清代近40名有影響的哲學家以及他們所屬的學派,從中引出古代理論思維發(fā)展的經(jīng)驗教訓,對于學習和了解我國古代認識論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主要內容具有啟迪和輔導作用。

         

        潘富恩長期以來,醞釀著如何探討南宋浙東學派的問題。以往學界對于葉適、陳亮注意較多,而對浙東學派中另一代表人物呂東萊(祖謙)則研究不夠。實際上呂東萊是調和朱陸而又吸取永嘉“經(jīng)世致用”的事功之學,其兼收并蓄的“雜博”思想特點,正是南宋學術思潮的反映。于是潘富恩發(fā)表了15萬字的《呂祖謙思想初探》,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對呂祖謙思想作了較全面的探討,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這方面的著作,填補了中哲史研究領域的空白。1985年,潘富恩晉升為教授,擔任復旦大學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被推選為系學術委員會主任,負責系里教師評定職稱工作。這是個敏感的事情,也最容易得罪人,但潘富恩主持公道,受到大家的信任,所以連任至今。多年來,他先后開設了中國哲學史、先秦哲學、中國古代辯證法史、中國古代認識論史、宋明理學、程朱思想專題研究等課程,分別給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講授。但內容上分不同層次,方法上則根據(jù)講授對象有所不同。他講課循序漸進,注重典籍史料的疏解考證等基本功的訓練。自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他為博士生導師以來,主要工作是指導博士生。從1990年至1998年,潘富恩教授指導的弟子中有17人獲得博士學位,他們的博士論文大都已出版。他說:“我的每個學生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時,都會使我興奮不已,作為一名教師,為此感到欣慰!”

         

        1985年以來,潘富恩教授科研成果甚多。首先是集中精力參加編寫三部辭書和撰寫一部專著。第一部是《哲學大辭典·中國哲學史卷》,嚴北溟為主編,潘富恩任副主編,負責撰寫宋元明清部分條目;第二部是《中國思想家傳記匯詮》,王蘧常任主編,潘富恩為副主編之一,負責編寫宋明部分傳記的詮釋;第三部是《中國哲學三百題》,是與夏乃儒、祝瑞開、丁楨彥共同主編的。此書以問答形式,解答中國哲學史上學派事件、人物思想、概念命題、典籍名篇,深受讀者的歡迎,幾次再版。他完成了37萬字的專著《程顥程頤理學思想研究》,不因循守舊,提出二程屬于歷史上重視變革的政治思想家的觀點,在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認為此書“在國內尚無系統(tǒng)研究二程專著情況下,填補了空白”。香港中文大學王煜教授專門為此書寫的書評中做了這樣的評價,“對二程本身的鉆研,以潘著最全面和精詳”。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發(fā)展,他經(jīng)常參加文化交流活動。198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北大等高校組成代表團到日本筑波大學參加國際退溪學大會,潘富恩作為代表團成員向會議提交了論文。此后,他多次參加“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孔子誕辰254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大型學術研討會。

         

        潘富恩從蘇聯(lián)訪問回國后,作為哲學卷的主編,參加由周谷城掛帥的《中國學術名著提要》的編纂,擔任這部叢書哲學卷的主編,此書于1992年問世后,再版多次,成為攻讀中國哲學專業(yè)博士生的必備參考書。

         

        1990年初,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主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潘富恩被確定為《呂祖謙評傳》的撰稿人。此書32萬字,三易其稿,于1992年1月出版。出版后評論家認為《呂祖謙評傳》成功之處在于:“一,旁參廣究,正本尋源;二,置于社會思潮的廣闊視野之下;三,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四,看似平淡,讀之邃博,代表了目前國內呂祖謙研究的最高水平?!逼浜?,他作為主要撰稿人之一的《哲學大辭典》歷時十年,終于出版,并獲全國圖書一等獎。1996年,潘富恩又有兩部專著出版,共計39萬字,一是《范縝評傳》,二是《程顥程頤評傳》,其中后者獲第八屆全國圖書“金鑰匙”一等獎。他認為范縝“神滅論”和程顥、程頤思想的產(chǎn)生與當時相對自由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有著重要關系。潘富恩教授中國哲學史的教材雖然很多,但不少教材在內容上大同小異,質量一般,于是想到將中國哲學史原著史料和理論分析結合在一起,使學生能有更多機會接觸各歷史時期有代表性思想家的原著,來增強閱讀古典哲學原著和理論分析的能力。為此,他牽頭與教研室?guī)熒餐帉憽吨袊軐W史論詮》一書,該書精選有關哲學家代表性史料并加以詳細詮釋和評論,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全書80余萬字,已列入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的出版計劃。

         

        四、品格與教育理念

         

        1993年“國學熱”悄然興起,復旦大學以哲學系為主,向全校推出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精華論壇講座,潘富恩是主要策劃者和演講者之一。論壇的主旨是向大學生宣講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做人之道”,這個“論壇”有力地推動了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上海地區(qū),潘富恩作為50年代開始從事中國哲學史教學的教授,在同行中是比較早的一個。但他有自知之明,他坦言:“我的學術成就有限,可我講究為人之道,看重學術道德和氣節(jié),鄙視那種妄自標榜的文人惡習。我一生最敬佩的是張岱年先生,他的道德風范和學問是我們的楷模,我有幸為入室弟子,在為人的道德上,不能有辱師門?!迸烁欢髟谝淮闻c岱年師的通信中,談起上海的情況時說:“張門弟子不論入室或私淑,都能團結合作,在學術上互補短長,與人為善,體現(xiàn)了‘和為貴’的精神?!贬纺晗壬鷱托牛瑸榇擞芍缘馗械礁吲d。

         

        潘富恩對學生是寬厚的,學生們和他討論問題時,如沐春風。潘教授認為學生尤其是研究生普遍具有獨立科研的能力,不必用固定的框框加以束縛,應各顯其才讓其自由發(fā)展。他常說的一句話是“師者,友也,師生間應當是友人的關系”。他告誡學生,哲學博士生的生活盡管清寒,但還是要甘于坐冷板凳,將學問做實,要珍惜3年的攻博時間,切不可外出兼職謀利。攻博期間不要與“海水”(經(jīng)商)沾邊。他還說,做人做學問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他要求學生的就是自己做到的,潘富恩教授為人師表,處處嚴格要求自己。

         

        潘富恩教授最大的性格特點是視榮辱為身外物,性情恬靜淡泊,深得中國哲學真諦。他人格自重,待人真誠,不事聲張;生平無嗜好,不沾煙酒,“年年歲歲一床書”,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從當博士生導師起,他至今共培養(yǎng)出25名博士生,與此同時,在理論思維、教學領域多有創(chuàng)見?!皫熣?,友也”、“我講究為人之道,看重學術道德和氣節(jié)”……潘教授一句句真摯的話語展現(xiàn)出的是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品格與思想,也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到那種筆耕不輟、誨人不倦的教育者風華。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