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儒學簡史
作者:劉遠芳
來源:《黃石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九月三十日丙辰
耶穌2021年11月4日
宋初,中央政府開始設(shè)置專門的學官主管教育,同時建立學校,中央一級有國子監(jiān)、太學,地方分州學和縣學兩級。
大冶縣學之建,始于宋代。具體年份,1990年版《大冶縣志》的《大事記》,據(jù)興國州人王質(zhì)所作《大冶縣學記》,定為至和三年(1056),其實不然。
《大冶縣學記》載:“丙申冬十有一月二十日,緒功也。丁酉春二月十五日,訖事也?!闭沁@兩句話,導致了新縣志編者的誤會。公元1056年(至和三年)歲在丙申,1057年歲在丁酉,編者“對號入座”,以為縣學初建于至和三年。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據(jù)王質(zhì)自述,縣學竣工后,邑中士人請其作記以稱美其事。王質(zhì)生于1135年,歿于1189年,不可能在北宋作此文章,其文中“丙申”和“丁酉”分別對應淳熙三年(1176)和淳熙四年(1177),這才是正確的時間。王質(zhì)以直言規(guī)諫得罪權(quán)貴,其時已絕意仕途,歸鄉(xiāng)著述,時間剛好吻合。
“其更新者潘公子韶,邑之令君也?!奔妊愿拢瑒t在此之前,原有縣學,修建時間不詳,但一定是在建縣之后。同是1990年版《大冶縣志》,其《教育篇》又稱縣學始建于政和六年(1116),不知所據(jù)為何。
關(guān)于縣學重建后的規(guī)模,《縣學記》亦語焉不詳,僅稱“三十有七者,其楹也;西而北者,其方也”??芍灿蟹?7間,坐西南朝東北。
潘子韶是所知第一個興辦大冶縣學的官員,“賢而有政事文章”,理應受到邑人的尊敬和銘記。但一直以來,關(guān)于他的點滴信息只來源于王質(zhì)之文。該文著重論述興學之義,言及潘之里籍生平,僅“三山人”三字而已。而“三山”不止一處,頗難考稽。
按福州古時亦稱三山,因其老城中有三座山而得名。今年夏天,筆者出差福州,得空查訪,果然發(fā)現(xiàn)潘子韶正是福州人。其先人潘季旬仕唐為御史中丞,避唐末五季之亂入閩,成為此支潘氏在福建的始祖。潘氏歷代讀書進學之人甚多,至宋尤盛。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潘氏即有族人登科,至寶祐元年(1253),240余年間,登科者至少27人,其中北宋7人,南宋20人,以進士為主,也有諸科、文舉、武舉等。潘氏于閩,算得上詩書大族,科第名家。
據(jù)宋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稿續(xù)集》卷二一《潘左藏墓志銘》,潘子韶祖父名師孔,父名飛英,子名周伯。子韶科第情形不詳,仕至兵部郎中、朝奉大夫。其子周伯以蔭補入仕,屢平叛盜,積階朝議大夫、閩縣開國男,官終靖州太守,逝于咸淳五年(1269)。周伯之子公湜官撫州通判,公助官漳州推官,公嵓為將仕郎。
宋元之交,兵禍連綿,大冶縣治屢遭劫難,縣學自難獨免。
自元代起,政府官辦的學校稱儒學。元至正元年十二月(1342),大冶縣尹周鏜重建儒學。周鏜,字以聲,瀏陽人。泰定四年(1327)登進士第,授衡陽縣丞,調(diào)大冶縣尹(元制,縣尹與達魯花赤同掌政令),蒞任三年,以稅費之節(jié)余中統(tǒng)鈔二百余錠,重修禮殿、神廚、經(jīng)閣、明倫堂,儒學規(guī)模初具。并在儒學旁建冶邑先賢萬楨(號止齋)祠堂。周鏜累遷國子監(jiān)助教,擢翰林院編修,出為四川行省儒學提舉,后還鄉(xiāng),遇盜賊攻城,知其令名,欲推為主,鏜大罵不屈,遂遇害。
周鏜對大冶教育最大的貢獻,不在于重建儒學,而是將大冶南宋名儒萬止齋樹為典型,使邑人有所遵循,如果沒有他的推舉,萬止齋不會被今人譽為大冶“千年第一賢”。
明洪武八年(1375),縣儒學毀于災。十二年,知縣王伯時重建禮殿、戟門、東西廡、明倫堂、東西齋舍。十五年,創(chuàng)倉廒、廚、庫、牲房于西廡之西。初復其舊規(guī)。二十七年(1394),教諭李悌勸率學戶江司計等塑先圣四配神像。三十二年,知縣于賢復建號舍于明倫堂之左,架閣庫于堂之西北,教諭訓導宅于學之左右。至永樂五年(1407),知縣綦楨辟學圃于學之東北,豎亭其中。九年,仍徙倉于學之西南隙地,徙庫、廚、牲房于倉之舊基,又修欞星門。至此,儒學規(guī)模格局大定,基本適應教育教學之需。儒學與文廟合而為一,既是官學,又是祭孔之所。
永樂十二年,重修明倫堂,再修禮殿。十三年,典史韓升重修齋舍;縣丞王銘修筑圍墻,覆布瓦以蔽雨雪。這一時期,儒學經(jīng)過多次修繕,但格局未變,前廟后學,面朝大箕山。
明弘治初年,韓文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見大冶儒學簡陋破舊,命地方修葺。興國州學正蔣昂、謫官桂陽州通判姜綰前后督修,由前廟后學改為左廟右學。萬止齋祠早已頹毀,此次移址于城隍廟之左,一并重修。弘治十一年(1498),直隸建德縣舉人劉瓏任大冶縣令,次年重修儒學,改向五龍山。
明嘉靖十四年(1535),云南河陽人趙鼐任大冶知縣,他重視教育,將儒學旁方姓等民戶移至別處安置,復修欞星門,重建并擴大儒學規(guī)模。至嘉靖四十年,儒學再經(jīng)修葺。
萬歷十年(1582),江西萍鄉(xiāng)選貢吳仁任大冶知縣,于政事之余增修縣志,并兩次大修學宮。十二年,建禮殿東西廡,各五楹,前為戟門、欞星門,左為儒學門,各三楹。又鑿前泮池,前樹屏風,兩旁各建一牌坊,左曰“科第聯(lián)芳”,右曰“臺垣接武”。后為明倫堂,由三楹拓為五楹,移至右側(cè)與禮殿合而為一。于明倫堂之左右分別建御制亭和啟圣祠;增博文、約禮二齋于堂兩翼,各五楹;教諭、訓導宅三所,居東者二,居西者一。其他墻垣臺級,皆修飾一新。知州張仕可捐資,興國州籍文學家吳國倫作記。十三年,移名宦、鄉(xiāng)賢二祠于大成門之左右。萬歷二十年、三十年、四十二年,知縣楊令名、程九萬、楊世華先后維修整飭。
明崇禎末,天下變亂,亂兵焚城,儒學徹底傾覆。春秋朔望,設(shè)荻篷以行祭禮。
清初,順治六年(1649),知縣劉源湛、訓導官撫邦擬于明倫堂基址上建造孔廟大殿,先豎起梁柱,一夜為雷震壞。復于前殿建屋五間,制孔子木主,官撫邦書名;兩廡、戟門略備??滴跄觊g,數(shù)任知縣興修、擴建學宮,增啟圣祠、泮池、坊表。至雍正間,先后毀敗,黌門僅存故址。
雍正十三年(1735),詔新天下學宮,儒學教諭杜崑在縣令王言大的支持下領(lǐng)首重修儒學,“未彌月而湊金四百”。規(guī)模甫就,而人事變動,經(jīng)費告罄,后繼者勉力操持,沿鄉(xiāng)勸捐。乾隆六年(1741),知縣朱繼序、教諭蕭瑚、陶文夔接手續(xù)建。此次重修,費巨工繁,歷時七年,參與者眾。
乾隆三十年(1765),江西舉人陳嵩齡蒞任。下車伊始,視事學宮,見墻垣衰朽,即定議大葺,稍有蓄積,便于四年后動工,事未竟而遷去。后任高質(zhì)義、邱之芬,教諭朱綋、司訓楊芳暨邑紳相繼興工,增造奎星樓、尊經(jīng)閣于啟圣祠之右,并兩廡下祭樂二器庫,大成門左右忠孝、節(jié)烈二祠。此次重修,始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仲冬,至乾隆三十八年仲夏,山陰舉人胡大衍蒞任,才正式宣告竣工。
嘉慶九年(1804),易儒學左右石坊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擴宮墻于外,移欞星門于前,內(nèi)鑿泮池,中甃圜橋,兩旁繞砌石欄,欄上東西各造廊房,規(guī)模又有擴大。
道光二十五年(1845),知縣周祖銜獨捐廉俸千金,敦請諸生葉甘霖督修學宮兼東西齋署,新造丁祭禮樂等器。考取歌舞生四十余人,學習音律祀典,以肅祭孔禮儀,使邑人耳目一新。又勸募千金,發(fā)典生息,以作后來整理之資。周祖銜為河南商城人,道光十八年進士,二十一年任大冶知縣,考列上等,署隨州知州、岐亭同知,升武黃同知。咸豐二年十二月(1853),太平軍攻破鄂城(今武昌),巡撫常大淳戰(zhàn)死,周祖銜同時殉難。
咸豐間,太平軍數(shù)次襲擾大冶,摧毀儒學明倫堂及諸多禮器。
同治四年(1865)冬,南昌人胡復初任大冶知縣。其時,回民起義,捻軍大戰(zhàn)清軍,禍延江南,縣署成為廢墟,只能賃民居辦事,儒學亦遭摧殘。次年,朝廷明令各府州縣修復文廟,胡復初捐俸銀為之首倡,延得力者董其事,同年季秋動工,事未竣而胡調(diào)任枝江,江蘇上元人馬修藩自黃陂調(diào)署大冶,繼續(xù)督修。次年孟夏,工程告竣,典物儀文,復歸完備。
自宋至清同治間,儒學修建近30次。
“膠庠肇建,養(yǎng)賢及民。使知使覺,一脈傳薪?!比鍖W既是一縣之最高學府,又是教育管理機構(gòu),并且往往與文廟比鄰而建,或者合而為一,作為全縣文化的淵源和象征,受到士民的普遍尊崇。大冶學宮前的雙石坊,其文先是“臺垣接武”“科第聯(lián)芳”,后易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又建“圣域”“賢關(guān)”二坊。光緒七年(1881),皇帝御書“斯文在茲”四字,頒行天下學宮。這些坊聯(lián)殿額,昭示了儒學的三大功能:一者崇儒祭孔,一者傳播文化,一者作育人才。大冶儒學在文化傳播和人才培植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清末民初,新式學校興起,儒學漸趨式微。1977年,大冶儒學(文廟)大成殿被拆除,改建成縣政府辦公樓。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