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彭林】《儀禮》“兩次轉型說”理念下的復原探索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22 21:03:54
        標簽:《儀禮》
        彭林

        作者簡介:彭林,男,西元一九四九年生,江蘇無錫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現(xiàn)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經學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等。

        《儀禮》“兩次轉型說”理念下的復原探索

        作者:彭林

        來源:《孔子研究》2021年第6期



        ????要:綜觀《儀禮》學史其大勢在兩次轉型第一次是將社會上活態(tài)傳承的周代典禮儀式著之竹帛,轉換成凝固態(tài)的文本——《儀禮》;第二次是將晦澀的《儀禮》文本還原為活態(tài)。第一次轉型成于孔子旨在存亡繼絕;第二次轉型則是后世禮家的終極使命,期于不負孔門存禮初衷。在此理念指導下,筆者帶領的團隊,長期會讀《儀禮》,就宮室、服飾、名物、儀節(jié)諸專題分工專研,并結合考古、建筑、音樂、體育等多種學科,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儀禮》之《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xiāng)射禮》拍攝成真人實景的影視片使固態(tài)的《儀禮》以具活力的形式走出書齋、走向世界擴大了國際學術交流的途徑。全方位、立體式、動態(tài)化的復原研究,要求任何細節(jié)都必須清晰無法逃避,許多在文本化過程中被省簡、忽略、舍棄的儀物,以及在書齋中難以意識到的問題,亦一一浮出水面,逼使我們實實在在地作出回應。紙上得來終覺淺,我們努力突破乾嘉學者純文本研究的窠臼堅信實驗性復原是《儀禮》研究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儀禮》 ;實驗性復原;孔子;《鄉(xiāng)射禮》;活態(tài)傳承

        ?

        作者簡介:彭林,男,1949年生,江蘇無錫人,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三禮”與中國禮樂文明。

        ?



        《儀禮》本名《禮》,與《詩》《書》《易》《春秋》同為孔子手定《五經》之一,為中華禮樂文明之淵藪?!秲x禮》迥異于其它元典處在于,其所記載的是“禮”,是變動不居、循序行進的各式流程。綜觀兩千年來的《儀禮》學史,其大勢在兩次轉型:第一次是由活態(tài)傳承轉化為文本傳承,第二次是由文本傳承回歸活態(tài)傳承。在此“兩次轉型說”的理念之下,將靜態(tài)的《儀禮》文本,復原為動態(tài)的周代典禮儀式,是我們探索研究新徑的重要嘗試。

        ?

        一、《儀禮》研究史上的兩次轉型

        ?

        《荀子·大略》云:“禮者,人之所履也”【1】。禮,是以特定之人物為主導,依事先設定之步驟,在規(guī)定的宮室場合中,藉由服飾、器皿、牲牢、幣帛等物質形式,配以容顏等心理要素,動態(tài)演進的程式。由《尚書》《毛詩》《逸周書》《左傳》《國語》等文獻可知,各種典禮儀式在春秋以前已經普遍出現(xiàn),然則,禮是先有文本,抑或先有儀式?學者多習焉不察,鮮有論及者。

        ?

        沈文倬先生《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一文,從殷周禮制變革的角度考察周代典禮的形成及其文本化的過程,認為周代典禮源于生活,“是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從簡單向復雜,逐漸擴充和完善起來的”,“禮典的實踐先于文字記錄而存在”【2】;“孔子時禮的書本還沒有撰作”【2】?!秲x禮》成書始于孔子,《禮記·雜記下》的如下記載可為強證:

        ?

        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妒繂识Y》于是乎書。

        ?

        鄭注:“時人轉而僭上,士之喪禮已廢矣,孔子以教孺悲,國人乃復書而存之?!薄?】春秋季世,禮崩樂壞,恤由初喪,因“士之喪禮已廢”,有“周禮盡在魯”(《左傳·昭公二年》)之譽的魯國,居然已無人知曉當如何為之舉喪,孺悲前往請教孔子后,“《士喪禮》于是乎書”【4】,即著之竹帛。今本《儀禮》中的《士喪禮》等篇即成于此。據(jù)沈文倬先生研究,現(xiàn)存《儀禮》十七篇,“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中期到四世紀中期這一百多年中,由孔子的弟子、后學陸續(xù)撰作的”【2】??鬃蛹暗茏訉⒒顟B(tài)的典禮儀式轉換為凝固態(tài)的文本,是中國禮學史上的重大事件,旨在存亡繼絕,希冀借由文本形式將周禮傳之后世。轉換后的文本盡管枯燥,然猶如經脫水處理后的蔬菜,鮮活的視覺效應雖已盡失,而其核心養(yǎng)分由此得以保存。

        ?

        治《儀禮》者若洞悉此成書原委,當知將文本形式還原成活態(tài)典禮,實現(xiàn)《儀禮》的第二次轉型,令“失水”的周代大典以鮮活的形態(tài)再現(xiàn)于世,乃是題中應有之義。惟有如此,方不負孔門師弟子存禮之初衷。

        ?

        經秦火之后,周代禮樂散佚。漢初,叔孫通摭拾秦儀,創(chuàng)制新禮,然絕非兩周典禮之舊。由漢及唐,時移世易,周代盡人皆知的彝、簠、簋、觥、觶、斝、盉、匜等禮器,“行于今者蓋寡”;諸多儀式于后世已“無所用”,雖如韓文公之好古,亦嘆“《儀禮》難讀”,傳習者寥若晨星,禮儀再生與否,似已無人關注。然則,此書為何猶不能廢棄?乃因“文王、周公之法制具在于是”【5】,兩周禮樂文明之根荄在其內。

        ?

        《儀禮》研究的主軸,當在厘清人物關系、宮室位置、器物陳設等基礎之上,揭示儀式流動的過程,有學者為清眉目,多有手繪禮圖者。據(jù)文獻記載,至遲自漢代鄭玄以來,即有學者撰作禮圖專書,《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及《崇文總目》等多載書目,惜均亡佚。北宋聶崇義整理前代六家《三禮圖》(鄭玄、阮諶、夏侯伏朗、張鎰、梁正、開皇所撰)【6】,作《新定三禮圖》,其內容主要圍繞禮器展開,并不涉及《儀禮》之儀節(jié)。目前學界已知最早的以繪圖方式展現(xiàn)《儀禮》儀節(jié)的禮學著作,乃南宋楊復《儀禮圖》。其書主賓位置、肴饌陳設等,均隨文而出,讀者稱便。楊復乃朱熹門人,據(jù)其序言,彼時有人曰趙彥肅者,嘗作《特牲》《少牢》二禮圖求教于朱子,朱子喜曰:“更得《冠》《昏》圖及堂室制度并考之,乃為佳爾!”考慮到《儀禮》原書無圖,故欲與學者考訂以成之【7】??梢姡瑮顝妥鳌秲x禮圖》,實質是欲繼承先師朱熹的學術理想。入清,張惠言《儀禮圖》一改楊圖大小無比例之弊,庭院堂室大小,全書一律,學者奉為圭臬,聲譽鵲起。張惠言之《儀禮圖》由是取代楊復《儀禮圖》,成為研讀《儀禮》的重要參考書目。朱熹、楊復、張惠言等先儒的禮圖著作,皆有復原研究之意,惟受限于技術,唯一能采用的方式,即是繪制禮圖。盡管如此,兩千年來《儀禮》研究的主流是在名物考據(jù),前輩在此領域的成果,尤其是乾嘉諸賢的精辟考證,為《儀禮》研究奠定重要基礎,需要今人再接再厲,賡續(xù)著力。但若畫地為牢,止步于文本,不思進取,則永遠無法實現(xiàn)此書的第二次轉型。

        ?

        此道中最早的覺迷者,乃是沈文倬先生。沈先生認為,研究周代社會生活情況,“是歷史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命題。目前歷史學家研究古代史,都著重在社會性質、經濟、政治制度的探索,而罕有較詳論及當時的生活狀況”【8】。他不滿意前儒所撰禮圖,因其“畫得太草率”,“比如宮室,只畫幾條或粗或細的線條,標明這是堂、這是房”;即使是現(xiàn)代照相技術,亦無法激活古人生活情況,“光靠‘實物’的照相或圖片來表達,也是呆板而沒有聯(lián)系的”【8】。沈先生認為,《儀禮》研究“必須另辟蹊徑”【8】,他倡言,“只有把研究的結果,用連續(xù)性的圖畫來表達,那么房屋器物,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人的活動——入門升堂,坐立飲食,都歷歷如在目前了”8。1951年春,沈先生擬定《周代城市生活圖編繪計劃》【8】,“我覺得《三禮》里有許多資料,是對研究周代城市生活情況有很大用處的?!绻芘c古物學家合作,以集體力量來從事,我想,這工作一定能做得快些好些正確些?!薄?】“禮文所述行禮時的進退周旋,文字非數(shù)百言不能明其義,按圖以求,就能一目了然?!薄?】他將《儀禮》內容分為宮室、衣服、飲食、交通、冠昏、喪葬等十二門,計劃每門繪圖四十多幀,總共五百幀,希冀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將《儀禮》還原為活態(tài)的典禮儀式。所遺憾者,沈先生一介書生,手頭毫無資源,加之始終未遇能與之合作的繪圖者,最終抱憾作罷。

        ?

        無獨有偶,臺灣大學李濟、孔德成、臺靜農等教授亦已意識到《儀禮》研究應該跳出文本研究的陳套,決定以《儀禮·士昏禮》為對象,做“實驗性復原”的嘗試。作為學術準備,孔先生成立“儀禮復原實驗小組”,親自講解《士昏禮》,并安排中國文學研究所及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的學生按儀節(jié)、服飾、器物、宮室、車馬、民俗六大專題,在搜集文獻、考古、名物、甲金文、民族學資料的基礎上撰寫研究報告,其后形成50余萬字的《儀禮復原叢書》,成果豐碩,由臺灣中華書局印行。1969年,在孔德成教授指導下,由六位同學分別飾演新郎與新婦等人物,拍攝成實景演示的十六厘米黑白影片。兩千多年來,周代“士昏禮”第一次走出學者書齋,進入大眾視野,在海內外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由此邁出《儀禮》從文本回歸典禮實況的“二次轉型”的關鍵一步,成績遠超沈文倬先生創(chuàng)作繪圖本《儀禮》的設想,堪稱鑿破鴻蒙!可惜,影片殺青之后,再無續(xù)作,雖已騏驥一躍,終未成千里之行。

        ?

        1989年,筆者以題為《〈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的博士論文畢業(yè),兩年后重心轉入《儀禮》研究。研讀期間,發(fā)現(xiàn)諸禮儀節(jié)多有省文,需統(tǒng)貫各篇方能得見全豹,益知禮圖之不可或缺。某日,在校內第一次獲見電腦繪圖功能的演示,大為驚奇。1993年10月,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辦公室在北京舉辦“海峽兩岸中國古籍整理研究現(xiàn)代化技術研討會”,筆者提交題為《用電腦畫面顯示〈儀禮〉儀節(jié)的有關問題》的論文,認為可利用電腦繪制人物相對位置圖、器物相對位置圖、行禮路線圖;并提出設想:“可以利用圖示產生一個圖形系統(tǒng),自動顯示行禮的過程”【10】;文末附有筆者所繪“《燕禮》所記公與卿大夫相見時位置圖”“《聘禮》所記祭品陳設圖”“《鄉(xiāng)射禮》州學:豫則鉤楹內”等六幅禮圖。此乃一位近乎電腦盲的膚淺之論,但卻從此念茲在茲,矢志不移。

        ?

        又是二十余年過去,《儀禮》文本研究與考古發(fā)掘成果日新月異,亟待總結;多媒體技術異軍突起,表現(xiàn)手法遠超連環(huán)畫、黑白電影,效果更為精細與鮮明;隨著國家開放,經濟全面提升,科研經費大幅增加,在孔德成先生等開拓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儀禮》研究第二次轉換的條件日益成熟。2014年,我們以“《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研究”為題,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核心部分是對《儀禮》的《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xiāng)射禮》等四篇作復原研究;此外,從周代禮儀中提取精華,重建當代中華日常禮儀,亦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經專家評審,課題獲準立項。經過六年努力,已于2020年結題。限于篇幅,本文僅就復原的部分作論述。日常禮儀重建的成果,擬另文總結。

        ?

        二、復原的基本步驟

        ?

        《儀禮》復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統(tǒng)籌規(guī)劃,穩(wěn)步推進。依照時間程序,我們大致分為文本會讀、專題分工、器物制作、儀節(jié)推演、撰寫臺本、實景拍攝等六大環(huán)節(jié)。

        ?

        文本會讀?會讀,是多人共讀一本經典的學習與研討方式,是對傳統(tǒng)的文本研究的繼承與發(fā)展,其優(yōu)長是便于精讀細論、相互啟發(fā),效果遠勝于閉門獨學。《儀禮》文古義奧,能否讀懂,乃是本課題成敗的關鍵,故我們著力尤多。會讀頻率:每周兩次,每次三小時;或每周一次,全天八小時。先從最難讀的《喪服》篇入手,次及《士喪禮》等篇,再從《士冠禮》起,依序推進。會讀不限進度,務求將文本每字“嚼爛”。

        ?

        具體做法是,先復印指導教師選定的《儀禮注疏》版本,每次會讀前,各自閱讀擬討論的章節(jié),為經注疏加句讀,生僻字要查檢《說文解字注》等工具書,做好眉批或筆記。會讀時,先由一人讀一節(jié)經文與鄭注、賈疏,串講文意,其他人討論其句讀與解讀是否得當,最后指導教師作點評,并重新串講。若學生未發(fā)現(xiàn)經注中暗藏的難點,則指導教師“叫?!?,重新討論,如《士喪禮》設“握手”一節(jié),文字看似平淡無奇,其實大有玄機,筆者乃講論陳公柔先生《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制度》【11】、沈文倬先生《對〈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制度〉的幾點意見》【12】中有關“握手”論辯的精微之處,由此領悟經典的正確研讀之法。

        ?

        會讀亦是推求禮義的過程。如《士昏禮》主旨之一,是營造含蓄蘊藉而又溫情脈脈的夫婦一體的氣氛,完成雙方由素昧平生向琴瑟相和的過渡。故昏禮前五禮皆由夫家使媒介往來溝通,旨在“養(yǎng)廉恥”【13】,為彼此磨合提供空間和時間。至親迎節(jié),婦至夫家,夫婦正式接觸,各自的隨從分別為對方鋪席,且其席東西異位,即逐漸深入地表現(xiàn)。接著女之隨從“媵”與男之隨從“御”交互為新郎、新婦盥手;“同牢而食,合巹而飲”,旨在宣喻夫婦一體。夫脫服、妻媵受與婦脫服、夫御受,皆是“交道其志”【14】之意。直至夫親自脫去婦頭上所著之纓,彼此進一步親密。次日婦見舅姑后,贊者醴婦,彰顯“婦道新成,親厚之”【14】之意。曹元弼認為,婚禮令夫婦“敬而不離,親而不狎,生民之本、萬福之原蓋在是矣”【15】,可謂深得禮義者【16】。

        ?

        專題分工《儀禮》繁難,我們僅會讀《喪服》一篇,前后凡十四個月。為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課題,避免重復勞動,我們依課題需要、兼顧個人興趣,安排課題組成員分頭負責宮室、服飾、器皿、射具、拜揖、禮圖、儀節(jié)等專題時,負責搜集與整理既有的文獻研究成果與考古資料,以便在會讀中涉及到某領域的問題時,都有人做過功課,能站出來做重點介紹。

        ?

        會讀與分工結合,可以逐步消化經注中的難點。如拜揖,作為最基本的儀節(jié),《三禮》所載比比皆是,卜辭、金文亦時有所見,然多語焉不詳,或者彼此抵牾。如《儀禮》之拜禮凡六類:拜、再拜、再拜稽首、拜稽顙,以及婦人之拜(肅拜)與拜扱地;揖禮則有揖、厭兩類。唐人義疏以《周禮·大?!分熬虐荨币灰粚秲x禮》之拜,然二《禮》名目多不相同,有張冠李戴之嫌。我們安排專人對《儀禮》六拜二揖作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無所取資于《周禮》“九拜”【17】,由此廓清了前儒的種種誤說,更據(jù)文獻資料考訂出較為可信的行禮方式。

        ?

        會讀與分工結合,使學生接觸某一成體系的學術領域,并拓展相關的知識面,逐步形成自己的學術優(yōu)勢。如負責宮室建筑方向的同學,為避免從書本到書本,說外行話,而到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修古建方面的課程;負責研究周代服飾的同學,為避免紙上談兵,自費購買手提縫紉機,對《儀禮》涉及的各種織物通過實體制作來加強理解、判斷是非,并與北京服裝學院服飾史學科的教授建立密切聯(lián)系,隨時請益溝通。凡此,都促進了他們的成長。

        ?

        器物制作 器物復原的原則,是盡可能求真。因課題名“《儀禮》復原”,故必須以《儀禮》文本記載為第一依據(jù)。如朝服的布料、染色、裁剪、縫制等,不能離開文本記載操作。儀式中常見的籩、豆、鼎、簋、爵、匜、盤、尊、禁等禮器出土甚多,研究成果也較多,復制難度不大;席與鼏出土較少,但文本猶可依憑。但亦有不太好處理的名物,我們通過動手實操,從而找到了復原的思路。

        ?

        器物制作也是消化學術難點的過程。如《鄉(xiāng)射禮》所記之侯(箭靶),形制復雜而記述簡略,后儒解讀大相徑庭,鄭眾、鄭玄、賈公彥、戴震、黃以周、徐養(yǎng)原、胡夤等各執(zhí)一說。此外,經師鮮有實際操作者,對尺寸的精確度重視不足,故久訟不決:或以由上個、上躬、侯中、下躬、下個等五部分組成,或以由上個、侯中、下個等三部分組成;上個之尺寸,或說長四丈,或說長五丈;躬之位置,或說躬夾中,或說躬含中,或者干脆去躬。我們結合文獻對侯進行復原實驗,而知《鄉(xiāng)射禮》之侯當由上部、侯中及下部組成:上部含兩舌及上個,總長六丈;躬含中,長兩丈;下部含兩舌及下個,長四丈【18】。

        ?

        《鄉(xiāng)射禮》堂上的五架屋,體量龐大,我們先按比例制作了大小不等的幾個木構小樣,仔細觀察后意識到,屋之三面是墻,僅南面無墻,屋下光線很差,而主要人物的活動都在堂的偏北處,光線問題如何解決?經過討論,方才悟出先秦屋頂西北角之所以要拆除幾塊木板,乃是一種采光的設計,旨在讓陽光從此處漏入,故稱“屋漏”??蔀樽糇C者,一是仰韶時期的半穴居房屋,如西安半坡F24、鄭州大河村F1-4等,根據(jù)建筑史家楊鴻勛先生的復原圖,在其山墻與屋頂交界處應有通風口【19】,楊先生認為這種通風口原本用作排煙口,后來承擔采光的功能,并指出后世作為窗戶的“牖”即由此排煙口“囪”演化而來【19】。二是今存南寧的宋代孔廟,東西兩側山墻上部三角形區(qū),皆有多塊木板被拆除。

        ?

        凡《儀禮》未提及者,則以年代與之較為接近的文獻為依據(jù),如《鄉(xiāng)射禮》所用之弓的形制以及制作材料等,經注不及一字,我們乃依戰(zhàn)國時成書的《考工記·弓人》所記角弓為依據(jù),用牛角、魚膠、鹿筋等材料按當時工藝制作。

        ?

        儀節(jié)推演《儀禮》儀節(jié)有兩類:一類為通禮,適用于所有禮儀,如揖之法,有特揖、旅揖、天揖、時揖、土揖、迎面揖、并面揖、堂上揖、婦人揖等;立有經立、恭立、肅立、卑立之別,坐法除亦有此四等之外,又有實坐、虛坐、并坐之法。凡此均要演習,以便明確經注所言細節(jié)。另一種為人數(shù)與動作較多的儀節(jié),角色紛繁,揖讓周旋、站位變換亦頗為頻繁,為熟悉儀節(jié),會通文意,需要走位與演習,以熟悉人物上下場的路線。我們多次在露天空場中,用石灰劃出門、涂、階、堂、序、楹、房、室的位置,按照會讀后對文本的解讀,對局部性的儀節(jié)進行走位。其中連續(xù)推演時間最長的一次,前后凡十天。而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有七十余人參加,場面宏大,所有角色都由此熟知自己的位置以及場地轉換的節(jié)點與路線,我們則借此檢查先前的認知有無錯訛或遺漏,以及了解場景調度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

        撰寫臺本?在厘清典禮儀式全過程以及宮室、服飾、器物等具體細節(jié)的基礎上編寫臺本。所謂臺本,是指用簡明文字撰寫的拍攝流程,供拍攝時負責全場調度者之用,猶如樂隊指揮的樂隊總譜,提綱挈領。每節(jié)文字之下,分別注明儀節(jié)的場所及出場的角色、人數(shù)、道具、技術要求等。

        ?

        實景拍攝《儀禮》復原,最終要落實到多媒體影片拍攝上。我們租用河北大廠影視基地的影棚做了《鄉(xiāng)射禮》的拍攝,歷時28天。為了盡可能真實地再現(xiàn)周代《鄉(xiāng)射禮》的場面,我們按照一比一的尺寸搭建堂的實景,圍墻做出夯土的效果。東西兩條堂涂,按照岐山云塘西周遺址所見,用卵石鋪成圖案花紋樣式。場景搭好后,場面之宏大,令所有人震驚。

        ?

        《鄉(xiāng)射禮》出演的人數(shù)最多,幾近八十人,為了保證復原水平,其中10位主要演員特別從國家京劇院的武行演員中聘請。由于演員們對《儀禮》與周代文化大多缺乏基本了解,故在拍攝前需要培訓,介紹拍攝內容,講解射、行走、折返、迎授受、并授受等動作的要領并分組訓練。

        ?

        之后,又在北京東郊影視城拍攝《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由于儀節(jié)多在室內,場地狹小,若將場景全部鋪實,則拍攝勢必在四面圍墻中進行,頗為困難。為清晰展示人物與儀節(jié)的流動,場景做了簡化處理,即原則上不出現(xiàn)墻壁,僅出現(xiàn)門框、墻框等。

        ?

        三、多學科結合

        ?

        中國傳統(tǒng)學術講究整體性,講究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性。近代大學學科源自西方,講究專業(yè)分工,學科分割過細?!秲x禮》所記,牽涉古代社會諸多領域,我們痛感學養(yǎng)不足,知識缺環(huán)太多,應對乏力。為此,我們除了在教學中加入古文字、青銅器研究等課程之外,還積極開展與相關學科的交流。

        ?

        考古學?現(xiàn)代考古學是20世紀初從西方引入中國的學科,考古出土的資料是古代社會生活的真實遺存,具有正經補史、解紛斷疑的重要作用。研究古代史而不關注考古學,則永遠站不到學術的最前沿。以考古資料與文本記載互證,是準確再現(xiàn)周代文化的基本要求。如周代宮室建筑的面積與布局,文獻記載往往以某一核心建筑為基準,按比例推求其它部位之丈尺,諸家驗算彼此抵牾,莫衷一是。陜西扶風召陳等西周建筑基址的發(fā)現(xiàn)【20】,無疑為我們搭建《儀禮》冠婚之禮與射禮的宮室布局、面積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如《鄉(xiāng)射禮》堂上諸多木柱的柱洞,直徑大約幾何?文獻闕如。我們依據(jù)鳳雛西周甲組建筑基址的數(shù)據(jù)【21】,確定最小的木柱在30厘米左右,最大的在50厘米左右。堂后檐柱高約2.4米左右,亦是根據(jù)著名古建專家傅熹年先生的研究而得出的【22】。

        ?

        扶風云塘發(fā)現(xiàn)的西周建筑基址【23】,與《儀禮》所載士之寢廟的格局基本符合,證明古人絕不我欺,尤其難能。院落中的東西堂涂,居然是用細小的卵石鋪成精美的紋樣,令人嘆為觀止,我們在搭景時直接予以采用?!秲x禮》所記之庭,中間靠北之處皆立石碑一塊,長條形,兩面磨光,下部植入地中,頂端作圭形,上部有穿孔,這在考古發(fā)掘中已得實物證明,并有專題研究成果【24】,我們在復原時也作了采用。

        ?

        音樂?儒家文化是禮樂文明。古代典禮,每每禮樂相須?!多l(xiāng)射禮》中的第三番射,射手須按樂隊演奏《騶虞》的節(jié)奏發(fā)射,否則即使射中亦不計成績。然《樂經》早已亡于秦火,南宋時朱熹等人曾倡導復原周樂,且有成果見在。我們邀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研究所所長項陽、中國音樂學院研究員王子初等專家來校研討。他們認為,朱熹等所作是否為周樂,無法確認。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與中國音樂學院楊春薇教授合作,按照周代的大致風格復制《騶虞》的曲譜,社會反響尚好。在《鄉(xiāng)射禮》中樂隊演奏的笙、磬、瑟等樂器,則是中國音樂學院博物館依據(jù)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復制并慷慨借予我們使用。

        ?

        建筑學?迄今為止,考古出土的建筑基址,均只見建筑的地面與地下部分,屋頂部分一無所見。我們在考證周代屋頂?shù)臉邮綍r,多次向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古建專家郭黛姮等教授請教。其后,我們發(fā)現(xiàn)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偶方彝蓋已是仿正脊形屋頂,故周代屋頂準此建造。

        ?

        有些禮圖,將堂上最南一排木柱的位置放在與夯土臺基南端齊平之處,如此,木柱將勢必暴露在風雨之中,容易朽爛,不符合中國土木建筑的特點。我們在考察古建筑時發(fā)現(xiàn),南排木柱之南,都有一定寬度的空間,如此可以保護木柱免受雨水侵蝕。而且,這一地帶亦是樂工坐下演奏的地方,當有足夠的寬度。我們在請教清華大學古建專家后,將這一地帶加寬至70公分,俾便樂工與相者并行通過,與文意切合。

        ?

        宮室的建筑空間,為前堂后室,后室又有兩房一室或東房西室之別。房的北側沒有墻,形成與“堂”類似的“北堂”空間,夯土臺邊緣有“北階”可下堂。房的北側為何是“北堂”?又為何有“北階”?學者從無討論。張惠言、黃以周所繪禮圖中,大夫、士寢、廟的院落內僅有一座主體建筑,“北階”之北正對院墻,如此布局,讓人費解。我們通過反復研究發(fā)現(xiàn),鳳雛村西周建筑遺址是一座“前堂后寢”的二進院落,與張、黃二家禮圖迥然不同。而楊復《儀禮旁通圖》所繪“寢廟辨名圖”,同樣為“前堂后寢”的二進院落,可與鳳雛村遺址互證,猶存古意。如此,“北階”就成為溝通前后兩組建筑的“穿廊”,由前堂而入房,過北堂,下北階,可至后寢,從而解決了堂上行禮時房中所設禮器從何而來的問題,只因后方的空間與《儀禮》儀節(jié)無關,所以經文沒有涉及【25】。而僅憑經文所繪制的禮圖,在缺乏建筑考古材料印證的情況下憑空想象,就容易犯呆板之弊。

        ?

        射箭運動界?周代射禮知識,從弓箭的材料選擇到制作工藝,再到決、拾等各種配件的使用,我們原本一無所知。為此,我們與國家射箭隊前總教練徐開才先生、十七次打破過射箭世界紀錄的國家隊運動員李淑蘭女士等建立密切聯(lián)系,隨時請教。如射手為何左臂均要戴“拾”,其作用何在?徐先生說是防止弓弦彈出時擦傷皮膚。其后,筆者組織清華學生到北京國際射箭俱樂部射箭,果然有同學因未戴拾而小臂擦傷。有些問題,學者聚訟不決是因為在文本里討生活,脫離實際。如《鄉(xiāng)射禮》有“不鼓不釋”一語,意指射手射箭與鼓點的關系,以往學者有兩種說法,一說射手聽到鼓點再射,一說箭中靶的時間與鼓點重疊,何說為是,無從判斷。我們就此問題請教徐開才先生,他的回答不假思索:當以前說為是,后說絕無可能,除非是巧合,此為任何一位專業(yè)射箭運動員都有的常識。這讓我們有了取舍的重要依據(jù)。

        ?

        弓箭制作?弓箭是《鄉(xiāng)射禮》的重要器具,而弓的結構與制作工藝,《儀禮》無說,如今中國弓箭商店所售均為西方人發(fā)明的反曲弓,中國傳統(tǒng)弓箭均不見售。好在民間尚有熱衷于古代角弓復原者,他們雖非科班出身,但一腔熱情,鍥而不舍,達到很高的制作水平,在與他們取得聯(lián)系后,要求按《考工記·弓人》所載工藝流程制作。他們不僅如期完成,而且為我們詳盡介紹傳統(tǒng)弓的材料、性能、力學原理,以及對雕翎箭的箭桿、羽毛的取材要求等,這類知識,書本上很少記載,使我們對弓箭制作工藝的認識迅速提升。張國權先生本職是醫(yī)藥科技工作者,業(yè)余喜好收藏與制作歷代弓箭、箭囊等。與許多傳統(tǒng)弓箭愛好者一樣,張先生原本未聞與扳指配合使用的還有“韘”,在聽過筆者介紹后,隨即按要求用鹿皮制作了一枚。這種交流,雙方都很有收獲。

        ?

        多媒體技術?在《儀禮》會讀過程中,我們繪制了《鄉(xiāng)射禮》的六百幀禮圖,以此為基礎,利用Flash軟件技術制作動圖,使用SketchUp軟件制作三維宮室模型,將全部場景、人物、器物、行走路線等全部輸入電腦,使之成為可以連續(xù)行進的動態(tài)儀式,然后反復推敲、修改,建立全方位的數(shù)據(jù)庫,再做“兵棋推演”,逐段與文獻對比,在宏觀與細節(jié)的統(tǒng)籌之中進行辨析、折中、裁斷,由此發(fā)現(xiàn)并糾正不少問題,創(chuàng)獲甚多。如主賓在堂上就位后,有司上堂為賓主致送物品當經由怎樣的路線?文本只字未提,我們依據(jù)古禮的原則,將路線規(guī)定為走堂側面、走邊沿,不得斜穿過堂,不得在堂中間徑直往返。如此之類,不一而足。我們在香港城市大學創(chuàng)意媒體學院邵志飛教授與嘉禮堂文化公司張頌仁教授鼎力支持下,利用最新多媒體技術拍攝成360虛擬實景(Virtual Reality)全景視頻、沉浸式三屏裝置等,藝術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大為提升,觀眾涵詠其中,對周禮的體認隨之加深。

        ?

        四、躬行求真

        ?

        《儀禮》在成書過程中,為避免行文繁縟、重復,對不少器物的記述做了省簡、忽略、甚至舍棄的處理,對許多較為煩冗的儀節(jié)做了分散解析,即所謂“互文見義”。至于日常生活中諸如步趨、拜揖之法等盡人皆知的常識,不及一字者,亦不在少數(shù)。

        ?

        《儀禮》的純文本研究與復原研究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前者有較大的自由選擇的空間,對經注中不感興趣或不懂的部分可刻意回避,或含糊表述。復原研究是全方位、立體式、動態(tài)化地展開,大量“雪藏”的難題、缺環(huán),以及在書齋中或許永遠意識不到的問題,蜂擁而至,逼使我們實實在在地回應,任何細節(jié)都必須明確,并給出學術說明,無一處可逃遁,令人真正體會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以下略舉數(shù)例。

        ?

        翔行 古時坐立行走,皆有規(guī)矩,不可茍且,由于當時盡人皆知,故文獻往往省略,由此成為我們復原的難題。如《鄉(xiāng)射禮》賓主從門內分東西兩列向堂上行走時的手勢,是拱手,抑或在胸前、背后?經注一字未及。古今學者皆不以為意,從未有人提及。由于這段路徑較長,鏡頭無法回避,我們必須予以回答。我們從《禮記·曲禮上》如下三條記載得到啟發(fā):

        ?

        室中不翔”,鄭注:“為其迫也。”【26】

        ?

        “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鄭注:“憂不為容也?!薄?6】

        ?

        “入臨不翔”,鄭注:“哀傷之,無容樂。”【27】

        ?

        “室中不翔”之理由,鄭注說是“為其迫”,室中地方狹小,無法翔,故鄭注在“為其迫也”下又云“堂下則趨”【26】。言外之意是,室外可以翔,堂下可以趨,無它,皆是因為空間足夠大。

        ?

        “父母有疾”時,“行不翔”,鄭注:“憂不為容也?!备改赣屑膊?,孝子憂心,故其行不翔。言外之意,父母健康時,子女行走時可以翔。

        ?

        “入臨不翔”,鄭注說是“哀傷之,無容樂”,來到喪家吊唁,若作翔行,則顯得心情愉悅,有悖常理。換言之,非臨喪、吊唁場合可以翔。

        ?

        綜上可知,除父母有疾、吊喪,以及狹窄的室內等非常態(tài)場合之外,在常態(tài)狀態(tài)下行走時當“翔”?!妒抗诙Y》賓者執(zhí)冠“行翔而前”,正是在堂上翔走的明證。《禮記》提及“翔”者尚多,并涉及具體場所:

        ?

        《玉藻》“凡行,容愓愓;廟中,齊齊;朝廷,濟濟、翔翔”,鄭注:“莊敬貌也?!笨资瑁骸按艘还?jié)明道路、廟中、朝廷行步之法?!薄皾鷿型x矜莊也;翔翔,行而張拱也,并朝廷所須也?!薄?8】

        ?

        《少儀》“朝廷之美,濟濟翔翔”,孔疏:“濟濟翔翔者,謂威儀厚重、寬舒之貌?!薄?9】

        ?

        足見,于道路、廟中、朝廷行走均當濟濟翔翔,以彰顯“莊敬之貌”。析言之:濟濟,是威儀厚重、矜莊;翔翔,則是寬舒之貌,故要“行而張拱”;“翔”必須“張拱”。鄭注《曲禮》“室中不翔”云“行而張拱曰翔”【30】。可知“翔”為周代禮儀場合的規(guī)范動作。

        ?

        翔亦見于其它文獻。《易·豐卦》:《象》曰“豐其屋,天際翔也”,俞樾按:“翔者,鳥高飛而張其兩翼也。”【31】《淮南子·俶真訓》“雖欲翱翔,其勢焉得”,高注:“翱翔,鳥之高飛,翼上下曰翱,直刺不動曰翔?!薄?2】是翔為鳥展開兩翼滑行之狀,此狀若形之于人,則為兩臂左右平舉?!墩撜Z·鄉(xiāng)黨》:“趨進,翼如也?!敝熳印都ⅰ罚骸凹糙叾M,張拱端好,如鳥舒翼?!薄?3】張拱如鳥之舒展雙翼,是為翔。

        ?

        據(jù)以上資料,我們推定主賓在由院中走向兩階之前,都采用翔行的手勢。

        ?

        門塾《儀禮》寢廟大門左右內外各有一塾,習稱“一門四塾”。塾的形制,經注無說,后世疏家附會出塾的形制如堂之說:塾內均有前堂、后室之分隔,張惠言《儀禮圖》據(jù)此作圖,而且將面積畫得很大,學界視之為定式。更有甚者,是將四塾外側添加木板墻、門、臺階。然《儀禮》中并無在門塾行禮的記載,故塾有堂室之說大可懷疑。我們遍檢資料,發(fā)現(xiàn)張惠言的畫法并無依據(jù)。再翻檢考古資料,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甲組建筑遺址、陜西扶風云塘的西周遺址,都有門和塾的遺跡,鳳雛村的東、西門房【34】,云塘遺址中的F8,每塾寬約4米、深約3米而已【35】,在如此窄小的范圍內分隔前堂、后室,猶如“螺螄殼內設道場”,如何可能?鄭玄之所以稱塾為堂,是因為其正面無墻,“堂者,明也”【36】。綜觀《儀禮》之塾,不過是供行禮時放置器物之處,故我們決定不采納張惠言之說。在拍攝現(xiàn)場搭建門塾之后,直觀效果立即顯現(xiàn),觀者無不感慨:真是實踐出真知!

        ?

        冠弁?周代成年男子行冠禮,有緇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種,其形制,經、注、疏皆語焉不詳,宋人聶崇義《新定三禮圖》從后世帽子的御寒功用出發(fā),繪作大圓筒形,顯然未從生活實用角度細加追究。我們最初亦采用此說,但在實操中發(fā)現(xiàn),聶氏大圓筒式之冠謬不可通,除非簪子從腦門中間穿過去,否則無法戴在頭上。于是,我們回過來研究先秦之冠的作用,《說文》:“冠,絭也,所以絭發(fā)?!倍斡癫米⒄f冠的功用是“約束發(fā)”【37】,并未提及御寒功用。再細讀《士冠禮》,知古人將發(fā)髻挽好后,先用發(fā)笄固定,然后用冠罩住發(fā)髻,再用簪子橫貫將冠與發(fā)髻固定住。故冠之大小,以罩住發(fā)髻為限,形制不至太大。故我們決定重新拍攝《士冠禮》,將原先使用的皮弁、爵弁換成新款。

        ?

        《士冠禮》始加之緇布冠,其形制為“缺項,青組纓屬于缺;緇纚,廣終幅,長六尺”,鄭注:“緇布冠無笄者,著頍,圍發(fā)際,結項中,隅為四綴,以固冠也。項中有,亦由固頍為之耳?!薄?8】讀之,簡直不知所云。賈疏云,鄭注“著頍,圍發(fā)際”云云,均無正文可據(jù),“此舉漢法以況義耳”【38】。而漢時卷幘是否與周代相同,無法證明。此一節(jié)經注疏,我們閱讀無數(shù)次,依然只能得其仿佛,無法得其確解。

        ?

        此外,朝服之玄冠,由武(冠圈)與梁(綜貫頭頂前后的織物)兩者構成,但兩者是固定連接為一體,抑或兩者分開,行禮時方才合體?此外,若是臨時合體,則梁之兩端與武的結合方式,是內卷還是外翻?至今未能求證。

        ?

        魚俎《士昏禮》新婚夫婦同牢而食的魚俎上,“魚十有四”【39】?!短厣伿扯Y》魚俎為十五條,此為正數(shù),昏禮為取偶數(shù)而去其一;鄭注:“魚,水物,以頭枚數(shù),陰中之物,取數(shù)于月十五日而盈?!薄?0】魚種及重量,經注疏皆未之及,奇怪的是,此前無人問及于此。拍攝前我們去市場購買,方知一魚之重,若超過2兩,一俎之內即難以容納!

        ?

        馬與車《士昏禮》親迎需要馬車,我們按照周代車馬坑數(shù)據(jù),延請民間匠作師傅復制。在錄影棚欲將兩匹馬套進車時方知,車身太低,無法套入,令人大惑不解!其后,我們查閱周代車馬坑遺址馬骨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當時馬匹之形體均較小。再作調研之后,而知兩漢與匈奴游牧民族交往頻繁,其馬匹軀干較中原所產高大,深受漢人歡迎,矮小的中原馬匹由此被取代。今日之馬較西周之馬高大,故無法套入周車。此事令人感慨,若不作復原,恐怕永遠想不到。

        ?

        朱極三?涉及射禮的問題亦不在少數(shù)。世界各國射箭鉤弦之法,分中國式與地中海式兩大類,一般認為,前者以大拇指鉤弦,故有扳指;后者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并排鉤弦。今讀《儀禮》發(fā)現(xiàn)情況可能并非如此簡單。《大射禮》云小射正“取決,興,贊設決,朱極三”,鄭注:“極猶放也,所以韜指,利放弦也。以朱韋為之。三者,食指、將指、無名指?!薄?1】是朱極以“朱韋”為之,故名;用于韜住食指、將指、無名指。又,《士喪禮》有“纊極二”,鄭注:“生者以朱韋為之,而三。死用纊,又二,明不用也?!薄?2】纊極僅用于喪禮,以“纊”(絲綿絮)為之,因是冥器,故死者用其二,且以纊為之。此為“朱極三”確實存在之佐證。

        ?

        如此,則《大射禮》射箭以扳指與三枚朱極并用!黃以周云:“決之韘以擐右手巨擘,極以韜食指、將指、無名指。韘以鉤弦,極以放弦,二物迥然不同。”【43】是周人用扳指,亦用三指鉤弦之法,黃氏云“韘以鉤弦,極以放弦”,則放弦與鉤弦如何使用不同手指?前儒或閃爍其辭,或語焉不詳,讀之茫然。2016年,筆者與日本弓道界專家交流,獲贈全套日式射具,其中有一副勾弦時分別用于大拇指、食指與中指的指套,但與用于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朱極三”明顯不同。中國之“朱極三”與地中海式射法究竟區(qū)別何在?三指鉤弦足以放弦,扳指作用何在?筆者曾為此請教專業(yè)射箭選手,他們聽說《儀禮》有“朱極三”之記載,無不驚詫莫名,均不知當作何解釋。此一難題,牽涉到周人射箭的基本方式,不可等閑視之,當代研禮者不可繼續(xù)閉門造車,當與體育史學界深入合作,尋求正解。

        ?

        侯與旌?射禮中的靶子“侯”,靶心部分依靠左右兩根木柱、往中間斜插,呈上寬下窄之形,經我們實驗,明顯違反力學原理,無法固定。此系文獻記載有誤,抑或我們誤讀文獻?此外,報靶用的“旌”,我們依文獻記載復原,高達4.58米,報靶時由有司左右搖動,令射手能目見。實踐證明,旌的重心過高,搖動時稍不留神即致傾覆,非常危險。后請國家京劇院一位練功二十年之久的武生執(zhí)持,方勉強勝任,不知周人如何做到?

        ?

        門闑《儀禮》涉及名物甚夥,且多有異說。如《儀禮》之門闑,原本不過是用于之門的木橛,但在禮儀場合又有區(qū)分身份的功用,學者對其是一還是二,就有爭議,不易遽斷【44】。

        ?

        如此等等,不能煩述?!秲x禮》難點、盲點之多,超乎想象,由于復原而隨處涌現(xiàn),我們無力解決的,遠遠多于我們能解決的,令人驚愕,亦令人欣喜。由此,我們對《儀禮》的認識更為深入,今后著力的方向更為明確。

        ?

        如上所述,復原工作既面臨嚴峻挑戰(zhàn),亦有破解迷茫之喜悅,更有以實證檢驗異說之是非的收獲,當然,亦不乏無力解讀疑難的無奈??傮w而言,對《儀禮》的認識大為深入。

        ?

        五、幾點收獲

        ?

        《儀禮》之學久衰,筆者素有存亡繼絕之心,自2001年起即組織碩士、博士研究生會讀《儀禮注疏》,希冀借此培養(yǎng)若干位能讀懂《儀禮》的青年后進。由于現(xiàn)行學制的缺陷,學生多昧于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在《三禮》領域更是零基礎,故如讀天書,極為痛苦。會讀之艱難以最初三個月為最,個別學生因畏懼而退出,大多數(shù)人秉持曾國藩“扎硬寨,打死仗”的精神,頑強堅守,經過多年苦學,終入坦途。學生多將讀書心得寫成《日知錄》《十駕齋養(yǎng)新錄》式的札記,學術基礎逐步加厚,獨立研究《儀禮》的能力日益提升,令人有喜獲豐收之感,以下略作檢視。

        ?

        明辨異說?禮學研究之難,在諸家各執(zhí)一端,歧說疊出,故自古有“議禮如聚訟”之說。明別不同見解之是非曲直,始得深入經注蘊奧,我們于此多有收獲。

        ?

        關于“堂深”的研究。《儀禮》之《士冠禮》《鄉(xiāng)飲酒禮》《特牲饋食禮》等均有盥手、盥爵的儀節(jié),盥器匜與盤設于阼階東南,“南北以堂深”,與堂的距離取準于堂之深淺。禮家對“堂深”的具體范圍界定不一:鄭玄說“中以南謂之堂”【45】,指屋頂正脊下以南的部分;賈公彥說“堂廉北至房室之壁”46為堂深,指臺基的南邊往北至東房西室的墻壁;黃以周認為是指中以南至庪【47】。三說莫衷一是。我們發(fā)現(xiàn),《儀禮》許多儀節(jié)中,有司上堂呈物,每每走到最高一級臺階后立定,“盡階不升堂”,不再往前,等待進一步指令。最高一級臺階已在夯土臺基之上,“盡階不升堂”一語表明,堂廉與庪下之間的地帶不得稱堂,可知黃以周之說至確,精審過人?!?8】

        ?

        再如,《士虞禮》與《少牢饋食禮》有“墮祭”,或作“挼祭”、“綏祭”。在正祭當日,祝與主人、主婦及佐食在室中陳設陰厭之饌,準備迎神。祝告請神饗,并釋孝子祭辭完畢后,迎接尸進入室中。尸安坐陰厭之位后,祝命令佐食“墮祭”。尸進食并與主人獻酢后,主人接受尸嘏,又有佐食授予“墮祭”。其后主婦亞獻尸,尸酢主婦,又出現(xiàn)佐食“墮祭”的儀節(jié)。

        ?

        學者于“墮祭”之義,有以下四說:鄭玄的“下祭”說,乃是減下祭品;敖繼公《儀禮集說》認為“綏”或“授”字之誤,乃授予祭品;凌廷堪認為“墮祭”即《周禮》九祭中的“命祭”,是尸未飯前之祭;黃以周認為墮祭是指不嚌、不嘗的祭食。各家聚訟之由,乃源于《特牲饋食禮》“祝命挼食”一語的行文位置錯易,使人誤認為祝所命行墮祭的對象是尸、主人、主婦。然王引之《經義述聞》指出“命墮祭”的對象實為佐食,故墮祭主要由佐食進行。綜合《三禮》相關記載,“墮祭”、“挼祭”、“綏祭”可分為三種用法:一為下祭,用作動詞,謂減下當祭之物;二為名詞,指已被佐食減取下來的祭品(黍、稷、祭肺);三為總括由佐食減下黍、稷、祭肺至尸、主人、主婦接受祭品而行祭的一連串儀節(jié)?!皦櫦馈睘榧蓝Y大節(jié)。鄭玄云“事尸之禮,始于綏祭”【49】,則墮減祭品乃整個事尸禮的大節(jié)。祭禮特置佐食為尸、主人、主婦“墮祭”,與平常食生人之法不同,旨在突顯尸的尊崇地位。而佐食分別為尸、主人、主婦減取祭品,其實亦象征了佐食從飫神之余分取福祉以授尸,繼而又從尸食之余分取福祉授予主人及主婦,佐食墮祭在整個福祉授受的過程起了重要作用,是祭禮中標志性的儀節(jié)。以上諸說,以鄭注最貼合經文【50】。

        ?

        以例求禮 ?經學研究貴有“例”,自杜預《春秋左傳序》中提出“三體五例”之說,尋找經籍中的“義例”,探求貫穿經書的原則與體例,成為學者關注的重要課題。《儀禮》所記儀節(jié)多有重復,若巨細無遺,瑣碎必錄,則勢必成繁文縟節(jié),無法卒讀。故某一儀節(jié)若見于多處,則各有省簡,需綜合諸文,方可得見全豹。清儒淩廷堪作《禮經釋例》,分通例、飲食之例、賓客之例、變例、射禮、祭例、器服之例、雜例等八類,歸納《儀禮》各篇同異詳略之文,歸納出二百四十六例,極便于讀者。但淩廷堪并未窮盡《儀禮》之例,后學尚有探求之空間。我們在深入讀書之后,不再滿足依文解句、隨文釋義的層次,開始走向尋求新例的途徑,并取得一些成果,以下是其中兩例。

        ?

        其一,升席降席例?!秲x禮》屢見為賓主設席的儀節(jié),賓主升席、降席之方向自有一定之規(guī)?!多l(xiāng)飲酒禮·記》云:“主人、介,凡升席自北方,降自南方”,此為記者對堂上東西向二席升降規(guī)律的局部歸納,鄭注:“席南上,升由下,降由上,由便。”51席之上下統(tǒng)屬,系乎禮儀空間的整體秩序,鄭注易記文之“南/北”為“上/下”,以上下論升降,將局部儀節(jié)納入整體禮儀空間秩序之中予以觀照,深層通義由此得以彰顯。統(tǒng)觀《儀禮》全經升席、降席之文,聯(lián)系散見于諸篇的鄭注,可厘定升席、降席正例為:“凡席,升、降皆由下?!边@一禮例所蘊含的義理,乃在表達行禮者相敬之意,就人倫關系言之,可分為兩型:

        ?

        賓主互敬型。如《鄉(xiāng)射》《鄉(xiāng)飲》堂上之席的升降,乃在一種賓主抗禮的格局下展開:賓席東上,蓋以禮盛時主人位在東,升降由西方,意在敬主人;主人席南上,蓋以禮盛時賓位在南,升降由北方,意在敬賓;介席南上,蓋以禮盛時主人位在南,升由北方,意在敬主人;大夫席西上,蓋以禮盛時主人位在西,升降由東方,意在敬主人。

        ?

        尊卑統(tǒng)攝型。如《士昏禮》室中的舅姑席,《燕禮》《大射》堂上的公席,因其位尊,無所統(tǒng)屬,因此舅姑席與公席之南上,皆可依《曲禮》鄭注“因于陰陽”【52】的角度來理解。此時,位卑者之席統(tǒng)于尊者:《士昏禮》婦席室中北墉下,西上,是統(tǒng)于舅姑;《大射》卿、賓、小卿、大夫席東上,若有東面者則北上,皆統(tǒng)于公。位卑者升降由下,皆出于對尊者的敬意【53】。

        ?

        其二,拜揖例。拜揖,是周代典禮儀式中最基本的禮節(jié),經文屢見不鮮,但無成體系的說明。至《周禮》出,而有“九拜”之說。唐人義疏以《儀禮》《禮記》所見拜禮牽合《周禮》“九拜”一一對應,而多有張冠李戴之舉,清人多有批評。今歸納《儀禮》所見,而知拜有拜、再拜、再拜稽首、拜稽顙,以及婦人之拜(肅拜)與拜扱地等六類;揖則有揖、厭兩類。繼而對《儀禮》中的拜禮、揖禮的使用條例、動作細則、朝向與位置三問題,按輕重排列,并比對禮例,尋繹禮義,發(fā)現(xiàn)《儀禮》經文六拜二揖,無所取資于《周禮》“九拜”,進一步歸納案例,于禮例多有發(fā)見,且為諸家所未能明辨者。如婦人“俠拜”之禮,歷來皆以“凡婦人于男子皆俠拜”為解,然經中婦人與男子相拜之例甚多,行二來一往者實為少數(shù),絕非通例。經搜集比對“俠拜”諸例,方知婦人之俠拜當如男子之再拜,為加敬之拜,而非通常拜禮。此外,揖禮則有“以手通指”、“相人偶”、“告將行”等三類用例,因場合不同,禮義亦各有不同。

        ?

        《荀子·大略》云:“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薄?4】自拜至于稽顙,上身每況愈下,其勢昭然。而拜時雙手至地與否,經無明文,乾嘉學者頗有爭論。今據(jù)《燕禮》經文,拜洗之后,主人復盥手乃持爵,鄭注:“主人復盥,為拜手坋塵也?!薄?5】此為拜手至地之確證。又如“再拜”之禮,當一跪而再拜,抑或兩次跪拜?前儒亦意見不一?!抖Y記·王制》云:“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56】以八十者氣衰骨弱,不宜勞頓;由此反推,常人皆當再坐而再至,故“再拜”為兩次跪拜57。

        ?

        挑戰(zhàn)難點《儀禮》研究的諸多難題,名家聚訟紛紜,學者多視為畏途。經多年刻苦攻讀,我們團隊中已有能挑戰(zhàn)名家的年輕人,對“衽”的考辨便是一例。

        ?

        衣服之衽,見于《儀禮·喪服·記》:“衽,二尺有五寸?!钡诺男螤钜约拔挥谝路膫€位置,禮家聚訟不已,鄭注:“衽,所以掩裳際也。二尺五寸,與有司紳齊也。上正一尺,燕尾一尺五寸,凡用布三尺五寸。”【58】是衽為上衣的一部分。依《玉藻》鄭注“衽屬衣則垂而放之”【59】,知衽連屬于衣,衽垂放后與有司之紳齊平,同為二尺五寸。衽上方與衣連接的位置應與腰帶齊平。

        ?

        鄭注“掩裳際”,是說衽的功用,以下是說衽的剪裁法,其中“燕尾一尺五寸”句學者理解各異,賈疏認為左右衽外露部分呈直角梯形,雙衽處于衣身后側,形如燕尾,朱熹、黃以周等皆沿襲其說。

        ?

        江永則以“布有正反”,賈疏剪裁法“兩衽皆左不可用”為由破賈疏,將“燕尾一尺五寸”理解為單衽形如燕尾【60】。但《儀禮》服飾用平紋布,無正反之分,且裳分前后,前裳掩后裳,交接處位于身后,非正當身側,賈疏剪裁法衽垂下較長處正當裳際,更符合衽的功能作用,故可采信。

        ?

        周代禮服中的深衣,衣裳相連,亦有衽,其制作法中“續(xù)衽勾邊”(《禮記·深衣》)一語,學者聚訟至今。深衣之衽的功用同樣是“掩裳際”,鄭注:“(衽)屬裳則縫之,以合前后”【61】,衽在裳側旁,與裳直接縫合連屬,使深衣之裳無前裳、后裳之別。

        ?

        深衣剪裁法,孔疏認為與裳幅相同,上寬六寸(加縫份共八寸),下寬一尺二寸(加縫份共一尺四寸),斜裁一幅布而得兩個裳幅或兩片衽。因為衽幅、裳幅的大小、形狀相同,連接后,衽與裳為一體,只能從位置上區(qū)別。八片裳幅,四片衽幅,渾然一體,正是《禮記·深衣》所謂“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资鑼⑸钜轮裴尀椤吧选?,正是“衽”的引申義之一【61】。

        ?

        《朱子家禮》將衽理解為前后裳相連處的縫線【62】,與鄭注相悖,且無法解釋經文“續(xù)衽”之意。江永認為深衣之衽斜裁,而裳幅當裁【63】。然裳前后各四幅為長方形,衽左右各兩幅為直角三角形,直角邊與裳幅相連,則穿著時斜邊無法與下裳下緣保持水平,與《深衣》云“下齊如權衡,以應平”相悖。黃以周認為深衣之衽剪裁法與賈疏所理解的喪服之衽剪裁法相同,連屬于衣【64】。但是,深衣之名,源于衣裳相連,覆體深邃,黃氏所說之衽已無“掩裳際”之功能,亦不可從。綜上,仍以孔疏為上。

        ?

        學者另一爭議頻起的是衽為“小要”?!队裨濉罚骸俺耍ι钜?。深衣三袪,縫齊,倍要,衽當旁”,鄭注:“凡衽者,或殺而下,或殺而上,是以小要取名焉?!薄?9】學者多從形狀來解讀“小要”,但均不能與經文互洽。

        ?

        孔疏破鄭注,認為深衣兩襟處,以衣、裳縫線為界,上下都是衽,縫線以下為掩裳際之衽,屬幅而下;縫線以上為衣襟之衽,屬幅而上,縫線處即是鄭注所謂“小要”【59】。意在彌縫禮經中衽的幾種釋義。而鄭注謂殺而下為深衣之衽,殺而上為喪服、祭服之衽,孔疏明顯曲解鄭注。

        ?

        黃宗羲《深衣考》維護鄭注,“蓋衣裳相合則上下大而中間小,斯成為衽”【65】,將衣裳相連與前后裳相連混為一談,認為衣裳相連,腰部最小,形似棺上小要,故名“衽”,其說混淆“要”“小要”,對“衽”的理解也與鄭注大相徑庭。

        ?

        黃以周以深衣兩衽與喪服、祭服兩衽,“合四衽成小要形”【66】,與經注及黃氏對深衣之衽的理解相悖,深衣之衽剪裁法與喪服、祭服不同,黃氏四衽拼合說無據(jù)。

        ?

        沈從文認為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的一件衣服中腋下的矩形嵌片,“無論正面還是側面看去,衣衽的輪廓恰和木榫‘小要’相互類似”【67】,故定名為衽。然此嵌片不足一尺之大,與《喪服》衽“二尺有五寸”相差懸殊,且與《儀禮》衽“掩裳際”的功用不相干,其說亦不可從。

        ?

        “小要”的正確解釋如下:《說文》:“要,身中也,象人要自臼之形?!薄?8】要的本義是指人身體中部兩側。周人以上衣遮蓋此處的部件名為“要”,作用是掩蓋住下裳的上部邊緣?!榜拧蔽挥谝獌蓚龋饔檬茄谏w下裳側邊邊緣,其位置與功能都與“要”相似,為有所區(qū)別,而名之為“小要”【69】。

        ?

        走向學術前沿 ?反復精讀禮學經典,使我們獲得介入出土文獻與文物之討論的能力與資格。清華簡是近年發(fā)現(xiàn)的最新也是最重要的古代文獻,我們非常關注?!蛾纫埂菲l(fā)表后,論者蜂起,主流意見認為,此文所記是武王與周公等多人相互酬酒,屬于當時戰(zhàn)勝歸來的禮儀。我們以《詩》《左傳》《禮記》等文獻為依據(jù),指出周人飲酒以獻、酢、酬為關聯(lián)的儀節(jié),不可能無獻、酢而僅有酬,更不可能多人互酬【70】。

        ?

        再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近年出土數(shù)量較大的裝在弓韜之內的弓弩,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韜內弓背與弓弦之間,兩側各有一根木條。此木條的定名與功用,考古界討論熱烈,定名不一。2015年3月《光明日報》的專題報導中公布了相關數(shù)據(jù),以及發(fā)掘者關于木條應定名為“檠”的論述。我們專程去發(fā)掘工地做了考察,認為《考工記·弓人》所記“檠”,乃是制弓過程中用于固定角弓弧度的“弓匣”,與此木條的形狀與功用全然有別?!对姟贰秲x禮》等文獻中另有“?”字,作用在于輔弓,即控制弓背的張弛之度,保護弓的良好彈性,與此木條之功用相類。此字《毛詩·小戎》作“閉”:“竹閉緄滕”,而《弓人》鄭注引此作“竹?緄滕”【71】;《儀禮·既夕禮·記》作“柲”,古人已有將閉、?、柲與“檠”混淆者。故我們將此木條定名為“?”【72】。

        ?

        以上諸例,是我們回應學術挑戰(zhàn)的幾份答卷,學力有限,不敢以為必,結論可能很膚淺,但絕非率爾操觚之作,每一份都浸透真誠付出的心血。

        ?

        六、《儀禮》復原與對外文化交流

        ?

        當下中國學者的根本任務,不是為了給西方文化的權威,再增加一個例證,而是尋找出中華文明的獨特之處,然后用它與西方文化做平等的對話?!秲x禮》是軸心時代的中國元典之一,所記冠婚喪祭、射饗聘覲之禮,內容與體例,舉世無有其匹。由于此書古奧難讀,不便于向世界傳播。我們攝制的《鄉(xiāng)射禮》等篇,用多媒體技術,多視角、全方位復原了周代州一級學校的射箭比賽,字字有出處,處處有考證,準確、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周代禮樂文明的精神風貌與文化特質,使今人能輕松了解三千年前活潑潑的周代社會生活,為中國文化走出國門提供了古老而又清新的題材,近年以來,其文化影響已初步呈現(xiàn)。

        ?

        國際射箭總會(WA)的章程稱,世界最早的射箭比賽乃是公元16世紀由英國貴族所發(fā)明【73】。而《鄉(xiāng)射禮》證明,至遲在公元前8世紀,中國人便已發(fā)明嚴格意義上的射箭比賽,有裁判、工作人員,有嚴格的比賽規(guī)程,有完備的計分方式,其人文內涵亦遠較今天的國際比賽深厚。2017年5月20日,射箭世界杯上海站決賽現(xiàn)場,我們制作的《鄉(xiāng)射禮》英文注釋版第一次登上國際箭聯(lián)比賽大屏幕。2018年4月17日,國際箭聯(lián)網站播放了作為中國弓箭文化宣傳片的《鄉(xiāng)射禮》。2018年4月22日,射箭世界杯上海站決賽現(xiàn)場大屏幕再次播放《鄉(xiāng)射禮》短片。我們將逐步向世界宣告:中國才是射箭比賽的誕生地。

        ?

        作為儒家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射禮,在唐宋時代傳入朝鮮、日本后,廣受歡迎,因比賽背后充滿哲理與文化內涵,而被稱之為“弓道”。為加強與日韓的文化交流,我們組織人員到韓國、日本考察弓道歷史沿革與現(xiàn)狀。2017年4月15日,我們在徐州主辦第一屆禮射國際學術研討會,筑波大學教授、日本武道協(xié)會副會長、國際弓道聯(lián)盟理事入江康平,韓國首爾大學教授、韓國國弓教授會會長羅永一等傳統(tǒng)弓箭研究的專家與會。我們在會上介紹了《考工記》記載的弓箭制作技藝,并表演了鄉(xiāng)射禮的主要儀節(jié)。日韓學者大為驚訝與嘆服,入江康平教授感慨道:“中日兩國距離如此之近,而我們居然如此不了解對方!”

        ?

        徐州會上,韓國代表展示了他們傳統(tǒng)的“拋射”法,射道長約100米,貫穿整個足球場的縱向距離,射手按照拋物線的原理,朝天發(fā)射,箭矢利用弧度滑向遠處的靶子。這令我們恍然大悟,這分明是中國古制。周代射禮的射道分為三個等級,以弓的長度為丈量單位,分為50弓、70弓、90弓等三個級別。100米,約當于70弓的長度!這種射法,中國已經失傳,豈料依然在韓國保持。

        ?

        《鄉(xiāng)射禮》在歐洲的影響亦已出現(xiàn)。2018年7月,我們應邀赴瑞士洛桑參加一個主題為非遺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大會上播放了《鄉(xiāng)射禮》復原的多媒體視頻,與會代表反響熱烈。一位美國的大學教授希望我們趕緊向社會發(fā)行,以便她能在教學中使用。印度國家博物館一位研究員贊揚道:“這是富有啟迪意義的重要成果。”洛桑聯(lián)邦理工大學的莎拉·肯德丁教授盛贊這是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絕好形式,并在同年8月的達沃斯論壇上專題介紹了我們的研究課題,并希望今后與我們合作。瑞士洛桑聯(lián)邦理工大學博物館(EPFL Pavilions)將于2021年9月17日至2022年2月6日舉辦“Deep Fakes:Art and its Double”(深度仿造:藝術及其再現(xiàn))展覽,特地從我方借用鄉(xiāng)射禮復原制作的一套禮器,用于該展覽。

        ?

        另外,尚有一事令我們意外。清末民初滿清貴族端方收藏一套周代青銅禮器,在銅禁之上有爵一、觚一、觶二、角一、斝一,與《儀禮·特牲饋食禮》用器相若,彌足珍貴,因而轟動一時,王國維曾有文章論及【74】。其后,這套銅器流入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因其珍稀,辟有專室陳列。這套歷經滄桑的青銅器,銹跡斑斑,大多數(shù)觀眾既不知其功用,更不知其價值,稍看兩眼即轉身離開。近年,館方獲知我們拍攝《鄉(xiāng)射禮》的消息,乃從中節(jié)選六分鐘,在展廳的環(huán)幕內循環(huán)播放,觀眾終于看懂這套青銅器的用途,恍然大悟:原來是近三千年前的周代禮器!這對于深入解讀與傳播中國古代文明,提供了新方法與新思路。



        ?

        《儀禮》的兩次轉型,第一次成于孔門之手,旨在讓周代禮樂文明“脫水”“保鮮”,存活于后世;第二次轉型則是后世禮家的終極使命,使周公之禮再度“復活”,流動演進的典禮儀式,揖讓周旋的各色人物,精美絕倫的各類器物,色彩粲然的衣冠服飾,重新進入中國乃至世界的視野,供人賞析、借鑒與研究。如此,《儀禮》之當代價值得以重光。

        ?

        數(shù)年的踐行,我們邁出了復原研究的一小步,但得到的啟迪卻是重要的,即不如此則無法達到將《儀禮》推向徹底“拆洗一番”的境界,亦永遠無法超越前賢。同時我們亦清醒地看到,團隊年輕,讀書少,學力淺薄,一切還在起步階段,不如人意、甚至訛誤之處一定不少,但道路已開啟,惟有矢志不渝,堅忍弘毅,方能不負前賢往圣。

        ?

        注釋
        ?
        1 王先謙:《荀子集解》卷19《大略》,《諸子集成》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27頁。
        ?
        2 沈文倬:《略倫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菿闇文存》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7,22,58頁。
        ?
        3 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4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222頁。
        ?
        4 沈文倬先生認為,《儀禮》之《喪服》《士喪禮》《士虞禮》《既夕禮》是一整體,故《雜記下》所云《士喪禮》實際包括此四篇。
        ?
        5 (唐)韓愈:《讀儀禮》,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3頁。
        ?
        6 (清)永瑢等編:《四庫全書總目》卷22,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76頁。
        ?
        7 楊復:《儀禮圖序》,《通志堂經解》第12冊,揚州:廣陵書社,1996年,第241頁。
        ?
        8 沈文倬:《周代城市生活圖編繪計劃》,《菿闇文存》,第1008,1009,1015,1009,1008-1031,1008頁。
        ?
        9 沈文倬:《懿齋學述之一》,《菿闇文存》,第974頁。
        ?
        10 彭林:《用電腦畫面顯示〈儀禮〉儀節(jié)的有關問題》,《海峽兩岸中國古籍整理研究現(xiàn)代化技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辦公室,1993年,第146頁。
        ?
        11 陳公柔:《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制度》,《考古學報》1956年第4期,第67-84頁。
        ?
        12(3)沈文倬:《對〈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制度〉的幾點意見》,《考古學報》1958年第2期,第29-38頁。
        ?
        13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0頁。
        ?
        14 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5,第80,87頁。
        ?
        15 曹元弼:《禮經學》卷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68頁。
        ?
        16 高瑞杰:《從〈士昏禮〉看婚禮交接諸義》,《文史知識》2017年第4期,第75-79頁。
        ?
        17 鐘誠:《〈儀禮〉拜揖的禮法與禮義研究》,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
        18 陳士銀:《鄉(xiāng)射侯考》,《中國經學》第22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65-76頁。
        ?
        19 楊鴻勛:《仰韶文化居住建筑發(fā)展問題的探討》,《建筑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3、18,32-33頁。
        ?
        20 如陜西周原考古隊:《扶風召陳西周建筑基址發(fā)掘簡報》,尹盛平執(zhí)筆,《文物》1981年第3期,第10-22頁;以及下文引用的幾種考古資料。
        ?
        21 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建筑基址發(fā)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10期,第27-34頁。
        ?
        22 傅熹年:《陜西岐山鳳雛西周建筑遺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筑遺址研究之一》,《文物》1981年第1期,第65-74頁;又收入《傅熹年建筑史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33-45頁。
        ?
        23 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扶風縣云塘、齊鎮(zhèn)西周建筑基址1990~2000度發(fā)掘簡報》,《考古》2002年第9期,第3-26頁。
        ?
        24 陳欽龍:《鄭韓故城考古發(fā)現(xiàn)與初步研究》,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
        25 馬延輝:《論楊復“寢廟辨名圖”所見前廟后寢之制》,第七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華中師范大學,2017年9月。
        ?
        26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2,第41,66,41頁。
        ?
        27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3,第78頁。
        ?
        28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30,第925頁。
        ?
        29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35,第1027-1028頁。
        ?
        30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2,第41頁。
        ?
        31 (清)俞樾:《群經平議》卷2《周易二》,《俞樾劄記五種》,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第4頁。
        ?
        32 (漢)劉安:《淮南子》卷2《俶真訓》,《諸子集成》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3頁。
        ?
        33 (宋)朱熹:《四書集注》,長沙:岳麓書社,1987年,第170頁。
        ?
        34 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建筑基址發(fā)掘簡報》,第8頁。
        ?
        35 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扶風縣云塘、齊鎮(zhèn)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發(fā)掘簡報》,第8頁。
        ?
        36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4上《釋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13頁。
        ?
        37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卷7下,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第353頁。
        ?
        38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2,第25,26頁。
        ?
        39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4,第69頁。
        ?
        40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46,第892頁。
        ?
        4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18,第334頁。
        ?
        42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35,第670-671頁。
        ?
        43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卷25,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1105頁。
        ?
        44 彭林:《孔穎達、賈公彥門闑制度異說辨正》,《中國經學》第22輯,2018年,第47-64頁。
        ?
        4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35,第675頁。
        ?
        46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8,第131頁。
        ?
        47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卷2,第39頁。
        ?
        48 彭林:《〈儀禮〉堂廉、堂深考》,《中國史研究》2018年第2期,第33-49頁。
        ?
        49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43,第820頁。
        ?
        50 李洛旻:《論〈儀禮〉“墮祭”及其禮意》,(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2期,2016年1月,第1-20頁。
        ?
        5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10,第170頁。
        ?
        5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2,第43頁。
        ?
        53 李旭:《〈儀禮〉升席降席例辨證》,《中國經學》第17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23-146頁。
        ?
        54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卷19《大略》,第326頁。
        ?
        5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6,第257頁。
        ?
        56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13,第422頁。
        ?
        57 鐘誠:《〈儀禮〉拜揖的禮法與禮義研究》,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
        58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卷34,第651頁。
        ?
        59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29,第895,895,896頁。
        ?
        60 (清)江永:《鄉(xiāng)黨圖考補證》,《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85頁。
        ?
        6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29,第895,896頁。
        ?
        62 (宋)朱熹:《家禮》,《朱子全書》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83頁。
        ?
        63 (清)江永:《深衣考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391-392頁。
        ?
        64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卷3,第157頁。
        ?
        65 《黃宗羲全集》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68頁。
        ?
        66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卷49,第2318頁。
        ?
        67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第100頁。
        ?
        68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卷3上,第105頁。
        ?
        69 羅婷婷:《〈儀禮〉諸侯之士朝服研究》,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
        70 彭林:《清華簡〈耆夜〉飲至禮辨析》,(臺灣·嘉義)《中正漢學研究》第23期,2014年。
        ?
        71 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卷4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179頁。
        ?
        72 彭林:《弓檠與弓?考辨》,《考古》2019年第1期,第96-103頁。
        ?
        73 章程參見國際射箭總會官方網站:https://worldarchery.sport/sport/history(讀取時間:2021年9月17日)。
        ?
        74 王國維:《說斝》,《觀堂集林》卷3,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4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