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張祥龍教授
作者:Georg Stenger
來源:「現(xiàn)象學」公眾號
時間:西元2022年7月27日
當一個人變得無語,那一定是發(fā)生了不同尋常之事,這打斷了他,甚至讓他陷于沉寂。但是在這里依然會出現(xiàn)“記憶的畫面”,這是切身的當下感,讓人回憶起所有具體之事,這是在“er-innern”(記憶,使-內在化)這個詞所表達的真正意義上的有限性的不朽。
沉默可能是最適當?shù)摹奥曧憽?,伴隨著沉默空間和時間、更確切的表達是:復數(shù)的空間和時間,開啟了它們的大門。
來自所謂“西方”的一位同行,他多年以來一直把目光投向東方,特別是投向中國,從中獲得比靈感更多的東西,他想要對一位來自中國的同行說幾句話,后者很早之前就以奠基性的方式從事西方哲學的研究。張祥龍教授對于西方和東亞的哲學如此熟稔于心,學界幾乎無出其右,他相信中西方思想的相互參照是理所當然之事。特別是他能夠將對現(xiàn)象學傳統(tǒng)的德語和法語研究,與中國哲學中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和經(jīng)驗方式的角度展開對話,尋求其一致之處,且成果頗豐。
關于我們之間的幾次個人接觸,我想首先提及2004年他在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訪學,正是在那里我們深入地彼此了解。自那以后,我就抱著最大的興趣關注他的研究的論著,總是對他的分析和描述的準確性和深刻程度驚嘆不已。他與Ramakrishna Puligandla合著的小冊子《語言與現(xiàn)實:一個跨文化的視角》2005年在德文書系“跨文化文庫”中出版,依然展示了他精湛的方法路徑:他在本書中不僅是在文化和語言上討論不同的思想方式(道家,禪宗,龍樹等),他還特別關注了介于語言和現(xiàn)實之間的各自不同的路徑,以及概念化語言和海德格爾意義上的“語言之思”之間的基本差異,由此,即便海德格爾本人學習漢語的計劃失敗了,那些古代中國的以及其他文本依然能夠且必然以哲學的方式被重新理解。由西方引發(fā)的概念性語言在此無能為力。然而張祥龍教授似乎并未關注到海德格爾的“詭辯學”方面以及相應的“精神性”方面,這可能會在文化之間產(chǎn)生很多彼此聯(lián)結的點。
就在去年,張祥龍教授發(fā)表了他與孫向晨教授的一場討論,涉及的是一個極為吸引人的問題《代際時間:家庭的哲學身份》,在其中提出了一條新的哲學路徑,以對基于一種新的、多元呈現(xiàn)的“本體論”理念的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進行描述。他的多元化的、國際化的研究工作引導著他前往俄亥俄州的托萊多(Toledo)和紐約州的布法羅,后來又來到了歐洲,這向我們展示了一位與眾不同的哲學家,他開啟了跨文化思想、首先是西方和中國之間的道路。
最后,請允許我再提及一件事,2017年我在廣州中山大學召開的一次關于馬克斯·舍勒的學術研討會上再度遇到了張祥龍教授。更巧的是我們在大學校園里散步時偶遇。我們談論了各種各樣的事情,當然主要是關于跨文化的關聯(lián)性以及相關的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學生在全神傾聽老師的每一個字。事實上,這并非空談理論者在此發(fā)言,毋寧說,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情形:在此沒有“關于一種思想”或者關于概念進行討論,不,出乎意料的是,此時發(fā)生的是人們可以稱之為“哲學會飲”的緣構發(fā)生(Ereignis),在這里思想開啟了人們可以行進和移動的道路。完全就是在“大道”的意義上,道路和思想本身只有在行進中才會呈現(xiàn)。
我們在回來的路上還完全陷于沉思,有一位年輕的同事問我們,是否可以給我們拍一張照。起初我們都沉默著,但又同時回到了“現(xiàn)實”之中?;蛟S大家可以再所附的照片中再度看到當時的那一刻。
盡管張祥龍教授對海德格爾極為了解和欽佩,但是他重視其他哲學家和現(xiàn)象學家,特別是馬克斯·舍勒,這是有充分理由的。眾所周知,海德格爾講課從不離題,全神貫注于“思之事”。只有一次他有一個例外,他出于當時的場合打斷了課程,背誦了他著名的發(fā)言《紀念馬克斯·舍勒》。我想引用其中的一段:
“馬克斯·舍勒死了。在一項偉大而廣泛的工作中,在一個新開端的階段推進到最終和整體,在一個新的教學活動的初始,他都被寄予厚望。撇開他的創(chuàng)造力的規(guī)模和形式不談,馬克斯·舍勒也是當代德國最強大的哲學力量,不,是在當代歐洲,甚至是在整個當代哲學中?!崂涨宄乜吹搅爽F(xiàn)象學的新的可能性。他沒有從外部接受和運用這些可能性,而是親身從本質上去推動它們,并且立即將之與哲學的核心問題融為一體。……這種(對哲學的)真誠必定就是他間或表現(xiàn)出來的如孩童般的善良的源泉。……今天那些嚴肅的哲學思考者當中,沒有人能在根本上與他無關,沒有人能夠取代他,哲學包含的那些鮮活的可能性與他一道消逝了。但是這種不可取代性正是他偉大之處的標志。這樣一種生存的偉大,只能用它自身給出的尺度來進行衡量?!?o:p>
馬克斯·舍勒死了。我們向他的命運低頭。哲學的道路再度陷入黑暗?!埃▍⒖春5赂駹枺喝?6卷,《邏輯學的形而上學始基》即《萊布尼茨講座》)。
尊敬的同事們,我們也可以把這段海德格爾的悼詞節(jié)錄套用在張祥龍教授身上。人們只需將某一個或另外一個時間、空間和個體的條件轉用到今天的情境中,比如世界范圍的情境,談論他的思想的全球化以及跨文化的路徑和樣式。
我們向偉大的思想家和鼓舞人心的哲學家鞠躬,這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物,他開啟了思的空間、發(fā)現(xiàn)了道路。
維也納,2022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