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著《大宋之法》出版暨序言
書名:《大宋之法》
作者: 吳鉤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
定價:78元
ISBN:9787559852328
推薦語
★中國好書獎得主吳鉤新作,真實還原宋代司法制度及其實踐
從宋人筆記與歷史文獻中發(fā)掘大量真實可考的案件記錄,諸如宋朝拆遷每戶能補償多少錢?宋朝女性怎樣做婚前財產(chǎn)證明?宋朝法律職業(yè)考試會考什么?蘇軾的烏臺詩案是怎么審的?潘金蓮可以和武大郎離婚嗎?宋朝法官懂得程序正義嗎?宋朝有行政訴訟嗎?……這些千年以前的故事,彰顯了宋朝早熟的法律精神,也讓人為它的湮滅深感惋惜。
★以包公為代表的司法故事,與真實情況相去甚遠
包公是元明清以來的流行大IP,包公故事的作者大多是明清底層文人,對宋朝的司法制度缺乏了解,杜撰的故事“戲劇性”有余而“專業(yè)性”不足。比如宋朝司法有嚴格的回避制度,法官不能審理親屬的案件,因此“包公鍘侄”一案全無可能。此外公孫策、打龍袍、當事人下跪聽審等,也都是背離史實的想象。
★“以宋朝為方法”,將宋朝司法故事內(nèi)化為連綿不斷的文明傳統(tǒng)
許多異邦美談在中文世界廣為流傳,如德國“國王與磨坊主”的故事,樹立起“國家應該尊重居民財產(chǎn)權(quán)”的價值觀。其實在宋朝的歷史中,不難找到相似的故事。
講好我們自己的“國王與磨坊”故事,不是為了證明“祖上曾經(jīng)闊過”,而是希望通過一遍遍地整理、編撰、講述、闡釋,將故事內(nèi)化為連綿不斷的文明傳統(tǒng),成為司法制度良性演進的內(nèi)在動力。
作者介紹
吳鉤,知名歷史作家,2018年度“中國好書”獎得主。多年來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張“重新闡釋傳統(tǒng)”。著有《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現(xiàn)代的拂曉時辰》《宋仁宗:共治時代》等。
序
這個小集子本來打算以《包青天與潘金蓮》為書名。
包青天與潘金蓮都是元明時期下層文人塑造出來的文學人物。雖然包青天史有其人,即北宋的包拯(999—1062),但小說、戲曲中的包青天,除了借用了包拯的姓名、身份之外,故事基本都是編造出來的;至于潘金蓮,更是虛構(gòu)的人物。按小說、戲曲的人物設(shè)定,包青天主要生活在宋仁宗朝(1022—1063),潘金蓮則在宋徽宗朝(1100—1126),兩者相隔數(shù)十年,因此,再腦洞大開的文人都不會讓包青天與潘金蓮相遇,發(fā)生點什么事。
考慮到《包青天與潘金蓮》似乎會給人怪誕不經(jīng)的感覺,不若以《大宋之法》為名更準確。不過,我們也不妨將“潘金蓮”“包青天”當成兩個符號使用,“潘金蓮”象征罪行—按宋朝法律,通奸與謀殺親夫都是罪行;“包青天”象征宋代的法律體系與司法制度。這也是本書要講的主題。
需要說明的是,元明清時期出現(xiàn)的大量包公戲、包公案小說,雖然講的是包公審案、斷案的故事,涉及對宋代司法的呈現(xiàn),然而,由于入元之后,宋朝司法制度出現(xiàn)中斷,而編寫小說、戲曲的下層文人又不可能受過史學訓練,他們在編撰戲文的時候,只能按照自己的想象,頂多是根據(jù)自己接觸到的元明清司法制度,來再現(xiàn)包公審案、斷案的情景。所以,包公戲、包公案小說講到的司法情景,都不是宋代司法制度的再現(xiàn)。讓我舉一個例子:
京劇《赤桑鎮(zhèn)》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包公的侄子包勉,為蕭山縣令,因貪贓枉法被人檢舉,奉旨出巡的包拯親審此案,查明真相后,下令鍘死親侄子。編寫劇本的文人大概是想用這個故事來表現(xiàn)包青天的執(zhí)法如山、大義滅親。而今天的法學家一看,這很不對勁啊,包公親審侄兒,這不正是傳統(tǒng)司法缺乏回避制、“忽略了法律程序和司法裁判過程的正當性—程序正義”的體現(xiàn)嗎?但文人與法學家都弄錯了。因為宋代司法有著非常嚴格的回避制,法律絕不允許法官與原告、被告之間存在親嫌關(guān)系,假如包公接到包勉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申請回避,而不是親審侄兒、大義滅親。
如果我們想通過包公戲、包公案小說來了解宋代司法制度,我們肯定會被帶偏??上гS多人都是通過包公戲了解傳統(tǒng)司法制度與司法文化的;甚至一些學者也以包公戲為樣本,煞有介事地分析傳統(tǒng)的“人治司法模式”。這種對傳統(tǒng)司法的負面想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宋代司法制度缺乏足夠了解。
其實研究法制史的學者非常清楚宋代司法制度的歷史地位。法學家徐道鄰先生說,“中國傳統(tǒng)法律,到了宋朝,才發(fā)展到最高峰”;“就制度來講,這一段時期,確實是舉世無雙”。宋史學者王云海先生說,宋代司法制度“達到我國封建社會司法制度的頂峰”,其“周密的判決制度在中國古代實在是首屈一指的”。法律史學者張晉藩也說,“在中華法制文明史上,兩宋是繼唐之后成就最輝煌的時代”。但是大眾恐怕很難有興趣去閱讀關(guān)于宋代制度研究的學術(shù)論著。
向讀者介紹宋代中國在法制方面所取得的文明成就,一直是我的心愿。幾年前,《南方周末》編輯約我寫專欄,借此機會,我寫了一系列與宋代司法有關(guān)的漫談、隨筆。諸位現(xiàn)在看到的這本書,便是這些文章的結(jié)集。不過結(jié)集付梓時,我增補了約二分之一的內(nèi)容,并且作了分輯。分輯只是為了方便閱讀,并不十分嚴謹。文章也不是嚴肅的學術(shù)論文,而是個人化的漫談,但我保證,文章講述的宋代司法制度及其實踐,都是真實的,史有明載的。
在一篇考據(jù)德國“國王與磨坊”故事的文章中,我寫道:“自近代以來,津津樂道‘德國皇帝與磨坊主’故事的啟蒙主義知識分子似乎更熱衷于給我們構(gòu)建優(yōu)良的異邦傳統(tǒng),哪怕是以訛傳訛。他們的確成功地借著‘國王與磨坊’的故事傳播了‘國家應該尊重居民財產(chǎn)權(quán)’的價值觀,但構(gòu)建異邦傳統(tǒng)的敘事性質(zhì)卻讓這樣的價值觀游離于中國人的歷史與傳統(tǒng)之外,宛如異己之物。為什么不轉(zhuǎn)過身來,講述那些生長在我們的歷史之內(nèi)的故事呢?為什么不將那些美好的價值觀構(gòu)建在我們自己的文明傳統(tǒng)之內(nèi)呢?”
講好我們自己的“國王與磨坊”故事,就是我寫作的初衷。我當然不是為了證明我們的“祖上曾經(jīng)闊過”(魯迅語),而是希望讀者諸君能夠拋開清末近代以來新式知識分子制造的成見,重新審視傳統(tǒng)文明,因為我相信,我們都活在傳統(tǒng)中,被傳統(tǒng)塑造,同時也在塑造傳統(tǒng)——如果我們都認為傳統(tǒng)盡如新式知識分子斷言的一片黑暗, 那么惡便如同命中注定;如果我們能相信傳統(tǒng)中有我講述的美好,善便綻放在我們的歷史深處,成為歷史演進的內(nèi)在動力。
內(nèi)容簡介
歷史作家吳鉤通過撰寫一系列宋朝司法筆記,從法理、制度、刑事、民事四個方面入手,全面細致地介紹宋代中國在法律文明上取得的成就。
宋朝的司法制度可謂中國傳統(tǒng)司法制度的最高峰,但長期以來被埋沒和誤解:一方面,元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大量包公戲、包公案小說,導致大眾對宋代法律制度產(chǎn)生誤解;另一方面,清末以來的啟蒙知識分子,熱衷于為異邦構(gòu)建優(yōu)良傳統(tǒng),卻忽視了中國本身的歷史源流。
本書通過援引大量宋人記錄的法律案件,并與宋朝法條相互參證,真實還原了宋代司法制度及其實踐;同時也是“以宋朝為方法”,從中國歷史深處打撈已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講好我們自己的“國王與磨坊”故事。這不是為了證明“祖上曾經(jīng)闊過”,而是希望通過一遍遍地整理、編撰、講述、闡釋,將故事內(nèi)化為連綿不斷的文明傳統(tǒng),成為司法制度良性演進的內(nèi)在動力。
目錄
自序 “包青天”與“潘金蓮” / i
第一輯 法理篇
“人命至重,是以圣賢重之” / 003
刑罰歸刑罰,人道歸人道 / 007
為何國王不能兼任大法官?/ 011
“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 015
天子也得尊重法律 / 020
一位公正的法官為何受到“圍攻”?/ 025
法官需要服從的,只有頭頂?shù)娜叻ㄅc內(nèi)心的良知 / 029
宋朝臺諫官的司法審查權(quán) / 033
“烏臺詩案”的另一面 / 037
宋人斷案是“卡迪司法”?/ 043
宋朝奴婢與唐朝奴婢有何不同?/ 049
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 / 053
私闖民宅,后果自負 / 057
宋代為何會盛行“民告官”之風?/ 062
“官告民”的法治意義 / 066
為何君主不能當被告?/ 070
第二輯 制度篇
開封府中沒有公孫策 / 077
每一個宋朝人都可以提出立法建議 / 082
今日之法,不可繩昨日之事 / 086
失落的宋朝司法考試 / 091
法官的社交為何要受限制?/ 097
到開封府找包公告狀,用不用下跪?/ 101
包公能審判自己的侄子嗎?/ 105
宋朝“警察”是怎么抓捕犯人的?/ 110
誰說古人不重司法程序?/ 114
為何“事實審”與“法律審”要分離?/ 118
罪人若喊冤,案子須重審 / 122
被遺忘的宋朝緩刑制度 / 126
集體判決可以怎么問責?/ 130
“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 / 134
從小白菜案說到司法賠償 / 138
為何文明社會都保留了特赦制度?/ 142
當“尚方寶劍”遇到“丹書鐵券” / 146
宋朝為何沒有丹書鐵券制度?/ 150
第三輯 刑事篇
“兒子”與“國民” / 157
國與家之間有一道矮矮的圍墻 / 161
“奸從夫捕”有何深意?/ 165
私人復仇的罪與罰 / 169
一個判例:刺死辱母者 / 173
楊志殺了牛二,依法當如何判?/ 178
從西門慶與潘金蓮說起:為何會有通奸罪?/ 182
假如殺武大郎的人是西門慶,潘金蓮會被判死刑嗎?/ 186
奸幼女者,罪無可恕 / 190
為何要將販賣人口定為罪行?/ 194
鬧市“飆車”,該當何罪?/ 198
為何要設(shè)立“見危不救罪”?/ 203
宋朝衙內(nèi)如果犯了法 / 207
“零口供”也可以定罪 / 211
杖刑究竟是怎么個杖法?/ 215
宋仁宗為何要動用凌遲之刑?/ 219
第四輯 民事篇
中國自古無民法?/ 227
“國”對“家”的監(jiān)護 / 232
“父債”未必要“子還” / 236
講述我們自己的“國王與磨坊”故事 / 240
條例,還是斧頭?/ 248
宋朝拆遷,每戶能補償多少錢?/ 254
家里有礦,是禍是福?/ 260
挖到金塊歸誰所有?/ 264
“漲海聲中萬國商”背后的財產(chǎn)權(quán)保護 / 269
宋朝女性有沒有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 273
從李清照鬧離婚說起 / 278
李清照可以向她的丈夫提出離婚嗎?/ 283
武大郎死后,潘金蓮能不能自由改嫁?/ 289
給“斷由”:特別的民事判決制度 / 295
宋朝圣旨的著作權(quán)歸誰?/ 300
怎樣的司法判決才讓人心悅誠服?/ 304
附錄
“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所謂真相 / 311
你聽到的對包拯的稱呼,幾乎都是錯的 /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