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黎漢基 著《<穀梁>政治倫理探微——以“賢”的判斷為中心》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3-02-11 20:11:00
        標簽:以“賢”的判斷為中心

        黎漢基 著《<穀梁>政治倫理探微——以“賢”的判斷為中心》出版

         

         

         

        書名:《<穀梁>政治倫理探微——以“賢”的判斷為中心》

        作者:黎漢基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2020-04

         

        【作者簡介】

         

         

         

        黎漢基,中山大學政治學副教授,1971年在香港出生,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部博士,“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和臺灣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專攻中國政治思想史,已出版專著《殷海光思想研究:由五四到戰(zhàn)后臺灣,1919—1969》《社會失范與道德實踐:吳宓與吳芳吉》《混沌中的探索:殷海光的思想困境》三部,與人合譯《時間中的政治:歷史、制度與社會分析》《政治中的歷史與幻覺》《對話當代政治理論家》三部,編注《徐復觀雜文補編》六冊、《徐復觀家書集(1963—1981)》、《牟宗三先生全集》其中五冊、《李春生著作集》五冊。

         

        【內(nèi)容概要】

         

        “六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思想文化遺產(chǎn),也是推動當代社會文化不斷前進發(fā)展的動力資源之一,所以值得深入研究。本書選取《穀梁》中有關(guān)中國傳統(tǒng)政治倫理的幾個核心問題,如死義、復仇、慎讓等,通過經(jīng)典詮釋的方法,以文本的深入解讀,不同文本的對比和義理的細致闡發(fā),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倫理意識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形成和歷史演變、基本內(nèi)涵、主要特征,及其價值取向等,作了較為系統(tǒng)、深入的論述,并能提出自己的許多獨立見解。在一些文本解讀和義理闡發(fā)上發(fā)人之所未發(fā),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

         

        【目錄】

         

        版權(quán)信息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出版說明

        導論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jié) 研究思路簡述

        第一章 讓國與辭讓

        第一節(jié) 魯隱讓弟之誤

        第二節(jié) 讓國弗賢七例

        一、宣繆二公

        二、蔡季

        三、司馬子反

        四、叔武

        五、子臧

        六、季札

        七、叔術(shù)

        第三節(jié) 讓國以外的辭讓

        第四節(jié) 綜合討論

        第二章 死難與災卒

        第一節(jié) 以及言殺六例

        一、孔父

        二、仇牧

        三、荀息

        四、公子服

        五、箕鄭父

        六、慶寅

        第二節(jié) 宋伯姬災卒之賢

        第三節(jié) 祭仲不死難之謬

        第四節(jié) 綜合討論

        第三章 復仇與報恥

        第一節(jié) 齊襄復仇與滅紀之惡

        第二節(jié) 魯莊公與伍子胥

        一、魯莊公

        二、伍子胥

        第三節(jié) 報恥與報惡

        一、宋襄公

        二、齊孝公

        第四節(jié) 綜合討論

        第四章 “賢”的指謂與條件

        第一節(jié) 賢與得眾

        一、衛(wèi)宣公

        二、齊桓公

        三、劉卷

        第二節(jié) 賢與道德

        一、公弟叔肸

        二、公子友

        三、楚靈王

        第三節(jié) 賢而不詳其事

        一、曹羈

        二、潞子嬰兒

        三、叔仲彭生

        四、公子意恢

        第四節(jié) 綜合討論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序】

         

        鄧國光

         

        夫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大禹之言尚矣,蔑以加矣,夫子無間然矣。三極彝訓,《春秋》備焉。誠敬正心,以安天下,大同盼焉。政者正也,治者理也。理而正,是政之治,倫序美懿,人得其所,由是先圣垂典,繼天立極,孰偉于是焉?

         

        漢基之作是書也,題曰“探微”,謙德也,君子之風也。君子知人,因微知著,圣道所以為大明。“言”之在《尚書》,“義”之寄《春秋》,因微言以知大義。誦圣人之文也,同道心以孚通,義存萬古,長存天地。其茍?zhí)撌稣?,自困“成心”,強不知為知,或歪曲失真,自誤誤人,足為寒心。是以通德之機,存乎一心,圣人純德,存乎文辭,《春秋》之微,豈其微乎?仁義存心,成己成人,立己立人,豈徒口舌之辯哉?漢基正本清源,深體圣心,知本而立達,由微而之顯,其義尚矣!蔑以加矣!

         

        漢基之為是書也,立言必有據(jù),說義必通方。其亮點,乃運“政治倫理”之高度,分析孔子《春秋》賢賢賤不肖之正義,此《春秋》褒貶之精義,非深探文辭之表,不足言其萬一。以故漢基深譏向來泛泛類聚之虛說,成心有在,成見存焉。成見所在,見諸讓辭、災疹、報復、賢德四端,《春秋》大義之所寄,微乎其微,不可以成心說。撥亂反正,《春秋》正旨,四端見之矣。茍以成心說,則撲簌要渺,意隨心解,辭越繁而義越晦,以亂說亂,何啻止沸揚湯,更亂經(jīng)變常,名實相歪,世亂何所底止!《春秋》之傳分途,而圣人之意越亂,經(jīng)世之志,蕩然不復。字說而虛構(gòu),形同說書演故事,徒悅俗夫庸子之耳目。夫子曰:“文勝質(zhì)則史。”夷經(jīng)為史,由來尚矣!漢基撥亂反正,治經(jīng)所以取其正也,非敷衍虛文以譚陳事,故言必及義也?!罢蝹惱怼保?jīng)義之正旨也;四端者,經(jīng)義之正脈也。此非虛詞濫說所可得也,其必無成心,方能無成見,方足以探經(jīng)旨。

         

        漢基之治經(jīng)也,大旨折中于孔子,而其四面堵截,維護經(jīng)義,必綜覽傳世諸家之說,實事求是,辨析毫釐,不假虛說。國光孤陋,竊以管見測之,其大綱,一曰明小學訓詁。偌偌大者,若求《穀梁》“故”字正義,先統(tǒng)括全經(jīng)用例,復分類以辨實旨,然后證引諸家,判斷范寧之說為未得。本經(jīng)說經(jīng),據(jù)經(jīng)文歸納而得之正解,非漫說形音義以穿鑿者也。夫“故”于孔門為大義,孟子說大禹治水,茍求其“故”,則治平之功是成。二曰明經(jīng)傳文例。偌偌大者,若求《穀梁》“賢”之意義指涉,據(jù)理為說,層層深究,步步推拓,商略諸家得失,皆不離《穀梁》經(jīng)傳文理,然后賅括大義,涵攝“得眾”“通恩”“尊君”“使賢”四脈,則賢人政治,悉非泛泛虛說好人好心之類陳腔濫調(diào),而存“責任倫理”之實在大義,此所謂“經(jīng)世”之治道,可得而知,亦可得而行。

         

        更足以揭示者,漢基貞定“《穀梁》以魯為本”,與馬遷《孔子世家》之說,符合無間,疑團盡驅(qū),則鄭君言《穀梁》近經(jīng),其說不誣。漢基因《穀梁》以明孔子義理,統(tǒng)攝現(xiàn)代思維之優(yōu)長,儒道干城,當之無愧。

         

        余之知漢基有年,其學品之純,為香港所罕見。漢基之畢業(yè)于中文大學,專注義理之學,博通中西,而器識非凡,皆于本書見之。如斯偉才,茍能大施于世,則時代運會,其如何哉!“知人”之義,為治其本也,漢基其知本者也?!豆乓住吩疲骸罢浔荆f事理?!笔乐x是書者,勿以為茍作也。

         

        己亥端陽之時鄧國光序于澳門氹仔

         

        注:部分圖文信息源于微信公眾號“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并參考了黎漢基副教授的新著《<穀梁>政治倫理探微——以“賢”的判斷為中心》,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