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章 著《禮與法的博弈:中國歷史中的法律智慧》出版
書名:《禮與法的博弈:中國歷史中的法律智慧》
作者:李清章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2-06
【作者簡介】
李清章,男,1969年1月生,河北磁縣人,河北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河北工程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律師。中國宋史研究會會員,中國法學會會員,河北法學會勞動法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北法學會立法法研究會常務理事,邯鄲市人大常委會立法專家。主要從事中國法制史,金融法,社會學,證據學等教學工作,對古代法制史、區(qū)域經濟等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在《河北學刊》、《河北大學學報》等刊物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主持和參與教育部、河北省社科基金、河北省社科聯、河北省人社廳、教育廳、省編辦等省市級課題十余項。
【內容概要】
本書以“禮與法的博弈:中國傳統歷史中的法律智慧研究”為研究對象,共分為三篇十四章,本書收集的法律故事都是和政治密切相關,都是和當時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的,通過對法律故事的注釋和辨析,明白我國的歷史不是所謂的沒有法制傳統,沒有守法意識,而是有著自己的遵循,有著自己法律發(fā)展的流脈。通過對垂范篇單列,以便對古代皇帝官員對自己身邊人的規(guī)誡和約束,為 行政體制改革提供歷史借鑒。通過對漢代“六條 ”以來的監(jiān)察制度研究,對 監(jiān)察體制改革提供歷史遵循。通過對歷 不同朝代對待復仇態(tài)度的梳理,探討這之中存在的禮與法的博弈。
【目錄】
自序
上篇 法制篇
第一章 教諭篇 3
一、皇帝誡 3
《八柄馭臣》 5
《申鑒五篇》 6
《唐太宗論隋文帝》 7
《唐太宗不親私人》 8
《魏徵諫太宗勿以私愛忘公義》 9
《仇士良教固權寵之術》 10
《為君之箴》 18
二、外戚誡 19
《馬太后拒封外戚》 19
《陰貴人降挹》 23
《虞延誅兇》 24
《郭后論婚》 25
《王猛嚴治違法貴戚》 26
三、臣子誡 27
《崔烈為司徒》 27
《崔琰腹誹》 28
《楊勇參決》 29
《蕭瑀受敕必勘審》 30
《李義府恃寵》 31
《宋璟之剛直》 32
《張嘉貞不營家產》 33
《劉澡阿上被貶官》 34
《戒石碑》 35
《作鐵榜申誡公侯》 36
《解惑十則》 40
《衙署照壁》 41
四、子孫誡 41
《萬石君家教》 41
《漢宣帝責太子》 43
《薛宣過彭》 44
《王昶教子》 45
《劉殷幾諫》 46
《許圉師縱子》 47
《柳玭誡子弟》 48
《懲戒子侄生事擾人》 49
五、僚屬誡 50
《曹操殺孔融》 50
《蔣琬雅量》 51
《李林甫口蜜腹劍》 52
《咨目呈兩通判及職曹官》 54
《清獄犴》 56
六、教民誡 58
《尹翁歸治東?!?nbsp;58
《王沈敕下》 59
《民有所訟》 60
《教民十六事》 60
《教民五戒》 61
《嘉慶酷法》 63
七、勸學誡 64
《李充作學箴》 64
八、交友誡 64
《慎交箴》 65
《劉廙論交》 65
《嵇康撫琴》 66
《裴垍拒故人求官》 67
《王秦之交》 67
九、諭盜誡 68
《晉國苦盜》 68
《趙廣漢治京兆》 69
《孫寶諭盜》 70
《汪大猷論盜》 71
十、作法誡 72
《作法自斃》 72
《好行小惠》 73
《明政》 74
第二章 制法篇 75
一、制法辯 75
《鄭人鑄刑書》 75
《鄧析操兩可》 76
《衛(wèi)覬議漢法》 77
《袁渙論法》 79
《石勒理法》 80
《違制之法》 81
二、肉刑辯 82
《緹縈救父》 82
《陳群議肉刑》 84
《用刑》 86
三、 禮刑辯 88
《投鼠忌器》 88
《禮刑之分》 90
《刑不上大夫》 91
《高柔論妖言》 92
《盧毓議法》 93
《程咸論刑》 94
《桓范論刑德》 95
《魏太武帝拓跋燾論法》 96
《戴胄忠清》 97
《情法乖離》 98
《鄭紓理法》 99
《父盜子蔗》 99
四、律名辯 100
《楊堅修法》 100
《刑名》 103
《八字例》 104
《讀律八法》 105
五、斷獄辯 106
《漢武帝斷獄》 106
《龔勝爭言》 107
《司馬芝讞獄》 108
《司馬芝議死罪》 109
《測囚之法》 111
《魏獻文帝罷門、房之誅》 113
《汪輝祖讞獄》 114
《丘大理》 115
六、他法辯 116
《夷貊之法一》 116
《夷貊之法二》 117
第三章 復仇篇 118
一、復仇論 118
《曾子言仇》 118
《劉義慶議避仇》 119
《駁復仇議》 120
二、復父仇 123
《薛況復仇》 123
《龐娥親復仇》 125
《王君操為父報仇》 128
《瑝琇復仇》 129
《梁悅復父仇》 130
《王孝子復仇》 131
三、復母仇 133
《崔鑒復仇》 133
四、復夫仇 134
《孫男玉復仇》 134
五、復己仇 134
《死灰復燃》 134
第四章 決獄篇 135
一、春秋篇 135
《李離伏法》 135
《人盡可夫》 136
《孔子別訟》 137
二、兩漢篇 138
《張釋之執(zhí)法》 138
《長陵一抔土》 139
《周亞夫對獄》 140
《東海孝婦》 141
《嚴遵行部》 142
三、魏晉篇 143
《持質當擊》 143
《國淵辨異》 144
《王蘊贍恤》 145
《兄弟相代》 145
四、隋唐篇 146
《燕榮酷虐》 146
《蔣恒審案》 147
《權萬紀劾奏》 148
《魏徵議訐》 149
《權善才除名》 150
《狄仁杰敘冤》 151
《侯思止貧寒無賴》 153
《韓晉公滉》 154
《崔尚書雪冤獄》 155
《趙江陰政事》 157
五、五代兩宋篇 158
《崔沂以法論寇彥卿罪》 158
《楊瑛誤判》 159
《侍御史王平》 160
《辨人告戶絕事》 160
《魏公應》 161
《臺妓嚴蕊》 162
《徐誼決獄》 164
《殺夫誣告》 165
《具析縣官不留意獄事》 165
《約束州縣屬官不許違法用刑》 166
《方偕治獄》 167
《王惟正治巫》 167
《葉賓治獄》 168
《蘇舜元治獄》 169
《盜狗賦》 169
六、明清篇 170
《杜宏訊囚》 170
《少婦歸寧》 171
《葉新治獄》 172
《睢州王繻》 173
《博古通今》 173
《鹿州公案》 174
《湖北私刑》 175
《查嗣庭案》 176
第五章 赦免篇 177
《石奢死廷》 177
《周勃系獄》 177
《杜延年論首匿》 178
《王嘉系獄》 180
《左雄論政》 182
《孫亮赦基》 184
《齊顯祖定律》 184
《樂運議刑》 186
《崔仁師治獄》 187
《陸珍舉狀》 190
《赦令》 192
中篇 政治篇
第六章 任賢篇 193
《子張問入官》 193
《荀子論官》 194
《汲黯諫漢武帝勿殺賢才》 195
《山公啟事》 195
《不用贓吏》 196
《學術器識》 196
《牧民之責》 197
第七章 政務篇 197
《叔向獲問》 198
《魯人拯溺》 198
《張湯之死》 199
《魯恭三異》 200
《徐栩執(zhí)法》 201
《楊颙諫孔明》 202
《孫禮斷界》 203
《隗瑾非議“舉過有賞”》 204
《申紹論晉政》 205
《士人選縣》 207
《李德林議鄉(xiāng)官》 207
《當諫其漸》 208
《白居易論相》 209
《愿相公無權》 210
《具員御覽》 211
《蒲叔范治水》 211
《官制》 212
《辛棄疾救災》 213
《任滿巧作名色破用官錢》 213
《禁戢部民舉揚知縣德政》 214
《汰去貪庸之官》 216
《縣吏妄供知縣取絹》 216
《李松自明》 217
《何文肅公》 218
《圣祖論為政從寬》 219
《圣祖論社倉》 220
《不以人廢事》 220
第八章 考課篇 221
《黜陟幽明》 221
《鄧立誠論考課》 222
《漢宣帝親政》 223
《荀悅論考課》 224
《毛玠清正》 225
《何夔論薦舉》 226
《傅嘏論考核》 226
《和洽論行》 228
《曹魏議考課》 229
《許允為吏部》 231
《杜預議黜陟》 232
《劉毅論中正》 233
《魏孝文帝以考績黜陟百官》 235
《魏孝文帝班祿》 237
《苻堅察舉》 238
《守宰餉遺》 239
《蘇綽六條》 239
《牛弘掌選舉》 240
《牛弘與劉炫論政》 240
《選曹七貴》 242
《唐考課令》 242
《盧承慶考辭》 243
《陸贄諫德宗用人之失》 243
《沈既濟議選舉》 245
《陸贄論考課》 246
《周世宗治侵街》 247
《縣令選人》 247
《司馬光論考核》 248
《磨勘之法》 249
《方偕績最》 250
第九章 垂范篇 251
《公儀休嗜魚》 251
《衛(wèi)鞅變法》 252
《刑余之葬》 252
《二疏致仕》 253
《光武帝查辦度田不實官吏》 255
《強項令》 257
《仇香至行》 258
《孟佗德奴》 259
《鮑勛受誅》 260
《張白澤諫魏獻文帝班祿以酬廉吏》 262
《梁武帝之屈法》 263
《梁彥光治相》 264
《蘇孝慈論公廨》 265
《柳公權有諍臣風采》 266
《姜皎杖辱》 267
《裴谞奏郭》 267
《許孟容抑制京畿豪強》 268
《竇參恃權》 269
《富弼辭賜》 270
《天一閣》 270
《高攀龍投池》 271
《湯斌儉樸》 271
第十章 避嫌篇 272
《韓昭侯不仕申不害從兄》 272
《芒刺在背》 273
《張安世舉賢不望私謝》 274
《蔡邕建議廢除“三互法”》 275
《荀晞不徇私情》 277
《阮長之不侮暗室》 278
《呂公綽避嫌》 278
《錫器沉水》 279
《袁枚作宰》 280
《武職回避》 280
第十一章 監(jiān)察篇 281
《漢六條問事》 281
《蘇章為冀州刺史》 282
《范滂按察》 283
《周舉劾左雄》 284
《賈逵監(jiān)郡》 285
《源懷按察官吏》 286
《杜淹心服善言》 287
《魏徵不面從而后言》 288
《李素立諫唐高祖守法》 288
《陸贄論參》 289
《李絳論對》 291
《儆貪》 292
下篇 辭術篇
第十二章 精妙判詞 293
一、刑事判 293
《范延壽斷訟》 293
《富人舍園》 294
《刀筆》 294
《陳玄禮判詞》 295
《奸淫變相判》 296
《疙瘩老娘》 298
《僧判》 299
《僧尼判》 300
二、民事判 301
《馬裕齋判臨安》 301
《熊邦兄弟與阿甘互爭財產》 302
《貴家飼鶴》 302
《陳大令判詞》 303
第十三章 法言篇 304
B 304
C 305
D 305
F 305
G 306
H 306
J 306
K 307
L 307
M 307
Q 308
R 308
S 308
T 309
W 309
X 309
Y 309
Z 309
第十四章 術語篇 310
A 310
B 310
D 313
F 314
G 316
H 317
J 317
X 318
L 319
M 320
N 321
Q 321
S 322
T 323
W 324
X 325
Y 326
Z 327
參考文獻 329
后記
【自序】
在機關工作二十余年后,再次步入大學進行系統學習,之后不惑之年進入大學工作,所思所感甚多,一直想在公余之暇,寫一本有關法律的歷史作品,一則作為自己機關生涯的告別,二則希望通過寫本書來抒發(fā)一下自己別樣的情感。所以說,這本小書可以是百味雜陳,敬希各位方家不吝指導。
“法律的蒼穹不是獨立的,它建立在政治的柱石之上,沒有政治,法律的天空隨時可能坍塌?!币虼?,本書搜集的法律故事全部和政治密切相關,都是和當時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的。我們不能苛求古人,也不能用今時的觀點去評判,而只能希望通過學習歷史,明白我國的歷史上不是所謂的沒有法制傳統,沒有守法意識,而是有著自己的遵循,有著自己法律發(fā)展的流脈,我們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和深刻的反思。
“以禮齊民,譬之于御則轡也;以刑齊民,譬之于御則鞭也?!倍Y與法的關系等同于今日的道德和法律的關系,兩者必須相得益彰,缺一不可,這也就是為何歷代王朝重視教化的原因所在,所以古代論心定罪是有道德的自證性的。一定程度上,禮就是自由裁量權的度量衡,這是范仲淹說“公罪不可有,私罪不可無”的勇氣所在,這里面包含著責任和擔當,這是我國士大夫的血脈所在。
“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毕荣t孟子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國古代的法律是有明顯的階級差異的,而且對法律的實施也有不同的要求,更加注重“義”和“刑”的量度差異,這對于我們認識法律的價值有著重要的觸發(fā),法律不是萬能的,它必須根植于道德的遵循和情感的依賴,沒有道德感的培養(yǎng),是很難樹立起對法律的信仰的。
在編纂這本書的過程中,也是幾經刪修,最終確定形成如下格局,那就是每大類之后,每小篇分法律史料、注釋和辨析三部分。法律史料的題目有的是文獻固有,有的是作者所加,因而難免有掛一漏萬之處。但我認為如果翻譯成白話文,對于閱讀者來講,固然有一定的幫助,但可能對讀者賞析法律史料有負面影響,因此本書在立足于學術著作的基礎上,受讀面應是更為普通的人員,既可以普及法律知識,又可增加人文知識;對我個人來講,也可吐自己的不合時宜,求正于方家,文中謬誤之處,尚希各位讀者理解。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