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嘉妍 著《從饗宴到喪祭:兩漢至宋元墓葬家居隨葬組合研究》出版暨緒言、后記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3-07-19 19:49:57
        標簽:從饗宴到喪祭

        李嘉妍 著《從饗宴到喪祭:兩漢至宋元墓葬家居隨葬組合研究》出版暨緒言、后記

         

         

         

        書名:《從饗宴到喪祭:兩漢至宋元墓葬家居隨葬組合研究》

        作者:李嘉妍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6月

         

        【作者簡介】

         

        李嘉妍,女,浙江嘉興人,1997年生?,F(xiàn)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讀博士生,專業(yè)方向為漢唐考古。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綿延千年,始終保持獨特的文化核心從未改變。這一文明的延續(xù)性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對身后世界的想象與地下住所的營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墓葬是中國考古學研究中極其重要又受到學者廣泛關注的物質載體,是反映中國古代社會面貌的有力證據(jù)。埋藏的有意性也促使其能夠較好地呈現(xiàn)出時人的靈魂觀念與宗教思想,并在特定的群體范圍內,表達禮制等級與傳統(tǒng)傾向。

         

         

         

        家居隨葬組合與墓主人畫像自兩漢時期起,便開始被納入墓葬空間體系之中,直至元明之際仍波屬云委,在墓葬中占據(jù)主體中心地位。在近1500年間的各個歷史階段中,這一隨葬組合以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活躍在地下墓葬之內,展現(xiàn)出差異性的分期特征、變化規(guī)律,器物組合及圖像題材也多有改變與發(fā)展,由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中國古代社會生死觀念、喪葬儀俗的承襲與更動,透視愈多禮法制度存在的可能性,窺探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與本質。

         

         


        【目錄】

         

        緒言1

        一、“家居”與“家具”:研究對象及材料的界定4

        二、從“家具器物”到“墓葬制度”:相關研究概述與評說8

        三、方法、脈絡與章節(jié)15

         

        壹/ 從地面到墓下:墓內祭祀設施的出現(xiàn)19

        一、“墓祭非古”之爭21

        二、“素帳設虛樽”:等級墓葬中的禮祭組合23

        三、新莽之前的家居隨葬祭器組合31

        四、墓內祭祀與居室營建44

         

        貳/ 墓室空間中的“饗”與“宴”47

        一、兩漢之際的生死更異49

        二、由器物組合構建的“饗宴空間”50

        三、壁畫與畫像石中的“饗宴”主題77

        四、喪葬組合的成熟與定型81

         

        叁/ 地方傳統(tǒng)與區(qū)域差異83

        一、東晉南朝家居隨葬組合的成熟定制85

        二、北魏至北朝的復歸與全新發(fā)展96

        三、非核心區(qū)域的“兩漢”傳統(tǒng)110

         

        肆/ 繼承、對立和統(tǒng)一123

        一、長江中下游與閩晉流域的輻射性125

        二、中原北方的改制、妥協(xié)與創(chuàng)新127

        三、南北方地區(qū)的異同與流變128

        四、邊緣地區(qū)的差異化表達130

        五、墓葬空間體系中的禮制內涵132

         

        伍/ 家居組合的消匿與墓主畫像的重現(xiàn)137

        一、隋末唐初以來家居隨葬傳統(tǒng)的繼承與流變139

        二、“棺床與屏風”的全新組合143

        三、從“一桌二椅”到“夫婦共坐”166

        四、元明時期“神座居中”的禮制延續(xù)182

         

        結語197

         

        附表203

        圖表索引263

        參考文獻267

        后記300

         

        【緒言(節(jié)選)】

         

        墓葬作為靈魂與肉身在身后世界的承載個體,對于墓葬整體的構筑與營建始終是人們所思考與關注的重點,無論是平民百姓抑或王侯貴族,都曾試圖對墓葬內的隨葬組合及空間結構做出安排,以體現(xiàn)對生命的理解與冥界的思索。

         

        家居隨葬組合作為墓葬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整個墓葬空間的營建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家居組合在兩漢時期的墓葬中便已初見端倪,往往被作為“祭器”而討論研究;最終的成熟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中國喪葬禮制變革的重要時期,上承漢制,下接“晉制”〔1〕;并在隋唐時期的墓葬中以另一種不同的形式進行表達,一直延續(xù)至宋代。相比于其他隨葬組合而言,前者與墓葬空間性之間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也更能體現(xiàn)出墓葬主導者或營建者的生死觀念,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被理解成是為死者靈魂所創(chuàng)設的特殊的“主體空間”〔2〕。

         

         

         

        家居隨葬組合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是喪葬制度改革下的產(chǎn)物,在墓葬形制、結構,甚至隨葬品都發(fā)生關鍵性改變之時,家居一類的器物逐漸出現(xiàn)在墓葬之中,這背后所反映的既是當時社會喪葬禮俗與靈魂觀念的轉變,也是對上層統(tǒng)治者政治推行下的妥協(xié)與回應。家居隨葬組合作為墓葬整體營建中的載體之一,雖然漢制下的家居隨葬器物由于未成定法,是否能夠稱為“組合”仍存疑,但將兩漢時期看成是這一組合的濫觴時期應無爭議;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形成完整的體系,并在南北方地區(qū)以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在邊緣地區(qū)也可見其面貌;再到唐前期發(fā)展出全新的呈現(xiàn)方式,唐中期之后以圖像方式復歸,直至宋元時代形成“一桌二椅”題材主題。這一組合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但無法否認的是,這一組合始終在墓葬內,從未被拋棄。

         

         

         

        大量考古學墓葬材料的詳細刊布,為我們考察和審視這一組合在墓葬體系中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據(jù)此,在本書中筆者以家居隨葬組合為研究視角,從考古學材料本身出發(fā),在整合梳理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及宋遼金元墓葬資料的基礎上,試圖對家居隨葬組合進行長時段、多區(qū)域的討論與探究;以時間順序為線索,考察家居隨葬組合的歷史來源與發(fā)展流變,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家居隨葬的組合經(jīng)營與呈現(xiàn)方式進行論述,以探究并分析差異產(chǎn)生背后的可能原因,集中探討這一現(xiàn)象背后所體現(xiàn)的不同文化傳統(tǒng)對于墓葬空間的統(tǒng)一構建與不同規(guī)劃。由此,通過家居隨葬這一墓葬組合體系,來闡釋兩漢直至宋元近一千五百年內,墓葬隨葬設施與空間的發(fā)展脈絡與文化內核,追溯其淵源,考究其發(fā)展,進一步解讀家居隨葬組合發(fā)展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喪葬禮法制度的重構與生死靈魂觀念的破立,理解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性與延續(xù)性。

         

         

         

        〔1〕俞偉超首先提出中國歷史時期墓葬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將其歸納為“周制”“漢制”與“晉制”(詳俞偉超《漢代諸侯王與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兼論“周制”、“漢制”、“晉制”的三階段性》,載其所撰《先秦兩漢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頁117—125)。齊東方進一步指出魏晉時期普通墓葬中出現(xiàn)了陶祭臺、榻、案、案幾及陶俑、牛車等鮮明可視的新方式與新器物;并認為考古報告中所稱的祭臺或祭壇、供臺、磚臺等,是設在墓門口或墓室前部,用磚砌出高于地面的平臺,上置石板、案幾、陶榻,應與祭臺功能相同。這一類新出現(xiàn)的設施應當被看作是墓葬之中的祭奠空間,以此彌補帶橫前室墓在西晉以后極為少見而導致的祭祀空間的消失(詳齊東方《中國古代喪葬中的晉制》,《考古學報》2015年第3期,頁345—366)?;粑∫餐ㄟ^六朝陵墓裝飾中瑞獸系統(tǒng)的形成與發(fā)展,深入探討這一制度的形成。詳霍巍《六朝陵墓裝飾中瑞獸的嬗變與“晉制”的形成》,《考古》2015年第2期,頁2、103—113。

        〔2〕〔美〕巫鴻著,施杰譯《黃泉下的美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年,頁1—11。

         

        【后記】

         

        家居隨葬組合的名稱放在這里,怕是已經(jīng)引起一些不解和質疑。誠然,在揮筆的過程中,我也一度掙扎思索這一名字最終是否能夠契合我想要真正論證的問題。為了避免研究對象的爭議,在緒言中,我將“家居隨葬組合”做了具體的厘定,即包括實物、壁畫等多種材料形式在內的、象征墓主生前居室家具一類的墓內器物,同時也將墓主畫像題材納入了討論的范疇。

         

        自魏晉以來,中國古代墓葬墓內隨葬陶器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大系統(tǒng):包括儀仗出行類的俑群組合、日常生活類的實用器具,以及以案、幾、屏風為代表的家居類隨葬器物。后者形成家居隨葬組合并非魏晉時期一蹴而就,相反,它具有自身的發(fā)展脈絡和歷史變化。前人學者在研究中通常賦予其一個性質化的組合描述,亦如先秦兩漢時期常稱“祭器”,至東晉南朝則稱墓內的磚臺作“祭臺”,但對組合性質的推定又多有前后矛盾、猶疑之處。故而在幾次斟酌后,我想就材料本身的劃分會更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家居”一詞既能將相關的考古學物質對象統(tǒng)統(tǒng)扔入考察的范疇,其邊界又可根據(jù)不同歷史階段的現(xiàn)實傳統(tǒng)進行更改;同時,不在開始前就對這一組合的性質進行框定,也就允許其特征意涵在歷史進程中發(fā)生改變。

         

         

         

        在考古學研究中,對一固定命題的長時段考察是極為常見的一種研究方法。打通看似不同年代、不同王朝的時間壁壘,能夠使我們以一種更加合理、更加精確的眼光去審視關聯(lián)問題的內核并發(fā)現(xiàn)歷史真相。如何在浩如煙海、星羅棋布的考古學材料中編織出蜘蛛網(wǎng)狀般的時空脈絡?如何對已獲取的材料進行安排與歸置,最大限度地讓其展現(xiàn)出原本的真實色彩?又如何在長時段的研究視野下抽絲剝繭般地提取出可能存在的動態(tài)化邊界或結論?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在相關研究中亟需解決和克服的。

         

        就墓葬內隨葬組合的研究而言,基于目前考古學分段的學科現(xiàn)狀,少有學者做跨時代的整體性敘述,即使有,也多是綴連前朝、勾續(xù)后世的簡單回顧或展望,而非從頭至尾的全面梳理。其原因當與物質材料本身的復雜性、多樣性有關,存在可操作層面上的阻礙。但若想真正弄清某一物質對象或現(xiàn)象,究竟濫觴何處、發(fā)展何如,其主體特征與核心意涵又是否發(fā)生變化、發(fā)生何種變化,那么,這一工作確是不得不想、不得不做的。

         

         

         

        故而,打破傳統(tǒng)歷史朝代更迭的界限,揭示墓葬體系內部各隨葬組合所凸顯或隱匿著的延續(xù)性,是考古學研究應有的合理取向,亦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難以割裂的傳承性與賡續(xù)性所給予我們的永恒基調。也正因此,我們才有無限接近于歷史真相的可能。

         

        本書的寫作及出版,要感謝許多人。感謝沈睿文老師從選題到成稿,從修改到出版一路以來的指導與幫助!感謝齊東方、楊哲峰、倪潤安、秦大樹、田天、丁雨、李云河等老師在寫作過程中的建議與啟發(fā)!感謝盧亞輝、賀逸云、何康、李佳勝、蔣子謙、梁碩、郭婧等師兄師姐的交流與鼓勵!感謝何燕、王蕻荃等師弟師妹的陪伴和支持!感謝編輯繆丹師姐對本書的認真編校!

         

        考古學于我而言的最大意義,莫過于能夠在唯一、單程的人生旅途中擁有觸碰、感知他者生命的體驗。期待自己下一次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時,仍能滿懷“回頭看的好奇心”與“往前走的勇氣”。

         

        李嘉妍

        2022年11月于燕園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