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各族群國家認同的新舉措
作者:王正緒
(作者是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2012-03-05)
如果使用“族群”的提法,西方人就比較容易體認到,中國是統(tǒng)一的國家(nation),國內(nèi)存在不同族群(ethnic groups)的現(xiàn)狀。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民族認同、各民族團結方面,中國還面對一定的挑戰(zhàn)。根據(jù)近年來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族群關系的新局面,參考美國等多族群國家的經(jīng)驗,并考慮中國族群問題的國際性,中國的各個族群,應該不再簡單稱為某某族群或某某族,而是正式稱為某某族中國人。即漢族的正式稱謂是“漢族中國人”,壯族的正式稱謂為“壯族中國人”,藏族的正式稱謂為“藏族中國人”,維吾爾族的正式稱謂為“維吾爾族中國人”等等。
與此同時,對漢族中國人以外的五十多個族群,不再使用“少數(shù)民族”或“少數(shù)族群”的提法。所有族群都是中國人的一分子。
“美國人”和美國各族裔的稱謂
在全球多族群國家中,美國是在各族群中塑造共同的國家認同比較成功的。這和美國沒有采用蘇聯(lián)的“民族識別”制度有關。美國國內(nèi)雖然居住各色人種,如白人、黑人、黃種人、棕色人種等;還居住著很多來自不同民族國家的群體,比如,歐洲所有白種人的民族,都有生活在美國的。同樣,黃種人、黑人以及各種拉美裔的混血人種的各個民族,也都有生活在美國的。
擁有如此復雜、多元的族群結構,美國社會是如何實現(xiàn)各族群的大體和睦?簡而言之,美國沒有自稱、美國人也不認為,美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美國人認為,美國是個單一民族的國家,所有美國公民都是“美國人”(Americans)。對美國人來說,“民族”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要說有,他們只有“國族”這個概念。他們說,“We are the American nation”。這里的“American nation”類似于中國人說的“中華民族”,包含所有在美國生活的族群。若一定要問美國人,貴國由什么民族構成,他(她)一定會說:“We are a nation of Americans.”——我們是美國人(構成)的民族。
但是,美國和美國人認可國內(nèi)的各個族群(ethnicities)和種族(races)。在美國文化、語言、社會、政治中,所有的族群和種族都稱為“某某裔美國人”,而不是某某“族”或“某某族美國人”。
隨便拿出一份美國大學的入學申請表、一般公司的入職申請表、美國的選民登記表或其他政府公務的表格等,在申請人填寫族群身份的一欄,一般有如下幾個選項:白人或“白美國人”(White American);華人、韓國人、日本人等統(tǒng)稱為Asian-American,可以翻譯為“亞洲美國人”或“亞裔美國人”;黑人統(tǒng)稱為“非洲美國人”或“非洲裔美國人”(African-American);拉美裔的移民則統(tǒng)稱為“拉丁諾美國人”(Latino-American)。
林書豪出名后,網(wǎng)上幾個美國的亞洲學者在爭論,林到底應該算中國人(華人、Chinese),還是臺灣人,還是大陸人。美國的報紙一般就稱他為Asian-American(亞裔美國人)。所以他不是中國人、臺灣人、大陸人,而是華裔美國人(Chinese-American)或臺灣裔美國人(Taiwanese-American),或亞裔美國人。而在上述幾位學者爭論的時候,突然另一位學者說:對我來說,林是美國人,沒啥好說的。(To me, he is American. End of story.)
而且,美國和其他很多國家,均不使用“少數(shù)民族”的提法。一國內(nèi)有多個族群,不存在“多數(shù)族群”和“少數(shù)族群”之分。
自我認同和他稱
將中國國內(nèi)各族群的稱謂統(tǒng)一為“某某族中國人”后,對于推進各族群的國家認同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不論對漢族還是其他少數(shù)民族來說,從學說話、在幼兒園學識字開始,就會認識到自己是“中國人”。下一步應當盡快從幼兒園開始,在初級、中級、高級教育的各類教材中,普遍使用“某某族中國人”的提法。
剛開始將某個族群的名稱改為“某某族中國人”(比如、苗族不再稱苗族,而成為苗族中國人),或會產(chǎn)生短暫的不適宜。但是一個概念的在語言、論述中被接受為準確、合理的概念,是完全可以在一定時期的實踐后實現(xiàn)的。如果說“苗族中國人”說起來拗口,那“韓裔美國人”、“巴基斯坦裔美國人”說起來拗不拗口?習慣了、被接受了,就不拗口了。
同樣重要的是,這樣界定和命名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F(xiàn)有西方的媒體、文獻、文件中對中國國內(nèi)各個族群的稱謂,還在從概念上對中國國內(nèi)各個族群造成分割。最典型的,西方的媒體和政府常常會指責“中國人”(Chinese)如何歧視或壓迫“西藏人”(Tibetans)。
西方媒體在報道西藏問題時,一般就認定“中國人”只是漢人,而不認為“中國人”也包括藏、蒙等其他族群的人,也不認為藏族也是中國人。
如果中國各個族群稱為“民族”,西方論述中就認為中國國內(nèi)有很多“nations”。而不同的“民族”擁有民族自決的權力,所以民族分裂勢力就容易在西方獲得道義上的支持。相反,如果使用“族群”的提法,西方人就比較容易體認到,中國是統(tǒng)一的國家(nation),國內(nèi)存在不同族群(ethnic groups)的現(xiàn)狀。
而將各族群統(tǒng)一稱為“某某族中國人”,就進一步避免了西方人對中國族群構成的誤解。
統(tǒng)一族群的中、英文稱謂
由于歷史的原因,英文中對很多中國的族群還沿用陳舊、過時的稱謂。這造成西方媒體和民眾認識到的藏族人,并不是中國人、甚至也不是“藏族”或“西藏人”,而是“吐蕃人”(Tibetans)。
所以,中國各個族群的英文稱謂,應當盡快和中文的稱謂統(tǒng)一。就像壯族的英文稱謂是“Zhuang”一樣,藏族在英文中也應當稱為“Zang”,而不再使用“Tibetan”(吐蕃人)的稱謂。維族的英文也也應該稱為 Weiwuer或Wei,不再稱為Uyghur(回鶻人)。
其次,一旦對藏族、維族、蒙族等族群分別為藏族中國人、維族中國人、蒙族中國人這樣的稱謂后,在英文上也應將這些族群改過來。藏族中國人的英文稱謂應當是Zang-Chinese,維族中國人的英文稱謂應當是Wei-Chinese,蒙族中國人的稱謂應當是Meng-Chinese。
在英文中也不應再使用“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族群”的提法?,F(xiàn)在的中國出版的英文資料,提到漢族以外的各族群,都使用“某少數(shù)族群”提法。比如壯族在英文中一般提作“The Zhuang minority group”、苗族稱為“The Miao minority group”。這是應該停止的。
在中國的出版物、教材、媒體、政府文件(包括法律文件)、新聞通稿、外交部和各部門新聞發(fā)布等渠道中,統(tǒng)一使用這樣的稱謂來稱呼中國各個族群,將會逐步實現(xiàn)西方媒體和文獻、政府文件中也采用這樣的提法。這是筆者長期觀察中國對海外傳播國內(nèi)族群關系時,所面對的困境而得到的一個重要結論。
這些措施落實之后,大約三到五年內(nèi),“某某族中國人”這樣的提法,將全面被廣大民眾和境內(nèi)外的媒體、學者、政府官員接受,會極大地促進各族群的國家認同,以及海外政府、媒體、公眾對中國各族群與國家的不可分割性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