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金晨曦 】訪天平山

        欄目:依仁游藝
        發(fā)布時間:2023-10-02 14:49:28
        標(biāo)簽:

        訪天平山

        作者:金晨曦 (江蘇省蘇州市紀(jì)委監(jiān)委)

        來源:《中國紀(jì)檢監(jiān)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八月初八日癸未

                  耶穌2023年9月22日

         

        夏日的天平山滿眼青翠。綠樹、青草、細(xì)竹、荷葉……恰如詩人筆下的“雨過天平翠作堆,凈無塵土有蒼苔”。

         

        天平山位于蘇州城西的木瀆鎮(zhèn),這里有“紅楓、清泉、奇石”三絕,也是北宋范仲淹先祖歸葬之地,先憂后樂、勤政清廉,范氏遺風(fēng)激勵著代代后人。

         

        這里的楓林有400多年歷史了,是明代萬歷年間范仲淹第十七世孫范允臨所植。歷經(jīng)風(fēng)雨的參天古木,依舊挺拔聳立,生機盎然。

         

        十景塘里的荷葉露出尖尖角,還有幾株睡蓮,淺粉的、淡黃的,清波中晃動著綠樹的倒影,水面上是曲折的木欄桿古橋,遠(yuǎn)處樓閣亭榭隨山勢層疊……儼然一幅名家筆下的江南山水畫。

         

        穿過高義園古石牌坊,輕輕踏在金山石鋪就的古御道上,走過綠樹環(huán)抱中的御碑楠亭,看著亭里的詩碑,我遙想,當(dāng)年乾隆有感于范仲淹的高風(fēng)義行,取杜甫詩句“辭第輸高義,觀圖憶古人”之意,這里因此得名高義園。

         

        范仲淹的故事我是知道的。他自幼孤貧,卻勤學(xué)苦讀,后步入仕途?!对狸枠怯洝分械拿洹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世人稱頌。他還樂善好施,在蘇州購買田地,創(chuàng)建范氏義莊,周濟老弱。

         

        穿過石牌坊,我懷著景仰之心走進(jìn)范仲淹紀(jì)念館,這里是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行行文字、一張張圖片、一段段視頻,貯存著大量歷史、文化信息。

         

        瞻仰范公像,重溫他出任蘇州知州時的故事,令人感慨萬千。為解決當(dāng)?shù)睾闈碁?zāi)害,他實地踏勘,調(diào)查研究,組織災(zāi)民“修圍、浚河、置閘”,抵抗旱澇,確保水稻豐收,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xiāng)。

         

        神思徜徉中,我被視頻播放的“家書抵萬金,范仲淹的家書”所吸引?!扒谧x圣賢書,尊師如重親”“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范仲淹治家甚嚴(yán),親定《六十一字族規(guī)》《義莊規(guī)矩》,并且專門寫《誡諸子書》教育自家子弟,承載著其對子孫后代的殷切期望。

         

        范仲淹在山東青州任職時,應(yīng)書法家蘇舜元之請書寫《易經(jīng)·乾卦》。范仲淹眼睛不好,沒有寫《乾卦》,而是書寫了字?jǐn)?shù)較少的《伯夷頌》。

         

        《伯夷頌》是唐代文學(xué)家韓愈創(chuàng)作的散文,贊揚了伯夷特立獨行,不與世俗同流的精神。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道德高尚、清廉清白,難怪當(dāng)年乾隆在范公手書上題字圣之清。

         

        流連在天平山莊、白云古剎、翻經(jīng)臺、樂天樓之間。我恍若穿越時空,身臨其境聆聽蘇州府學(xué)(蘇州中學(xué)前身)“范校長”授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恍若聽到蘇州中學(xué)的教室里傳出朗朗書聲,錢偉長、葉圣陶、陸文夫等科技、文教人才從這里走出……

         

        告別天平山時,我依依不舍。待到深秋時節(jié),我還要再來看一看“經(jīng)霜色愈紅”的天平秋景,再望一望如畫的仙山樓閣,感受根植于江南歷史文化中的深沉力量。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