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鄭濟洲著《治道的理想:古典儒家政治哲學新探》目錄暨黎紅雷序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4-02-22 00:46:17
        標簽:

        鄭濟洲著《治道的理想:古典儒家政治哲學新探》出版暨序言

         

         

         

        書名:《治道的理想:古典儒家政治哲學新探》

        作者:鄭濟洲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2月

         

        【內(nèi)容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治道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原生形態(tài),具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挖掘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資源,無論對于建立中國思想研究的主體性,還是對于建立當代世界合理的社會秩序和心靈秩序,促進人類文明的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本書探賾先秦以來主要儒家哲人的治道理想,試圖展現(xiàn)古典儒家政治哲學的內(nèi)在邏輯和核心思想。作者認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禮崩樂壞”的歷史背景下所教導形成的“政治共同體”,塑造了儒家以道統(tǒng)引導政統(tǒng)的政治理想。從漢代儒宗董仲舒倡導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到宋代朱子“格君心之非”,再到明代王陽明的內(nèi)圣外王,儒家對王道政治的期待,內(nèi)具著士大夫?qū)Φ澜y(tǒng)的堅守;儒哲的獨立人格和責任精神與現(xiàn)實的政治并存,構(gòu)成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陰陽結(jié)構(gòu)”。

         

        【作者簡介】

         

        鄭濟洲,男,1988年生人,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副教授,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后,中山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中國實學研究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董仲舒研究會理事,研究方向為哲學與政治文化。在《河北學刊》《齊魯學刊》《福建論壇》《黨史研究與教學》等CSSCI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十余篇,主持國家課題1項,參與國家課題2項,主持省部級課題4項,出版學術(shù)專著《以道導政:儒家制衡君權(quán)思想史概述》《教化即為政:<論語>“子奚不為政”章發(fā)微》《君子之師:孔子政治性教化思想研究》等。

         

        【目錄】

         

        序 i

        第一章 政治共同體:孔子主導的先秦儒家的入世實踐 1

        第一節(jié) 孔子的“以教為政”與孔門政治共同體的形成 1

        第二節(jié) 子夏“為君子儒”與先秦儒家“政治性教化派”的發(fā)展 6

        第三節(jié) 大臣的“以道事君”與儒家的入世理想 14

        第四節(jié) “天民”與“禮制”:孟子與荀子的“天下觀” 17

         

        第二章 權(quán)力制衡:漢代儒宗的哲思辨義 28

        第一節(jié) 天道不變:天對君權(quán)的制衡 29

        第二節(jié) 天聽民聽:民對君權(quán)的制衡 34

        第三節(jié) 抑黜百家:士對君權(quán)的制衡 41

        第四節(jié) 推明孔氏:圣對君權(quán)的制衡 52

        第五節(jié) 《春秋》為漢立法:經(jīng)對君權(quán)的制衡 64

         

        第三章 隱世弘道:文中子在政治領(lǐng)域 78

        第一節(jié) 人能弘道:王通對“王道”的追求 78

        第二節(jié) 培養(yǎng)王臣:王通在教化領(lǐng)域的成功 80

        第三節(jié) 王通在政治領(lǐng)域的再“入場” 82

         

        第四章 共治天下:宋儒的政治思想世界 88

        第一節(jié) “推誠共治”:朱子對二程天道觀的繼承與發(fā)展 89

        第二節(jié) “格君心之非”:朱子的“共治”實踐 93

        第三節(jié) “存理滅欲”:朱子的“以德抗位” 96

         

        第五章 文教與漢化:元代儒者對“王道政治”的哲思 102

        第一節(jié) 許衡理、心融合的政治倫理思想 102

        第二節(jié) 耶律楚材對蒙古政權(quán)的理性化建構(gòu) 107

        第三節(jié) 吳澄“性善而理正”的政治思想 120

         

        第六章 內(nèi)圣外王: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 128

        第一節(jié) 王陽明“覺民行道”的心路歷程 128

        第二節(jié) “看滿街人都是圣人”的心學闡釋 130

        第三節(jié) 王陽明對“政統(tǒng)”的思想重構(gòu) 132

         

        第七章 經(jīng)世致用:清代常州學派的理學思想 136

        第一節(jié) 常州學派理學思想的時代境遇 136

        第二節(jié) 常州學派對兩漢公羊?qū)W說的再創(chuàng)造 139

        第三節(jié) 常州學派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 152

         

        第八章 托古改制:康有為對世界秩序的本體構(gòu)建 163

        第一節(jié) 元、天、仁、理相互貫通的本體論 163

        第二節(jié) “天子”的平等與不平等 167

        第三節(jié) 仁本、王道和民意的合一 171

         

        第九章 明清之變與政治公共秩序的現(xiàn)代性開顯 180

        第一節(jié) 理、禮價值的固化與裂解 183

        第二節(jié) 從情理到政治公共性觀念的倫理考察 198

         

        參考文獻 219

        附錄 1.“最徹底的決裂”之批判:馬列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傳統(tǒng)文化觀探究 240

        附錄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的內(nèi)在機理研究 252

        附錄 3.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底蘊探究 263

        后記 282

         

         

        【序】

         

        中國傳統(tǒng)治道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原生形態(tài),具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挖掘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資源,無論是對于建立中國思想研究的主體性,還是對于建立當代世界合理的社會秩序和心靈秩序,促進人類文明的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治道”原本就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特有的范疇,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秦漢以后被歷代思想家、政治家所廣泛使用。“治道”是一個復合詞,由“治”與“道”兩個單音詞組成?!爸巍?,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僅記其一個音義,“直之切”,音“遲”,水名。據(jù)《辭源》,“治”的另一個音義為“直吏切”,音“質(zhì)”,作動詞用,有“疏理”“打理”“辦理”“整理”“處理”“管理”的意義。至于為何這些意義要選中“治”這個字來表達,是否與“大禹治水”的傳說有關(guān),待考??鬃釉凇墩撜Z?憲問》中說:“仲叔圉治賓客,祝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這里,就是在上述意義上使用“治”字的。類此,還有“治兵”“治產(chǎn)”“治學”等用法。由動詞而轉(zhuǎn)為名詞和形容詞,“治”與“亂”相對,指的是國家治理得當、政治清明有序的狀態(tài),如《易傳?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span>

         

        “道”,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具有方法、技藝、規(guī)律、事理、學說、道德等多種含義,籠而統(tǒng)之,可用“道理”一詞加以概括。把“治”與“道”結(jié)合起來,組成“治道”一詞,首見于《墨子?兼愛中》:“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边@里的“治道”即為“治理天下之道”,與后世使用者意思相仿。另《莊子?天地》有:“夫子問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懸寓。若是則可謂圣人乎’?!薄肚f子?膳性》又說:“古之治道者,以恬養(yǎng)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yǎng)恬?!边@里的“道”是“治”的對象,前者的“治道”相當于“修道”,后者的“治道”其對象是養(yǎng)生之道,都不是后世所指的“治國之道”的意思。

         

        《管子?治國》篇曾經(jīng)提出“治國之道”的概念,主張“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而自覺地把“治國”與“道”結(jié)合起來,進而明確使用“治道”概念來表述“治國之道”的,在先秦諸子中,當推荀子。《荀子?王霸》篇中說:“國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埶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痹谲髯涌磥?,國家是天下最有力的工具,統(tǒng)治者只有用“道”即正確的治國原則去掌握政權(quán)和治理國政,才能實現(xiàn)最大的安定。簡言之,治國必有道,這一“治國之道”,簡稱“治道”。

         

        正是基于這一認識,荀子在《正論》篇中明確使用了作為“治國之道”的“治道”概念。他批駁:“世俗之為說者曰:‘太古薄背,棺厚三寸,衣衾三領(lǐng),葬田不妨田,故不掘也;亂今厚葬飾棺,故抇也?!避髯诱J為:“是不及知治道,而不察于抇不抇者之所言也?!薄皰_”指盜墓,當時在社會上流行這樣的說法,認為古代沒有人盜墓是因為普遍實行薄葬,而后世盜墓風猖獗是由于人們的厚葬而引起的。荀子認為這是不懂得“治國之道”的說法。古代圣王撫育人民,百姓安居樂業(yè),風俗淳美,人們羞于去做雞鳴狗盜之事,更不會去盜墓在死人身上發(fā)財。所以百姓是否盜墓,其原因歸根結(jié)底還是在于統(tǒng)治者的治國之道是否得當。為此,荀子引用孔子的話加以說明:“天下有道,盜其先變乎”——這里的“道”,應該就是“治國之道”,即“治道”。

         

        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在其論著中,多次使用了“治道”的概念。如《八經(jīng)》篇有:“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詭使》篇有:“圣人之所以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如此等等。

         

        秦漢以后,“治道”概念得到廣泛的使用,政治家以之作為自己治國理念、方針、原則、措施、手段的總稱,思想家則以之作為自己思考社會、探索人生、認識世界的邏輯起點和思想中心。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登泰山刻石頌曰:“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蔚肋\行,諸產(chǎn)得宜,皆有法式?!睗h初曹參在齊國做丞相時“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唐太宗李世民宣稱:“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北彼嗡抉R光編撰的《資治通鑒》,就是因為宋神宗認定其“有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得名。

         

        “治”與“道”的緊密結(jié)合,在宋代“道學”(“理學”)中達到頂點。今人余英時先生批評現(xiàn)代學界“把宋代道學從儒學中抽離,又把治道從道學中抽離”的偏頗,指出:“我們必須在概念上作根本的調(diào)整,然后才能確切把握住‘推明治道’在宋代所謂‘道學’或‘理學’的中心意義。”

         

        這里所引的“推明治道”四字,出自朱熹對宋初“道學三先生”(胡瑗、石介、孫復)的評價,體現(xiàn)了“治道”是道學的中心關(guān)懷。

         

        北宋儒者王開祖,以“述堯、舜之道,論文、武之治”為宗旨,倡鳴“道學”二字,張載批評“以道學、政事為二事”的現(xiàn)象,程頤則提出“以道學輔人主”的主張,他們都強調(diào)“道”與“治”的合一。

         

        “內(nèi)圣”和“外王”相貫通,“道”與“治道”相交融,這一點在當事人即當時的道學家共同體中固然是不辯自明的共識,而流風所及,后來的統(tǒng)治者對此也是心領(lǐng)神會全盤接受的。如程頤提出:“治道亦有從本而言,亦有從事而言。從本而言,惟從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敝祆湟舱J為:“治道必本于正心,修身,實見得恁地,然后從這里做出?!睂Υ耍瑲v代統(tǒng)治者非但不反感,反而稱贊有加。如宋理宗就說過:“朕每觀朱熹《論語》、《中庸》、《大學》、《孟子》注解,發(fā)揮圣賢之蘊,羽翼斯文,有補治道。”“道”與“治道”的互蘊,學者與統(tǒng)治者的互動,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

         

         

        “治道”的概念雖然直到東周末年(戰(zhàn)國時代)才正式使用,但在遠古時代的“圣王”治國傳說中,就有大量關(guān)于治道的內(nèi)容。例如,記錄了堯、舜、禹三個“圣王”和夏、商、周三個朝代事跡的《尚書》,就是一部關(guān)于古代治道思想理念和制度措施的文集。而在“治道”概念產(chǎn)生和廣泛使用以后,盡管許多思想家和政治家不一定直接使用“治道”的概念,但他們關(guān)于“治道”的論述和措施卻比比皆是。那么,到底什么是“治道”,“治道”包含哪些內(nèi)容?先秦時期的思想家莊子有比較全面的闡述。請看以下文字: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故《書》曰:‘有形有名?!蚊撸湃擞兄?,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

         

        在這里,莊子把人們對于“治道”(“大道”)的理解和把握,區(qū)分為九個層次:天—道德—仁義—分守—形名—因任—原省—是非—賞罰。其中,“天”為治道的最高層次,人世間所有為治之道都應該遵循自然之天道,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靶蚊焙汀百p罰”則在較低的層次,雖在“大道”的“五變”或“九變”之內(nèi),但如果拋開“天”這一最高層次,驟然推行“形名”和“賞罰”,不知其本,不知其始,那就不是“治之道”,而只能算是“治之具”了。

         

        對莊子這種以自家學說為標準來判斷各家“治道”思想之高低,類似后世佛教宗派“判教”的做法,恐怕除道家之外的其他學派都會不以為然。儒家以“仁”為最高原則,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墨家以“兼愛”為最高原則,主張“若此(兼相愛)則天下治”;法家以“法”為最高原則,主張“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韓非子?八經(jīng)》);他們大概都不會認同莊子的說法,而把自己的主張排除在“治道”之外的。

         

        然而,如果我們心平氣和地推敲莊子的上述劃分,就不能不承認,莊子是最早觸及中國傳統(tǒng)治道內(nèi)涵的思想家。究莊子本意,上述的九個層次都屬于“大道”的內(nèi)容,只要不“驟而語形名,驟而語賞罰”,從而出現(xiàn)“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的局面,而是按照“大道”的本來順序思考和運作,道術(shù)貫通,有本有末,有始有終,這九個層次統(tǒng)統(tǒng)都可以歸于“大道”即“治道”的內(nèi)涵。質(zhì)言之,在承認并尊重“治之道”的本根、起始意義的前提下,所謂“治之具”也屬于“治道”的范疇。如此看來,廣義的“治道”,既包括“治之道”即治國的思想原則,也包括“治之具”即治國的制度措施。

         

        歷代思想家政治家對于“治之道”的思考與“治之具”的推行,恰恰構(gòu)成了“治道”的豐富內(nèi)涵。在“治之道”即治國的思想原則方面,一般的原則有:“天下為公”原則、“民本”原則、“人治”原則、“無為而治”原則;具體的模式有道家的“道治”“天治”,儒家的“仁政”“禮治”“德治”;法家的“勢治”“法治”“術(shù)治”;儒法兼綜的“禮法兼用”“德法兼行”“人法兼資”等。

         

        在“治之具”即治國的制度措施方面,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國家治理體制有權(quán)力架構(gòu)(皇帝、宰相、內(nèi)閣等)、職能分工(三公九卿、三省六部等)、權(quán)力制衡(納諫、臺諫、糾察、舉劾、封駁、檢核)等;吏治方面的制度措施有品階、俸祿、考課、銓選、賞罰、遷轉(zhuǎn)、回避、致仕等;經(jīng)濟方面的制度措施有田制、戶籍、工商、貨幣、理財、稅賦、賑濟等;文化方面的制度措施有學校、貢舉、修史、修典、禮儀、宗教、民族、外交等,軍事方面的制度措施有武官銓選、練兵檢閱、后勤給養(yǎng)、軍籍撫恤等;法律方面的制度措施有律、令、格、式、例、典、敕、詔;工程方面的制度措施有營繕、器材、水利、屯田等。

         

        上述治國的制度措施既是“治之具”,也是“治之道”,于史有據(jù)。納諫關(guān)乎治道,見《漢書?文帝紀》:“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吏治關(guān)乎治道,見《漢書?宣帝紀》:“吏不廉平則治道衰。”又見《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治道要務,在知下之邪正”;經(jīng)濟關(guān)乎治道,見《史記?貨殖列傳》云:“則農(nóng)末俱利,平糶齊物,關(guān)市不乏,治國之道也”;禮樂關(guān)乎治道,見《漢書?禮樂志》:“河間獻王有雅材,亦以為治道非禮樂不成,因獻所集雅樂”;兵旅關(guān)乎治道,見《孫子兵法?始計》:“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刑法關(guān)乎治道,見《漢書?刑法志》:“議者或曰,法難數(shù)變,此庸人不達,疑塞治道,圣智之所?;颊咭病?;水利關(guān)乎治道,見《太平御覽》:“水潤不浸,稼穡不成,冬雷夏霜,百姓不寧,故治道傾”;如此等等。由此看來,上述程頤所提出的“治道亦有從本而言,亦有從事而言”,當是中國古代政治和知識共同體中人們的共識。

         

         

        中國傳統(tǒng)治道的歷史演進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先秦時期(公元前221年以前)的“原型”階段、秦漢隋唐時期(公元前221—公元960年)的“成型”階段、宋元明清時期(公元960—1911年)的“轉(zhuǎn)型”階段。

         

        先秦時期是中國傳統(tǒng)治道的“原型”階段。從伏羲、黃帝到堯、舜、禹,再到夏、商、周,留下了許多治國的傳說和思想資源,而真正具有傳統(tǒng)治道奠基意義的,卻是周朝初年周公的“制禮作樂”以及周朝末年“禮崩樂壞”所引起的百家爭鳴。

         

        公元前11世紀,周朝建立以后,為了鞏固統(tǒng)治,采取了“分封建國”的做法,形成了一個以宗法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的治理體制。適應這一體制,周公提出“敬天愛民,明德慎刑”的治道思想,并建立了一整套的國家管理制度,統(tǒng)稱為“周禮”。

         

        公元前770年,周朝的國都東遷,史稱“東周”。從這一年開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被稱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思想發(fā)生的“軸心時代”。面對“周文凋敝”“禮崩樂壞”的局面,為了重新建立合理的社會治理秩序,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在諸子百家中,具有較系統(tǒng)的治道思想而又對后代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有以“仁政”與“禮治”為核心的儒家,以“尚同”與“尚賢”為核心的墨家,以“法、術(shù)、勢”為核心的法家,以“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為核心的道家等。

         

        春秋戰(zhàn)國的混亂局面,以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而告終。由此,中國古代社會進入了一個輝煌的發(fā)展時期,史稱“漢唐盛世”。它是中國傳統(tǒng)治道的“成型”階段。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為依據(jù),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quán)的政治管理體制,奠定了統(tǒng)一國家的發(fā)展基礎(chǔ)。繼之而起的漢代吸取秦朝的經(jīng)驗教訓,在治國的指導思想上,經(jīng)過比較與實驗,從秦朝的“法治”中經(jīng)漢初的“黃老之治”,而最終由漢武帝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統(tǒng)治思想,并在實踐中形成“霸王道以雜之”的治道格局。

         

        此后,經(jīng)過社會大動蕩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統(tǒng)治思想多元化,儒、佛、道三家各擅勝場,直到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結(jié)束了分裂局面,中國再度歸于統(tǒng)一。繼隋而起的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興盛的一個王朝。唐太宗統(tǒng)治期間,史稱“貞觀之治”,堪稱中國傳統(tǒng)治道的實踐典范。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是中國古代社會由鼎盛步入衰退的轉(zhuǎn)折點。宋元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tǒng)治道的“轉(zhuǎn)型”階段。

         

        宋代初年的統(tǒng)治者吸取唐朝末年皇權(quán)式微、天下分崩離析的教訓,采取一系列措施強化中央集權(quán),形成皇帝高度專權(quán),中央嚴密控制地方的政治管理體制。這種強化中央集權(quán)的做法,雖取得一時的效果,但負面影響更大。為了克服這些弊端,建立合理的社會治理結(jié)構(gòu),范仲淹和王安石先后主持了政治改革;司馬光立足于從歷代帝王的治國之道中汲取智慧的啟迪,主持編寫了一部關(guān)于治國安邦的歷史教科書——《資治通鑒》;而程頤乃至南宋的朱熹等人則從“推明治道”而走向建立“道學”(理學),企圖以建構(gòu)合理的心靈秩序而恢復合理的社會秩序。

         

        公元1271年,北方的蒙古族貴族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統(tǒng)一中國,建立了元朝。元末農(nóng)民起義中上臺的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把君主專制統(tǒng)治發(fā)展到極端的帝王。他廢除丞相制度、強化中央集權(quán)、實行思想鉗制,建立起一整套君主專制的統(tǒng)治制度。明朝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朝廷內(nèi)部黨爭不已,下層民眾鋌而走險,勃興于東北地區(qū)的滿族貴族統(tǒng)治者乘虛入關(guān),建立清王朝。面對著這一“天崩地解”的局面,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一批知識分子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們從反省明王朝乃至整個傳統(tǒng)社會的治道思想和制度入手,批判君主專制,高揚民本精神,形成了一股“破塊啟蒙”的思潮。

         

        清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1644年入主中原以后,滿族貴族努力學習漢族文化,接受中國傳統(tǒng)的治道思想和制度措施,并使之發(fā)展到極端。1840年,英國人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用炮艦轟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面對當時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不少有識之士“睜開眼睛看世界”,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的內(nèi)容,從堅船利炮到發(fā)展工商,直至民主政治制度。改造中國的手段,從興辦“洋務”,到實行“維新”,直至進行革命。

         

        1911年,孫中山領(lǐng)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jié)束了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在中國的統(tǒng)治。從此,中國逐步地融入了現(xiàn)代世界發(fā)展的潮流,走上了一條政治民主化、經(jīng)濟現(xiàn)代化、管理科學化的道路。中國傳統(tǒng)治道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不再作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和制度規(guī)范,而僅僅作為一份供后人研究的思想資源,在現(xiàn)代中國與現(xiàn)代世界的思想演變和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某種智慧啟迪的作用。

         

        黎紅雷

        2022年 12月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