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鄭宗義 著《從宋明理學到當代新儒家》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4-06-26 16:22:56
        標簽:

        鄭宗義 著《從宋明理學到當代新儒家》出版

         

         

         

        書名:《從宋明理學到當代新儒家》

        作 者:鄭宗義

        出 版 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6月

         

        【內(nèi)容簡介】

         

        宋明理學號稱難懂,如何才能進入它的義理世界?本書通過當代新儒家(或港臺新儒家)學者尤其唐君毅與牟宗三的研究成果,引領讀者一窺堂奧。

         

        當代新儒家是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界最富原創(chuàng)與思辨的學術(shù)群體,其中唐君毅與牟宗三更是雙峰并峙。過往研究者多識兩先生之所同,卻鮮知其所異。本書詳細分析二人在宋明理學上針鋒相對的詮釋,整理出兩條雖不同卻非不能調(diào)和的研究進路。此外,面對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儒學以至傳統(tǒng)文化是否仍有價值和意義?本書以當代新儒家的反本開新為例,闡析他們的思考如何有力地批駁反傳統(tǒng)主義,顯示儒學可以如鳳凰火浴般重生。

         

        全書分為三個相互關(guān)連的部分:第一部分闡發(fā)宋明儒學的核心觀念;第二部分探究當代新儒家特別是唐君毅與牟宗三兩先生對宋明儒學的研究,比較他們截然異趣的方法、詮釋與結(jié)論;第三部分剖析當代新儒家于汲取宋明儒的睿識上,如何繼往開來,重新設想「儒學」來迎拒西方哲學思潮的輸入,并批判地回應現(xiàn)代性的沖擊,乃至參與到當前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的討論。讀者從中可掌握一條儒學由宋明至當代的發(fā)展脈絡。


        【學者推薦】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來研究宋明儒學與當代新儒學的成果。全書融攝文獻解讀、義理闡釋與哲學展望于一爐,不時展現(xiàn)作者的獨特觀點?!蠲鬏x(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退休特聘研究員)

        本書以統(tǒng)一融貫性的論述涵蓋宋明及當代新儒家思想研究的學術(shù)視野,在每一章中都能通過引介和反省當代學術(shù)的相關(guān)論題,提出深具理論意義的追問,并從中展示出作者持論的獨特及思慮的精審。本書進一步推進對宋明義理和唐、牟思想的理解,就籌劃儒學未來發(fā)展的方向而言,也是難得的學術(shù)成果。—東方朔(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創(chuàng)校六十年,著名的文史學者、博學鴻儒甚多。創(chuàng)立新亞書院的錢穆、唐君毅,及稍后加入的牟宗三和徐復觀,更被尊為當代新儒學大師,儒學史及儒學研究也就成為中大一塊別具特色的學術(shù)園地。錢、唐、牟、徐之后,帶領儒學研究的當推劉述先教授。鄭宗義是他的學生,也在儒學史及儒學研究上鉆研多年,深思卓見,成一家言。本書各篇文章,從宋明理學的各家各派,到當代新儒家的思想論述,分析有據(jù),脈理分明,儼然有大家風范,可算是香港中文大學現(xiàn)階段儒學研究的代表著作?!涸ㄏ愀壑形拇髮W歷史系榮休教授)

        本書專論宋明理學中若干新儒家前輩未及深究的人物與課題,解析唐君毅和牟宗三各自的理路及其所致的對于宋明理學的不同詮釋,闡明新儒家對現(xiàn)代性沖擊的回應。三部分彼此貫通,勝義紛呈,理性與溫情兼具,讀者不容錯過?!韲瑁ㄕ憬髮W哲學學院教授)

        本書探討近世儒學議題,解析細致,立論穩(wěn)健。比較唐君毅與牟宗三的儒學研究處,尤多新義,是新儒家研究者不能不參考之作。—楊儒賓(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作者簡介】

         

         

         

        鄭宗義,1965年生于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F(xiàn)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哲學與文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儒家哲學(先秦、宋明與當代)、中國哲學史與中西比較哲學。著作有《明清儒學轉(zhuǎn)型探析》(2000初版、2009增訂版)、《儒學、哲學與現(xiàn)代世界》(2009)及中英文論文近百篇。另編有《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2006)、《中國哲學研究之新方向》(2014)、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Philosophy(2014)。

         

        【目次】

         

        序 xiii

         

        導論 xvii

         

        第一部:宋明理學的核心觀念

         

        第一章 張橫渠氣學評議 3

        一、如何解讀張橫渠的氣學 3

        二、唯物主義的唯氣論 5

        三、理氣論 10

        四、超越主義的唯氣論 13

         

        第二章 覺悟與自然—陳白沙的心學 27

        一、從白沙學案說起 27

        二、白沙學是心學 30

        三、以虛為基本,以靜為門戶:超越的逆覺體證 40

        四、學宗自然:心學言自然之三義 52

        五、對批評白沙學的理解與回應 59

         

        第三章 湛甘泉心學探微 75

        一、甘泉心學與湛王之辯 75

        二、心之中正即天理 77

        三、自愛、自得、立志與知本 82

        四、本然之覺 83

        五、道德本心是個寂感樞機 87

        六、隨處體認天理、勿忘勿助與學問思辨篤行 94

         

        第四章 理氣一物—羅整菴的朱子學 113

        一、整菴的朱子學 113

        二、整菴所疑于朱學者所謂朱子「未定于一者」 116

        三、理氣一物:內(nèi)在一元的傾向 127

        四、理一分殊:性命之妙 141

         

        第五章 再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153

        一、知行合一是所有形態(tài)知識共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 153

        二、非道德的知之知行合一 158

        三、良知的性質(zhì)、作用與來源 166

        四、回應質(zhì)疑及合一的「合」義 174

         

        第六章 明清之際儒學的一元化傾向 187

        一、研究與爭議 187

        二、「一元化」釋義 189

        三、明清之際儒學的一元化傾向 196

        四、明清之際儒學的轉(zhuǎn)型 204

         

        第二部:當代新儒家的宋明理學研究

         

        第七章 本體分析與德性工夫—論宋明理學研究的兩條進路 217

        一、本體分析與德性工夫的研究進路 217

        二、唐君毅與牟宗三的較量 219

        三、例示兩條研究進路的分別 222

        四、兩條研究進路的涵義與效力 232

         

        第八章 比論唐君毅與牟宗三的朱子哲學研究 245

        一、唐君毅與牟宗三的朱子哲學研究 245

        二、對朱子求學歷程中存在困惑的詮釋 246

        三、對朱子工夫的詮釋 249

        四、對朱子哲學中心性情的詮釋 260

        五、對朱子理氣與心性關(guān)系的詮釋 265

         

        第九章 理氣論—從宋明理學到當代新儒家 275

        一、宋明儒的理氣論 275

        二、理氣關(guān)系的各個命題 277

        三、牟宗三與唐君毅對元氣論的詮釋 286

        四、元氣論的義理規(guī)模 297

        第三部:當代新儒家對現(xiàn)代性沖擊的回應

         

        第十章 合哲學、道德、宗教為一體—當代新儒家的儒學觀 305

        一、對「儒學」的重新構(gòu)想 305

        二、作為哲學的儒學 307

        三、作為道德的儒學 317

        四、作為宗教的儒學 320

        五、儒學的現(xiàn)實實踐 326

         

        第十一章 論唐君毅對現(xiàn)代文化的省思 337

        一、《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的〈后序〉 337

        二、對現(xiàn)代文化問題的省察 343

        三、重建客觀價值意識:合道德、宗教與哲學為救治之道 353

        四、辯護唐說可能引起的批評 359

         

        第十二章 全球與本土之間的哲學探索—劉述先的哲學思想 369

        一、哲學思想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369

        二、文化哲學的探索 370

        三、中國哲學的專門研究 379

        四、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 391

         

        附 錄

        附錄一 我認識的劉述先老師及其學問 411

        附錄二 哲學家、儒者與恩師—痛悼劉述先老師 419

        附錄三 儒家智慧的現(xiàn)代表述—憶劉述先老師 423

         

        參考書目 429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