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隱公元年(1)

        欄目:經(jīng)學新覽
        發(fā)布時間:2024-07-05 18:46:55
        標簽:

        《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隱公元年(1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四月廿七日戊戌

                  耶穌2024年6月3日

         

        [春秋]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開篇僅此六個字,但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很多。

         

        既然《春秋》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就得確定時間坐標,這個時間坐標一開始就給出來了——元年——只要明確了這個“元年”是哪一年,就能明確后面記載的每件事都何時發(fā)生。中國古代改朝換代新君即位甚至國家有大事發(fā)生,有改年號的習慣,俗稱“改元”。元年就是改年后的第一年。《春秋》開篇的這個“元年”,到底是中國歷史上的哪個元年?

         

        有人覺得既然《春秋》是魯國史,那這個元年就是魯國的開國元年吧?

         

        還真不是。

         

        《春秋》是魯國史,但嚴格說,是魯國的某一段歷史。按史書記載,西周剛推翻商朝不久,周武王就去世了,即位的周成王年幼,所以周公旦輔政。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對周公心懷不滿,于是聯(lián)合紂王的兒子武庚發(fā)動叛亂。有一個之前分封的小國奄國(注:大致在今天的山東曲阜一帶),跟隨武庚一起叛亂。周公果斷起兵平叛,叛亂結束后,周成王就把奄國的故土分給了周公旦,但剛剛經(jīng)歷了管蔡之亂,周公要輔佐周成王,無法赴任,就派長子伯禽代為赴任。周公最早的封地是“魯”,所以就沿用了魯?shù)姆Q號。伯禽成為魯國首任國君。因此從血緣關系上講,魯國是周王室最親近的宗室之一。

         

        《春秋》并不是從伯禽受封開始講,而是從魯隱公時代講起?!洞呵铩烽_篇的“元年”就是魯隱公元年,這一年是公元前722年。按《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在魯隱公之前,魯國從伯禽開始,歷經(jīng)魯考公、魯煬公、魯幽公、魯魏公、魯厲公、魯獻公、魯真公、魯武公、魯懿公、魯孝公、魯惠公等國君(注:其中魯懿公和魯孝公之間還有一段時間是魯懿公哥哥的兒子伯御為君,但伯御是弒殺魯懿公上位,后被周宣王討伐殺掉,所以不被周王室承認),魯隱公就是魯惠公的兒子。

         

        我覺得,《春秋》之所以不從魯國開國講起,某種程度上恰好說明了《春秋》的側重點并非“記史”。孔子做《春秋》是為了借著事情來闡發(fā)他的“道”,因此甄別選擇一段最有助于他闡發(fā)自己思想的歷史就行。但《春秋》為何要選擇魯隱公元年講起?后世許多人認為,孔子的這個選擇應該是有深意的。有一種觀點認為《春秋》雖然是寫魯國,但實際上是寫孔子對周王朝或者說對周公制定的禮義制度的認知,而魯隱公時代期恰好是周王朝的轉折點,周王朝走向衰敗的同時,周公那一套禮制也日益式微,孔子的主張和理想也開始被現(xiàn)實粉碎,這種失望帶給他精神上的打擊是巨大的。所以孔子選擇了具有轉折意義的魯隱公時代,作為《春秋》的開端。

         

        為什么說魯隱公時代是周王朝的轉折點呢?這就需要簡單梳理一下周王朝的歷史。周分西周和東周,以傳說中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戎人攻入鎬京作為西周滅亡標志,這一年是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后,諸侯擁立了太子宜臼即位史稱周平王。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里有這樣一段記載:

         

        平王立,東遷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這段話很值得逐字逐句解讀一下。

         

        “平王立,東遷于雒邑,辟戎寇”——周平王即位后,將國都遷到了雒邑——即今天的洛陽。因為雒邑在周原來都城鎬京的東面,所以稱周平王東遷雒邑后的這段周朝為“東周”。按這里記載,遷都主要為了躲避戎人侵襲。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從周平王時候開始,周王室日益衰微。我理解這個衰微,不僅僅指的軍事經(jīng)濟等方面的衰落,更重要的,應該是指周王室——或者說周王本人——政治影響力衰微。此前雖然分封天下,但周王是天下的共主,是最高統(tǒng)治者,諸侯都要聽從他。從周平王時代開始,發(fā)生了變化。

         

        “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這是對周室衰微的解釋之一?!爸T侯強并弱”即強大的諸侯開始吞并弱小的諸侯。我們今天覺得春秋戰(zhàn)國不就是打打打嗎,大國吞并小國很正常啊,這里為什么說諸侯強并弱就是“周室衰微”的表現(xiàn)呢?因為之前諸侯不論大小,都由周王室分封,不管封地多少,名義上是平等的——雖然等級上可能有五等爵位制的區(qū)別。諸侯只有經(jīng)過周王的分封,才能得到大家認可,這是當時法理制度對諸侯的約束。在這種制度約束下,強大的諸侯一旦擅自吞并弱小的國家,就是對周王室權威的挑釁,周王可以號召其他諸侯國起兵討伐,最終可能把這個挑事的諸侯國給滅了,所以得不償失。因此在這之前,諸侯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一般都是出于某種原因,由周王下令其中的一方去攻打另一方。但從周平王時代開始,諸侯之間的戰(zhàn)爭開始發(fā)生變化,大國吞并小國變得隨意起來了——放在以前,這是不可能的。

         

        “齊、楚、秦、晉始大”是周室衰微的表現(xiàn)之二。我覺得這句話應該不是說齊、楚、秦、晉這些諸侯國是從那個時候才開始變得強大起來。因為若僅論國力,齊、楚、晉在此之前就已經(jīng)都是大諸侯國。這里的“大”,應該是指“自大”,這句話意思應該說齊、楚、秦、晉這些諸侯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變得自大起來——言下之意不再遵循過去的禮制。

         

        “政由方伯”是周室衰微的表現(xiàn)之三。伯,通“霸”,方伯,就是諸侯領袖?!罢煞讲币馕吨煜率虏辉偈侵芡跽f了算了,強大的諸侯開始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甚至左右了王室政事。所以,就能理解為什么后來齊桓公要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了,中國的傳統(tǒng)一直是喊什么說明缺什么,能喊出“尊王”,說明王已經(jīng)很久不被大家尊重了。

         

        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里講完上述這段話后,跟著立刻來了這么一句:

         

        四十九年,魯隱公即位。

         

        作為專門記錄周王朝歷史的一篇文字,周平王在位前面四十八年一筆帶過,后面的周平王五十年和五十一年一共也只說了“五十一年,平王崩”這一句 。可憐的周平王,長達五十一年稱王的歷史里,作為主角的他,只有在死的那一年才被特意提了一下。不是主角的魯隱公,反倒在這期間被特意點了出來,為什么?

         

        因為魯隱公的即位,是《春秋》的開端,是周王朝的轉折點。

         

        如果純粹從地理空間維度看問題,周平王東遷,是西周東周的轉折點。如果純粹從時間維度看問題,周平王東遷時,魯國國君還是魯孝公。即使魯孝公在周平王東遷后不久就去世了(注:周平王東遷是公元前770年,魯孝公去世是公元前769年),從時間維度上講,經(jīng)歷周平王時代最長的魯國國君是魯惠公。他在位時間是從周平王三年(公元前768年)到周平王四十八年(公元前723年)。若僅從周平王在位時間角度而言,應該說魯惠公時期才是周王朝的轉折點,《春秋》似乎應該從魯惠公元年講起來才更合理。

         

        這個矛盾,似乎可以從儒家對于“天下”的理解上得到解釋。儒家的“天下”,不是一個單純的空間概念或者時間概念,更多是一個文化概念。儒家的“夷夏之別”,“別”在文化上。你認同我們的文化理念,哪怕你是出身在異國他鄉(xiāng),我們也認為你跟我們是一家人。你不認同我們的文化理念,哪怕在一個屋檐下,咱們也不是一類人。最典型的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顧炎武的一段話: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正是基于儒家更重視文化傳承是否斷絕,所以才能解釋“為什么魯隱公時期是周王朝的轉折點”——因為周幽王導致西周滅亡后,周平王東遷,在人們看來,意味著經(jīng)歷了一次險些滅亡的危機后,周王朝政權又重新恢復正常,同時意味著周公制定的禮制得到繼承。如果周王朝能就此復興、周公的禮制得到發(fā)揚光大,周平王就是中興之主,歷史地位會高很多很多。

         

        但,很遺憾,事實證明周平王不是中興之主。在他即位后的幾十年,周王朝并未實現(xiàn)復興,不僅如此,還出現(xiàn)了“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這些完全不符合傳統(tǒng)禮制的事情,這種禮崩樂壞在儒家看來比亡國影響更大。從對周平王充滿希望,到幾十年后,漸漸失望,再到魯隱公時代,周游列國所見所聞幾十年起起伏伏的閱歷,讓孔子可能對復興周禮已經(jīng)徹底絕望了。因此,我覺得,從儒家的史觀出發(fā),從文化傳承角度而言,魯隱公時期——即周平王末年——是儒家對周禮文化復興從希望到失望的時代,從這個角度而言,周平王末年或者說魯隱公時期,確實是周王朝的轉折點——更準確的說,是周公確立的、被孔子及后世儒家所尊崇的那套禮制文化的轉折點。所以,孔子選擇了魯隱公元年,作為《春秋》的開端——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至于是不是這樣,只有孔夫子知道了。

         

        再回到《春秋》正文。元,本意是開始。“元年”,即改元的第一年,改元后表示新時代開始了?!按骸?,就是春天的意思?!巴跽隆钡摹巴酢?,指的是周王,而非魯國的國君——從禮法角度而言,那個時候能被稱為“王”的,只能是周王。什么楚莊王、齊宣王之類,這些“王”的稱號,實際上是僭越禮法后自己給自己加的,按照周禮,這是胡作非為,算不得數(shù)。

         

        為何要強調(diào)是周王的正月呢?因為古人對歷法很重視,改朝換代之后,必定要頒布新的歷法。在農(nóng)耕社會,歷法對農(nóng)業(yè)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從而影響整個國家的運轉。制定歷法需要一定的天文學基礎,天文學在古代有特殊含義,天文觀測是朝廷才能安排專業(yè)人才從事的職業(yè)。根據(jù)天文觀測結果制定的歷法,只有最高統(tǒng)治者才能頒布天下遵照執(zhí)行,某種程度上,有“君權神授”含義,所以,改朝換代之后頒布新歷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既有實際意義,又有象征意義。

         

        要確定歷法,最基礎的就是要確定正月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個問題要展開講,涉及到比較復雜的天文學知識。只需簡單知道,古人最終確定以冬至這一天,作為校驗一年時間的標準。一般的觀點,認為夏朝的時候,規(guī)定冬至月后的第二個月——即今天農(nóng)歷的正月為正月。到了商朝,不知是因為時間推移星象運轉導致原來的歷法已經(jīng)不符合實際了,還是因為改朝換代的政治需要,規(guī)定冬至月后的第一個月——即今天農(nóng)歷的十二月為正月。到了周朝,又規(guī)定冬至的那個月——即今天農(nóng)歷的十一月就是正月。

         

        過去如果一方臣服了另一方,就要用對方的歷法,記事時也要采用對方的紀年。用誰的歷法,就叫奉誰為正朔——意思就是承認誰才是合法政權?!洞呵铩愤@里強調(diào)“王正月”,說明魯隱公元年的開端是周歷正月。之所以強調(diào)“王正月”,說明當時還有其他紀年的歷法——事實也是如此,如宋國是前朝后裔,所以周王朝名義上不把宋國當諸侯,而是客客氣氣當客人平等看待,允許宋國祭祀歷代的殷商祖先,宋國用的就是商朝的歷法?!巴跽隆?,說明《春秋》——或者說魯國——用的周王室頒布的歷法,奉周王室為正朔。

         

        那么,《春秋》“元年春,王正月”這六個字,對應到《左傳》《公羊傳》《榖梁傳》里,又有什么不同的闡發(fā)呢?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