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隱公七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五月十五日乙卯
耶穌2024年6月20日
[春秋]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于紀。
滕侯卒。
夏,城中丘。
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秋,公伐邾(婁)。
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
魯隱公七年,公元前716年。
春季,《春秋》記錄了兩件事,一是“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于紀。”三月,魯國的另一位公主叔姬嫁到了紀國。
魯隱公二年,魯國已經有一位公主伯姬嫁到紀國。從伯姬、叔姬的稱謂來看,倆人是姊妹關系。這條記錄《公羊傳》未關注,《榖梁傳》簡單說了一句:
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無足道焉爾。
為何《春秋》這次沒有說紀國來迎接(注:對比上次伯姬,可是明確記載了“九月,紀履緰(裂繻)來逆女”的)?因為來的這個人身份太卑微了,不值得記載。
上次“紀履緰來逆女”,《榖梁傳》就認為紀國失禮了,這次又是,看得出榖梁派對紀國極其不滿。
叔姬嫁到紀國,應該還是媵妾制度的產物。但為何過了四年多才嫁過去,杜預解釋說“叔姬,伯姬之娣也。至是歸者,待年于父母國,不于嫡俱行,故書?!币馑际钦f叔姬是伯姬的妹妹,這個時候才嫁過去,是因為此前年紀尚小,(這時候才到了可以出嫁的年紀了),因此《春秋》記了一筆。
春季《春秋》記錄的第二件事是“滕侯卒?!彪鴩钱敃r一個比較小的姬姓諸侯國,始封祖是周文王之子錯叔繡。封地在今天山東滕州、濟寧一帶。和邾國一樣,都是魯國眼皮底下的小國。因為太小了,所以相關史料缺失嚴重。這條記錄,是滕國第一次出現(xiàn)在《春秋》里。滕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人就是滕文公,《孟子》里有很多關于他的記錄——當然,未必是史實,有不少是孟子因文章內容需要而杜撰的。
滕侯去世,《春秋》雖特意記載了,但也不是很重視,不僅沒有記錄去世的具體日期,甚至連這位滕侯的名都沒寫,后面也沒有關于他安葬的記錄。
《公羊傳》也是重點圍繞沒有記載滕侯名這點解讀了一下:
何以不名?微國也。微國則其稱侯何?不嫌也?!洞呵铩焚F賤不嫌同號,美惡不嫌同辭。
因為滕是個小國,所以沒有記錄其國君的名。雖然是小國,也沒有因此嫌棄其國小,而是稱國君為“侯”?!洞呵铩返膽T例是記錄身份高貴和低賤的人,不怕用相同的名號,記載美好的事物和令人憎惡的事物,不回避用同樣的措辭。
貴賤不嫌同號,挺好的,再小的國君也是國君,應該給予人家應有的尊重。
《榖梁傳》的關注點則有不同:
滕侯無名,少曰世子,長曰君,狄道也,其不正者名也。
狄,前面說過,是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稱謂。不正者,即不是(國君的)嫡子。對于滕國的國君,不記錄他的名。年輕時稱為“世子”,年長了稱為“君”,這是狄人的習俗,不是(國君)嫡子的,則直接記錄名。
滕國好歹是堂堂周王室正宗苗裔,不僅沒有以王道化夷狄,反被夷狄同化,有點尷尬啊。
《左傳》春季記錄如下:
七年春,滕侯卒。不書名,未同盟也。凡諸侯同盟,于是稱名。故薨則赴以名,告終嗣也,以繼好息民,謂之禮經。
“告終嗣也”的終,是去世;嗣,是嗣位。禮經,類似禮制?!洞呵铩分詻]記錄滕侯的名,是因為滕國和魯國沒有結盟。如果諸侯結盟了,在盟約上會寫上國君名(表示告知神靈)。去世了后給盟國發(fā)訃告也要寫上名,告訴去世的君主是哪位、告知即位的君主是何人,表示雙方會繼承先君的盟約關系友好相處。這是符合禮經的規(guī)矩。
夏季,《春秋》記錄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城中丘?!敝星?,在今天的山東臨沂東北。
《公羊傳》解讀說:
中丘者何?內之邑也。城中丘,何以書?以重書也。
中丘,是我們魯國的城邑,《春秋》之所以記載了“城中丘”,是重視這件事(注:也可能“重”是“工程重大”的意思,如果是,那也說明這件事重要)——也對,修城在當時怎么說都是大事,而且較之元年的“費伯帥師城郎”,這次應該是魯隱公同意的,記載一下也合情合理。
《榖梁傳》持不同意見:
城,為保民為之也。民眾城小,則益城。益城無極。凡城之志,皆譏也。
修城的目的,是為了保衛(wèi)人民。人民多了就顯得城小,就需要擴大城的規(guī)模。這樣城的規(guī)模擴大就沒個極限了。凡是修城而被《春秋》記載下來的,都代表譏諷這件事。
《榖梁傳》為何認為修城是譏諷,沒有再進一步解釋。推測一下無外乎兩種原因:一是百姓并沒有增加,沒必要擴大城市規(guī)模而擴大,有勞民傷財之嫌,所以譏諷此事;二是人口增加了確實有必要擴大城市規(guī)模,說明前期的城市建設規(guī)劃不夠科學。從特意強調”益城無極“看,應該是出于第一種原因而認為修城是譏諷。(注:此處特別感謝南京Joyce Wang老師指正)
夏季,《春秋》記錄的第二件事,是“齊侯使其弟年來聘。”年,是齊僖公弟弟的名。聘,是聘問,指諸侯國之間派出使團訪問。齊國派出以國君齊僖公的弟弟“年”為團長的代表團,來魯國進行交流訪問。
《公羊傳》關注點在《春秋》為何強調這位年是齊侯的“弟”:
其稱弟何?母弟稱弟,母兄稱兄。
年,跟齊侯是同母所生。同母弟在《春秋》里才稱“弟”,同母兄則稱“兄”。
《榖梁傳》也注意到了這位使團團長的特殊身份:
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屬通。其弟云者,以其來接於我,舉其貴者也。
諸侯身份尊貴,即使是他的兄弟也不能與國君之間以兄弟關系相處(注:因為是君臣關系了)。之所以強調年是齊侯的弟弟,是因為他來跟我們魯國交好,稱“弟”以顯示他的身份尊貴。
《公羊傳》和《榖梁傳》,之所以強調年與齊僖公的關系,是因為如果不是國君同母弟,正常情況下這條記錄應該是這樣:
齊侯使公子年來聘。
《左傳》夏季的記錄如下:
夏,城中丘。書不時也。
齊侯使夷仲年來聘,結艾之盟也。
第一段意思說,夏天的時候修筑中丘城,之所以《春秋》記錄,是因為不合時宜——《左傳》為何說“書不時”,因為當時慣例,土木工程是要放在冬季進行的——我猜可能是因為夏天正是農忙的時節(jié),修城會耽誤農事。
第二段明確了來魯國的齊僖公弟弟年,即夷仲年,這次來訪的目的是鞏固一下雙方國君此前在艾的結盟——魯隱公與齊僖公去年的艾地會盟,距離此時剛好一年。
總之這次齊國使團的到來,魯國人很高興,尤其是團長是國君同母弟這一特殊身份,讓魯國充分感受到齊國的誠意和尊重。兩個大國的關系,在這次使團訪問后應該是進一步得到了鞏固和提升。
秋天,《春秋》唯一的記錄是“秋,公伐邾(婁)?!边@是《春秋》記載的魯隱公攝政后第一次帥軍出征。這條記錄《公羊傳》和《榖梁傳》都沒關注。魯隱公攝政的第一件外交事件就是元年春季的“三月,公及邾(婁)儀父盟于眛(蔑)?!卑凑f邾國兩國此前還有盟約關系,怎么突然就翻臉了?《左傳》給出了答案:
秋,宋及鄭平。七月庚申,盟于宿。公伐邾,為宋討也。
秋季,宋國和鄭國冰釋前嫌了,達成友好協(xié)議,七月庚申,雙方在宿地結盟。魯隱公伐邾,是為了宋國的緣故。
為何說這次魯國伐邾是“為宋討也”?杜預注解說“公距宋而與鄭平,欲以鄭為援,今鄭復與宋盟,故懼而伐邾,欲以求宋,故曰為宋討”。距,通拒。當初宋國和鄭國為敵,魯隱公拒絕了宋國(注:即魯隱公五年,邾人、鄭人伐宋,宋國派使者求援而魯隱公不救)而想把鄭國作為魯國的強援。而今鄭國和宋國結盟,魯隱公擔心宋國報復魯國,于是借討伐邾國來示好宋國。
根據(jù)杜預此處的注釋,再參考《左傳》此前關于“六年,春,鄭人來渝平”的記錄,魯國態(tài)度大變就很好解釋了:此時宋、魯、鄭三方站在了一條線上,但宋國跟魯國因為之前的邾人、鄭人伐宋而魯隱公不救一事有芥蒂,既然宋跟鄭一笑泯恩仇了,那這口氣只能發(fā)泄在邾國身上,魯隱公為了示好宋國,便以此前邾國攻打宋國為由,替宋國出面討伐邾國——反正邾國是個小國,柿子專挑軟的捏。這也解釋了為何此前《榖梁傳》在解讀魯隱公元年春季那條“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眛”時說的“不日,其盟渝也”——大概率就是說因此事而標志著魯、邾那次會盟達成的協(xié)議破裂。
冬季,《春秋》也只有這一條記錄,“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周天子派凡伯來,我猜或許是《左傳》記載的隱公六年“冬,京師來告饑,公為之請糴于宋、衛(wèi)、齊、鄭”一事,對魯國此前幫忙表示一下感謝。這條記錄的疑點無外乎以下:凡伯是誰?周桓王派凡伯來魯國聘問是否有何特殊目的?戎人為何襲擊凡伯?楚丘在哪?
《公羊傳》對此事解讀說:
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執(zhí)之也。執(zhí)之則其言伐之何?大之也。曷為大之?不與夷狄之執(zhí)中國也。其地何?大之也。
執(zhí),是拘押的意思。不與,是不認可、反對的意思。王室的大夫且稱作“某伯”的,往往是諸侯國君,對應的后面都有一個封國,這個凡伯對應的就是凡國。按史書記載,周初,周成王封周公的三子伯瞵在凡,建立了凡國。凡國建都地在今天的河南省輝縣市北云門鎮(zhèn)凡城村,屬于周王室王畿內之國,凡國國君同時在王室擔任職務。
《公羊傳》認為凡伯就是周天子的大夫。這次來魯國就是以王室大夫的身份來聘問。既然他是代表王室來魯國交流訪問,為何說戎人“伐”他?因為戎人抓走并拘押了他。之所以抓走他,卻說“伐”他,是說明這件事性質惡劣影響重大(就像一國攻打另一國一樣)。為何說影響重大?因為不認可夷狄擅自拘押華夏朝廷大員。特意把楚丘這個地方記載下來,也是表示這件事影響重大。
“不與夷狄之執(zhí)中國也”,一股腐朽傲慢之氣撲面而來啊……這是啥理論?別說一個王室大夫,周幽王當年不也是被戎人弄死的嗎?難道殺人放火還要講究身份對等?
《榖梁傳》的解讀跟《公羊傳》明顯不同:
凡伯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國而曰伐,此一人而曰伐,何也?大天子之命也。戎者,衛(wèi)也;戎衛(wèi)者,為其伐天子之使,貶而戎之也。楚丘,衛(wèi)之邑也。以歸,猶愈乎執(zhí)也。
也認為凡伯是周天子的大夫。正常情況下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才用“伐”字,這次是戎人對凡伯一人,為何也用了這個字?是體現(xiàn)出《春秋》作者對凡伯天子使者身份的尊重。戎,就是說的衛(wèi)國。之所以把衛(wèi)國當戎人看待,是因為攻擊天子使者這種野蠻事,只有戎人這樣的蠻夷之族才干得出,因此貶低衛(wèi)國稱之為戎(注:衛(wèi)國野蠻粗俗好比戎人)。楚丘,是衛(wèi)國的城邑?!耙詺w”,是委婉地說被抓走了。
楚丘在哪,我查資料發(fā)現(xiàn)有兩種說法,一說在今河南省滑縣——這個楚丘確實也是衛(wèi)國的城邑,也是《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記載說“戴公申元年卒。齊桓公以衛(wèi)數(shù)亂,乃率諸侯伐翟,為衛(wèi)筑楚丘”提到的楚丘。作為衛(wèi)邑,似乎也符合《榖梁傳》的說法。但考慮到齊桓公“為衛(wèi)筑楚丘一事”——注意是“筑”不是“修”——發(fā)生在“戎人伐凡伯”之后若干年,所以齊桓公筑的楚丘此時應該還不存在,因此這里的楚丘不是齊桓公筑的那座城。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楚丘在今山東省成武縣一帶。杜預在注解《左傳》時也認為“楚丘,衛(wèi)地,在濟陰城武縣西南?!蔽冶容^認可這個說法。這個說法既符合楚丘是“衛(wèi)城邑”,而且離魯國很近,符合凡伯來魯國聘問的路線圖。另外,按照杜預此前關于“及戎人盟于唐”一條對于唐的解釋,認為唐在“高平方與縣北”,即今天濟寧魚臺縣一帶,則唐地離戎人的活動區(qū)域不會太遠,而成武縣也在濟寧,意味著唐和楚丘兩地離的很近,即使這次真的是戎人搞事,概率也更大一些。
《左傳》冬季的記錄如下:
初,戎朝于周,發(fā)幣于公卿,凡伯弗賓。冬,王使凡伯來聘。還,戎伐之于楚丘以歸。
陳及鄭平。十二月,陳五父如鄭蒞盟。壬申,及鄭伯盟,歃如忘。洩伯曰:“五父必不免,不賴盟矣。”鄭良佐如陳蒞盟。辛巳,及陳侯盟,亦知陳之將亂也。鄭公子忽在王所,故陳侯請妻之,鄭伯許之,乃成婚。
第一段解釋戎人為何攻擊凡伯。發(fā)幣,就是送禮物的意思,按當時的禮節(jié),一國使者來拜見完對方國君后,要去拜訪公卿大夫,并送上禮物,稱之為“發(fā)幣”。按禮數(shù),被拜訪的公卿大夫也要招待并還贈禮物以示謝意和對對方的尊重?!胺膊ベe”的賓,意思是以賓客之禮待之。當初戎人去朝拜周王,給公卿大夫發(fā)幣,應該是別人都按禮節(jié)對待戎人的使者了,唯獨凡伯沒有以賓客之禮待戎人使者,雙方就此結下梁子。冬天,天王派了凡伯來魯國聘問,回去的路上,戎人在楚丘襲擊并劫持了凡伯。
至于凡伯被劫持后命運如何,《春秋》及三傳在這里都沒有再做進一步的交代??傊?,如果是《左傳》說的這樣,這個人被襲擊劫持,我覺得吧,活該——不過按照《左傳》的說法,《春秋》記載的攻擊凡伯的戎人就是戎人,并非《榖梁傳》說的衛(wèi)國。
第二段講述鄭國和陳國之間的事。洩伯,即《左傳》前面提到過的鄭國大夫洩駕。良佐,是鄭國大夫。陳國和鄭國達成友好協(xié)議。十二月,陳國的五父來到鄭國,代表陳國與鄭國正式舉行會盟儀式。壬申,和鄭莊公正式結盟,在歃血過程中五父表現(xiàn)的心不在焉。洩伯說:“五父將來一定免不了(死于禍亂),因為在盟誓這么重要的場合他都不專心。”鄭國的良佐代表鄭國到陳國去參加結盟儀式,辛巳,跟陳桓公正式結盟,在陳國期間,良佐也敏感地發(fā)現(xiàn)陳國有要內亂的跡象。當時鄭國的公子忽在王室為人質,陳桓公請求把女兒嫁給公子忽,鄭莊公答應了,于是雙方舉行了訂婚儀式。
魯隱公六年,《左傳》曾記錄說五父勸諫陳桓公交好鄭國而被否定。這次陳國和鄭國能達成協(xié)議,估計去年五月鄭國大勝陳國,讓陳國嘗到了挨打的滋味,挨揍之后陳桓公想起了五父之前的勸諫,悔悟過來了。于是這次赴鄭國結盟的使者,就派了五父。雙方舉行完結盟儀式后,陳國還進一步做出加強雙方關系的舉動:陳桓公主動要求把女兒嫁給公子忽,與鄭莊公結成親家。這件事對鄭莊公來說是有利無害的,于是他痛快答應了。
《左傳》此處的記錄,提前透露了陳國后面會發(fā)生變亂,而五父的下場不會好且跟這次變亂有關。陳國后來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亂,五父又是怎么死的,要等到魯桓公五年,才能看到答案。
魯隱公七年到此結束。這一年魯國的叔姬嫁到了紀國,滕國的國君去世,魯國修筑了中丘,齊國派來了高規(guī)格的使團,魯隱公為示好宋國攻打邾國,周天子派來的使者遭到了戎人的攻擊。這一年鄭國與陳國冰釋前嫌并且好上加好,宋、衛(wèi)、陳、蔡四國聯(lián)盟中,宋國和陳國都被鄭國搞定,此前針對鄭國搞出來的四國聯(lián)盟已經事實上不存在了。來年,鄭莊公還會采取措施進一步強化與魯國之間的關系。具體事宜,我們來年再說。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