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桓公八年

        欄目:經(jīng)學(xué)新覽
        發(fā)布時間:2024-07-09 13:00:13
        標(biāo)簽:

        《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桓公八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六月初一日辛未

                  耶穌2024年7月6日

         

        [春秋]八年,春,正月,己卯,烝。

         

        天王使家父來聘。

         

        夏,五月,丁丑,烝。

         

        秋,伐邾(婁)。

         

        冬,十月,雨雪。

         

        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jì)。

         

        魯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

         

        春天,《春秋》記錄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八年,春,正月,己卯,烝?!闭录好?,魯國舉行了烝祭。

         

        《公羊傳》解釋了一下:

         

        烝者何?冬祭也。春曰祠,夏曰礿(yuè),秋曰嘗,冬曰烝。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亟也。亟則黷,黷則不敬。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黷。疏則怠,怠則忘。士不及茲四者,則冬不裘,夏不葛。

         

        亟,是屢次的意思;黷,還是多的意思,窮兵黷武之黷即此意;裘是御冬之服,葛是避暑之衣。

         

        這段解讀意思說,烝,就是冬天舉行的祭祀儀式。春天的祭祀儀式稱作祠,夏天的祭祀儀式稱作礿,秋天的祭祀儀式稱作嘗,冬天的祭祀儀式稱作烝。這種事情一般沒必要記錄,此處記錄是表示譏諷。譏諷什么呢?譏諷次數(shù)太多了。祭祀太多了就有點泛濫,泛濫了就顯得對神靈不恭敬。君子祭祀,恭敬而不泛濫。如果次數(shù)太多了,就是對神靈的懈怠,懈怠了就會導(dǎo)致忘卻按時祭祀。如果士人一年四季的四次祭祀沒有按時做,就冬天不穿裘夏天不衣葛以表示懺悔——其實意思很簡單,即凡事都有度,即使祭祀也不例外。

         

        《榖梁傳》評論說:

         

        烝,冬事也。春興之,志不時也。

         

        烝,是冬天舉辦的儀式,現(xiàn)在放在春天舉行,之所以《春秋》記錄下來就是表明不合時宜。

         

        《公羊傳》和《榖梁傳》基本態(tài)度一致,都認(rèn)為此事之所以記錄在冊是因為不合禮節(jié),不過《公羊傳》認(rèn)為是次數(shù)太多,《榖梁傳》則認(rèn)為是不合時宜。其實仔細(xì)琢磨,兩者意思是一樣的,《公羊傳》認(rèn)為次數(shù)太多,還是意味著把已經(jīng)做過的事情又重復(fù)做,而且前面特意能解釋四季的祭祀不同稱謂,顯然也是認(rèn)為這次祭祀的儀式與“春”不匹配。

         

        《春秋》春季記錄的第二件事,是“天王使家父來聘?!倍蓬A(yù)注釋說“家父,天子大夫。家,氏。父,字。”說明這位使者是正式的大夫,比之前來的仍叔之子之類,身份更正式、高貴。

         

        《公羊傳》和《榖梁傳》對這條記錄也沒關(guān)注。從魯桓公即位以來記錄看,王室三番五次派使者來魯國,但從未有魯國主動朝王的記錄,真是奇怪。

         

        《左傳》春季的記錄如下:

         

        八年春,滅翼。

         

        隨少師有寵。楚鬥伯比曰:“可矣。讎有釁,不可失也?!?/span>

         

        第一段依然是曲沃代翼。這段記錄承接上一年的記錄,去年冬天曲沃一系殺掉了小子侯,這年春天攻破了翼——需要說明的是,但本年小宗并未能就此代替大宗。

         

        第二段,交代楚國再次準(zhǔn)備興兵伐隨。釁,是機會的意思。當(dāng)初代表隨國與楚國在瑕談判的少師,此時果然如鬥伯比預(yù)料的一樣,深得隨侯寵幸。鬥伯比于是對楚武王建議說:“可以攻打隨國了。敵人有矛盾了,機不可失。”

         

        《春秋》夏季唯一的記錄是“夏,五月,丁丑,烝?!备杭镜牡谝粭l記錄對照看,會覺得有點奇怪:春天正月烝祭,還勉強說得過去,夏天搞這個冬天的祭祀儀式是干嘛呢?

         

        《公羊傳》一如既往的觀點:

         

        何以書?譏亟也。

         

        《榖梁傳》則略微發(fā)揮了一下:

         

        烝,冬事也。春夏興之,黷祀也,志不敬也。

         

        都認(rèn)為在不該烝祭的時節(jié)反復(fù)烝祭,不合時宜,而且也是對神靈的不敬。

         

        《左傳》夏、秋之季的記錄是楚國和隨國的戰(zhàn)爭:

         

        夏,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隨不會,使薳章讓黃。楚子伐隨,軍于漢、淮之間。

         

        季梁請下之:“弗許而后戰(zhàn),所以怒我而怠寇也。”少師謂隨侯曰:“必速戰(zhàn)。不然,將失楚師?!彪S侯御之,望楚師。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矣。”少師曰:“不當(dāng)王,非敵也?!备摹?zhàn)于速杞,隨師敗績。隨侯逸,鬥丹獲其戎車,與其戎右少師。秋,隨及楚平。楚子將不許,鬥伯比曰:“天去其疾矣,隨未可克也?!蹦嗣硕€。

         

        這次楚國和隨國的戰(zhàn)爭史稱速杞之戰(zhàn)。第一段講述戰(zhàn)爭的起因。沈鹿,杜預(yù)注釋說是“楚地”,楊伯峻先生注釋說在湖北省鐘祥市東六十里。黃,是嬴姓諸侯國,杜預(yù)注釋說“今弋陽縣。”大致在今天的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一帶。

         

        第一段意思說,夏季,楚武王在沈鹿會和諸侯。黃國和隨國的國君沒有去參加,楚武王就派了薳章去譴責(zé)黃國,帶領(lǐng)軍隊去攻打隨國,軍隊駐扎在漢水和淮水之間。

         

        第二段講述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季梁說的“所以怒我而怠寇也”,意思是隨國示弱但楚國人不會同意,這樣楚國人必然驕傲自大而激怒了隨國,隨國人就可以借此機會鼓舞士氣而勝之;“眾乃攜矣”的攜,有“離,叛離”之意。季梁有意通過示弱激發(fā)將士的悲憤,從而化悲憤為力量與楚國一戰(zhàn)。但少師反對,他說“不當(dāng)王,非敵也”,認(rèn)為不正面交鋒就是示弱,有辱顏面。速杞,在今天的湖北省廣水市,離沈鹿不遠(yuǎn)。鬥丹,是楚國的將領(lǐng),從姓氏看與鬥伯比應(yīng)該是一族。鬥伯比說“天去其疾矣”,這里的疾,指的就是隨國那個酒囊飯袋的少師。最終雙方議和雖然是在秋季,但因為與夏季戰(zhàn)爭關(guān)系緊密,所以我們統(tǒng)一放在這里說。

         

        第二段意思說,季梁建議隨侯向楚國低頭認(rèn)錯,他說:“(楚國)肯定不接受(我們的服軟)而要跟我們開戰(zhàn),這樣的話必然會激起我們的士氣同時助長敵人的懈怠之心?!鄙賻煂﹄S侯說:“一定要速戰(zhàn)速決,不然楚國人就跑了?!彪S侯就帥軍出戰(zhàn),遠(yuǎn)遠(yuǎn)看見楚國軍隊,季梁說:“楚國人以左為尊,國君必然在左軍,不要跟楚王所在的軍隊發(fā)生正面沖突,我們攻擊他們的右軍,右軍相對實力弱一些,必然會敗。偏師敗了,軍隊就散了?!鄙賻熣f:“不跟楚王正面交戰(zhàn),就是表示我們敵不過楚國么?!庇谑请S侯沒有聽季梁的建議,跟楚國軍隊?wèi)?zhàn)于速杞,結(jié)果被楚國打敗了,隨侯倉皇而逃,他的戎車都被楚國的鬥丹繳獲,并擒拿了負(fù)責(zé)隨侯戎車車右的少師。秋天,隨國和楚國達成合議,楚武王本不想答應(yīng),鬥伯比說:“老天已經(jīng)替他們消滅了禍患,隨國還未到被我們楚國消滅的時候?!庇谑浅碗S國訂立盟約之后班師回國了。

         

        速杞之戰(zhàn)的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再次證明了鬥伯比、季梁這些人的睿智,映襯出那位少師的愚蠢自大。楚武王與隨侯一對比,兩人也是高下立現(xiàn)??上Я思玖海龅竭@樣的國君。

         

        秋季,《春秋》唯一的記錄是“秋,伐邾(婁)?!边@件事三傳都沒有關(guān)注。如果之前魯國火焚咸丘一事就是跟邾(婁)的戰(zhàn)爭所致,則可以相信,大概率此次戰(zhàn)爭還是之前戰(zhàn)爭的繼續(xù)。

         

        進入冬季,《春秋》記錄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冬,十月,雨雪?!薄稑b梁傳》沒關(guān)注此事,《公羊傳》也只是簡單解釋了一下:

         

        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不時也。

         

        類似記錄前面很多,不再贅述。十月下雪,似乎也說得過去,所以我看到這里的時候,認(rèn)為應(yīng)該只是雪太大了而已。不過杜預(yù)認(rèn)為,“今八月也,書時失。”當(dāng)時的十月相當(dāng)于魏晉時期的八月——則還是在秋天——所以不應(yīng)該下雪,記錄下來是表示氣候異常。

         

        冬季,《春秋》記錄的第二件事是“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jì)。”祭公,是王室派來的大夫,至于跟魯隱公元年“十有二月,祭伯來”的那位祭伯是不是同一個人就不好說了。

         

        《榖梁傳》對這件事的解讀如下:

         

        其不言使焉何也?不正其以宗廟之大事,即謀于我,故弗與使也。遂,繼事之辭也。其曰“遂逆王后”,故略之也。或曰:天子無外,王命之,則成矣。

         

        “其不言使焉何也?……故弗與使也”,言下之意《春秋》這條記錄本來應(yīng)該是這樣的:

         

        天王使祭公來聘,遂逆王后。

         

        “宗廟之大事”的宗廟,代指王室。“不正其以宗廟之大事,即謀于我”,言下之意似乎祭公跟魯國有什么私下交易?好像這次魯國主婚并不是王室的意思而是祭公拿來跟魯國交易的結(jié)果?“略之也”,即承接祭公來,省略了“逆王后”的主語也是祭公。“王命之,則成矣”,就是天王的命令發(fā)出后,意味著事情就有確定的結(jié)果了——具體到此件事,意思就是紀(jì)國的女子已經(jīng)是王后了。

         

        這段解讀意思說,《春秋》為何沒有稱祭公是使者?是因為認(rèn)為祭公這件事做的不正確,他拿宗廟的大事跟我們魯國商量,因此不稱他使者(以示貶斥此行徑)?!洞呵铩酚谩八臁弊郑潜硎具B接的詞。說他“遂逆王后”,是省略的說法。有人說,對于周天子而言,不存在內(nèi)外之分,天子的命令發(fā)出去了,就表示這事已經(jīng)成了。

         

        《公羊傳》對此事解讀說:

         

        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何以不稱使?婚禮不稱主人。遂者何?生事也。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成使乎我也。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為媒,可,則因用是往逆矣。女在其國稱女,此其稱王后何?王者無外,其辭成矣。

         

        “女在其國稱女,此其稱王后何?”這個疑問是解釋此前《公羊傳》提出的“女在其國稱女,在涂稱婦,入國稱夫人”這一理論為何不適用于此處。參考前面的伯姬、叔姬以及文姜等人的出嫁記錄就能理解了。正常情況下,紀(jì)姜在未完婚之前《春秋》對她的稱呼應(yīng)該是紀(jì)姜,但這里則直接稱其為“王后”,因為如果是諸侯女兒嫁到另一國,入境后才改變稱謂,而天下都是周王的,所以不存在入境一說。

         

        這段解讀前半部分內(nèi)容不再贅述。后面交代了祭公來魯國的緣故:是因為希望魯國魯國做王室的媒人,(如果)可以的話,就接著派他去迎親了。正常情況下新娘在本國的時候應(yīng)該稱“女”,為何《春秋》此處稱“王后”?因為對周王而言不存在內(nèi)外之分,所以這樣說是對的。

         

        需要注意的是,《公羊傳》和《榖梁傳》這里都沒有批評說新郎不去親自迎親不對——因為天下沒有比周王地位更尊崇的了,諸侯跟周王的大夫是平級的,大夫的地位足以代表周王來迎親了。

         

        從《公羊傳》和《榖梁傳》的解讀里,也可以看出來一點,即周王室此時需要一個同姓的諸侯擔(dān)任王室與紀(jì)國這次結(jié)親的主婚人,但是對于魯國是否愿意接受王室的委派,并沒有確鑿的把握,畢竟此前王室跟魯國之間的關(guān)系談不上融洽。祭公來的時候想必也是做了多套應(yīng)對方案的,《榖梁傳》所謂的“其以宗廟之大事,即謀于我”應(yīng)該就是指這件事,即給魯國分析接受王室委派的利弊。而《公羊傳》之所以說“可,則因用是往逆矣”,也意味著如果魯國不答應(yīng),祭公就要去另外的諸侯國尋找媒人,談妥之后才能繼續(xù)往紀(jì)國迎親。當(dāng)時姬姓的諸侯國,比較大的還有鄭國、晉國、衛(wèi)國、蔡國、曹國。鄭國跟王室早就翻臉。晉國此時正是曲沃小宗跟翼的大宗打的不可開交。衛(wèi)國此時是衛(wèi)宣公,這位國君的名聲不大好。蔡國和曹國,屬于小國,做媒人的話多少有點降低了王室身份之嫌。看來看去,最合適的,還真是魯國。

         

        再來看《左傳》冬天的記錄:

         

        冬,王命虢仲立晉哀侯之弟緡于晉。

         

        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jì),禮也。

         

        第一段依然是曲沃代翼。虢仲,即此前出現(xiàn)過的虢公林父。周桓王命令他立了晉小子侯的弟弟緡——說明此時王室依然是反對曲沃一系上位的。

         

        按《史記·晉世家》記載,“晉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誘召晉小子殺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于曲沃,乃立晉哀侯弟緡為晉侯?!睍x小子四年是魯桓公七年,則魯桓公八年應(yīng)該已經(jīng)是晉侯緡元年。但按照《左傳》這里的記載,則晉侯緡立是魯桓公八年冬天,兩處的記錄差了一年。但是《左傳》與《史記》對于同一歷史事件年份的表述有差異也非此一處,所以不做過多討論。恰如許倬云先生在《西周史》的序言中說的,“討論古史不宜于斤斤較量年代細(xì)節(jié)”,這固然是資料闕如的無奈,但也不失為現(xiàn)有材料下的一種從權(quán)之計。

         

        第二段是對“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jì)”的評論。認(rèn)為這位祭公來魯國,隨后去紀(jì)國為周桓王迎娶王后,是符合禮制的。

         

        為何《左傳》認(rèn)為祭公來魯以及又去紀(jì)國逆王后這事是“禮也”,杜預(yù)解釋說:“天子娶于諸侯,使同姓諸侯為之主。祭公來,受命于魯,故曰禮?!卑凑斩Y制,天子娶諸侯之女為王后的,會請同姓的諸侯作為主婚人。祭公來魯國就是溝通這件事的,所以說是符合禮制的。

         

        祭公此行,表面看就是周桓王娶了紀(jì)國的公主為妻,讓魯國做主婚人而已。但仔細(xì)想想此前紀(jì)國遇到了什么事,就會覺得這件事不是如此簡單。紀(jì)國此前被齊國虎視眈眈,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為此反復(fù)求助魯國無果,甚至曾經(jīng)想通過魯桓公求見王室未遂。這時候王室怎么會突然與紀(jì)國結(jié)親?周桓王此時已經(jīng)即位十六年,初婚的概率幾乎為零,這位公主嫁過去應(yīng)該不是正牌王后,而是庶妻。因此我推測,大概率是紀(jì)國通過其他渠道,與王室搭上了線,把女兒嫁到王室,以此來換取王室對紀(jì)國的支持,最終希望王室能給齊國施壓,以保全紀(jì)國的江山社稷。

         

        若真如我猜測的,紀(jì)國最終是否真能如愿確實不好說。畢竟,周王室經(jīng)繻葛之戰(zhàn)后,此時自身的威信已蕩然無存,能有多大精力來幫助紀(jì)國給齊國施壓、齊國又會給王室?guī)追诸伱?,這些,都是未知數(shù),只能說紀(jì)國是病急亂投醫(yī),死馬當(dāng)作活馬醫(yī)了。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