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七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廿二日辛酉
耶穌2024年8月25日
[春秋]七年春,齊人伐鄭。
夏,小邾(婁)子來朝。
鄭殺其大夫申侯。
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寧母(毋)。
曹伯班卒。
公子友如齊。
冬,葬曹昭公。
魯僖公七年,公元前653年。
春季,《春秋》唯一的記錄是“七年春,齊人伐鄭?!睉?yīng)該還是對鄭國叛盟一事耿耿于懷,從字面看這次是齊國人單獨行動。這條記錄《榖梁傳》和《公羊傳》都未關(guān)注?!蹲髠鳌反杭镜挠涗洠青崌鴥?nèi)部對被齊國攻打一事的不同反應(yīng):
七年春,齊人伐鄭??资逖杂卩嵅唬骸爸V有之曰:‘心則不競,何憚于病?!炔荒軓?,又不能弱,所以斃也。國危矣,請下齊以救國?!惫唬骸拔嶂渌蓙硪印9蒙俅??!睂υ唬骸俺患跋?,何以待君?”
魯僖公七年春,齊國攻打鄭國??资鍖︵嵨墓f:“諺語說:‘心志如果不夠堅強,何必怕遇到屈辱的事?!崌炔粔驈姶蟮阶阋耘c大國為敵,又不愿向強國示弱,這就會導致滅亡。如今國家危在旦夕,請您向齊國服軟以救鄭國?!编嵨墓f:“我知道齊國為何來攻打我們。姑且等我一下?!笨资寤卮鹫f:“現(xiàn)在情況緊急,就像早上還存在的事物都未必能維持到晚上,哪有什么時間等待您?”
從之前的多次記錄看,孔叔一直認為鄭國應(yīng)該堅定的跟齊國站在一條線上,而不是首鼠兩端搖擺不定,但鄭文公并不采納他的建議。
看鄭文公對孔叔的回應(yīng),似乎他對齊國來進犯這件事有自己的判斷,并不覺得問題有多大——到底是他有底氣,還是腦子有問題,不好說了。
到了夏天,《春秋》記錄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一次外事活動,“夏,小邾(婁)子來朝?!辈贿^這條記錄三傳均未關(guān)注。
但是齊國和鄭國之間的緊張局面還在,鄭國為了緩和,終于采取了一些措施,《春秋》夏季的第二條記錄即是此,“鄭殺其大夫申侯?!鄙旰钪耙驗榇笮奁涑且呀?jīng)得罪了鄭文公,被殺掉是早晚的事情。但鄭文公此時為何殺掉他,這個時間節(jié)點有點蹊蹺。
《公羊傳》對這條記錄的說法是:
其稱國以殺何?稱國以殺者,君殺大夫之辭也。
《春秋》這里記錄說鄭國殺其大夫,其實是說是鄭文公殺掉了大夫。
《榖梁傳》則解釋說:
稱國以殺大夫,殺無罪也。
《春秋》這里記錄說鄭國殺其大夫,表示被殺的人其實無罪。
《左傳》則解釋得比較詳細:
夏,鄭殺申侯以說于齊,且用陳轅濤涂之譖也。
初,申侯,申出也,有寵于楚文王。文王將死,與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將求多于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無適小國,將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鄭,又有寵于厲公。子文聞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タ筛囊惨??!?o:p>
第一段解釋了鄭國殺申侯的原因,就是為了討好齊國,而且因為此前陳國轅濤涂的挑撥——但是這里我有兩個疑問:一是之前鄭文公對孔叔說的所謂的“吾知其所由來矣。姑少待我”,莫非就是這個?二是為何《左傳》認為殺掉申侯就能討好齊國了?此前未見到申侯與齊國有矛盾的記錄,反倒是當初申侯能有虎牢,就是因為他出賣了陳轅濤涂討好齊國所致——這兩個問題我一直沒想明白。
第二段交代了一下關(guān)于申侯的其他事情。子文,即楚國的令尹鬥穀於菟。申侯是申國的女子所生,當初有寵于楚文王。楚文王將要死的時候,拿了塊玉璧給他,讓他逃離楚國,對他說:“我很了解你的為人。你這個人貪得無厭,但我包容你,沒有因為這個怪罪你。不過萬一以后別人向你索取財物,你必定會因此獲罪。我死之后,你一定要趕緊逃往別的地方。不要去小的國家,小國不敢收留你的。”安葬楚文王之后,申侯出奔鄭國,又有寵于鄭厲公。后來子文聽到他的死訊,說:“古人有言說‘知臣莫若君。’真是沒說錯?!?o:p>
但不管怎樣,齊國和鄭國之間的緊張局面在這之后還是得到了緩和。秋季,《春秋》的第一條記錄說“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寧母(毋)?!币鲞@條記錄的時候,《左傳》和《榖梁傳》寫的地名都是“寧母”,《公羊傳》是“寧毋”。這個地方杜預(yù)注釋說“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音如寧?!眲t應(yīng)該就在今天的山東魚臺一帶。交戰(zhàn)雙方能在寧母(毋)會盟,說明初步達成了和解。
《公羊傳》沒關(guān)注這條記錄,《榖梁傳》簡單記錄了一句:
衣裳之會也。
衣裳之會,意思是說是很祥和的正常會盟。
但是,實際情況并不簡單?!蹲髠鳌穼@次的寧母之會解釋的多:
秋,盟于寧母,謀鄭故也。
管仲言于齊侯曰:“臣聞之,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饼R侯修禮于諸侯,諸侯官受方物。
鄭伯使大子華聽命于會,言于齊侯曰:“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實違君命。若君去之以為成。我以鄭為內(nèi)臣,君亦無所不利焉?!饼R侯將許之。管仲曰:“君以禮與信屬諸侯,而以奸終之,無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謂禮,守命共時之謂信。違此二者,奸莫大焉?!惫唬骸爸T侯有討于鄭,未捷。今茍有釁。從之,不亦可乎?”對曰:“君若綏之以德,加之以訓辭,而帥諸侯以討鄭,鄭將覆亡之不暇,豈敢不懼?若總其罪人以臨之,鄭有辭矣,何懼?且夫合諸侯以崇德也,會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夫諸侯之會,其德刑禮義,無國不記。記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記,非盛德也。君其勿許,鄭必受盟。夫子華既為大子而求介于大國,以弱其國,亦必不免。鄭有叔詹、堵叔、師叔三良為政,未可間也?!饼R侯辭焉。子華由是得罪于鄭。
第一段話開宗明義,這次會盟就是為了解決齊、鄭之間的矛盾。
第二段講述管仲建議齊桓公如何接待與會諸侯。方物,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土特產(chǎn)。管仲對齊桓公說:“臣聽說,招撫心志不堅的國家,要依靠禮儀。懷柔遠方的國家,要靠德行。只要堅持正確的禮儀和良好的德行,就沒有人會不誠心誠意地歸順?!饼R桓公于是以禮待諸侯,并給諸侯的官員送上齊國的土特產(chǎn)。
第三段講述鄭國的太子華在此次會議期間惹出的事端。洩氏、孔氏、子人氏,從文字推測是鄭國此時政治影響力比較大的家族。管仲提到的叔詹、堵叔、師叔,是鄭國的賢臣。這段意思說,鄭文公派太子華去參加這次會盟,太子華對齊桓公說:“洩氏、孔氏、子人氏三個家族,才是(導致我們鄭國逃避首止之會)違反您命令的罪魁禍首。要是能除掉他們跟我國結(jié)好,我在鄭國做您的內(nèi)應(yīng),這對您來說也是有利的?!饼R桓公準備答應(yīng)他,管仲說:“您當初用禮和信來號召諸侯,而今卻要以奸邪來終結(jié),這可能不行吧?父子之間互相不會敵對稱為禮,臣子能隨機應(yīng)變完成君命稱為信。沒有什么比違背了這兩點,更邪惡了?!饼R桓公說:“諸侯攻擊鄭國,未能取勝。如今我們利用他們父子相違這個機會,也不行嗎?”管仲回答說:“您應(yīng)該以德安撫鄭國,并對其進行訓導(使他們明白錯在哪)。要是他們拒不接受,再率領(lǐng)諸侯去攻打,到時候他們挽救自己的危亡還來不及,難道能不害怕?要是帶著他們的罪人去進攻,他們便(占據(jù)了道義)有抵御的借口了,還會怕什么?我們會合諸侯的目的是尊崇德行,如今把諸侯召集起來,卻要讓子華這樣的奸邪之人成為國君,如何向后人交代呢?諸侯見面時,他們的德、刑、禮、義,每個國家都要進行記載。要是奉奸邪之人居于君位一事也被記上,那么您與各國諸侯訂立的盟約便很難實現(xiàn)了。事情做了又不能予以記錄,就不是崇高的德行。我勸您還是不要同意子華的請求,鄭國必定會接受我們這次的盟約。子華身為鄭國太子,卻求助大國來削弱自己的國家,這種人將來一定難得善終。鄭國現(xiàn)在還有叔詹、堵叔、師叔三位賢良的人執(zhí)政,想鉆這個空子我看不行。”于是齊桓公謝絕了子華的請求。子華由此而得罪了鄭國。
鄭國的這位太子華,人品確實有點差勁,就算急著上位,也不至于采取這樣下作的手段。你不想想,這樣上位之后,鄭國上下怎么看你?諸侯怎么看你?《左傳》說“子華由是得罪于鄭”,說明子華謀劃的這件事敗露了,從而成為鄭國上下共同的敵人——至少鄭文公以及洩氏、孔氏、子人氏三個家族都不會讓他痛快的。管仲在這里已經(jīng)判定了他的下場,我們且拭目以待。
也是在這年秋天,曹國的國君曹昭公去世,《春秋》記錄說“曹伯班卒。”曹昭公是魯閔公元年即位,至此也不過九年。三傳對他的去世記錄也都未關(guān)注。
曹昭公去世后,即位的是他的兒子襄,史稱曹共公。
還是在秋天,魯國重要人物公子友前往齊國進行外事訪問,《春秋》記錄說“公子友如齊?!边@時候公子友的身份是魯國的相國,國家大政事實上是公子友在負責。這次如齊,應(yīng)該是正常的國事交流,鞏固一下雙方的友好關(guān)系,所以三傳都未多做解讀。
到了冬季,《春秋》的唯一記錄是曹昭公的葬禮,“冬葬曹昭公?!睕]有具體月份和日期,應(yīng)該是曹國沒有給魯國發(fā)訃告,所以《春秋》按慣例沒記錄詳細的月份和日期。
《春秋》這一年的記錄到此結(jié)束,《左傳》冬季的記錄如下:
冬,鄭伯請盟于齊。
閏月,惠王崩。襄王惡大叔帶之難,懼不立,不發(fā)喪而告難于齊。
第一段意思說,冬季的時候,鄭文公請求和齊國會盟——說明鄭文公終于服軟了。
第二段意思說,冬季閏月,周惠王去世了——去世之后即位的就是那位在首止會盟諸侯的王世子鄭,史稱周襄王——周襄王擔心弟弟叔帶會借機發(fā)難,自己無法順利即位成為天子,于是沒有向諸侯發(fā)喪,而是派人向齊國告知自己面臨的困境。
周襄王派人求助齊國,顯然是相信齊桓公能支持自己順利即位,這件事對以“尊王攘夷”為號召的齊桓公而言,絕對應(yīng)該大力支持的。但“襄王惡大叔帶之難,懼不立”,說明王室此時也面臨著爆發(fā)內(nèi)部政治危機的壓力。
一切的了斷,都要等明年看。
責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