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八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廿三日壬戌
耶穌2024年8月26日
[春秋]八年春,王正月,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wèi)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洮。鄭伯乞盟。
夏,狄伐晉。
秋,七月,禘于大廟,用致夫人。
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
魯僖公八年,公元前652年。
剛開年便是一場諸侯會盟,《春秋》記錄說“八年春,王正月,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wèi)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洮。鄭伯乞盟?!睂τ卩崌氖雷尤A是否參與了這次會盟,三傳出現(xiàn)了不同說法。《左傳》和《榖梁傳》引述的《春秋》記錄中沒有他,但《公羊傳》引述的《春秋》則有此人。洮,楊伯峻先生注釋說在今天的山東鄄城。
《公羊傳》先解釋了一下與會的“王人”有什么微妙之意:
王人者何?微者也。曷為序乎諸侯之上?先王命也。
《春秋》這里提到的“王人”,是一個地位低微的人。但為何排序在諸侯之上呢?因為他是奉王命而來,(作為王室代表所以)排序優(yōu)先——這點在一開始的番外篇里我已經(jīng)專門論述過了,有王室代表的時候,王室代表順位第一。
然后解釋了一下“乞盟”的含義:
乞盟者何?處其所而請與也。其處其所而請與奈何?蓋酌之也。
“乞盟”是什么意思呢?是(鄭文公)在國內(nèi),派出了(使者)來請求會盟。為何這樣做呢?是想試探一下齊桓公的態(tài)度。
酌,是斟酌、試探、打探的意思。可見,鄭文公自己也知道諸侯聯(lián)盟對他意見很大,不敢貿(mào)然親自出面,怕有危險或者直接被拒絕了打臉,派個使者去探探風(fēng)頭。
《榖梁傳》也是先關(guān)注了一下“王人”:
王人之先諸侯何也?貴王命民。朝服雖敝,必加于上,弁冕雖舊,必加于首,周室雖衰,必先諸侯。兵車之會也,
為何王室代表排序在諸侯之先?是表示以王命為貴。朝服雖然破舊,也必定穿在最外面,弁冕雖然破舊,也必定會戴在頭頂,周王室雖然衰微了,也必然排在諸侯之前。這次諸侯會盟,是帶著軍隊與會。
“朝服雖敝,必加于上,弁冕雖舊,必加于首,周室雖衰,必先諸侯”,還是強(qiáng)調(diào)禮儀,但感覺這里也多少有點無可奈何地承認(rèn)王室已經(jīng)衰微的事實;“兵車之會”則強(qiáng)調(diào)了這次會是有一定的危險性——說明齊桓公等諸侯,事先預(yù)備好了萬一叔帶作亂,就準(zhǔn)備要出兵平亂的。
然后解讀了一下“乞盟”:
以向之逃歸乞之也。乞者,重辭也,重是盟也。乞者,處其所而請與也。蓋汋(zhuó)之也。
汋,通酌。因為之前鄭文公首止之會逃盟,所以這次請求參加會盟?!洞呵铩愤@里用“乞”,是措辭嚴(yán)重,表示鄭文公重視與諸侯的會盟。所謂的“乞”,是(鄭文公)在國內(nèi),派出了(使者)來請求會盟。是試探齊桓公是否同意。
“乞者,重辭也”,我們今天讀,都能感覺到“乞”有點卑躬屈膝、乞求的意思。
之前周惠王給鄭文公畫了國大餅,鄭文公信以為真,結(jié)果惹來一堆麻煩,此時周惠王已死,周襄王即位已成定局,鄭文公這時候一定懊悔的要死,趕緊一百八十度轉(zhuǎn)向——真是首鼠兩端。但即使再重新回來,他在諸侯之間,哪還有什么威信可言?
《左傳》春季的記錄如下:
八年春,盟于洮,謀王室也。鄭伯乞盟,請服也。襄王定位而后發(fā)喪。
晉里克帥師,梁由靡御,虢射為右,以敗狄于采桑。梁由靡曰:“狄無恥,從之必大克?!崩锟嗽唬骸熬苤?,無速眾狄?!彪缴湓唬骸捌谀?,狄必至,示之弱矣?!?o:p>
第一段介紹洮之會盟的主要意圖。聯(lián)系去年末,《左傳》記錄的周惠王去世后周襄王擔(dān)心叔帶作亂以至于秘不發(fā)喪,所以這次會盟的主題就是如何確保王室政權(quán)順利交接以安定王室。鄭文公向齊桓公為首的諸侯聯(lián)盟示好,希望能參加這次會盟。周襄王的王位確定下來后才給諸侯發(fā)布周惠王的喪訊。
周襄王的位子能安定下來,說明年初諸侯在洮舉行的兵車之會,還是起到了應(yīng)有的威懾作用,叔帶并未敢作亂——至少在當(dāng)時未敢興風(fēng)作浪。
第二段是晉國跟狄人之間爆發(fā)戰(zhàn)爭。原因也能猜到,重耳逃往出奔狄人,晉獻(xiàn)公顯然并不想放過這個兒子,所以有了這次戰(zhàn)爭。梁由靡和虢射,是隨里克出征的搭檔。采桑,杜預(yù)注釋說“平原北屈縣有采桑津?!贝笾戮褪墙裉斓纳轿魇∨R汾市吉縣一帶。
這段意思說,晉國派里克帥軍隊出征,梁由靡負(fù)責(zé)駕車,虢射為車右,在采桑打敗了狄人。梁由靡說:“狄人無恥,我們乘勝追擊,一定會大勝。”里克說:“打敗了他們就行了,沒必要再招惹更多的狄人?!彪缴湔f:“要不了一年,狄人一定還會再來,因為我們這次向他們示弱了?!薄翢o疑問,這預(yù)示著后面狄人肯定會主動挑釁晉國的。
果然,夏天,戰(zhàn)爭再次出現(xiàn),《春秋》記錄說“夏,狄伐晉?!边@條記錄《公羊傳》和《榖梁傳》都未關(guān)注?!蹲髠鳌方淮司売桑?o:p>
夏,狄伐晉,報采桑之役也。復(fù)期月。
這年夏天,狄人攻打晉國,就是報復(fù)之前的采桑戰(zhàn)役失敗。虢射說的一年之內(nèi)狄人必然來犯的預(yù)言應(yīng)驗了。
到了秋天,《春秋》再次記錄了一次魯國的祭祀儀式,“秋,七月,禘于大廟,用致夫人”。秋季七月,在太廟里舉行了禘祭之禮,“用致夫人”——之所以這里我直接引用了,是因為圍繞這位“夫人”的身份,三傳出現(xiàn)了不同說法。
《春秋》之前也出現(xiàn)過一次禘禮的記錄,魯閔公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莊公?!碑?dāng)時三傳都認(rèn)為不合禮儀,所以頗有微詞。這次的記錄,三傳也都認(rèn)為是不符合禮儀?!蹲髠鳌氛f法如下:
秋,禘而致哀姜焉,非禮也。凡夫人不薨于寢,不殯于廟,不赴于同,不祔于姑,則弗致也。
可見《左傳》認(rèn)為這里的“夫人”即魯莊公的夫人哀姜。那么《春秋》這里的“禘于大廟,用致夫人”就是“禘而致哀姜”,即禘禮是把哀姜的神位安放進(jìn)太廟?!蹲髠鳌吩谶@里先下結(jié)論,說這件事“非禮也”,然后解釋了一下原因:“凡夫人不薨于寢,不殯于廟,不赴于同,不祔于姑,則弗致也”——哀姜的葬禮是在魯僖公二年五月舉行的,《左傳》此處能有這段議論,哀姜葬禮過程中是否存在“不殯于廟,不赴于同,不祔于姑”這些情況,沒看到確切的相關(guān)文字記錄不好說,但哀姜是魯僖公元年七月戊辰,被齊桓公派人殺死在與夷,屬于非正常死亡,至少“不薨于寢”這條是躲不開的。
《公羊傳》對這位夫人身份提出了不同說法:
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致者何?致者,不宜致也。禘用致夫人,非禮也。夫人何以不稱姜氏?貶。曷為貶?譏以妾為妻也。其言以妾為妻奈何?蓋脅于齊媵女之先至者也。
《春秋》這里特意寫了“用致夫人”,是表示“不應(yīng)用”和“不宜致”。用禘禮將夫人到達(dá)這件事告于太廟,是不符合禮儀的。夫人為何不稱姜氏?是表示貶斥的意思,譏諷以讓妾室享受正妻才可以享用的禮儀。為何說是以妾為妻?是因為齊國隨嫁過來的媵妾先到,魯國受到齊國的脅迫而將其立為了夫人。
按照此處的解釋,這位“夫人”是齊國女子,本身只不過是個隨嫁的媵妾——后世學(xué)者認(rèn)為這位夫人就是聲姜。魯僖公本來聘了楚國女子為妻,按當(dāng)時的禮儀齊國送聲姜為媵妾,但齊國的媵妾聲姜先到了魯國,并脅迫魯國以夫人之禮相待,所以《春秋》的“禘于大廟,用致夫人”就是在太廟里將此事告祭先祖。
如果是這樣,則這是《春秋》關(guān)于魯僖公婚禮的一條委婉記錄。也就是說,魯僖公正式迎娶法定夫人是在這一年——雖然法定夫人本來應(yīng)該是楚國女子,可能魯僖公又試圖效仿父親魯莊公,改變魯國國君娶齊國女子的傳統(tǒng),但很遺憾,未遂。
《榖梁傳》的說法又有不同:
用者,不宜用者也。致者,不宜致者也。言夫人,必以其氏姓。言夫人而不以氏姓,非夫人也,立妾之辭也,非正也。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夫人卒葬之,我可以不卒葬之乎?一則以宗廟臨之,而后貶焉;一則以外之弗夫人,而見正焉。
前半段議論貌似與《公羊傳》無區(qū)別。但綜合前后文看,《榖梁傳》認(rèn)為這位夫人已經(jīng)去世了,而且本身的身份不是夫人,而是妾室。那么《春秋》這里的“禘于大廟,用致夫人”就是把某位不是夫人的逝者的神位,以去世夫人之禮安放進(jìn)太廟?!胺蛉酥?,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夫人卒葬之,我可以不卒葬之乎?”意思說,國君把她當(dāng)夫人對待,我們怎么能不當(dāng)夫人對待呢?國君把她按照夫人的葬禮安葬了,我們也只能以夫人的葬禮記錄。“一則以宗廟臨之,而后貶焉;一則以外之弗夫人,而見正焉”,則是說史官只能一來在宗廟里安放她神位的時候,用曲筆表示貶斥(注:即稱夫人但不稱姓氏),二來通過記錄其他國家不以“夫人”稱呼她,以正視聽。
但在對于《春秋》這條記錄里的這位夫人具體是誰,依然沒有明說,我們只能猜測也許是魯莊公的某位庶夫人,譬如魯閔公的母親之類。為何說不是魯僖公的母親成風(fēng)呢?因為成風(fēng)此時并未去世。
冬季,《春秋》唯一記錄是“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逼鋵嵨覀兌贾?,這里去世的就是周惠王,而且真正的去世時間是去年的閏十二月。王室足足晚了一年才給諸侯發(fā)喪,所以《春秋》也就按照王室公告的日子來記錄?!豆騻鳌泛汀稑b梁傳》都沒有關(guān)注這條記錄,《左傳》冬季的記錄如下:
冬,王人來告喪,難故也,是以緩。
宋公疾,大子茲父固請曰:“目夷長,且仁,君其立之?!惫郁~,子魚辭,曰:“能以國讓,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順?!彼熳叨?。
第一段意思說,冬天,王室派使者來告喪,因為之前王室面臨危難,所以報喪晚了。
第二段講述宋國的事。目夷,就是后面提到的公子子魚。按照太子茲父說的“目夷長”,說明他比太子年長。雖然年長但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且他自己也認(rèn)為如果自己即位的話“不順”,說明他應(yīng)該是太子的庶兄。這個人后面還會多次出現(xiàn),尤其是在宋襄公爭霸過程中,多次勸諫,展現(xiàn)出卓越的智慧與遠(yuǎn)見,后面看到了再細(xì)說。這段意思說,宋桓公病重,太子茲父堅決請求說:“目夷年長,而且仁厚,國君您應(yīng)該立他為繼承人。”宋桓公于是命子魚為繼承人,子魚推辭說:“太子茲父能以國家讓給別人,還有什么比這個更大的仁義?臣不及他,而且我如果為君的話也不符合禮儀?!庇谑强焖偻顺?。
這段記錄里,兄弟兩人都認(rèn)為對方更“仁”,太子茲父后來即位成為宋襄公,最終史書留名也是因為“仁”——不過后人提及宋襄公的“仁”,更多是帶著譏諷的態(tài)度,具體原因在后面魯僖公二十二年講述大名鼎鼎的泓水之戰(zhàn)時,我們再細(xì)說。
這里能提前講述宋桓公安排后事,意味著宋桓公將不久于人世啊。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