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三純齋主人】《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九年

        欄目:經(jīng)學(xué)新覽
        發(fā)布時間:2024-08-29 16:49:13
        標(biāo)簽:

        《春秋》三傳通讀入門之僖公九年

        作者:三純齋主人

        來源:“三純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七月廿四日癸亥

                  耶穌2024年8月27日

         

        [春秋]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說卒。

         

        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wèi)侯、鄭伯、許男、曹伯于葵丘。

         

        秋,七月,乙酉,伯姬卒。

         

        九月,戊辰,諸侯盟于葵丘。

         

        甲子(戌),晉侯佹(詭)諸卒。

         

        冬,晉里奚克殺(弒)其君之子奚齊。

         

        魯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

         

        春季,《春秋》唯一的記錄是“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說卒。”呼應(yīng)了去年《左傳》講述宋桓公安排后事的記錄。三月丁丑日,宋桓公去世。

         

        宋桓公去世后,即位的就是太子茲父,史稱宋襄公。

         

        《榖梁傳》對這條記錄沒多關(guān)注,《公羊傳》解釋了一句:

         

        何以不書葬?為襄公諱也。

         

        《春秋》為何此后沒有記錄宋桓公的葬禮?因為要替宋襄公避諱。

         

        避諱什么?這里沒有多說。但是按照慣例,應(yīng)該是宋襄公做了什么不符合禮儀的事情——這個疑惑,我們暫且記住。

         

        夏季,《春秋》也只有一條記錄,“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wèi)侯、鄭伯、許男、曹伯于葵丘?!痹字芄峭跏掖恚蓬A(yù)注釋說就是后面《左傳》提到的宰孔。宋子是此時未正式即位的宋國新君宋襄公。葵丘,杜預(yù)注釋說“陳留外黃縣東有葵丘”,即今天的河南民權(quán)縣一帶。

         

        《公羊傳》只是簡單解釋了一下宰周公的身份:

         

        宰周公者何?天子之為政者也。

         

        宰周公是誰?是周天子的行政官員。

         

        《榖梁傳》則解釋了“宰周公”和“宋子”兩人的稱謂含義:

         

        天子之宰,通于四海。宋其稱子何也?未葬之辭也。禮,柩在堂上,孤無外事。今背殯而出會,以宋子為無哀矣。

         

        周公是天子的太宰,可以通達(dá)四海。宋國的國君為何《春秋》這里稱“子”?是表示宋國的先君還未安葬。按照禮制,靈柩尚停放在堂上,新君是不能從事外交活動的。如今宋襄公離開未下葬的靈柩出國會盟諸侯,《春秋》認(rèn)為宋襄公沒有哀痛之意。

         

        正常情況下對宋國國君的稱呼是“宋公”,這里稱“宋子”,在《番外篇》里我們也特意指出來了這條記錄?!敖癖硽浂鰰运巫訛闊o哀矣”,似乎也能解釋前面《公羊傳》解讀宋桓公去世記錄說的“何以不書葬?為襄公諱也”的那個疑問。

         

        但是《左傳》的觀點(diǎn),與《榖梁傳》不同:

         

        九年春,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會諸侯,故曰子。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夏,會于葵丘,尋盟,且修好,禮也。

         

        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饼R侯將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睂υ唬骸疤焱贿`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第一段話解釋“宋子”。魯僖公九年,宋桓公去世,尚未下葬,但宋襄公就與諸侯會盟,因此《春秋》這里稱他為“宋子”。凡是在喪期,周王稱“小童”,公侯稱“子”——并不認(rèn)為《春秋》用“宋子”就是貶斥宋襄公,這屬于特殊情況下的標(biāo)準(zhǔn)稱謂。

         

        第二段解釋了一下葵丘之盟的背景,就是諸侯重溫舊好,修復(fù)友好關(guān)系,這是符合禮制的?!扒倚藓谩保@然是針對此次參會的鄭文公而言。

         

        第三段講述了葵丘之盟上一個小故事。宰孔說的“有事于文武”,即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伯舅,是周天子對異姓諸侯的尊稱。這段意思說,周襄王派宰孔賜給齊桓公胙肉,說:“天子祭祀了文王和武王,派我來賜給伯舅胙肉?!饼R桓公準(zhǔn)備下階跪拜接受,宰孔說:“您稍等一下,還有后面的命令。天子讓我說:‘伯舅年紀(jì)大了,又有功勞于王室,賜一級,不用下拜’?!饼R桓公回答說:“天子的威嚴(yán)就在我眼前咫尺之間,小白怎敢妄自貪受天子之命而不下拜?我若違背禮儀,就會讓天子蒙羞。我怎敢不下階拜謝?”于是下階,拜謝;然后登上堂,接受了胙肉。

         

        從這段記錄看,齊桓公在“尊王”這點(diǎn)上,確實還是值得佩服的,至少面子文章是做的很足。周襄王之所以額外對齊桓公禮遇,顯然跟齊桓公大力支持他順利上位分不開,所以表示一下恩寵作為回饋。

         

        不過這件事在《國語·齊語》里的記錄,細(xì)節(jié)上與《左傳》稍微有點(diǎn)差異?!秶Z·齊語》里有一篇《葵丘之會天子致胙于桓公》的記錄,按其說法,齊桓公能這么尊崇周王堅持依禮而行,其實是管仲勸諫的結(jié)果。而正是由于周王室對齊桓公給予的“賞服大輅,龍旗九旒,渠門赤旗”這些殊榮,意味著周王室從法理上對齊桓公超然諸侯之上地位的認(rèn)可——這也是葵丘之會對齊桓公而言,最重要的成果,這次會盟標(biāo)志著齊桓公霸業(yè)達(dá)到了頂峰。

         

        進(jìn)入秋季,《春秋》記錄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秋,七月,乙酉,伯姬卒?!濒攪晃慌判欣洗蟮呐尤ナ懒?。

         

        《左傳》未關(guān)注此事。《榖梁傳》則解釋了一下:

         

        內(nèi)女也,未適人不卒,此何以卒也?許嫁,笄(jī)而字之,死則以成人之喪治之。

         

        所謂“笄而字之”的笄,本意是用來固定頭發(fā)的發(fā)簪,女子年滿十五歲,訂了婚,就用笄來簪發(fā)。字,是取字,取正式的字是古代成人禮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段解讀意思說,這位伯姬是魯國的姑娘,還未嫁人就去世了,正常情況下是不記錄去世的,為何這里記錄了她去世?因為已經(jīng)許過婚了,給她取了字了,所以她去世了就按照成人的喪禮治喪。

         

        《公羊傳》的說法基本一致:

         

        此未適人,何以卒?許嫁矣。婦人許嫁,字而笄之,死則以成人之喪治之。

         

        但是,這位伯姬到底是誰的女兒,留下一個疑問。如果說她跟魯僖公平輩,則伯姬的父親就應(yīng)該是魯莊公。那么此時至少超過十五歲了,也就是說最遲最遲這位伯姬應(yīng)該是在魯莊公二十九年出生的,這時候魯莊公已經(jīng)四十二歲了,才有第一個女兒,可能性似乎不大。如果這位伯姬不是魯莊公的女兒,那就是魯僖公的女兒一輩。如果是魯僖公的女兒,考慮到此時魯僖公才即位九年,女兒要滿十五歲,那此時魯僖公應(yīng)該在三十往上的年齡,也就是說即位的時候都二十多歲了,那么魯僖公就不應(yīng)該是魯閔公的弟弟了,應(yīng)該至少比魯閔公大十幾歲才對。在魯僖公元年,討論魯僖公與魯閔公誰大誰小時,我們提到《史記·魯周公世家》有“季友聞之,自陳與愍公(即魯閔公)弟申如邾,請魯求內(nèi)之”的說法,則說魯僖公是“湣公弟”顯然不對了,杜預(yù)認(rèn)為魯僖公是魯閔公的庶兄,反而顯得比較合理了。

         

        有人可能會提出異議,因為在去年魯僖公八年,解讀“秋,七月,禘于大廟,用致夫人”的時候,我們提到,按照《公羊傳》的說法,那是魯僖公婚禮的記錄,去年結(jié)婚怎么可能今年就有這么大的女兒?這個其實也能解釋的通,雖然魯僖公正式婚禮是去年才舉行的,但并不妨礙此前他就與別的女子有夫妻之實生下子女,類似的例子看看他父親魯莊公的經(jīng)歷就理解了,魯莊公也是與孟任結(jié)合生下子般在前,多少年之后才正式迎娶了哀姜。

         

        不過,還有一種可能,伯姬也許是子般的女兒,這樣的話年紀(jì)上應(yīng)該是說得過去的。

         

        當(dāng)然,這些都是我的推測,因為沒有明確的相關(guān)記錄,所以對于這位伯姬的身份甚至魯僖公與魯閔公孰大孰小,都只能是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去謹(jǐn)慎的推斷。

         

        秋季《春秋》的第二條記錄,是葵丘之會達(dá)成的成果,“九月,戊辰,諸侯盟于葵丘?!?/span>

         

        《榖梁傳》的關(guān)注點(diǎn)在《春秋》這里明確記錄了會盟的日期:

         

        桓盟不日,此何以日?美之也。為見天子之禁,故備之也。葵丘之會,陳牲而不殺,讀書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曰:“毋雍泉,毋訖糴,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使婦人與國事!”

         

        齊桓公參與盟會的記錄,正常都不記載具體日期,為何這里明確記載了日期?是表示贊美齊桓公。為了給與會的諸侯宣布天子的禁令(注:見,使之見于……的意思),所以完備的記錄了(年月日)。這次葵丘之會,把犧牲品陳列好但沒殺掉,宣讀了盟約的文書并將其放置在祭祀的犧牲品上,專一聲明天子的禁令,說:“上游的不要阻塞河水,遇到別的國家有饑荒不能屯糧不賣,不能改換嫡子,不能讓妾取代正妻,不能讓婦人干預(yù)國政!”

         

        感覺基本上還是重申陽谷之會的共識。

         

        《公羊傳》的關(guān)注點(diǎn)也是在《春秋》這里明確記錄了會盟的日期,但得出的結(jié)論與《榖梁傳》不同:

         

        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何危爾?貫澤之會,桓公有憂中國之心,不召而至者江人、黃人也??鹬畷?,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矜之者何?猶曰莫若我也。

         

        齊桓公參與盟會的記錄,正常都不記載具體日期,為何這里明確記載了日期?是因為認(rèn)為他遇到了危機(jī)。危機(jī)是什么呢?當(dāng)初貫澤之會的時候,齊桓公心憂天下,為中原諸侯的安危而擔(dān)心,所以即使他沒有主動號召,江國人、黃國人也自覺來參會。這次葵丘之會,齊桓公驕橫矜持,之后有九個國家背叛了這次會盟。驕橫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說盛氣凌人的樣子。矜持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說(你們)都不如我。

         

        《左傳》則交代了與此次會議有關(guān)的兩件事:

         

        秋,齊侯盟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

         

        宰孔先歸,遇晉侯曰:“可無會也。齊侯不務(wù)德而勤遠(yuǎn)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也。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其在亂乎。君務(wù)靖亂,無勤于行?!睍x侯乃還。

         

        第一段記錄講述了葵丘會盟達(dá)成的聲明,齊桓公與會盟諸侯約定:“凡此次參與會盟的,在這次會盟之后,言歸于好?!薄@然,這是為了讓鄭文公安心,也是為了團(tuán)結(jié)與會的諸侯,既往不咎,大家共同往前看。

         

        第二段講述晉獻(xiàn)公欲與會而中途返回。宰孔在會盟之后先回去了,在路上遇到了晉獻(xiàn)公,就對晉獻(xiàn)公說:“您可以不必去參加這次會盟了。齊侯不重視修德而忙于向四方進(jìn)攻,因此向北攻伐山戎,向南伐楚,向西而舉行了這次會盟。是否還要向東攻伐暫且不知道,應(yīng)該不會向西攻打別的國家了吧。我看晉國的憂患恐怕在內(nèi)亂。您還是致力于平息內(nèi)部禍亂,不要擅自遠(yuǎn)行?!睍x獻(xiàn)公于是就回去了。

         

        從這段記錄看,齊桓公此時年事已高,做事有點(diǎn)忘了初心,以至于宰孔不再看好他。晉獻(xiàn)公本來應(yīng)該也是計劃與會的,估計是有點(diǎn)擔(dān)心齊國會西略,威脅到晉國,所以想借機(jī)搞好與齊國之間的關(guān)系,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來晚了,在他往葵丘的路上,遇到了與會而返的宰孔,二人之間有了這樣一段記錄。宰孔對晉國的情況顯然也是很清楚的,指出當(dāng)前晉國的危機(jī)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在內(nèi)部。晉獻(xiàn)公聽取了宰孔的建議折道返回了——《左傳》的這段里,宰孔對齊桓公的評價,倒是與《公羊傳》的觀點(diǎn)基本一致。

         

        《國語·晉語》里,有一篇《宰周公論齊侯好示》,講述的就是宰孔與晉獻(xiàn)公相遇后,幾句話成功截胡晉獻(xiàn)公將其勸退。不過有趣的是緊跟著的故事就是《宰周公論晉侯將死》,從文字推測似乎是晉獻(xiàn)公一走,這位宰孔就對自己的御者說:“晉侯將死矣!”而且還給出了一通理論解釋。聯(lián)想到前一秒剛勸退晉獻(xiàn)公,這場面,有點(diǎn)讓人犯暈啊。

         

        《史記·齊太公世家》對這次葵丘之會也有記錄,不過《史記·齊太公世家》里提到這次會議時,明確說此時齊桓公已經(jīng)有驕橫之氣了,而且諸侯聯(lián)盟也明顯出現(xiàn)了裂痕——與《左傳》和《公羊傳》此處的說法一致。

         

        晉獻(xiàn)公雖然半途而返未能參與葵丘之盟,但他恐怕怎么也沒有想到,這本來應(yīng)該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重大外事活動。他在回去不久就去世——成功應(yīng)驗了《國語》里宰孔預(yù)判的“晉侯將死矣!”晉獻(xiàn)公去世后晉國迎來了動蕩不安的一段歲月——晉獻(xiàn)公之死,就是這年秋天《春秋》記錄的第三件事,“甲子(戌),晉侯佹(詭)諸卒。”三傳引述《春秋》時,有兩處小差異。一是對晉獻(xiàn)公的名寫法不同,《左傳》是“佹諸”,《公羊傳》和《榖梁傳》都是“詭諸”。二是對其去世的日期記載不同,《左傳》和《榖梁傳》都是“甲子”,《公羊傳》則是“甲戌”。如果按照《春秋》的記錄順序,先記錄九月戊辰葵丘會盟,后記錄甲子晉獻(xiàn)公去世,則似乎戊辰日在甲子之前。但是稍微一推算就可以看出如果是這樣的順序,則不可能都是在九月,除非是甲子在前,戊辰在后。杜預(yù)認(rèn)為是由于盟誓之后魯國才收到晉國發(fā)來的晉獻(xiàn)公去世的訃告,而訃告上的去世日期是甲子。楊伯峻先生則認(rèn)為這里的甲子是夏歷九月,對應(yīng)到周歷就是十一月,魯國的史官只記錄日期而沒有注明這點(diǎn)——這兩種觀點(diǎn)里我更認(rèn)可杜預(yù)的說法。但如果按照《公羊傳》的說法晉獻(xiàn)公是甲戌日去世的話,則這一天應(yīng)該跟戊辰日可以在一個月內(nèi)出現(xiàn)且就在戊辰之后。

         

        晉獻(xiàn)公的去世,三傳都未多關(guān)注和解讀。晉獻(xiàn)公去世之前,宰孔已經(jīng)說了,晉國的危機(jī)在于內(nèi)亂的苗頭已經(jīng)顯現(xiàn)。晉獻(xiàn)公去世,導(dǎo)火索點(diǎn)燃,內(nèi)亂立刻爆發(fā)?!洞呵铩范疚ㄒ坏挠涗浘褪菚x國內(nèi)亂?!岸?,晉里奚克殺(弒)其君之子奚齊。”三傳引述《春秋》時,所用的動詞略有差異,《左傳》和《榖梁傳》是“殺”,《公羊傳》是“弒”。

         

        奚齊,前面提到過,就是驪姬的兒子。此前驪姬為了讓兒子成為晉獻(xiàn)公的繼承人,想盡辦法,并且一度與里克結(jié)成聯(lián)盟,逼死申生,逼走了重耳和夷吾,掃清了奚齊的上位障礙。此時晉獻(xiàn)公去世,奚齊已經(jīng)靈前即位,所欠缺的,只是來年正月初一的大典而已。但誰也沒料到里克忽然發(fā)難翻臉,殺掉了奚齊。《公羊傳》對此條記錄解讀說:

         

        此未踰年之君,其言“弒其君之子奚齊”何?殺未踰年君之號也。

         

        奚齊實際上已經(jīng)是國君了,但未跨年。為何這里《春秋》記錄說里克“弒其君之子奚齊”?是因為里克弒殺了還未舉行即位大典的國君(新君還未開始紀(jì)元)。

         

        《榖梁傳》解釋如下:

         

        “其君之子”云者,國人不子也。國人不子何也?不正其殺世子申生而立之也。

         

        為何這里《春秋》記錄說里克弒殺了“其君之子奚齊”?是因為表示晉國人不認(rèn)可奚齊是國君之子(注:即合法繼承人)。為何國人不認(rèn)可奚齊國君之子的身份?因為不認(rèn)可他逼死世子申生而立這種行徑。

         

        《左傳》則交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九月,晉獻(xiàn)公卒,里克、?(pī)鄭欲納文公,故以三公子之徒作亂。

         

        初,獻(xiàn)公使荀息傅奚齊,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稽首而對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jì),君之靈也;不濟(jì),則以死繼之?!惫唬骸昂沃^忠貞?”對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奔袄锟藢⑥升R,先告荀息曰:“三怨將作,秦、晉輔之,子將何如?”荀息曰:“將死之?!崩锟嗽唬骸盁o益也?!避魇逶唬骸拔崤c先君言矣,不可以貳。能欲復(fù)言而愛身乎?雖無益也,將焉辟之?且人之欲善,誰不如我?我欲無貳,而能謂人已乎?”冬,十月,里克殺奚齊于次。書曰:“殺其君之子”,未葬也。荀息將死之,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輔之?!避飨⒘⒐幼恳栽帷J辉?,里克殺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君子曰:“詩所謂‘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飨⒂醒??!?/span>

         

        齊侯以諸侯之師伐晉,及高梁而還,討晉亂也。令不及魯,故不書。

         

        晉郤芮使夷吾重賂秦以求入,曰:“人實有國,我何愛焉。入而能民,土于何有?!睆闹?。齊隰(xí)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秦伯謂郤芮曰:“公子誰恃?”對曰:“臣聞亡人無黨,有黨必有仇。夷吾弱不好弄,能斗不過,長亦不改,不識其他。”公謂公孫枝曰:“夷吾其定乎?”對曰:“臣聞之,唯則定國?!对姟吩唬骸蛔R不知,順帝之則?!耐踔^也。又曰:‘不僭不賊,鮮不為則?!療o好無惡,不忌不克之謂也。今其言多忌克,難哉!”公曰:“忌則多怨,又焉能克?是吾利也?!?/span>

         

        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為仁,使為左師以聽政,于是宋治。故魚氏世為左師。

         

        第一段講述了內(nèi)亂爆發(fā)的原因。?鄭,是晉國的大夫。文公,即后來的晉文公重耳。三公子,即申生、重耳、夷吾三人。這段意思說,九月,晉獻(xiàn)公去世,里克、?鄭等人想迎回重耳即位,因此帶領(lǐng)三位公子的黨羽作亂。

         

        里克、?鄭能“以三公子之徒作亂”,說明三人雖然或死或亡,但影響力依然在,晉國內(nèi)部還是有很多擁戴他們的人。這里明確說兩人是“欲納文公”,說明在重耳和夷吾兩兄弟之間,里克、?鄭支持的是重耳。

         

        第二段講述里克弒殺奚齊卓子以及荀息之死。晉獻(xiàn)公臨終前對荀息說“以是藐諸孤,辱在大夫”是托孤之語。是,即我們今天說的“這”;“藐諸孤”,即弱小的孤兒——指的就是奚齊;“辱在大夫”,是辛苦委屈您受累的意思。整句話意思說,我死之后,這個弱小的孤兒就托付給您了?!袄锟藲⑥升R于次”的次指喪次,即守喪的草廬。君子評價荀息時說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出自《詩經(jīng)·大雅·抑》。玷,是白玉上的瑕疵。詩句大致意思說,白玉圭上有了瑕疵,尚可通過打磨消除;但一旦承諾過的話,就不能食言。

         

        第二段意思說,當(dāng)初晉獻(xiàn)公讓荀息作奚齊的老師。晉獻(xiàn)公病重,召來荀息說:“我把這個弱小的孤兒托付給大夫您了,您將怎么辦?”荀息跪拜著回答說:“臣將竭盡股肱之力,加上一片忠貞之心,輔助他。如果一切順利,是您在天之靈的庇佑;如果不成功,我以死報答。”晉獻(xiàn)公說:“何謂忠貞?”荀息回答說:“為了國家的利益,知道的就一定都去做,這就是忠。送走先君,侍奉新君,使兩者對我都沒有猜忌疑慮,這就是貞。”等到里克要?dú)⑥升R,先告之荀息說:“三位公子的仇怨就要爆發(fā),秦國人和晉國人會輔助他們,您準(zhǔn)備怎么辦呢?”荀息說:“我將以死報答國君?!崩锟苏f:“這樣做沒什么益處。”荀息說:“我向先君立過誓,不可能存有二心。難道我還能因為愛惜自己的生命而又說出新的諾言嗎?即使死而無益,又有什么好躲避的?再說如果人們要做善事,誰會不如我呢?我自己不會心存二心,怎么能要求別人和我一樣呢?”冬季十月,里克在喪棚殺掉了奚齊?!洞呵铩酚涗浾f“殺其君之子”,就是表示晉獻(xiàn)公還未下葬。荀息準(zhǔn)備自殺殉葬,人們勸他說:“不如立卓子,您輔佐他?!庇谑擒飨⒂謸砹⒘斯幼浚苍崃藭x獻(xiàn)公。十一月,里克在朝堂之上殺掉了公子卓,荀息以死殉葬。君子說:“《詩經(jīng)》說‘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說的就是荀息這樣的人?!?/span>

         

        里克連續(xù)兩次弒殺當(dāng)時名義上的國君奚齊和卓子,逼得荀息自殺,卻沒有引來晉國內(nèi)部大規(guī)模的抗議和反對,說明一方面里克此時勢力非常強(qiáng)大,另一方面也表明奚齊和卓子的擁立,確實支持者有限。荀息雖然因此遭到連累身死,但他的后代荀林父卻在晉文公時代成為晉國的重臣,并將荀氏家族發(fā)揚(yáng)光大。

         

        第三段講述齊桓公對于晉國內(nèi)亂的應(yīng)對。高粱,杜預(yù)注釋說“晉地,在平陽縣西南?!贝笾略诮裉焐轿髋R汾一帶。這段意思說,齊桓公帥諸侯聯(lián)軍準(zhǔn)備攻打晉國,軍隊到達(dá)高梁之后回師了,這次本來是要討伐晉國內(nèi)亂的。命令沒有下達(dá)到魯國,所以《春秋》未記錄此事。

         

        諸侯聯(lián)軍之所以在這里回師了,說明晉國的內(nèi)亂表面上得以平息了,能平息,意味著必然有一位君主得到了大家的認(rèn)可。這位君主,就是此前逃奔梁國的夷吾。

         

        第四段講述夷吾得立的過程。隰朋,是齊國的大夫。晉惠公,就是夷吾。秦伯即秦穆公。公孫枝,是秦國的大夫,字子桑,這個人后面還會出現(xiàn)?!安蛔R不知,順帝之則”出自《詩經(jīng)·大雅·抑》,大致意思說用不著有多么豐富的知識和智慧,順乎天道就可以治理好國家?!安毁圆毁\,鮮不為則”出自《詩經(jīng)·大雅·皇矣》,大致意思說,一個人如果能不犯錯又不傷害別人,那就很少有不被當(dāng)?shù)浞丁?/span>

         

        第四段意思說,晉國的郤芮讓夷吾給秦國送上厚重的禮物,請求秦國幫助他回到晉國為君,說:“國家都被別人占有了,我們還有什么舍不得的?如果回到晉國得到人民的擁護(hù),土地有什么可惜的?”夷吾聽從了他的建議(去跟秦國協(xié)商此事)。齊國的隰朋帥軍隊與秦國會師,擁立了晉惠公。秦穆公對郤芮說:“公子依靠什么(能為晉君)?”郤芮回答說:“臣聽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黨羽,如果有黨羽必然有仇家。夷吾從小就不貪玩,即使能跟人爭斗但不至于睚眥必報,長大了也沒有改變這些品性,其他我就不知道了?!鼻啬鹿珜珜O枝說:“夷吾能安定晉國嗎?”公孫枝回答說:“臣聽說,只有行為合乎禮法才能安定國家。《詩經(jīng)》說:‘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說的就是當(dāng)初周文王。又說:‘不僭不賊,鮮不為則?!褪钦f沒有偏好也沒有厭惡,不猜忌也不好勝。如今他的話里,多的是猜忌和好勝,恐怕很難!”秦穆公說:“為人猜忌就會導(dǎo)致多怨,又怎么能取得最終勝利呢?但這對我們來說是好事?!?/span>

         

        郤芮讓夷吾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所謂“人實有國,我何愛焉。入而能民,土于何有”不過是為這一行為辯解之詞而已。土地是立國之本,如果連土地都不珍惜,這樣的國君一般都不會有好下場。從郤芮對夷吾的評價來看,他覺得夷吾是個仁厚的人。但是仁厚的人未必就是適合做國君。秦穆公和公孫枝的對話,其實對晉惠公的未來已經(jīng)做了結(jié)論。

         

        但是,《左傳》前面明確說了里克、?鄭是“欲納文公”的,為何在弒殺奚齊和卓子之后,卻最終是夷吾得利?這里有必要參考一下《史記·晉世家》和《國語·晉語》的相關(guān)記載。《史記·晉世家》說里克在事變之后確實派人去想要迎回重耳立為君,但重耳婉拒了,說:“負(fù)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禮侍喪,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痹谶@種情況下,里克無奈才又派人去迎立了夷吾。在《國語·晉語》里有一段《里克殺奚齊而秦立惠公》的記錄,詳細(xì)講述了在里克先后殺掉奚齊和卓子之后,晉國內(nèi)部兩派勢力先后派人迎立重耳和夷吾的過程。里克、丕鄭一派,派使者向重耳表達(dá)了迎立之意后,重耳其實動過心,但是被狐偃給勸阻了,狐偃認(rèn)為時機(jī)還不成熟,所以重耳最終婉拒了——這才給了夷吾順利即位的機(jī)會。在重耳婉拒國君之位的同時,晉國內(nèi)部以呂甥、郤稱為首的另一派勢力,也派出了使者去迎立夷吾。夷吾最重要的謀士冀芮(即郤芮)也支持夷吾回國,并給出了讓夷吾賄賂晉國內(nèi)部大夫和外部強(qiáng)秦,以獲取支持的建議。于是夷吾派使者跟秦穆公去協(xié)商,以獲取秦國支持。秦穆公一開始在重耳夷吾之間并未決定支持誰,于是派出公子摯為使者,分別去試探重耳和夷吾。重耳對公子摯依然表達(dá)了不愿回去即位的意愿,且表現(xiàn)的很符合禮制;而在梁國的夷吾則再次明確表達(dá)了希望秦國支持其回國的意愿,并送上厚禮,承諾事后以“河外列成五”——即黃河以東原屬晉國的五座城——答謝秦國。公子摯回去向秦穆公復(fù)命,秦穆公表示傾向于重耳,因為重耳表現(xiàn)出來品德更高尚。但公子摯則勸說,為了秦國的利益,應(yīng)該擁立夷吾——這倒不能簡單認(rèn)為是因為公子摯收受了夷吾的賄賂。從秦國利益出發(fā),晉國的國君太厲害了顯然對秦國未來不利,所以相比較更厲害的重耳,擁立一個能力人品相對差點(diǎn)的夷吾,確實是更好的選擇。

         

        重耳真正拒絕回國為君的原因,當(dāng)然不是《史記·晉世家》里他說的那番話,實際上更主要原因在于重耳覺得這時候回去,他就得背上弒君的罪名,甚至此前晉獻(xiàn)公在世時,懷疑他意圖作亂的罪名也無法洗刷了。而且一旦被權(quán)臣擁立,后續(xù)與權(quán)臣之間如何相處也是很考驗國君的能力,此時晉國的國君之位其實是火山口。

         

        晉國國君之位這個燙手山芋重耳避之不及,夷吾卻覺得是天上掉餡餅。在取得齊國和秦國的支持后,他成功入晉,即后來的晉惠公。隨著夷吾回國即位為晉惠公,晉國內(nèi)部的亂局暫時表面上得到了緩和——但是,此前已經(jīng)說過,在晉國內(nèi)部大臣之間,既有以郤芮、呂甥、郤稱為首的支持夷吾的一派勢力,也有依然暗中支持重耳的里克、丕鄭、狐突等一派。重耳依然在外,意味著隨時有回來奪取君位的可能性,而在晉國內(nèi)部,支持重耳的這派勢力并不會甘心就此收手,表面的平靜并不意味著完全的安定,晉國的斗爭,其實還在繼續(xù),我們回頭繼續(xù)看。不過需要說明的一點(diǎn)是,《左傳》在這里講述了的里克弒殺卓子、荀息為之而死以及齊人秦人等擁立晉惠公,都是在來年才發(fā)生的事情。

         

        最后一段是宋國的事。宋襄公即位之后,因為公子目夷仁厚,命他為左師掌管朝政,于是宋國政治清明和順。因此魚氏世代為宋國的左師——公子目夷,字子魚,所以他的后人以魚為氏。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