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愛思想與生態(tài)文明
作者:韓星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9月9日
【摘要】“仁”是儒家的核心觀念,其根本含義就是愛人。儒家的“仁愛”在踐行上可以分成五個次第:具備仁愛之心;自愛;愛親人,即血緣親情之愛;“泛愛眾”,即愛一切人;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儒家仁愛思想以自我為起點擴展到宇宙萬物的踐行次第蘊涵著儒家的基本價值和道德取向,在歷史上對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維持自然生態(tài)平衡起了重要作用,今天在保護生存環(huán)境,建設生態(tài)文明、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方面仍然具有指導意義,是寶貴的思想資源。
【關鍵詞】仁;仁愛;踐行次第;萬物一體;生態(tài)文明
中圖分類號:B222 文件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210(2013)03-0076-05
生態(tài),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tài),亦即自然生態(tài)。自然生態(tài)有著自在自為的發(fā)展規(guī)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guī)律,把自然生態(tài)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nèi),這就形成了文明。生態(tài)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fā)展這一客觀規(guī)律而取得的物質(zhì)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huán)、全面發(fā)展、持續(xù)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tài)。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卻出現(xiàn)了嚴重的生態(tài)破壞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生態(tài)惡化的趨勢仍在加重:森林、草原的生態(tài)功能急劇衰退,土地退化日益突出;水體生態(tài)平衡嚴重失調(diào),自然災害日趨頻繁;生物多樣性銳減。環(huán)境污染沒有能夠得到有效制約:能源結(jié)構性污染突出,工業(yè)污染排放量仍高;城市污染依然嚴重;農(nóng)村環(huán)境問題日趨突出。這些生態(tài)破壞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解決除了具體的各種治理措施以外,可能更重要的還在于我們要轉(zhuǎn)變長期以來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的觀念,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文明的新觀念。特別是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挖掘生態(tài)文明的思想和制度資源,為今天中國乃至全球的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問題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和有意義的借鑒。本文主要就儒家仁愛思想及其蘊涵的生態(tài)文明意義加以闡釋和發(fā)揮,為我們今天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啟示和參考。
一、儒家的“仁愛”含義
我們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從孔孟到程朱的歷代大儒,都把仁作為一種最高的道德準則,成為中國古代倫理道德的宗旨和根本,是人們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指南和規(guī)范,是中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在中國古代,“仁”的內(nèi)涵非常豐富,“仁”的范圍非常廣泛,統(tǒng)攝著幾乎一切美好的德性。儒家把“仁”概括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則,認為其他的具體道德準則都是由“仁”衍生出來的,重要的德目如誠、敬、恕、忠、孝、愛、知、勇、恭、寬、信、惠、慈、親、善、溫、良、儉、讓、中、庸、恒、和、友、順、禮、齊、莊、肅、悌、剛、毅、貞、諒、質(zhì)、正、義等都體現(xiàn)了仁。“仁”字在《論語》一書中出現(xiàn)了109次,孔子對“仁”在不同境遇下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作了全面深入的闡釋,構成了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仁”的根本含義就是愛人,當樊遲問仁時,孔子說:“愛人?!保ā墩撜Z·顏淵》)歷來對仁的解釋眾說紛紜,然而愛人是其基本的精神。這里的“人”是一種泛稱,是一個類概念,超越了階級、種族的局限。
二、儒家仁愛思想的踐行次第
儒家的“仁愛”在踐行上可以分成五個次第:
首先,就是要具備仁愛之心,能夠愛別人。也就是說你首先應該是個“仁者”,形成仁愛的品質(zhì)。儒家認為這是根于人天生的性善而內(nèi)在地形成的品質(zhì),是人的道德行為的發(fā)端。孟子是徹底的性善論者,他不僅指出仁愛是人天生的本性,而且強調(diào)惡是人性的喪失。把是否有良善之心,看成是人與禽獸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共有同情心、羞恥心、禮讓心、是非心“四心”,即“良心”。按照孟子所言,有了“四心”也只是良心的開端,還要擴而充之,推而廣之,才會擁有完全的良心。
其次,自愛。儒家的仁愛是要從自愛開始,以自愛為起點(但不是以自愛為中心)不斷進行擴展?!盾髯印ぷ拥榔份d: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弊釉唬骸翱芍^明君子矣?!鳖仠Y進來??鬃诱f:“顏回!明智的人是怎樣的?仁德的人是怎樣的?”顏淵回答說:“明智的人有自知之明,仁德的人能自尊自愛?!笨鬃诱f:“你可以稱為賢明君子了?!边@里說明為人之道就是由利己的“仁者自愛”為基點,來達到利他的“仁者愛人”的最高境界。
自愛不是自戀,是自律、自尊、自強。一方面,依推己及人的原則,一個人如果不知自愛,沒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如何能夠愛人呢?自愛與愛人是相通的。另一方面,自愛不僅是自己對自己的事情,它也要在人—我關系中實現(xiàn),即有被他人尊重的要求。一個人如不自愛又何來他人愛己的需求呢?長期以來,我們過分強調(diào)愛人,沒有注意到自愛。沒有自愛作為基礎,愛人也是懸空的。
第三,愛親人,即血緣親情之愛??鬃臃浅V匾曅鲝?zhí)幚硪磺腥藗愱P系都要從孝悌做起,孝悌是實現(xiàn)“仁”的根本?!墩撜Z·學而》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表明“愛人”要從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開始。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他還什么仁愛之心呢?所以,“孝道”乃為道德倫理的根本與基礎。惟有能行孝悌者,才能去愛他人。孟子進一步發(fā)揮了孔子的思想,他認為:“仁之實,事親是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親親,仁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這里的親親,包括愛自己的父母,也包括愛其他的親屬,仁愛當從侍奉雙親開始。《孝經(jīng)·圣治章》有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奔偃缬腥瞬粣圩约旱母改?,而去愛別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別人,那就叫悖禮。這話是符合道德邏輯的,怎么能夠相信一個人連生他養(yǎng)他的父母都不肯親愛,能真心實意地熱愛他人?仁愛思想是從家庭血緣親情引申出來的,一個人只有首先愛自己的親人,才會去愛他人。離開了親情之愛,仁者之愛就成為無根之萍,無本之末。即使有這樣的愛,那要么是虛偽的,要么是由功利需要引起的索取式的愛。所以,儒家認為,愛人要從要自己的親人開始,然后推而廣之去愛別人。
第四,“泛愛眾”,即愛一切人??鬃佑謱⒂H情之愛推廣開來,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diào)對人要溫、良、恭、儉、讓。孔子要求統(tǒng)治者“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國君節(jié)用而愛養(yǎng)人民,不要無窮無盡地使用民力,使老百姓有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他還主張:“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保ā墩撜Z·顏淵》)“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孔子提出的“泛愛眾”之“眾”就是廣大的民眾。據(jù)《論語?鄉(xiāng)黨》載,孔子的馬棚失火,孔子只問是否傷人,而沒問馬。這里的人應該是養(yǎng)馬的奴隸??鬃雨P心養(yǎng)馬人的安危,說明他的“愛人”具有廣泛性,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朦朧的博愛意識,具有一種可貴的人道主義精神,也彰顯出孔子寬厚偉大的人文品格。當時社會上流行奴隸殉葬,孔子堅決反對。有人用泥捏成人的樣子,燒成陶俑陪葬,孔子也不滿意,他氣憤地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孔子認為即使捏成泥人殉葬,也是侵犯了人的尊嚴,也違背了“仁愛”的精神。
《禮記·哀公問》引孔子的話說:“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身?!笨鬃幼裱肮胖疄檎瑦廴藶榇蟆钡脑瓌t,把“愛人”放在為政之首位,認為“愛人”關乎到自身安危、國家安定、樂天知命、人格完成。孟子還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磹圩约旱母改福惨磹蹌e人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也要愛護別人家的孩子。人不要把自己的愛局限在狹隘的天地,不要太自私。
《禮記·禮運篇》以孔子的話表達了大道推行的大同社會的理想狀況,說那個時候“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比藗儾恢皇怯H愛自己的親人,愛護自己的孩子,而是使老年人都有人尊敬奉養(yǎng),成年人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小孩子有人撫養(yǎng),矜寡孤獨廢疾的人都有人供養(yǎng)。
第五,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儒家還把仁愛之心推向天地萬物,達到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鬃与m然沒有把“仁愛”推及物的明確論述,但他對自然界的生命充滿了憐憫之情。《論語·述而》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說:孔子釣魚用桿而不用網(wǎng)捕,射鳥不射巢中的鳥,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愛物及取物有節(jié)的思想。《禮記·祭義》引孔子話說:“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笨鬃影讶蕫弁茝V到生物,認為不以其時伐樹,或不按規(guī)定打獵是不孝的行為。據(jù)《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記載:
孔子之守狗死,謂子貢曰:“路馬死,路馬常所乘馬則藏之以帷,狗則藏之以蓋,汝?埋之。吾聞弊幃不棄,為埋馬也,弊蓋不棄,為埋狗也。今吾貧無蓋,于其封也與之席,無使其首陷于土焉。”
孔子對一個老死的看家狗都有這樣的人性關懷,我們今天的人讀到這里不由得有種深深的感動。
孟子認為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萬物,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從親愛自己的親人出發(fā),推向仁愛百姓,再推向愛惜萬物,這就形成了儒學的“愛的連鎖”。從仁的角度看,“親親”是仁的自然基礎,“仁民”是仁的核心和重點,“愛物”則是仁的最終完成。對萬物的愛心,實際上是仁需要完善化的內(nèi)在邏輯要求。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愛的連鎖”又正好是和《大學》所開列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次第相統(tǒng)一的。孟子還說:“恩足以及野獸,君子遠庖廚。”(《孟子·梁惠王上》)據(jù)《孟子》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齊宣王看見被趕去祭祀的牛的可憐兮兮之樣子就動了惻隱之心,命令用一只羊去代替它;對此,孟子認為齊宣王不讓那頭牛被送去作祭祀之用,是出于一種仁愛之心,但是齊宣王這樣做是“見牛未見羊”,不知道以羊代替牛去做“犧牲”時羊也是極其痛苦的。所以,孟子說:“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献诱J為,從禮儀的需要講,宰殺牛羊作為祭品是必須的,但是真正的君子對有生命的東西,看到它們活著,便會不忍心再看到它們死去;而聽到它們的悲鳴或哀叫,便更不會忍心再去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遠離殘害生命的廚房,正是源于“仁愛生命”這一善良而美好的心腸。孟子又將仁愛精神推而及于政治,從而產(chǎn)生了他的仁政學說。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這便是孟子的仁政論。在他看來,仁與不仁應當作為施政的根本。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這是歷史經(jīng)驗已經(jīng)反復證明了的。不仁者而得邦國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要統(tǒng)一天下,得到天下人民的擁護,不施仁政是絕對做不到的。
漢代董仲舒進一步將孔子的“仁者愛人”引申到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的愛護,把仁愛的道德范疇從人擴展到鳥獸魚蟲,提倡博大的愛。他說:“質(zhì)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仁者,愛人之名也?!保ā洞呵锓甭丁と柿x法》)。人之為人最關鍵的是仁愛人民,再往下以至于鳥獸昆蟲沒有不愛。如果不有這樣廣大的愛,怎么夠得上稱為仁呢?
北宋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盵①]天底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天底下的萬物都是我的朋友。張載體悟到人與人、人與萬物息息相通、血肉相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北宋二程說:“醫(yī)書以手足痿痹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自與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圣人之功用。”(《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醫(yī)學上常常說手腳肌肉萎縮麻木為不仁,這話是對不仁的最好描述。仁德者以天地萬物為統(tǒng)一體,沒有不屬于自己的方面。認得外界的事物都就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又有哪些仁愛之事做不到呢?如果認為外界的事物與自己毫不相干,那就象人的手腳麻木不仁,氣血不能貫通,都是不屬于自己的方面。所以,廣施恩惠,拯救眾民,才是圣人應該發(fā)揮的作用。二程在這里是說有仁德的人能夠把天地萬物看成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有生命力的整體,把天地萬物看成是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故能愛人愛物,如同愛己。
王陽明認為:“夫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nèi)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yǎng)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于圣人也,特其間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子昆弟為仇讎者。圣人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復其心體之同然?!保ā秱髁曚浿小ご痤櫀|橋書》)在王陽明看來,就“心”的本來面目而言,每個人與圣人一樣,都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這種一體主要表現(xiàn)為相互之間的誠愛無私。圣人對待天下之人,沒有親疏遠近內(nèi)外的差別。凡是有生命血氣的,都象親兄弟一樣有著赤誠的親情,都會保障他們的平安并且進行教養(yǎng),以實現(xiàn)他的天地萬物一體的本心。王陽明還說:“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盵②]在陽明看來,大人之所以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乃是出于“其心之仁”的顯現(xiàn),全然無私利計較之意。而這個仁心,人人固有,只是小人因軀殼的自我限定,蔽于私欲,不能時時呈現(xiàn)仁心的感通的作用,所以有物我之分,而無一體之感。
劉蕺山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真如一頭兩足合之百體然?!盵③]這是一個形象生動地比喻,就是人們常常說的“人體小宇宙,天地大人體”。
通過儒家仁愛踐行次第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的仁愛思想是由自我為起點擴展到宇宙萬物的,對此,顏元在《顏元集·存性編》中概括說:
性之未發(fā)則仁,既發(fā)則惻隱順其自然而出。父母則愛之,次有兄弟,又次有夫妻、子孫則愛之,又次有宗族、戚黨、鄉(xiāng)里、朋友則愛之。其愛兄弟、夫妻、子孫,視父母有別矣,愛宗族、戚黨、鄉(xiāng)里,視兄弟、夫妻、子孫又有別矣,至于愛百姓又別,愛鳥獸、草木又別矣。此乃天地間自然有此倫類,自然有此仁,自然有此差等,不由人造作,不由人意見。推之義、禮、智,無不皆然,故曰“渾天地間一性善也”,故曰“無性外之物也”。但氣質(zhì)偏駁者易流,見妻子可愛,反以愛父母者愛之,父母反不愛焉;見鳥獸、草木可愛,反以愛人者愛之,人反不愛焉;是謂貪營、鄙吝。以至貪所愛而弒父弒君,吝所愛而殺身喪國,皆非其愛之罪,誤愛之罪也。又不特不仁而已也。至于愛不獲宜而為不義,愛無節(jié)文而為無禮,愛昏其明而為不智,皆不誤為之也,固非仁之罪也,亦豈惻隱之罪哉?使篤愛于父母,則愛妻子非惡也;使篤愛于人,則愛物非惡也。
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是在性善論的前提下,認為人的本性就是仁,仁的自然流露就是愛。這種愛是有層次的,是從父母,到兄弟,再到夫妻、子孫,再到宗族、親戚、鄉(xiāng)鄰、朋友,再到百姓,再到鳥獸草木層層擴展的。作者強調(diào)這一層層擴展的愛的次第就是宇宙自然的秩序,不是人為造作的,也不由人的主觀意志來決定。因此,人類必須遵循這樣的愛的次第,愛的正確、愛的準確,不要誤愛。還要把這樣的愛與義、禮、智配合起來,確立人類合情合理的倫理道德秩序,以保障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因此,儒家的仁愛思想實際上已經(jīng)包含了我們今天常常說的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四個方面的關系。
三、儒家仁愛思想的生態(tài)文明意義
儒家仁愛思想以自我為起點擴展到宇宙萬物的踐行次第蘊涵著儒家的基本價值和道德取向,在歷史上對保護中國古代生態(tài)環(huán)境,維持自然生態(tài)平衡曾經(jīng)起了重要的作用。歷代許多儒者都依據(jù)自然生態(tài)本身的屬性、功能相繼提出了生態(tài)文明落實的具體措施和行為規(guī)范,有的還體現(xiàn)在國家的大政方針、政治制度、法律規(guī)范和教育之中。
孟子認識到“養(yǎng)”是“用”的基礎。當時齊國東南的牛山就因為濫伐濫牧而變成濯濯童山,孟子從牛山林木受到破壞的教訓中引伸出“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孟子·告子上》)的道理。荀子談到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時也強調(diào)協(xié)調(diào)“養(yǎng)長”與“殺生(斬伐)”的關系,以避免童山竭澤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盾髯印ね踔啤肪陀芯唧w的制度設想:“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圣王之用也,……謂之圣人。”這段文字是荀子合理利用和開發(fā)自然資源作為“圣人之制”的基本要求提出來的,說明他是高度重視自然資源的可持續(xù)性利用和自覺地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成書于漢代的《禮記·王制》說:“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干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止,佐車止則百姓田獵,獺祭魚然后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后田獵,鳩化為鷹然后設罻羅,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睂μ熳?、諸侯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打獵、砍伐,什么情況下不能打獵、砍伐,應該打什么動物,不應該打什么動物,應該砍伐什么樣的樹木,不應該砍伐什么樣的樹木等等細致的規(guī)定。其目的是根據(jù)動植物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進行砍伐和田獵,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生長繁衍,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洞蟠鞫Y記·易本命》則直接對帝王提出警告:“故帝王好壞巢破卵,則鳳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魚,則蛟龍不出焉;好刳胎殺夭,則麒麟不來焉;好填溪塞谷,則神龜不出焉?!碧崾静槐Wo環(huán)境可能帶來的嚴重問題,以為帝王行政的借鑒。
宋儒認為天地的德性是生生不已,人也具備,儒家稱之為仁德。仁德是一種生物之心,希望萬物都能活潑生長。程顥上疏宋神宗:“圣人奉天理物之道,在乎六府,六府之任,列之五官,山虞澤衡,各有常禁,夫是以萬物阜豐而財用不乏也。今五官不修,六府不治,用之無節(jié),取之不時,林木焚赭,斧斤殘傷,而川澤漁獵之繁,暴殘耗竭,而侵尋不禁。宜修古虞衡之職,使將養(yǎng)之,以成變通長久之利。古冠婚喪祭,車服器用,差等分別,莫敢逾僭,故財用易給而民有常心。今禮制未修,奢靡相尚,卿大夫之家莫能中禮,而商販之類或逾王公,禮制不足以檢飭人情,名數(shù)不足以旌別貴賤,詐虔攘奪,人人求厭其欲而后已,此大亂之道也。因先王之法,講求而損益之。凡此,皆非有古今之異者也?!盵④]他通過古代圣人設“六府”、“五官”以順應自然,整治萬物,嚴禁破壞山澤等自然環(huán)境,人們也無財用匱乏之憂,要求朝廷“修古虞衡之職”,認真地行使掌管山澤、山林之官的職責,保物、養(yǎng)物,防止自然資源的耗竭和環(huán)境的破壞,使人類與自然界能夠長久地和諧相處。
在中國歷史上,受儒家仁愛思想的影響,大至皇太子,小到平面百姓都非常重視“愛惜物命”的教育。據(jù)《宋元學案·伊川學案上》載,程頤為經(jīng)筵侍講時,“一日講罷未退,上(宋哲宗)折柳枝,先生(程頤)進曰:‘方春發(fā)生,不可無故摧折’?!币驗橛腥寮曳簮廴f物的思想起作用,程頤以師者的角色自覺地來規(guī)訓皇帝??滴鯙樽訉O編寫的《庭訓格言》中說:“仁者無不愛。凡愛人愛物,皆愛也?!弊鳛榈弁跻策@樣認真教誨、嚴格訓飭子孫,希望他們能夠愛人、愛物,實在難能可貴。這樣,儒家以仁愛情懷對待自然,把人與自然看成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沒有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后遺癥,是難能可貴的。
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極大提高,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移山填海,上天入地,亂砍濫伐樹木,亂捕濫殺饕餮野生動物,無所不用其極。其結(jié)果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緊張,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已經(jīng)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人類已經(jīng)受到大自然嚴厲的懲罰。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觀念越來越顯現(xiàn)出它的智慧和它的現(xiàn)代價值,對于我們今天的保護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生存環(huán)境,建設生態(tài)文明、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重歸和諧具有指導性的意義,是一種具有啟發(fā)意義的寶貴的思想資源,需要開發(fā)、利用、珍視。
繼承發(fā)揚儒家的仁愛精神,就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以這種仁愛及其所體現(xiàn)的道德原則培養(yǎng)人們同情他人、關心他人和愛護他人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熱愛、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自覺意識,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當然,這繼承只能是批判地繼承,對儒家仁愛思想特別是在實踐過程中的歷史性、局限性要有充分的認識,力求在新的社會實踐之中充分發(fā)揮每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以實現(xiàn)社會的全面和諧,推動社會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參考文獻】
[①]張載:《正蒙》,《乾稱篇》第十七。
[②]《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六《大學問》。
[③]黃宗羲:《宋元學案?橫渠學案上》第一冊,中華書局1986年,第667頁。
[④]程顥:《論十事劄子》,《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454頁。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責任編輯:葛燦
儒家仁愛思想與生態(tài)文明
作者:韓星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9月9日
【摘要】“仁”是儒家的核心觀念,其根本含義就是愛人。儒家的“仁愛”在踐行上可以分成五個次第:具備仁愛之心;自愛;愛親人,即血緣親情之愛;“泛愛眾”,即愛一切人;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儒家仁愛思想以自我為起點擴展到宇宙萬物的踐行次第蘊涵著儒家的基本價值和道德取向,在歷史上對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維持自然生態(tài)平衡起了重要作用,今天在保護生存環(huán)境,建設生態(tài)文明、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方面仍然具有指導意義,是寶貴的思想資源。
【關鍵詞】仁;仁愛;踐行次第;萬物一體;生態(tài)文明
中圖分類號:B222 文件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210(2013)03-0076-05
生態(tài),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tài),亦即自然生態(tài)。自然生態(tài)有著自在自為的發(fā)展規(guī)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guī)律,把自然生態(tài)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nèi),這就形成了文明。生態(tài)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fā)展這一客觀規(guī)律而取得的物質(zhì)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huán)、全面發(fā)展、持續(xù)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tài)。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卻出現(xiàn)了嚴重的生態(tài)破壞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生態(tài)惡化的趨勢仍在加重:森林、草原的生態(tài)功能急劇衰退,土地退化日益突出;水體生態(tài)平衡嚴重失調(diào),自然災害日趨頻繁;生物多樣性銳減。環(huán)境污染沒有能夠得到有效制約:能源結(jié)構性污染突出,工業(yè)污染排放量仍高;城市污染依然嚴重;農(nóng)村環(huán)境問題日趨突出。這些生態(tài)破壞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解決除了具體的各種治理措施以外,可能更重要的還在于我們要轉(zhuǎn)變長期以來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的觀念,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文明的新觀念。特別是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挖掘生態(tài)文明的思想和制度資源,為今天中國乃至全球的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問題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和有意義的借鑒。本文主要就儒家仁愛思想及其蘊涵的生態(tài)文明意義加以闡釋和發(fā)揮,為我們今天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啟示和參考。
一、儒家的“仁愛”含義
我們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從孔孟到程朱的歷代大儒,都把仁作為一種最高的道德準則,成為中國古代倫理道德的宗旨和根本,是人們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指南和規(guī)范,是中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在中國古代,“仁”的內(nèi)涵非常豐富,“仁”的范圍非常廣泛,統(tǒng)攝著幾乎一切美好的德性。儒家把“仁”概括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則,認為其他的具體道德準則都是由“仁”衍生出來的,重要的德目如誠、敬、恕、忠、孝、愛、知、勇、恭、寬、信、惠、慈、親、善、溫、良、儉、讓、中、庸、恒、和、友、順、禮、齊、莊、肅、悌、剛、毅、貞、諒、質(zhì)、正、義等都體現(xiàn)了仁?!叭省弊衷凇墩撜Z》一書中出現(xiàn)了109次,孔子對“仁”在不同境遇下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作了全面深入的闡釋,構成了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叭省钡母竞x就是愛人,當樊遲問仁時,孔子說:“愛人?!保ā墩撜Z·顏淵》)歷來對仁的解釋眾說紛紜,然而愛人是其基本的精神。這里的“人”是一種泛稱,是一個類概念,超越了階級、種族的局限。
二、儒家仁愛思想的踐行次第
儒家的“仁愛”在踐行上可以分成五個次第:
首先,就是要具備仁愛之心,能夠愛別人。也就是說你首先應該是個“仁者”,形成仁愛的品質(zhì)。儒家認為這是根于人天生的性善而內(nèi)在地形成的品質(zhì),是人的道德行為的發(fā)端。孟子是徹底的性善論者,他不僅指出仁愛是人天生的本性,而且強調(diào)惡是人性的喪失。把是否有良善之心,看成是人與禽獸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共有同情心、羞恥心、禮讓心、是非心“四心”,即“良心”。按照孟子所言,有了“四心”也只是良心的開端,還要擴而充之,推而廣之,才會擁有完全的良心。
其次,自愛。儒家的仁愛是要從自愛開始,以自愛為起點(但不是以自愛為中心)不斷進行擴展?!盾髯印ぷ拥榔份d: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弊釉唬骸翱芍^明君子矣。”顏淵進來。孔子說:“顏回!明智的人是怎樣的?仁德的人是怎樣的?”顏淵回答說:“明智的人有自知之明,仁德的人能自尊自愛?!笨鬃诱f:“你可以稱為賢明君子了?!边@里說明為人之道就是由利己的“仁者自愛”為基點,來達到利他的“仁者愛人”的最高境界。
自愛不是自戀,是自律、自尊、自強。一方面,依推己及人的原則,一個人如果不知自愛,沒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如何能夠愛人呢?自愛與愛人是相通的。另一方面,自愛不僅是自己對自己的事情,它也要在人—我關系中實現(xiàn),即有被他人尊重的要求。一個人如不自愛又何來他人愛己的需求呢?長期以來,我們過分強調(diào)愛人,沒有注意到自愛。沒有自愛作為基礎,愛人也是懸空的。
第三,愛親人,即血緣親情之愛??鬃臃浅V匾曅?,主張?zhí)幚硪磺腥藗愱P系都要從孝悌做起,孝悌是實現(xiàn)“仁”的根本?!墩撜Z·學而》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表明“愛人”要從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開始。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他還什么仁愛之心呢?所以,“孝道”乃為道德倫理的根本與基礎。惟有能行孝悌者,才能去愛他人。孟子進一步發(fā)揮了孔子的思想,他認為:“仁之實,事親是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親親,仁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這里的親親,包括愛自己的父母,也包括愛其他的親屬,仁愛當從侍奉雙親開始?!缎⒔?jīng)·圣治章》有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假如有人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別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別人,那就叫悖禮。這話是符合道德邏輯的,怎么能夠相信一個人連生他養(yǎng)他的父母都不肯親愛,能真心實意地熱愛他人?仁愛思想是從家庭血緣親情引申出來的,一個人只有首先愛自己的親人,才會去愛他人。離開了親情之愛,仁者之愛就成為無根之萍,無本之末。即使有這樣的愛,那要么是虛偽的,要么是由功利需要引起的索取式的愛。所以,儒家認為,愛人要從要自己的親人開始,然后推而廣之去愛別人。
第四,“泛愛眾”,即愛一切人。孔子又將親情之愛推廣開來,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diào)對人要溫、良、恭、儉、讓??鬃右蠼y(tǒng)治者“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國君節(jié)用而愛養(yǎng)人民,不要無窮無盡地使用民力,使老百姓有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他還主張:“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保ā墩撜Z·顏淵》)“泛愛眾,而親仁?!保ā墩撜Z·學而》)孔子提出的“泛愛眾”之“眾”就是廣大的民眾。據(jù)《論語?鄉(xiāng)黨》載,孔子的馬棚失火,孔子只問是否傷人,而沒問馬。這里的人應該是養(yǎng)馬的奴隸??鬃雨P心養(yǎng)馬人的安危,說明他的“愛人”具有廣泛性,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朦朧的博愛意識,具有一種可貴的人道主義精神,也彰顯出孔子寬厚偉大的人文品格。當時社會上流行奴隸殉葬,孔子堅決反對。有人用泥捏成人的樣子,燒成陶俑陪葬,孔子也不滿意,他氣憤地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孔子認為即使捏成泥人殉葬,也是侵犯了人的尊嚴,也違背了“仁愛”的精神。
《禮記·哀公問》引孔子的話說:“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身。”孔子遵循“古之為政,愛人為大”的原則,把“愛人”放在為政之首位,認為“愛人”關乎到自身安危、國家安定、樂天知命、人格完成。孟子還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磹圩约旱母改福惨磹蹌e人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也要愛護別人家的孩子。人不要把自己的愛局限在狹隘的天地,不要太自私。
《禮記·禮運篇》以孔子的話表達了大道推行的大同社會的理想狀況,說那個時候“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比藗儾恢皇怯H愛自己的親人,愛護自己的孩子,而是使老年人都有人尊敬奉養(yǎng),成年人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小孩子有人撫養(yǎng),矜寡孤獨廢疾的人都有人供養(yǎng)。
第五,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儒家還把仁愛之心推向天地萬物,達到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鬃与m然沒有把“仁愛”推及物的明確論述,但他對自然界的生命充滿了憐憫之情。《論語·述而》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币馑际钦f:孔子釣魚用桿而不用網(wǎng)捕,射鳥不射巢中的鳥,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愛物及取物有節(jié)的思想。《禮記·祭義》引孔子話說:“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笨鬃影讶蕫弁茝V到生物,認為不以其時伐樹,或不按規(guī)定打獵是不孝的行為。據(jù)《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記載:
孔子之守狗死,謂子貢曰:“路馬死,路馬常所乘馬則藏之以帷,狗則藏之以蓋,汝?埋之。吾聞弊幃不棄,為埋馬也,弊蓋不棄,為埋狗也。今吾貧無蓋,于其封也與之席,無使其首陷于土焉。”
孔子對一個老死的看家狗都有這樣的人性關懷,我們今天的人讀到這里不由得有種深深的感動。
孟子認為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萬物,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從親愛自己的親人出發(fā),推向仁愛百姓,再推向愛惜萬物,這就形成了儒學的“愛的連鎖”。從仁的角度看,“親親”是仁的自然基礎,“仁民”是仁的核心和重點,“愛物”則是仁的最終完成。對萬物的愛心,實際上是仁需要完善化的內(nèi)在邏輯要求。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愛的連鎖”又正好是和《大學》所開列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次第相統(tǒng)一的。孟子還說:“恩足以及野獸,君子遠庖廚?!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jù)《孟子》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齊宣王看見被趕去祭祀的牛的可憐兮兮之樣子就動了惻隱之心,命令用一只羊去代替它;對此,孟子認為齊宣王不讓那頭牛被送去作祭祀之用,是出于一種仁愛之心,但是齊宣王這樣做是“見牛未見羊”,不知道以羊代替牛去做“犧牲”時羊也是極其痛苦的。所以,孟子說:“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献诱J為,從禮儀的需要講,宰殺牛羊作為祭品是必須的,但是真正的君子對有生命的東西,看到它們活著,便會不忍心再看到它們死去;而聽到它們的悲鳴或哀叫,便更不會忍心再去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遠離殘害生命的廚房,正是源于“仁愛生命”這一善良而美好的心腸。孟子又將仁愛精神推而及于政治,從而產(chǎn)生了他的仁政學說。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這便是孟子的仁政論。在他看來,仁與不仁應當作為施政的根本。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這是歷史經(jīng)驗已經(jīng)反復證明了的。不仁者而得邦國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要統(tǒng)一天下,得到天下人民的擁護,不施仁政是絕對做不到的。
漢代董仲舒進一步將孔子的“仁者愛人”引申到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的愛護,把仁愛的道德范疇從人擴展到鳥獸魚蟲,提倡博大的愛。他說:“質(zhì)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謂仁?仁者,愛人之名也?!保ā洞呵锓甭丁と柿x法》)。人之為人最關鍵的是仁愛人民,再往下以至于鳥獸昆蟲沒有不愛。如果不有這樣廣大的愛,怎么夠得上稱為仁呢?
北宋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盵①]天底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天底下的萬物都是我的朋友。張載體悟到人與人、人與萬物息息相通、血肉相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北宋二程說:“醫(yī)書以手足痿痹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自與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圣人之功用?!?《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醫(yī)學上常常說手腳肌肉萎縮麻木為不仁,這話是對不仁的最好描述。仁德者以天地萬物為統(tǒng)一體,沒有不屬于自己的方面。認得外界的事物都就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又有哪些仁愛之事做不到呢?如果認為外界的事物與自己毫不相干,那就象人的手腳麻木不仁,氣血不能貫通,都是不屬于自己的方面。所以,廣施恩惠,拯救眾民,才是圣人應該發(fā)揮的作用。二程在這里是說有仁德的人能夠把天地萬物看成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有生命力的整體,把天地萬物看成是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故能愛人愛物,如同愛己。
王陽明認為:“夫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nèi)遠近,凡有血氣,皆其昆弟赤子之親,莫不欲安全而教養(yǎng)之,以遂其萬物一體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異于圣人也,特其間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視其父子昆弟為仇讎者。圣人憂之,是以推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復其心體之同然?!保ā秱髁曚浿小ご痤櫀|橋書》)在王陽明看來,就“心”的本來面目而言,每個人與圣人一樣,都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這種一體主要表現(xiàn)為相互之間的誠愛無私。圣人對待天下之人,沒有親疏遠近內(nèi)外的差別。凡是有生命血氣的,都象親兄弟一樣有著赤誠的親情,都會保障他們的平安并且進行教養(yǎng),以實現(xiàn)他的天地萬物一體的本心。王陽明還說:“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盵②]在陽明看來,大人之所以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乃是出于“其心之仁”的顯現(xiàn),全然無私利計較之意。而這個仁心,人人固有,只是小人因軀殼的自我限定,蔽于私欲,不能時時呈現(xiàn)仁心的感通的作用,所以有物我之分,而無一體之感。
劉蕺山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真如一頭兩足合之百體然?!盵③]這是一個形象生動地比喻,就是人們常常說的“人體小宇宙,天地大人體”。
通過儒家仁愛踐行次第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儒家的仁愛思想是由自我為起點擴展到宇宙萬物的,對此,顏元在《顏元集·存性編》中概括說:
性之未發(fā)則仁,既發(fā)則惻隱順其自然而出。父母則愛之,次有兄弟,又次有夫妻、子孫則愛之,又次有宗族、戚黨、鄉(xiāng)里、朋友則愛之。其愛兄弟、夫妻、子孫,視父母有別矣,愛宗族、戚黨、鄉(xiāng)里,視兄弟、夫妻、子孫又有別矣,至于愛百姓又別,愛鳥獸、草木又別矣。此乃天地間自然有此倫類,自然有此仁,自然有此差等,不由人造作,不由人意見。推之義、禮、智,無不皆然,故曰“渾天地間一性善也”,故曰“無性外之物也”。但氣質(zhì)偏駁者易流,見妻子可愛,反以愛父母者愛之,父母反不愛焉;見鳥獸、草木可愛,反以愛人者愛之,人反不愛焉;是謂貪營、鄙吝。以至貪所愛而弒父弒君,吝所愛而殺身喪國,皆非其愛之罪,誤愛之罪也。又不特不仁而已也。至于愛不獲宜而為不義,愛無節(jié)文而為無禮,愛昏其明而為不智,皆不誤為之也,固非仁之罪也,亦豈惻隱之罪哉?使篤愛于父母,則愛妻子非惡也;使篤愛于人,則愛物非惡也。
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是在性善論的前提下,認為人的本性就是仁,仁的自然流露就是愛。這種愛是有層次的,是從父母,到兄弟,再到夫妻、子孫,再到宗族、親戚、鄉(xiāng)鄰、朋友,再到百姓,再到鳥獸草木層層擴展的。作者強調(diào)這一層層擴展的愛的次第就是宇宙自然的秩序,不是人為造作的,也不由人的主觀意志來決定。因此,人類必須遵循這樣的愛的次第,愛的正確、愛的準確,不要誤愛。還要把這樣的愛與義、禮、智配合起來,確立人類合情合理的倫理道德秩序,以保障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因此,儒家的仁愛思想實際上已經(jīng)包含了我們今天常常說的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四個方面的關系。
三、儒家仁愛思想的生態(tài)文明意義
儒家仁愛思想以自我為起點擴展到宇宙萬物的踐行次第蘊涵著儒家的基本價值和道德取向,在歷史上對保護中國古代生態(tài)環(huán)境,維持自然生態(tài)平衡曾經(jīng)起了重要的作用。歷代許多儒者都依據(jù)自然生態(tài)本身的屬性、功能相繼提出了生態(tài)文明落實的具體措施和行為規(guī)范,有的還體現(xiàn)在國家的大政方針、政治制度、法律規(guī)范和教育之中。
孟子認識到“養(yǎng)”是“用”的基礎。當時齊國東南的牛山就因為濫伐濫牧而變成濯濯童山,孟子從牛山林木受到破壞的教訓中引伸出“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孟子·告子上》)的道理。荀子談到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時也強調(diào)協(xié)調(diào)“養(yǎng)長”與“殺生(斬伐)”的關系,以避免童山竭澤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荀子·王制》就有具體的制度設想:“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圣王之用也,……謂之圣人?!边@段文字是荀子合理利用和開發(fā)自然資源作為“圣人之制”的基本要求提出來的,說明他是高度重視自然資源的可持續(xù)性利用和自覺地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成書于漢代的《禮記·王制》說:“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干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止,佐車止則百姓田獵,獺祭魚然后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后田獵,鳩化為鷹然后設罻羅,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對天子、諸侯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打獵、砍伐,什么情況下不能打獵、砍伐,應該打什么動物,不應該打什么動物,應該砍伐什么樣的樹木,不應該砍伐什么樣的樹木等等細致的規(guī)定。其目的是根據(jù)動植物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進行砍伐和田獵,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生長繁衍,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洞蟠鞫Y記·易本命》則直接對帝王提出警告:“故帝王好壞巢破卵,則鳳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魚,則蛟龍不出焉;好刳胎殺夭,則麒麟不來焉;好填溪塞谷,則神龜不出焉?!碧崾静槐Wo環(huán)境可能帶來的嚴重問題,以為帝王行政的借鑒。
宋儒認為天地的德性是生生不已,人也具備,儒家稱之為仁德。仁德是一種生物之心,希望萬物都能活潑生長。程顥上疏宋神宗:“圣人奉天理物之道,在乎六府,六府之任,列之五官,山虞澤衡,各有常禁,夫是以萬物阜豐而財用不乏也。今五官不修,六府不治,用之無節(jié),取之不時,林木焚赭,斧斤殘傷,而川澤漁獵之繁,暴殘耗竭,而侵尋不禁。宜修古虞衡之職,使將養(yǎng)之,以成變通長久之利。古冠婚喪祭,車服器用,差等分別,莫敢逾僭,故財用易給而民有常心。今禮制未修,奢靡相尚,卿大夫之家莫能中禮,而商販之類或逾王公,禮制不足以檢飭人情,名數(shù)不足以旌別貴賤,詐虔攘奪,人人求厭其欲而后已,此大亂之道也。因先王之法,講求而損益之。凡此,皆非有古今之異者也?!盵④]他通過古代圣人設“六府”、“五官”以順應自然,整治萬物,嚴禁破壞山澤等自然環(huán)境,人們也無財用匱乏之憂,要求朝廷“修古虞衡之職”,認真地行使掌管山澤、山林之官的職責,保物、養(yǎng)物,防止自然資源的耗竭和環(huán)境的破壞,使人類與自然界能夠長久地和諧相處。
在中國歷史上,受儒家仁愛思想的影響,大至皇太子,小到平面百姓都非常重視“愛惜物命”的教育。據(jù)《宋元學案·伊川學案上》載,程頤為經(jīng)筵侍講時,“一日講罷未退,上(宋哲宗)折柳枝,先生(程頤)進曰:‘方春發(fā)生,不可無故摧折’?!币驗橛腥寮曳簮廴f物的思想起作用,程頤以師者的角色自覺地來規(guī)訓皇帝??滴鯙樽訉O編寫的《庭訓格言》中說:“仁者無不愛。凡愛人愛物,皆愛也?!弊鳛榈弁跻策@樣認真教誨、嚴格訓飭子孫,希望他們能夠愛人、愛物,實在難能可貴。這樣,儒家以仁愛情懷對待自然,把人與自然看成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沒有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后遺癥,是難能可貴的。
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極大提高,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移山填海,上天入地,亂砍濫伐樹木,亂捕濫殺饕餮野生動物,無所不用其極。其結(jié)果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緊張,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已經(jīng)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人類已經(jīng)受到大自然嚴厲的懲罰。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觀念越來越顯現(xiàn)出它的智慧和它的現(xiàn)代價值,對于我們今天的保護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生存環(huán)境,建設生態(tài)文明、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重歸和諧具有指導性的意義,是一種具有啟發(fā)意義的寶貴的思想資源,需要開發(fā)、利用、珍視。
繼承發(fā)揚儒家的仁愛精神,就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以這種仁愛及其所體現(xiàn)的道德原則培養(yǎng)人們同情他人、關心他人和愛護他人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熱愛、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自覺意識,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當然,這繼承只能是批判地繼承,對儒家仁愛思想特別是在實踐過程中的歷史性、局限性要有充分的認識,力求在新的社會實踐之中充分發(fā)揮每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以實現(xiàn)社會的全面和諧,推動社會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參考文獻】
[①]張載:《正蒙》,《乾稱篇》第十七。
[②]《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六《大學問》。
[③]黃宗羲:《宋元學案?橫渠學案上》第一冊,中華書局1986年,第667頁。
[④]程顥:《論十事劄子》,《二程集》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454頁。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責任編輯:葛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