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馬吉照】布衣立法——《公羊春秋》學(xué)習札記兩則

        欄目:快評熱議
        發(fā)布時間:2013-11-06 10:16:46
        標簽:


         

        布衣立法

        ——《公羊春秋》學(xué)習札記兩則

        作者:馬吉照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11月2日

         

         

         

        分寸和規(guī)矩

         

        僖公二十六年春天,齊國侵犯魯國的西部邊境。魯僖公擊退強齊以后,追擊到巂,就不再追了。(齊人侵我西鄙。公追齊師至巂,弗及。)《公羊傳》說,“至巂弗及”這樣的表述,包含了對僖公的褒獎?!白⑹琛苯忉專@是贊許僖公“齊師去則止,不遠勞百姓,過復(fù)取勝,得用兵之節(jié)”。

         

         

        追擊落敗的敵兵,沒有像兩位現(xiàn)代偉人說的“痛打落水狗”或“宜將剩勇追窮寇”,而是適可而止,這說明當時大國諸侯間的戰(zhàn)爭,不是你死我活的戰(zhàn)爭,暫時要尊重和保留彼此的基本生存權(quán)。因為要徹底打垮消滅對方,從戰(zhàn)略和實力上講,是做不到的——需要拼上舉國百姓的身家性命才可能去爭取,那樣得不償失,劃不來;從道義和規(guī)矩上來講,是不允許的,以周天子的日漸式微的號召力和各國諸侯對游戲規(guī)則的認識,外界還不能坐視大國兼并這樣的事發(fā)生——實際是當時連那些遭滅亡的小國都會在鄰國或霸主的主持下得到重建。

         

        另,僖公二十八年,當時霸主晉文公以“王事不供”的罪名驅(qū)逐衛(wèi)侯,在衛(wèi)國另立新君,后又“執(zhí)衛(wèi)侯歸之于京師”,《春秋》敘此事乃不稱晉文公為“晉侯”而改稱“晉人”,“注疏”解釋說,衛(wèi)侯“罪不至逐,而文公逐之,疾惡大甚,故以為非也”。并引《論語》的話:“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p>

         

        魯僖公追齊師適可而止,晉文公“疾惡大甚”要受貶斥,足見春秋間做事極其講究規(guī)矩和分寸。該做的要做到位,如侵犯之敵必擊退并還以顏色,使其知我凜然不可侵犯,這是魯僖公作為國君的職責和本分;諸侯不敬天子必須受到懲罰,使其知諸侯的本分和天下秩序不可輕忽,這是晉文公“霸權(quán)”的意義和合法性所在。但又都不可過分。無休止地追剿落敗之敵,或罪不至逐而逐之,都是不可以的。

         

        講分寸,似是就利害而言,是給自己留空間,也給對手留空間,是尊重和善待自己,也尊重和善待別人。分寸講到極致,就是“中庸”。

         

        把一定時期以內(nèi)的最佳分寸(中庸狀態(tài))加以總結(jié)、固化和落實,成為方便大家行事的規(guī)則,便是規(guī)矩。因此,講規(guī)矩,是從道義角度講的,公共空間里大家共生共存,要想互惠多贏,萬物并育而不相害,而不是淪為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動物世界,就要有規(guī)矩。彼時全套的規(guī)矩,就是“禮”。

         

        周曾經(jīng)是一個禮制完備、極其講“禮”的社會,春秋時代,“周禮”還在,只是越來越多的人不講“禮”??鬃右龅模环矫媸呛粲跏廊恕翱思簭?fù)禮”,一方面是對禮做出“因時損益”。這也是后世歷代儒家的使命。

         

         

        布衣立法

         

        蔣慶《公羊?qū)W引論》詳揭公羊家觀點謂,《春秋》絕不是一部單純紀實的編年史,而是孔子在禮崩樂壞的年代以布衣身份改制立法,“于具體的歷史事件中深切著明地標出新的制度”,因而是一部“改制之大章大法,新王新制之宏綱巨典。”只不過,孔子沒有像西方古代的制憲者那樣采用直接起草憲法性法典的方式而已——此是中國人善于歷史中見真理而非于思辨中見真理的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

         

        錢穆先生《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評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等書有言:“迄乎梨洲之時,則外族入主,務(wù)以芟薙為治,賢奸忠佞之辨無所用。一二遺老,留身草澤,垂意來葉,既于現(xiàn)實政治無堪錯慮,乃轉(zhuǎn)而為根本改造之想,以待后人。此亦當時一種可悲之背景有以釀成之也?!迸c蔣慶所闡明孔子作《春秋》的處境庶幾相近,蓋大儒在亂世時可以為后世創(chuàng)制立法。

         

        孔子所創(chuàng)辟新法,經(jīng)西漢董仲舒的弘揚,經(jīng)東漢官方《白虎通義》的確認,已經(jīng)很大程度上在漢代得到落實(公羊家史觀);隋末大儒王通的學(xué)說,經(jīng)弟子們的有力傳承,在唐初也有很大程度的落實。惜乎漢唐之后,儒家政治儒學(xué)的精髓,卻再未真正為統(tǒng)治者很好地采納和尊重。

         

        蔣慶先生近年創(chuàng)“國會三院制”等說,我一直覺得他過于主觀,于今觀之,蔣公亦有效孔子以布衣立新法之意乎?讀《公羊?qū)W引論》對孔子改制說的揭示與推崇,方對蔣先生主張有更為同情的了解——余謂蔣慶先生近年之創(chuàng)說,一方面是他思想發(fā)展脈絡(luò)前后相因,淵源有自,可視為他所對公羊?qū)W的新發(fā)展(孔子托具體史事創(chuàng)制,蔣公以現(xiàn)代的邏輯思辨的方式直接創(chuàng)制;蔣公當年自陳《公羊?qū)W引論》非客觀研究公羊?qū)W的著作,而是公羊?qū)W著作,是今文經(jīng)學(xué)之延續(xù));另一方面,其舉世視為毫無實現(xiàn)可能的復(fù)古名目,其明顯不可為而竟為之的布衣立法舉動,亦如孔子以來的歷代創(chuàng)制大儒一般,為近世可悲之背景有以釀成之也。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發(fā)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