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服運動”到“漢服運動”
作者:陳文亮(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博士生)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時間:2014年4月19日
近年來儒學復興、傳統(tǒng)禮儀復興,為“漢服運動”提供了整體文化環(huán)境的配合與論證,可以說,“漢服運動”正處于方興未艾之際。
推行西服
加速西方文化在華傳播
漢服的發(fā)明者是黃帝?!妒酚洝の宓郾炯o》《周易·系辭下》都有描述,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曰:“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睆狞S帝開始,漢服延續(xù)了幾千年。正如葉夢珠指出:“一代之興,必有一代冠服之制,其間隨時變更,不無小有異同,要不過與世遷流,以新一時耳目,其大端大體,終莫敢易也?!钡搅饲宄?,統(tǒng)治者推出“剃發(fā)易服”政策,這徹底改變了漢人自古以來的服飾狀況。
隨著中西文明的接觸,中國人的自我形象開始受到西方影響,中國興起了“西服運動”,要求采用西方的服飾與發(fā)式。1892年,近代啟蒙思想家宋恕首先提出易服論,到了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先后提出過剪發(fā)易服論。隨著戊戌變法失敗,“西服運動”開始轉(zhuǎn)向民間自發(fā)的剪發(fā)易服實踐。這些實踐是從留學生中開始的,并且隨之蔓延到國內(nèi)的學生中。
“西服運動”以在中國全面推行西服為目標。從積極的方面來說,“西服運動”將西服作為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表征,通過推行西服,加速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剪發(fā)易服論逐漸形成輿論,使得國家服飾制度問題成為清末政治文化的焦點問題。清朝服飾與發(fā)式是清朝統(tǒng)治權(quán)力的身體標志,清朝最終沒有修改服制,采納西服。
民國成立后,國家服飾制度問題再次成為焦點。孫中山提出“博采西制,加以改良”的意見,也就是采用西服,但要參照各國西服,進行取舍和改良。
袁世凱上臺以后,其服飾政策與孫中山有異。袁世凱提出“博考中外服制”的意見,從而將中國傳統(tǒng)服飾納入考察范圍。從服制草案來看,袁世凱意中的中國傳統(tǒng)服飾,乃是漢服,而不是滿服,其服制草案采用漢服與西服的雙軌制,西服與漢服并行。其范圍不僅包括禮服,也包括便服。
服制草案受到廣泛的質(zhì)疑,認為草案將人民便服也納入其中,全面改換服飾,是在沿襲專制政府的舊習。在輿論壓力下,民國政府大幅度修改了草案,不僅放棄了對便服的規(guī)定,而且將西服與漢服的雙軌制,變成了西服與滿服的雙軌制。民國正式服制的頒布,標志著“西服運動”的勝利,西服正式納入國家服制。
“漢服運動”復興
“西服運動”的推動者顯然將西服“浪漫化”。西服的象征意義在中國現(xiàn)代化初期,具有明顯的效果,但是隨著中國自我改革的深化,以及對中西文明差異的深入了解,西服的象征意義也遞減了,從而回到服飾文化的語境中。中國人重新開始尋求自我認同,西服式微,滿服重又流行起來。
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服制條例》,廢除了西服與滿服的雙軌制,而單用滿服為禮服,同時將中山裝確定為男公務員的制服。清末民初時期,復興漢服的輿論與自發(fā)的漢服實踐也是不一而足。
許多人將漢服復興視為民國成立的自然推論。1913年,孔教會在曲阜舉行祭典,陳煥章就穿著深衣參加:“二十七日晨興,伐鼓淵淵,以敦執(zhí)事。群詣行禮,惟陳君煥章深衣、玄冠,被服儒者。……有僧人某亦觀禮聽講,偏袒袈裟,服彼法服,吾輩儒家者流而不屑與夷狄伍,乃吾之章甫、逢掖,絕跡于世,視彼雍容法服者,當愧死矣?!?/p>
民國期間舉行的各種祭祀儀式中,通常采用漢服祭服。漢服最終并沒有得到全面復興,部分原因在于,民國政治法律制度中,雖然有服飾制度,但是已經(jīng)脫離了傳統(tǒng)衣冠文明的路徑,漢服的復興失去了重要的政治文化基礎。袁世凱試圖推行漢服式樣的服制,卻遭到輿論的普遍反對,被認為是政府對民俗的干預。清末“西服運動”中雖然夾雜著對漢服的懷念與哀悼,但是西服作為西方文明的象征,成為輿論的主流。中國人重新尋求自我認同的時候,在簡單化的中西二元對立模式下,漢服被忽視了,現(xiàn)成的滿服成為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代表。
如今,民間重新興起了“漢服復興運動”(簡稱“漢服運動”)。“漢服運動”與清末的“西服運動”極為類似,又有不同的意義。二者都將特定的服飾作為某種文化標志,致力于推廣或復興這種服飾,發(fā)揚或復興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其不同點在于,“西服運動”是中國人在對自身文明發(fā)生嚴重質(zhì)疑的情況下,試圖“一切從西”。
如今的“漢服運動”則恰好相反,是為了尋求自我認同、自我張揚和自我肯定。西服式微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背后服飾文化的異質(zhì)性,漢服則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蹲髠鳌ざü辍吩唬骸耙岵恢\夏,夷不亂華?!笨追f達疏曰:“夏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p>
近年來儒學復興、傳統(tǒng)禮儀復興,為“漢服運動”提供了整體文化環(huán)境的配合與論證,可以說,“漢服運動”正處于方興未艾之際。從近代服飾變遷的角度來說,當代“漢服運動”正是清末民初服飾問題的延續(xù)。
責任編輯:李泗榕
【上一篇】【喬新生】美國為什么不害怕邪教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