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邱澎生】“律例本乎圣經(jīng)”——關(guān)于中國法制傳統(tǒng)的一點思考

        欄目:思想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5-01-15 13:36:05
        標簽:

         

        “律例本乎圣經(jīng)”——關(guān)于中國法制傳統(tǒng)的一點思考

        作者:邱澎生(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甲午年十一月廿五

                 西歷2015年1月15日

         

          

        按:《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第二輯44冊日前由中華書局出版。龍泉司法檔案時間上起咸豐元年,下訖民國三十八年,記錄的訴訟案件超過兩萬個,是目前所知民國時期保存最完整、數(shù)量最大的地方司法檔案。龍泉司法檔案對于中國法制史研究,特別是對于了解中國司法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演變具有重要意義。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邱澎生先生此文從龍泉司法檔案出發(fā),探討了中國古代法治傳統(tǒng)的當代意義。

         

        2009年左右,我收到包偉民先生的電子郵件,慢慢知道龍泉司法檔案這筆豐富史料。而從2009年到現(xiàn)在短短五年時間,46冊《龍泉司法檔案選編》便順利出版,真是很不簡單的事業(yè)。

         

        我自己是研究明清法制史的,最近趕快惡補了一點民國司法檔案的知識。我翻查張培田與梁聰先生主編的《重慶檔案:中華民國司法裁判案例,1914-1948》,頗有些感想。民國出現(xiàn)的“主文、理由、據(jù)上論結(jié)”的司法文書架構(gòu)確實非常新,而審理民事案件最后一定具體授引民法條文,這些寫作格式都在在反映了當時中國深受西方近代法律體系的直接影響。

        但我同時也覺得:在某個意義上,這些民國司法文書恐怕也是有其傳統(tǒng)淵源。何以這么說呢?我在看這些民國司法文書時,不禁想到:至少從明朝以來,當時中國最有名的王肯堂和其父親王樵等法律專家,他們在學習法律時,即勸人一定要能耐煩。他們強調(diào)律例文字其實十分細致精密,你若不能耐煩,甚至是以為瑣碎、殘忍而瞧不起它,則為官時不僅會處理不好自已負責的司法業(yè)務,對不起百姓與君王所托,也對不起自己的良心。王樵曾回憶自已在嘉靖、萬歷時于刑部做官的經(jīng)歷。他記錄了當時刑部同僚如何認真研讀法條與司法案件,并如何精熟于判案。王樵舉了羅汝芳的例子。羅汝芳是理學家,平日經(jīng)常閉目養(yǎng)神或是打坐,但刑部同僚遇到解決不了的疑難雜案、聚訟不休時,則往往見羅汝芳突然眼睛睜開,雙眼炯炯有神,開始跟大家分析此樁案件的曲折處與重點處,讓同事大感佩服。



        (《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第二輯,44冊,中華書局出版)

         

        王樵形容的羅汝芳等刑部同僚并非當時特例,這些士大夫官員經(jīng)常強調(diào)惟有耐煩地研讀法律,才能把官做好。而在勸人耐煩讀律的同時,許多明清官員與士大夫也開始倡導一種法律的新精神,強調(diào)法律的作用,應該是使國家與社會通往“吉祥”之道。精讀法律與熟悉例案,是要保障老百姓的生活,以免發(fā)生冤假錯案,進而促成一種“吉祥”安泰的社會狀態(tài),故而官員必須要對法律與案例耐煩,進而促成社會“吉祥”。明清時有很多研讀法律的人,他們慢慢地將法律與儒家傳統(tǒng)經(jīng)典更緊密地結(jié)合。清嘉慶年間出版的一本《祥刑經(jīng)解》便很有代表性?!断樾探?jīng)解》的作者汪泩將自己當官從事審判工作的多年經(jīng)驗與儒家五經(jīng)的經(jīng)文結(jié)合起來,對經(jīng)書進行了重新解釋。他認為法律的根本精神其實即是來自于儒家的神圣經(jīng)典,故而當時便有官員提出“律例本乎圣經(jīng)”的主張,這里的“圣經(jīng)”指的是儒家的經(jīng)典。

        從晚清民國以來,不少人主張傳統(tǒng)中國的法律是不入流的、是專制政治的產(chǎn)物,還有些學者認為,相比于漢朝與唐宋,明清法學水平其實是在倒退。民國時期的法官,固然主要受到西方近代法律的影響,但我們?nèi)舭延^察時間拉長,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存在一批對于法律有熱情、愿意細心聆聽法律和案件之間復雜關(guān)系、希望用法律專長造福老百姓的官員與士大夫,他們在明清時期的中國用以論證與詮釋法律重要性的術(shù)語,便叫“祥刑”——法律可以讓社會與國家通往“仁慈、祥和”之道。



        (光緒年間拘票)

         

        這樣一種重視法律與社會有機互動的精神,我們?nèi)裟苡枰愿J真的考慮,則像孔子說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鬃右埠苡信邪傅哪芰?,所以才說“聽訟,吾猶人也”。而“必也使無訟乎”則另有深意,并非孔子輕視法律訴訟對百姓生活的必要性??鬃釉鴧^(qū)分“禮樂”和“政刑”對民眾行為舉止的不同影響力,他認為“政刑”只是禁止老百姓不做壞事,但卻沒有真正讓行為規(guī)范進入民眾的內(nèi)心世界,故而“民免而無恥”。但“禮樂”的作用則是使民眾“有恥且格”,使民眾不僅不犯法,更進一步由每個人內(nèi)心里尊重行為規(guī)范,愿意立志成為向往禮樂之道的士君子?!耙延⒍⑷?,已欲達而達人”,由尊重自已因而尊重別人,內(nèi)心根本不會有侵犯他人權(quán)益的想法,故而不會與人爭訟,那才是一種“無訟”的政治境界,也就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境界。

        簡單地說,如果孔子生在今天,看到西方因為尊重人權(quán)、保護人權(quán)而重視“法律”,不也會贊成這種“法律”其實也是一種兼融“禮樂”和“政刑”兩者的政治理想嗎?如何透過西方近代由制度保障人權(quán)的法律理念,讓明清士大夫的“法律通吉祥”觀念再進一步發(fā)展到孔子“有恥且格”的“大道之行也”政治理想?這或許也是我們對待民國法制史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一種有意思的觀察視角。



        (民國年間私有不動產(chǎn)登記證書)

         

        到了今天,如何讓法律不再只是孔子批評的“民免而無恥”的外在刑罰?如何提升法律成為能使民眾“有恥且格”的內(nèi)在規(guī)范,不讓法律淪為單純壓制各種社會沖突的工具、而真正成為有利民眾彼此尊重的一種內(nèi)在修為,在重視自已權(quán)利的同時也真心維護別人的權(quán)利?這是值得今人思考的。

         

        我想,這種重視人權(quán)與法律關(guān)系的理念,應該都能存在于儒家“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修養(yǎng)范圍內(nèi),而且也應該能與明清士大夫的“祥刑”理念相互貫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民國法制史的研究很能為理解近代中國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間的復雜互動關(guān)系提供一些幫助。同時,中國這樣源遠流長的法制傳統(tǒng),其實也有可能對人類法律文明的向前發(fā)展繼續(xù)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啟發(fā)。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